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没那么简单:这 10 个问题 90% 的医生都答错了!
目前临床应用的含碘造影剂的基本结构是 3-乙酰-2,4,6-三苯甲酸,为含 3 个碘的苯环。造影剂依照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单体和二聚体造影剂;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高渗、次高渗和等渗造影剂。次高渗造影剂是相对于高渗造影剂而言的,等渗造影剂是相对于血浆渗透压而言的,而次高渗造影剂的渗透压仍高于血浆渗透压约 2 倍。
表1 常用造影剂分类
是否需要碘过敏试验?
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小剂量碘过敏试验,无助于预测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是否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不建议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碘过敏试验,除非产品说明书注明特别要求。
造影剂使用前后,如何水化?
建议在使用碘造影剂前 6~12 h 至使用后 24 h 内,对患者给予水化。
水化的方法:动脉内用药者推荐造影剂注射前 6~12 h 静脉内补充生理盐水,或 5% 葡萄糖加碳酸氢钠溶液 125ml,滴注液流率 ≥ 100 ml/h;注射造影剂后连续静脉补液 ≥ 100 ml/h,持续 24 h。
提倡联合应用静脉补液与口服补液以提高预防造影剂肾病效果。
静脉内用药者推荐口服补液方式,注射造影剂前 4~6 h 开始,持续到使用造影剂后 24 h,口服清水或生理盐水,使用量 100 ml/h;条件允许者,建议采用与动脉内用药相同的水化方法。
碘造影剂选择?
尽量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尽量选择使用等渗或次高渗造影剂,尽量避免使用高渗造影剂。
甲亢的患者,如何使用碘造影剂?
有明确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的患者,不能使用含碘造影剂。建议在使用含碘造影剂前,一定要明确是否有甲亢存在。甲亢患者再整治疗康复期的患者,应咨询内分泌科医生,确定能否安全的使用碘造影剂。如可以也应选择尽可能小的剂量,并且在使用后密切观察,防止出现甲亢危象。在注射碘造影剂后 2 月内,应该避免甲状核素碘成像检查。
造影剂肾病是什么、为什么?
造影剂肾病(CIN)是指排除其他引起血清肌酐升高原因,血管内途径应用碘造影剂后 2~3 d 内血清肌酐升高至少 44 μmol/L 或超过基础值 25%。
碘造影剂肾毒性包括化学毒性 (离子性、含碘物质),渗透毒性及黏滞度相关毒性。但关于对肾毒性的相关机制,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达成共识。
目前明确的是,渗透压高于血液渗透压的造影剂会导致肾血管收缩、渗透性利尿、肾性贫血;黏滞度较高的造影剂与血液混合,可引起微循环的血流一过性减慢;肾小管阻力增加引起肾间质压力增加,导致髓质血流降低。
图2 造影剂对肾小球血管的影响(图片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肾功能不全者,在使用碘造影剂前,建议采用肾脏病饮食调整研究公式 (MDRD 公式) 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eGFR)。紧急时,可在没有评估肾功能情况下使用碘造影剂。
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分层:(1) 危险因素:高龄 (≥ 75 岁);伴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大剂量使用碘造影剂;不完全水化。(2) 危险因子积分预测:危险因素与 CIN 风险和透析风险的关系见表 2,表 3。
表2 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风险评分(分)
表3 CIN评分与造影剂肾病和透析风险的关系
造影剂最大用量如何计算?
推荐最大造影剂用量=5 ml×体质量 (kg)/基础血清肌酐 (mg/dl)。重复使用碘造影剂造影,每次给予诊断剂量,是 CIN 发生的危险因素;72 h 内重复应用诊断剂量造影剂是发生 CIN 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两次造影剂应用间隔时间最好 ≥ 14 d。
CIN 的预后怎样?
通常为一过性,血清肌酐在给药后 3 d 达峰值,约 10 d 恢复到基线水平;如果给药后 24 h 内血清肌酐水平增加不超过 5 mg/dl,发生可察觉的 CIN 倾向不大;转归与原有肾功能减退程度及患者的状况有关,肾功能严重障碍者使用碘造影剂可造成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
碘造影剂急性不良反应是什么?
为造影剂注射后 1 h 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中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抢救中,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无效。既往对海鲜过敏者,不应该作为碘过敏的依据,以上这两种观点必须得到纠正。
① 恶心、呕吐:症状呈一过性采用支持疗法;症状为重度、持续时间长的应考虑采用适当的止吐药物。
② 荨麻疹:散发的、一过性荨麻疹建议采用包括观察在内的支持性治疗;散发的、持续时间长的荨麻疹应考虑采用适当的肌内或静脉注射 H1 受体拮抗剂,但用药后可能会发生嗜睡和 (或) 低血压;严重的荨麻疹考虑使用肾上腺素,成人 0.1~0.3 ml(0.1~0.3 mg) 肌内注射;6~12 岁患儿注射 1/2 成人剂量;6 岁以下患儿注射 1/4 成人剂量。必要时重复给药。
图 3 造影剂所致荨麻疹
③ 支气管痉挛:氧气面罩吸氧 (6~10 L/min),定量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气雾剂 (深吸 2~3 次)。给予肾上腺素,血压正常时肌内注射的肾上腺素 0.1~0.3 ml(0.1~0.3 mg),有冠状动脉疾病或老年患者使用较小的剂量;患儿用量 0.01 mg/kg,最多不超过 0.3 mg。血压降低时肌内注射肾上腺素 0.5 ml(0.5 mg),6~12 岁患儿采用 0.3 ml(0.3 mg) 肌内注射;6 岁以下患儿肌内注射 0.15 ml(0.15 mg)。
④ 喉头水肿:氧气面罩吸氧 (6~10 L/min);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成人剂量为 0.5 ml(0.5 mg),必要时重复给药;6~12 岁患儿肌内注射 0.3 ml(0.3 mg);6 岁以下患儿肌内注射 0.15 ml(0.15 mg)。
⑤ 低血压:单纯性低血压:抬高患者双下肢,氧气面罩吸氧 (6~10 L/min)。用普通生理盐水或林格乳酸盐快速静脉补液,无效时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成人剂量为 0.5 ml(0.5 mg),必要时重复给药;6~12 岁患儿肌内注射 0.3 ml(0.3 mg);6 岁以下患儿肌内注射 0.15 ml(0.15 mg)。迷走神经反应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抬高患者双下肢,经氧气面罩吸氧 (6~10 L/min)。静脉注射阿托品 0.6~1.0 mg,必要时于 3~5 min 后重复用药,成人总剂量可达 3 mg(0.04 mg/kg);患儿剂量 0.02 mg/kg(每次最大剂量 0.6 mg),必要时重复给药,总量不超过 2 mg。用普通生理盐水或林格乳酸盐快速静脉内补液。
⑥ 全身过敏样反应:向心肺复苏小组求助;必要时行气道吸引;出现低血压时按上述处理低血压的方法处理给予抗组胺药物。
碘造影剂迟发性不良反应是什么?
造影剂注射后 1 h 至 1 周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不良反应。造影剂给药后可出现各种迟发性症状 (如恶心、呕吐、头痛、骨骼肌肉疼痛、发热),但许多症状与造影剂应用无关,临床须注意鉴别;与其他药疹类似的皮肤反应是真正的迟发性不良反应,通常为轻度至中度,并且为自限性。迟发性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对症治疗,方法与其他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治疗相似。
晚迟发性不良反应是什么?
为通常在造影剂注射 1 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偶见于未经治疗的 Graves 病或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年老和 (或) 缺碘者。
相关阅读
造影剂外渗?一定不能头脑发懵
从一个CASE谈谈今天这个话题吧。
患者,男,35
CT增强扫描后肘部疼痛
我想学影像的,不看片子都知道出问题了吧?但是看了片子才发现,这么严重。
什么是造影剂外渗?
造影剂进入非血管组织,包括血管周围间隙、皮下组织、皮内组织等情况又称碘外渗或碘外溢,这是CT增强扫描的常见并发症。随着高压注射装置进入临床,这种并发症更加常见且严重,因为高压注射可以短时间内大量注射对比剂。一旦外渗,面积较大。
造影剂外渗的原因?
1、静脉针未穿刺到静脉内
2、静脉穿刺针头刺破血管
3、静脉穿刺针头脱出血管
4、高压注射下的针头弹跳
5、高压注射下的穿刺口返流
6、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
7、静脉硬化等病变
造影剂外渗的后果
1、疼痛
2、注射部位肿胀,范围可波及整个肢体肿胀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在注射当时发生,少数在注射后2~6小时后发生
3、皮肤坏死
造影剂外渗的紧急处理
1、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吸外渗液,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
2、局部封闭:一旦出现造影剂渗漏,立即进行封闭治疗,这样可减轻疼痛及造影剂引起肢体水肿范围的扩大。封闭治疗药物及方法:2%利多卡因5ml+地塞咪松5mg,从水肿部位的近心侧向远侧做环形皮下封闭。
3、50%硫酸镁外敷:将纱布浸透50%硫酸镁,再覆盖在肿胀部位及其上下10cm范围的肢体部分。硫酸镁为高渗物质,可吸收水分 。
4、冰敷:将碎冰装在塑料袋内,包裹肿胀的肢体,要求超过注射部位的上下关节,冰敷时间不少于2小时;如果患者感觉寒冷难受,可先在肢体表面盖上毛巾,再敷冰,也可以冰敷一定时间时移开一段时间,在寒冷季节及年老体弱、感觉减退的患者尤应注意,以免长时间冰敷而造成冻伤。
5、皮肤水疱的处理:避免水泡破裂,如果水疱巨大,可用注射器抽干水疱液体。
造影剂外渗紧急处理的预后
1、在局部封闭治疗后,疼痛可立即消除
2、少量外渗的病人,经处理,局部肿胀可在1 ~ 2小时内消散
3、外渗较多的病人经处理后在24~48小时内完全消散
造影剂外渗皮肤坏死的处理
需烧伤科植皮治疗。
再给大家看一个病例:
50岁,女;非小细胞肺癌( IIB );
CT增强扫描为观察是否复发或转移,注射造影剂时,发生造影剂外渗,约100ml。
为了避免造影剂外渗,应做好造影前的准备工作,穿刺血管的选择,一般选用粗、直、有弹性的表浅静脉,穿刺部位易于固定,尽量避开关节、静脉血管分叉处,一般常用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在穿刺时力争“一针见血”,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穿刺部位应用宽2.5cm的医用透明胶带以针板为中心粘贴,然后再固定软管,最后固定针翼,以防止加压注射时针翼摆动。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穿刺最好用大号“Y”型留置针,及减少造影剂外渗发生几率,同时也便于紧急情况下对病人的急救处理。在扫描前注射造影剂时,我们的护士和医生最好在病人旁观察情况,预注3毫升,观察时将食指轻放在患者注射部位,注射部位无肿胀并能感觉到液体的流动,确认液体流入血管,可在曝光前离开扫描间。
另外,CT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大也是造成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化疗、老年血管硬化、肥胖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应放慢注射速度,注射间密切观察病人多询问有何不适现象。
总之发生问题一定要沉着应对,加强培训,以免在意外情况下头脑发懵,引起十分恶劣的后果。
大家都在看
★★★★★
看完记得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