脑脊液常规、生化标本采集及临床意义解读
项目名称: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梅毒抗体
一、患者准备:患者应在静息状态下采集。
二、样本采集:
1、消毒用具,无菌试管或小瓶,正确黏贴条码
2、采集容器:无菌试管或小瓶(标记患者姓名),条码需粘贴到化验单上送检。
3、采集方法:脑脊液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相关采集可参照护理操作规程。较小儿童也可小脑延髓池穿刺。穿刺野皮肤消毒必须严格彻底。
4、采集量:每瓶至少1-2 ml,收集于3个小瓶中。
5、采集后保存及运输: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一般不超过1h。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三个无菌试管(或小瓶中),每管1-2 ml,第一瓶作细菌学检查(试管口及盖子应用酒精灯火焰灭菌),第二瓶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瓶作一般性状检查和显微镜检查。
三、注意事项:
1、穿刺时注意观察脑脊髓液流出速度和颜色性状,流出速度快提示颅压增高,不可多取以防诱发脑疝。
2、在颅内感染、出血或有肿瘤存在等情况下,颅内压升高穿刺有危险性,必要时可先静脉给予适当剂量的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200ml(儿童酌减)降低颅压后穿刺并减少取材量以免诱发脑疝。明显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感染、脊髓血管畸形,或病人及其家属拒绝均为检查禁忌。
3、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4、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5、儿童脑脊液蛋白正常值较成人高。
四、医生解读:
脑脊液常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方法:手工法)
成人 | 儿童 | 新生儿 | |
颜色 | 无色 无色 无色 | ||
浑浊度 | 透明无凝块 透明无凝块 透明无凝块 | ||
潘氏试验 | 阴性 阴性 阴性 | ||
红细胞 | 0 0 0 | ||
白细胞 | (0-8)×106/L | (0-15)×106/L | (0-30)×106/L |
淋巴 | 40-60% | 5-35% | |
单核 | 15-45% | 50-90% | |
中性粒 | 0-6% | 0-8% |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正常时多为阴性或极弱阳性。有脑组织和脑脊髓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2、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无红细胞,仅有少量白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其增多的程度及细胞的种类与病变的性质有关。
3、病毒感染、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时,细胞数可中度增加,一般为(50-500)×106/L,病毒性脑膜炎常以淋巴细胞为,结核性脑膜炎时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同时存在是特点。
4、细菌感染时(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一般为(500-2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真菌性脑膜炎时,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达1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而后以淋巴细胞为主。需用墨汁染色做隐球菌检查以确诊。
6、脑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7、脑室或蛛网膜下隙出血时,脑脊液内可见多数红细胞,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生化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方法:干化学法)
脑脊液蛋白:150-450mg/L
脑脊液氯:120-132mmol/L
脑脊液葡萄糖:0-13岁:2.8-4.5mol/L;≥14岁:2.5-4.5mol/L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当颅内压升高(如脑瘤,脑内出血或脑外伤),炎症(特别是细菌性脑膜炎)和多发性硬化症时可检测到较高的脑脊液蛋白水平。脑脊液总蛋白/血清总蛋白比率上升反映了血液与脑脊液屏障的渗透性升高。
2、脑脊液氯:脑脊液蛋白增多时氯化物减少,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均可见降低,以结核性脑膜炎减少最为明显,可减低至100mmol/L,甚至80mmol/L以下。肾炎、尿毒症、心功能不全、脱水等情况可见增高。
3、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葡萄糖的测定可以帮助区分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葡萄糖值通常很低,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葡萄糖值通常是正常的。癌性脑膜炎(肿瘤细胞在脑膜中广泛渗透)也使脑脊液葡萄糖值在参考范围以下。
看完记得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