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耕15年 华南理工教授带领团队用设计改变乡村


校园午后的阳光和煦温暖,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正和学生们讨论着将要落地实施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叶红带着团队深入农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思辨

从城市建设到乡村规划

重新界定乡村“美”的价值



“这些年来,我和团队在全国各地走了好多村,虽然真正实现振兴依然前路漫长,但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各地乡村的巨大变化。”叶红感慨道。


“新时代的乡村已不再是内生封闭的系统,在移动互联和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分散的、远程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而后疫情时代又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叶红表示,在一次次的深调研中,自己时常思考,例如对国土空间规划中“乡村空间”与“农业空间”的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不再只考虑农业产值对于乡村的作用,此时的农田就变成了优质新型生产生活的场景和载体,大家要重新理解乡村,“所以,我建议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所界定的‘农业空间’应改为‘乡村空间’,否则会极大地削弱了乡村的价值。”



“在未来,城和乡依旧有差别。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在地景状态上,乡村将保持低密度的和绿水青山相容的地景,在清晰界定乡村地景状态的前提下,塑造乡村的新形态、新业态、新文态,才可以真正达到城乡等值融合发展的效果。”叶红强调,“用地景状态来定义乡村从而正确地把握乡村的价值,才够保证乡村真正的品质。”。


近年来,广东系统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叶红表示,该项工作具有重新界定乡村“美”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当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逐渐打通,它的价值必将进一步展现出来。”



践行

用脚步丈量广袤的土地

立志当新农村的解语者



从2005年到2021年,在超过十五年的时间里,叶红团队从一个高校的工作室,逐渐发展成如今构建乡村全产业链集成服务运营的平台。


然而,叶红并非一开始就走上乡村研究与实践的道路。据她介绍,从同济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广州市规划局工作了数年,“工作后,我发现以往所有的规划都以城市作为主体,而忽略了广大的乡村地区。”于是,自2005年起,叶红开始着手乡村规划设计的工作。“此后,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我觉得是时候参与到乡村研究和乡村规划的队伍。”叶红回忆道,这些年来,自己带领团队编制了上千个村镇的规划设计,主持及参与国家、省级科研政研课题近30项……



“我和团队长年深入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开展乡建扶贫实践。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我们发现贫困乡村普遍存在规划难落地、环境整治难持续、乡村资源价值难提升等突出问题。”为帮助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叶红和团队自2017年以来尝试探索“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乡建模式,并在多个镇村付诸实践。


此外,叶红还通过指导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深入开展乡建人才培训,主动探索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通过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闲置物业,通过“企业+高校乡建扶贫志愿者”的形式开展乡村资源挖掘,引入了“老围屋改造”等乡村文旅项目,让故土的乡愁有了崭新的活力。“我们除了要和地方政府、村、企业共同营造美好的发展场景,还要启发民智、留下火种,为当地留下一支乡村建设队伍。”叶红如是说。



筑梦

探索激发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共同见证乡村振兴新的奇迹



“这些年来,除了扎根一线的研究实践,我们还在构建‘研-学-产-用’一体化的乡村振兴创新平台,通过和政府、乡村、专业机构、高校智库、公益组织、资本运营企业等不同主体展开长期深度合作,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各项支撑。”2014年及2020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叶红的积极推进下,广东省住建厅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了“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下称“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下称“研究院”)。


自成立以来,中心和研究院分别和广州、珠海、茂名、韶关、清远等地市以及多个下辖县(区)就乡村振兴与发展达成多项产学研合作共识,并促成多项研究课题与示范项目的落地实施。



叶红和她的团队在2021年开年之际,正在紧密安排着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她表示,自己近期正在参与两个前沿领域的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构建乡村资源数据库,为乡村资源和社会资本实现对接搭建平台,为乡村振兴发展与建设实施提供决策辅助,为构建智慧乡村云平台预留功能升级接口。


叶红表示,相信这将会成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或者切入点。“单纯的IT科技公司想做这个是有困难的,他们需要和真正懂乡村的研究机构或者企业合作,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正在和国内相关领域的优质企业和优秀团队合作,并在广东多个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区)深入实践。”叶红补充道。


二是将新能源技术和农房风貌改造相结合。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战略,推动多种形式的光伏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而当前许多存量农房整治仅仅是简单的“穿衣戴帽”,搭建一个缺少功能的屋顶,既不牢固,也不美观,因此村民并不欢迎,“广东恰恰是缺电大省,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技术和农房风貌改造设计建设充分结合,无论从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来看,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目前,叶红正在协同光伏行业领域的大型央企和科研技术机构,开展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等一系列产品研发,并在示范基地落地建成,“这样的产品充分利用了巨大的存量农房屋顶面积,具备美观、实用、安全、可推广且满足能源安全保障的特点。”由于光伏企业与单个农户打交道较为繁琐,且从经济效益可持续的角度不利于推广,研究院则发挥平台作用,连结企业、政府与村,共同推进光伏屋顶的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这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叶红感慨道,“但能将乡村振兴与新能源两大国家战略与乡村发展结合起来,我觉得其中意义和价值很大。”


这些探索和创新实践,正是叶红和团队十余载扎根乡村的缩影。从2005年走进乡村,叶红一直都在致力于搭建多方联动的平台,如今,她希望能和更多有志于乡村的同道者携手共进、共同见证。


“中国的城镇化是奇迹,乡村振兴更是奇迹。”叶红深信,未来的中国新乡村,具有生态和文化的比较优势,这片土地必将承载着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南方农村报 袁瀚 欧思绮

微信编辑:学生记者团 钟婧雯


听“莎莎”声!微言教育报道华南理工教育扶贫先进典型

转发倡议!春节防疫9个“不”

学校与佛山南海区座谈合作办医 双方将共建华工附属第六医院

腊八遇大寒,岁寒人暖,诸事“粥”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