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2015-04-10 HAOYISHENG

好医生微信公众号:HYS980151516

新朋友可以点击标题下面:“HAOYISHENG”来订阅我们每天推送的医学内容。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因为微信定订阅系统只保存近五天发布的内容。为了长久保存资料以便以后温习,请大家转发自己的朋友圈。

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高,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显著地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因此,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血管内治疗备受瞩目。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保证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石,但目前治疗上由于患者个体化差异大,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多,尚无统一用药方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噻氯匹定、替格瑞洛、西洛他唑、双嘧达莫、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这些药物阻断血小板激活的作用途径不同:阿司匹林抑制环加氧酶;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和替格瑞洛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 P2Y12;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抑制磷酸二酯酶;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抑制糖蛋白Ⅱ b/Ⅲ a 受体。

鉴于国内众多临床中心已广泛开展针对颅外弓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工作,有必要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用药方案达成共识。

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科专家,在总结近年来发表的相关重要临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和从业专家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的形成是对当前我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有益总结,促进我国临床医生将已经明确的治疗经验和策略积极转化为临床实践,为后续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获取循证医学证据夯实基础。

一、颅外弓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颅外弓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指累及颅外颈、椎、锁骨下及头臂动脉的狭窄性疾患,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其干预手段之一。对于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脑保护装置 + 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因与“金标准”的内膜剥脱术相似而被广泛应用,其抗血小板方案亦有较多临床证据支持。但对于椎、锁骨下及头臂动脉的狭窄性疾患,血管内介入治疗及抗血小板方案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尚少。

(一)颅外颈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SAPPHIRE 试验是颈动脉狭窄高危患者行内膜剥脱术和脑保护装置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对比研究。入组 > 50% 症状性狭窄或者 >80% 无症状狭窄患者,且合并至少 1 项高危因素。

截至试验终止时人组 334 例患者。1 年研究终点( 30 d 内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及术后 30 d 至 1 年的脑血管性死亡和靶血管区域卒中)在支架组是 12.2%,内膜剥脱术组 20.1%。3 年卒中发生率支架组 7.1%,内膜剥脱术组 6. 7%;靶血管再干预率分别是 3% 和 7.1%。

该研究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不差于内膜剥脱术。其支架组的抗血小板干预方案:阿司匹林 81 mg 或者 325 mg 1 次 /d,至少术前 72 h 起服用,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前 24 h 至术后 2-4 周。

CAVATAS 试验是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支架置人术或单纯球囊扩张)的疗效对比研究。一共人组 504 例患者,两组 30 d 内卒中和死亡复合发生率均为 10%。

除再狭窄率外,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在 1 年的颅神经损伤、严重血肿、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的发生率低于内膜剥脱术组。再狭窄率高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大量的球囊扩张病例有关(74%)。两组 3 年的卒中与病死率相近(14.2%)。

CAVATAS 试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最小剂量 150 mg 1 次 /d,术前 24 h 开始服用,延续整个随访期。如不能使用阿司匹林可选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SPACE 试验是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对比研究。入组患者为超声证实的 > 70% 症状性(180 d 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mRS<4 分,其中内膜剥脱术组 595 例,支架组 605 例。

两组 30 d 内死亡与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 6.34% 和 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2 年,支架组再狭窄率高于内膜剥脱术组。SPACE 试验支架组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前 3 d 开始服用,双抗延续至术后 30 d,其后单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EVA-3S 试验是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人术的疗效对比研究。入组患者为超声和造影证实的 >60% 症状性(120 d 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该试验截止时人组 520 例患者,30 d 内任何卒中和死亡发生率内膜剥脱术组 3.9%,支架组 9.6%。

术后 5 年,任何卒中和死亡发生率内膜剥脱术组 6.3%,支架组 11.0% 术后 10 年,任何卒中和死亡发生率内膜剥脱术组 7.6%,支架组 11.5%。EVA-3S 支架组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 100~300 mg 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或者噻氯匹定 500 mg 1 次 /d,术前 3 d 开始服用,双抗延续至术后 30 d。30 d 后单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ICSS 试验是 > 50%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人术的疗效对比研究。共入组 1 713 例患者,支架组 120 d 卒中、病死和心肌梗死复合发生率 8.5%,内膜剥脱术组 5.2%。支架组抗血小板方案:术前至术后双抗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至少 4 周。

CREST 试验是症状性或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人术的疗效对比研究。入组 2 502 例患者,平均随访 2.5 年,卒中、病死及心肌梗死复合发生率支架组 7.2%,内膜剥脱术组 6.8%,二者差异无统汁学意义。

支架组抗血小板方案:如 48 h 后行支架术,则术前阿司匹林 325 mg 2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2 次 /d;如 48 h 内行支架术,则术前 4 h 予以阿司匹林 650 mg+ 氯吡格雷 450 mg 负荷量顿服。术后予以阿司匹林 325 mg(如不能耐受可减至 81 mg)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1 次 /d 或者噻氯匹定 250 mg 2 次 /d 至少延续 4 周。

基于上述研究,2011 年美国心脏协会颅外颈及椎动脉疾病患者处理指南有如下建议:颈动脉支架术前及至少术后 30 d 内予以阿司匹林 81~325 mg 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对于氯吡格雷不耐受者,可换用噻氯匹定 250 mg 2 次 /d。

(二)颅外椎动脉及其他弓上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尚缺乏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否为颅外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佳干预手段的循证医学研究,亦缺乏相关抗血小板方案共识。

有综述总结了 300 例颅外椎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病死率 0.3%,神经功能缺损事件发生率 5.5%,在平均随访 14.2 个月中,0.7% 患者出现后循环卒中。其抗血小板用药方案:术前 3 d 至术后 6 周予以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其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

关于锁骨下动脉及头臂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佳干预手段的研究不多,尚缺乏血管内介入治疗及相关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共识。

有研究报道 121 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51 例患者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搭桥术,其技术成功率分别是 98% 和 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 15.1% 和 5.9%;血管内介入治疗 1 年和 5 年再通率分别是 93% 和 70%;旁路搭桥术 1 年和 5 年再通率分别是 100% 和 96%。

支架置入术较单纯球囊扩张有更好的技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抗血小板方案:术后当日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 氯毗格雷 300 mg 1 次,其后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连续 6~8 周,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

(三)颅外弓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用药推荐意见

1.术前用药方案:阿司匹林 100~300 mg 1 次 /d,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前服用 3~5 d;如急诊或术前服用时间不够,可酌情在术前 6~24 h 内顿服阿司匹林 300 mg 和氯吡格雷 300 mg。

2.术后用药方案: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或者 300 mg 1 次 /d,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服用至少 30 d。30 d 后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或者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继续服用 1 年后根据全身状况而决定是否继续服用。

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用药方案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其卒中复发率远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在高加索裔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 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在非洲裔人群中,这一比例为 15%- 29%。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检出率高达 30%-50% 。鉴于此,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已被公认为全球最重要的卒中负担。

WASID 试验显示狭窄程度 70%-99% 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系卒中复发高危人群,其 1 年狭窄区域卒中发生率为 18%,远高于 50%-69% 症状性狭窄人群中的类似指标。如何降低这一高危人群的卒中复发是当前相关领域研究热点。

众多临床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成形术、Wingspan 或其他支架置入术)能降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卒中复发,但未获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最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防卒中复发指南建议:70%-9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未知,尚需进一步研究。

(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血小板用药

CLAIR 试验入组新近(末次发病至人组时间 <7 d)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70 例,随机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300 mg 1 次/首日,后续 75 mg 1 次 /d+ 阿司匹林 75~160 mg 1 次 /d)或阿司匹林(75~160 mg 1 次 /d)治疗 1 周。治疗后第 1、2、7 天行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前者在第 2 与第 7 天被监测到的微栓子信号明显少于后者。

一项包含 5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研究显示,1 774 例颅内大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较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复合终点事件(包括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有显著降低。

ESPRIT 试验,平均随访 3.5 年。其亚组分析显示 2 739 例大动脉源性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阿司匹林 25 mg 2 次 /d+ 双嘧达莫 200 mg 2 次 /d,或者阿司匹林 30~325 mg 1 次/d+ 双嘧达莫 200 mg 2 次 /d )较单用阿司匹林( 30~325 mg 1 次 /d),前者显著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包括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发生率。但该试验双抗方案依从性差,25% 停药患者有头痛症状。

在 ProFESS 试验中,5 805 例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随机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阿司匹林 25 mg 2 次 /d+ 双嘧达莫 200 mg 2 次 /d)或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治疗,平均随访 2.5 年。两种治疗方案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0.6% 比 9.4%),前者颅内叶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此外该试验中的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方案也因头痛发生率高而致患者依从性差。

TOSS-2 试验中,457 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或者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西洛他唑 100 mg 2 次 /d+ 阿司匹林 75~150 mg 1 次 /d)或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阿司匹林 75~150 mg1 次 /d)治疗 7 个月,两组间在心血管事件( 6.4% 比 4.4% )、脑缺血事件(18.7% 比 12.0%)和严重出血并发症( 0.9% 比 2.6% )上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试验是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针对急性轻型卒中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4 h 内氯吡格雷首剂 300 mg,之后 75 mg/d,联合阿司司林 75-300 mg,共治疗 21 d 与对照组单独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访 3 个月发现联合治疗组降低卒中事件 32%,出血并发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鉴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长期联用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2014 年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协会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二级预防指南建议,二者联合用药持续时间以 90 d 为宜。

(二)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关抗血小板用药

SAMMPRIS 试验是第一个比较症状性严重颅内大血管狭窄(狭窄程度 70%-99%)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否优于强化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因血管内介入治疗组 30 d 围手术期终点事件发生率高达 14.7% 被提前终止。截至试验终止 451 例患者人组。两组均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d)治疗 3 个月。

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如术前未能服满 Sd 氯吡格雷,需在术前 6~24 h 内顿服氯吡格雷 600 mg。血管内介入治疗组 30 d 终点事件发生率 14.7%,1 年为 19. 7%.远高于内科药物组 5. 8% 和 12. 6% 的类似指标。SAMMPRIS 试验双联抗血小板用药 3 个月,严重出血发生率为 2.2%。

颅内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急性或术后亚急性血栓一般使用导管内直接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10-20 mg/60 min),但亦可使用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但缺乏临床研究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我国 2013 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对于抗血小板用药方案建议如下:术前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阿司匹林 100-300 mg 1 次 /d,术前使用 5-7 d。术后双抗持续使用 6-9 个月,其后改为单一药物抗血小板。如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则术前予以氯吡格雷 300 mg+ 阿司匹林 100-300 mg 负荷量顿服。

(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用药推荐意见

1.术前用药方案:同弓上颅外段支架术。

2.术后用药方案:术后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或 300 mg 1 次 /d,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 术后服用持续 3-6 个月。3-6 个月后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或者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继续服用。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抗血小板用药

药物涂层支架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领域应用尚少,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颅外椎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

(一)颅外椎动脉狭窄药物涂层支架置人术相关抗血小板用药方案

一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报道了症状性颅内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药物涂层支架置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4 例患者行颅外椎动脉支架置人术,药物涂层为他克莫司和雷帕霉素。平均随访 9 个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复合发生率为 14%。

其抗血小板方案:术前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d 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前服用至少 5 d。如未及 5 d,则术前 4 h 予以阿司匹林 325 mg+ 氯吡格雷 600 mg 负荷量顿服。术后予以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d 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6 个月。6 个月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另一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报道了症状性颅外椎动脉狭窄药物涂层支架置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7 例颅外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支架药物涂层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平均随访 28.3 个月,与支架置人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发生率为 4.2%。

其抗血小板方案为:阿司匹林 300mg 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前 3 d 开始服用,双抗延续至术后 9 个月。9 个月后单用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Vajda 等报道一单中心回顾性研究,48 例颅外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行支架置人术,药物涂层为紫杉醇。平均随访 23 个月,无治疗血管相关的缺血症状发生。

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前 2 d 开始服用。如未及 2 d,则予以阿司匹林 500 mg+ 氯吡格雷 600 mg 负荷量顿服。双抗延续至术后 1 年。

(二)颅内动脉狭窄药物涂层支架置人术抗血小板用药方案

一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报道了症状性颅内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2 例患者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平均随访 14 个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复合发生率为 51%。

其抗血小板方案为:术前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d 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前服用至少 5 d。如未及 5 d,则术前 4 h 予以阿司匹林 325 mg 联合氯吡格雷 600 mg 负荷量顿服,术后予以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d 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6 个月。6 个月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50%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61 例行支架置入术,药物涂层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平均随访 6 个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及死亡复合发生率 4.71%。其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 325 mg 1 次 /d 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并持续 90 d。

在另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报道了 95 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支架药物涂层均为紫杉醇。平均随访 16.1 个月,卒中发生率为 1.1%。抗血小板用药方案:术前 1 d 负荷剂阿司匹林 500 mg 联合氯吡格雷 600 mg 顿服。术后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双抗治疗至少 1 年。1 年后单用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治疗。

(三)缺血性脑血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抗血小板用药方案推荐意见

1.术前用药方案:同弓上颅外段支架术。

2.术后用药方案:术后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或者 300 mg 1 次 /d,联合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术后服用持续 9-12 个月。9-12 个月后阿司匹林 100 mg 1 次 /d 或者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继续服用。

四、抗血小板药物的抵抗或者无反应

少部分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患者的抗血小板功能检查提示存在药物抵抗现象。其原因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糖尿病、基因因素或者存在用药冲突。

冠心病患者中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是发生继发血管事件或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一项针对冠状动脉支架术抗血小板用药的临床试验显示,根据抗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结果调整术前抗血小板用药方案组(阿司匹林抵抗所致血小板活性增高静脉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所致血小板活性增高使用糖蛋白Ⅱ b/Ⅲ a 受体拮抗剂 + 氯吡格雷 600 mg 或者普拉格雷 60 mg),其事件发生率高于未行监测和未调整用药的常规治疗组。

最近一研究,人组缺血卒中患者 250 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74 例,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花生四烯酸血小板聚集率或二磷酸腺苷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在阿司匹林组,43% 存在阿司匹林无反应,而氯吡格雷组,这一比例为 35%。

总计 324 例患者中 73 例进行抗血小板用药方案的调整(以增加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剂量为主),该组患者继发死亡、出血及缺血事件明显高于常规抗血小板用药方案组(40% 比 21%)。

2014 年美国心脏协会 / 卒巾协会的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防卒中复发指南不推荐将血小板功能检查纳入常规,也不推荐根据血小板功能检查的结果进行抗血小板用药方案的调整。

五、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系上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和呕吐),其发生与剂量相关。阿司匹林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出血,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患者 (≤325 mg),严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 0.4%/ 年,是未使用阿司匹林者 2.5 倍。氯吡格雷的常见不良反应是腹泻和皮疹,但腹泻外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偶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

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会降低氯吡格雷药效。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如需抑酸治疗,推荐 H2 受体阻断剂。如需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可能优于奥美拉唑。此外有研究表明 CYP2C19 功能减低等位基因携带者较非携带者的血清中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物减少 32%。

六、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用药其他相关推荐意见(尚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

1.不推荐根据血小板功能检查的结果进行抗血小板用药方案的调整。但如出现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所引发的临床事件,可考虑使用双嘧达莫(200 mg 2 次 /d )或者西洛他唑(100 mg 2 次 /d )替代。

2.如存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不良反应,可使用双嘧达莫(200 mg 2 次 /d)或者西洛他唑 (100 mg 2 次 /d) 替代。

3.如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可使用替罗非班(起始推注剂量为 10 μg/kg,在 5 min 内经动脉导管推注完毕,后以 0.15 μg.kg-1.min-1 的速率静脉维持 16-24 h)。

4.如术后出现无症状颅内出血且 CT 动态观察无进展,可继续单用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5.如术后出现无需输血治疗或者外科干预处理的轻微颅外出血,可继续单用氯吡格雷 75 mg 1 次 /d。

补充说明:本共识内容用于指导临床医生实践,不具有法律约束性质;共识内容会根据新的临床证据随时更新;写作小组人员构成涵盖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及心脏内科学等相关领域专家。

参加讨论专家名单(按姓氏首字拼音顺序):毕齐、陈康宁、董强、范一木、高连波、管生、韩巨、胡波、李宝民、刘丽萍、刘新峰、刘亚杰、缪中荣、秦超、帅杰、王伊龙、王拥军、吴伟、徐安定、许予明、张勇、赵刚、赵性泉、赵振伟、郑洪波、朱其义、周盛年、David Wang。

每日一问


临床补钾的原则有哪些?


欲知答案请在微信公众平台:HYS980151516 回复“121”揭晓!




欢迎大家加我微信公众号:HYS980151516


更多医学知识尽在好医生QQ空间: http://980151516.qzone.qq.com/


如有好的文章,麻烦发我QQ邮箱:
980151516@qq.com 与大家一起共享。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