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旭日东升——中国创造TCL的产业蝶变之道

为国育才的 华南理工大学 2024-03-21





编者按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广东调研,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殷切期望。广东省委作出了“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给人们带来什么新的启示?为回答这一时代之问,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朱建华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深入华南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代表领导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优秀上市公司采访,并撰写了《粤港澳大湾区质量强国报告文学六部曲》,介绍了从“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走出的多位华工校友的创业故事,描绘了智慧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宏阔画卷,用文学叙事提供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今天转发第一篇《旭日东升——中国创造TCL的产业蝶变之道》。


面对全球产业大洗牌,没有必胜的商业模式,只能靠一场场硬仗打出来,以“扎硬营,打死仗”的精神逆境破局。

——摘自李东生语录


2023年6月27日,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


天蓝海阔,万里无云。中国渤海湾畔又一次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


这一天,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2023夏季达沃斯盛大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致辞,并在论坛期间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与前来参会的世界各国企业家座谈。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家代表,受邀参加“亚洲制造业复苏”圆桌论坛与国内外相关人士论道,并在“2023夏季达沃斯TCL之夜”发表了“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企业发展路径”主旨演讲。


向世界展现“中国方案”,提供“中国路径”,这是中国制造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跨越。


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美欧通胀水平创40年新高,超预期因素叠加突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李东生说,要坚持全球化战略不动摇,中国制造要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


惊涛骇浪从容度,风雨无阻向前行。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TCL,经历无数次创新突围的阵痛,已从一个生产磁带起家的地方企业,蝶变成为营收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布局48个研发中心、32个制造基地,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制造产业集团。走过42个春秋,今非昔比的TCL已形成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累计申请专利位居中国大陆企业前列,其中在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领域,TCL公开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二位。


如果,你想探寻一个举世瞩目的跨国公司,怎样突破“千亿魔咒”,在变革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你想让历史见证未来,感受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感受全球化浪潮中坚韧不拔、勇毅前行的中国力量。那么,就请你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走进TCL,去认识李东生,结识这位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领军者。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用经济学家伊斯雷学·柯兹纳的话来说:“经济增长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家发现经济学”。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参加2023夏季达沃斯“亚洲制造业复苏”圆桌论坛


李东生就是一位发现经济学的中国企业家。


坚定历史自信,彰显历史主动。一个壮举、一面旗帜、一座灯塔、一部历史、一条道路。一群敢梦敢为的变革者,一部充满中华浩然正气百折不挠的工业突围史,一条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创新蝶变崛起之路。


又是一个万物生生的清晨,一轮旭日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平面上腾跃而起,瞬间照亮地球东方……


“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


东方破晓:穿越至暗时刻的涅槃重生


命运的钟摆终于摆向李东生。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


十年耽误和积压,一朝汇聚和喷涌。


1957年出生的李东生,就是这时以家乡惠阳县理化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的,在1978年春天木棉花绽放时节,去无线电技术系报到。从3000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他同久处知识饥渴状态的大多数77级大学生一样,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呼唤中,于这座享有“红色甲工”之称彰显光荣历史的高等学府中,饿虎扑食般地享受着知识盛宴。


酣畅淋漓轰轰烈烈的八十年代,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令人怀念。


李东生和他的同学们,就是唱着那首愿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当责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造奇迹要靠谁?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歌曲,毕业走出校门的。


与李东生同年毕业的,还有广东罗定人陈伟荣和海南临高人黄宏生。陈伟荣后来掌舵过康佳电视,黄宏生则是创维电视的创始人。三位同学被外界誉为“华工三剑客”。


李东生毕业后返回家乡惠州,主动选择了刚开办不久的生产磁带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并以敢啃“硬骨头”的实干苦干精神当上车间主任。若干年后,他坐上了企业化重组后的TCL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以彩电为突破口,踏上集团振兴之路。1993年,第一台28英寸大屏幕彩电下线,注册“王牌”商标。日后登顶国产彩电冠军宝座的TCL王牌,就此得名。


1996年,注定会成为TCL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TCL兼并了陆氏实业(蛇口)有限公司的彩电业务和资产,开内地企业兼并港资企业同时使用内地企业品牌之先河,由此拥有了完整的彩电生产和产品设计能力,在激烈的彩电价格竞争中率先站稳了脚跟。


创业者的脚步是匆忙的。从磁带到电话机再到彩电,开拓者李东生不断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凭借出色表现及亮眼业绩,顺理成章接任了TCL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当年,惠州市政府推进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决策者把目光投向蒸蒸日上的TCL。1997年,惠州市政府批准了TCL集团作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实施方案。李东生作为改制后风险承担的责任主体,个人要缴纳50万元风险保证金。


捉襟见肘的李东生,每月只有几千元工资,怎能拿出这笔巨款?为响应政府号召推进改革,他不惧风险,顶着家庭压力,不得不将自己的房子以及父母的房子拿去银行抵押贷款。


TCL惠州总部大厦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改革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到2001年底,五年授权经营到期之日,TCL销售收入从五年前的56亿元增长到211亿元,国有资产增值率高达261.7%,等于再造了两个TCL。


像一叶鼓满风的帆,这之后,惠州市政府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支持TCL引进荷兰飞利浦、香港金山实业集团、美国南太电子、日本东芝和住友商事五家外资企业,并出售了TCL集团20%的股权,放弃了在充分竞争领域的控股地位,从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成为一家真正市场化的股份制企业。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进入手机市场,开启电脑业务,收购开思软件、金科、翰林汇等互联网相关企业,布局新IT(internet 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向空调等白电领域进军……


充满家国情怀与民族志气的李东生表示:“中国要强大,首先经济要强大。中国现在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就是因为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我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我们TCL一定要成为当中的一员!”


2004年,对TCL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一是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成立于1893年的汤姆逊公司,是法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堪称“彩电鼻祖”。1988年,汤姆逊收购通用电子旗下的消费电子业务,其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的RCA品牌彩电,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厂商。2002年,汤姆逊公司销售额达102亿欧元(约为1056亿元人民币),而当年TCL集团销售额为319亿元人民币,汤姆逊是TCL的3倍多。两家公司的彩电产业相加,将产生一家全球第一的彩电制造企业,销售额之和逼近1500亿元,正是李东生在1999年豪气冲天规划的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门槛;二是2004年1月30日,TCL集团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交易,募集资金25亿元人民币,股价比发行价飙升78.18%,开创了大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控股大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之先河,给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带来一抹亮色。


早在2003年7月,李东生在香港与飞利浦公司洽谈业务,法国汤姆逊公司CEO查尔斯·达哈利正巧也在香港,于是促成两巨头第一次会面。一个月后,达哈利再次回到香港,并购正式启动,经过近半年的谈判拉锯,终于签署谅解备忘录。然而,此事却因汤姆逊年报出现巨额亏损而紧急刹车。焦急万分的达哈利打越洋电话表态,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法方会积极配合。不久,李东生带着摩根士丹利草拟的“让汤姆逊主动拒绝”的方案亲赴巴黎,历经几天沟通,双方的最后谈判从27日下午谈到28日凌晨3点,汤姆逊竟然几乎全部接受了前期谈判中拒绝的内容。最终,合资协议在汤姆逊投入总价值超过3亿欧元的资源,持有TTE 33%的股份,TCL在没有支付任何现金的情况下,以彩电业务作价占股67%的条件下签署。让李东生颇感自豪的是,并购完成当年,TCL全球彩电业务共实现销售2259万台,超过三星,雄居全球第一。


一路凯歌,乘势前行。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仅过去三个月,TCL又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并购理由是,阿尔卡特创建于1898年,是电信系统和设备以及相关电缆和部件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与TCL做全球领先者战略相吻合。2004年4月底,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筹建手机合资公司,TCL通讯入股5500万欧元,占55%股份。五个月后,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运行,总部设在东方明珠香港。


让人始料未及,耀眼的光环之下,危机正悄然形成。


出现不祥征兆首先表现为,手机合资公司刚刚成立便出现亏损,一阵阵寒意开始向TCL和李东生涌来。


更大的灾难接踵而来,另一场重大技术变革亦在悄然发生,电视产业迎来转折时刻。伴随液晶显示时代呼啸而来,作为显像管技术鼻祖的汤姆逊独木难支,在惊涛骇浪猛力冲击下,巨厦轰然倒下。


亏损以每天50万欧元的速度累积,压得李东生寝食难安。


危机袭来,寒冬骤至。千钧重压,向死而生。


那真是一段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令人不堪回首的辛酸岁月与记忆。


令人焦燥的消息,不断从国外传来,每天夜里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李东生的体重足足掉了20斤,裤子全部要重新买。


船行大海,必然带来颠簸。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凤凰涅槃,置之死地而后生!


漫漫长夜盼天明。2006年6月14日凌晨,在深圳蛇口的公寓里,彻夜难眠的李东生在信纸上奋笔疾书,写下2000字的《鹰的重生》:“我深深感到我本人应该为此承担主要责任......我感到无比痛心和负疚……”。


这篇痛彻心扉的文章第二天上传至TCL内部网站上,不少员工情绪悲壮、彻夜回帖,很多人按键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相传,追求重生的雄鹰,将自己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掉,鲜血洒落大地。


惊涛骇浪中掌舵领航,大战大考前镇定从容。困境中的李东生没有倒下,而是带领150多名中高层管理干部,踏上了颇具悲壮意味的寻根之旅,到黄帝陵祭祖,到壶口瀑布寻源,到延安感受在逆境中奋起。李东生向随行人员说:“共产党到延安时不到3万人,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到100多万人,离开延安后不到3年就夺取了政权,在延安13年中,共产党完成了自身组织的变革创新。”


“鹰的重生”的自省自咎,自我变革精神,从此融入TCL的企业文化。


让TCL人永生难忘的2006年8月12日,在TCL集团企业文化变革创新誓师大会上,千人齐唱“从头再来”,在场的员工大都热泪纵横,歌声响彻环宇……


2005年亏损9亿元,2006年巨亏19亿元,A股上市的TCL集团被戴上ST退市预警的“帽子”,银行总信贷规模从120亿元骤降至40亿元。


经济复苏的“稳定器”和企业效益增长的“发动机”究竟在何方?灾难深重的TCL,于茫茫暗夜中寻找着指路明灯。


重生的雄鹰,还能够振翅腾飞吗?


创新再造:打破“缺芯少屏”,创立TCL华星


机遇往往钟情于逆境中的奋进者。


每次想到中国“缺芯少屏”,李东生就深夜难以入眠。


作为一个有着浓浓民族情结的中国企业家,这种感受并不令人意外。


2007年,中国新闻社发布的两条消息,深深刺痛了李东生的心:“曾经一度辉煌的中国彩电制造业,现在由于不具备液晶等离子等核心技术,正在经历着一个惨淡经营的时期”,“作为彩电制造大国,中国彩电制造商也只能依靠价格战获取微薄的利润”。


那是一段令中国彩电业有识之士们害羞的沮丧期。平板电视上游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剩下少得可怜的利润,还要在终端市场上大打价格战内卷消耗,出现亏损不足为奇。


中国制造的希望在于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实现领跑,去寻找久违了的自信。永不服输的李东生愈发坚定了向上游出击的决心。


1877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Otto Lehmann)运用偏光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液晶化现象。20世纪60年代,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实现了进一步的小型化,对液晶显示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着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显示模式和驱动技术的开发,液晶显示作为一种新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


美国人几乎发明了关于液晶显示的所有基础技术,如TFT(薄膜晶体管)和LCD(液晶显示)。平板显示产业迎来起飞时刻,以日本夏普为先行者,从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有25条TFT-LCD大批量生产线建成,其中21条建在日本。


液晶电视需求规模如此之大,却缺乏本土的液晶面板供应来源,饱受缺芯少屏之苦。以及采购成本高,受制于人之困,作为当时中国彩电业的领军者李东生怎能不时时心痛呢?


可是,从终端产品进入半导体显示这一高科技领域投资大、资产重,对企业整体竞争力要求高,风险巨大,让人望而却步。


有人提出质疑,出面劝阻,企业内部也有不同声音,更多的是一些老朋友发出善意的提醒:TCL进入液晶面板是一场“豪赌”,成功率不到50%,需要的资金是百亿级别的,一旦失败,所有投入都会付诸东流……


李东生不为所动,他说:“这不是‘赌’而是‘搏’,是计算风险之后的拼搏!”


对于这场决定TCL命运的世纪之战,不能输,只能赢。


万事开头难。2005年,TCL开始在LCD(液晶显示)和PDP(等离子显示)中进行选择,为此,李东生带队先后访问了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潜心研究反复比较论证,最后选择了LCD显示面板。


而此时,李东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国际并购的艰难突围,加之缺乏财力与独立支撑液晶面板项目能力,面对关山重重,该如何破局?业内都为这支涅槃重生的队伍捏着一把汗。


扬帆起航了。为稳妥起见,李东生决定,首先通过模组厂的运作培养一支技术和业务队伍。多位行业专家加盟TCL华星,率领新组建的技术团队,在厂房设计、生产工艺技术开发、人才的招聘与培训、关键核心设备的选型研判、采购先进产品的研发等方面齐头并举。


2009年11月16日,是TCL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TCL集团宣布与深圳市政府下属的深超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正式启动国内首条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简称“TCL华星”)宣告成立。


TCL华星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了。2010年1月16日上午,在深圳市政府最初准备留给境外合资面板企业作为建设用地的光明新区一块空地上,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盛大开工,拉开了TCL进军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序幕,这条生产线被称为t1产线。


打桩机巨大的轰鸣声,震荡着南中国海深圳湾畔这片梦幻般的土地。


曾担任LG显示副社长的韩国人金盱植从公司卸任后,因为钦佩李东生的为人,选择加盟TCL华星,后来担任过一段时间TCL华星的CEO。


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历经半年努力,TCL华星组建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其中中国台湾工程师150人左右,韩国和日本工程师20人左右,大陆人员50人,并招聘了一批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工程师。同时聘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著名院校校长在内的9名业界顶尖专家担任了高级顾问。


“华星速度”让来自中国台湾的陈立宜深感意外,他不由地感叹道:“来大陆前,我以为我的剑术练得很厉害,没想到这里的人都是拿冲锋枪的!”


信心满满,底气十足。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决心拿下这场攻坚战。TCL华星的建设工作得到多方支持,工地上经常看到深圳市政府领导现场办公的身影,他们说:“这个项目干成了,就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干不成,就是夜郎自大的一个笑话”。光明新区更是将华星t1产线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许多超大超宽设备,海关领导率领相关部门现场处理,确保设备按时顺利通关……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2011年8月8日,华星项目投产。仅用17个月时间,完成了包括阵列场、成盒厂、彩膜厂、模组厂等72万平方米主体厂房及设备和动力安装、供排水和化学气体设施建设、生产设备测试和联动、制程工艺的调整和完善,创下了国内最大面积高世代面板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


当年达产,当年盈利,这是TCL华星团队用汗水与智慧创造的“华星奇迹”!


TCL华星全球首款57.1吋DUHD 240Hz R1000 电竞显示屏,搭载独有高性能HVA技术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号角催征,奋力争先。


聚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在中国彩电业期盼下,华星t1与t2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8.5代线,助力大陆面板自给率提升到31%。乘胜前进,2013年6月,李东生又拍板投资160亿元,在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筹建了国内第一条六代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t3)。2017年3月31日,采用柔性LTPS-AMOLED技术的TCL华星t4项产线在一路凯歌声中,又一次落户武汉光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小尺寸显示面板的自给率。2016年11月30日,TCL华星大手笔投资465亿元,在深圳开工建设全球最高世代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t6)。2018年11月14日,投资426.8亿元的华星第二条11代面板生产线(t7)紧锣密鼓开工建设。11代线是全球最高世代线,大陆有5条,华星占2条。2020年9月8日,t7项目首片产品成功点亮(即产线跑通),较计划提前84天。2022年9月29日,国内首条高端专业显示高世代产线TCL华星t9产线正式投产,建设速度创造行业新纪录。


华章仍在续写,奇迹仍在诞生。2020年8月28日,TCL科技与三星显示株式会社签署协议,以约10.80亿美元(约76.22亿元人民币)对价获得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这一产线在TCL华星被称为t10。


TCL华星不是一颗星,而是群星闪耀。奋跃而上,飞速奔跑。


有多么高的规格,就有多么浓的期盼。


中南海的眼睛紧盯着中国彩电业的发展速度。2017年8月25日,李东生在北京参加国务院召开的推动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总理听完他的汇报,问他何时超过三星和索尼,李东生回答:3年到5年。


从学习者、模仿者、追赶者,到今天的并跑者、领跑者,谁说中国制造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TCL华星t1和t2项目,是中国台湾技术专家主导建设的,从t3开始,包括t4、t6、t7等都是由大陆技术专家主导建设的,一大批本土人才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无论是以智能制造提升工业能力,打造“灯塔工厂”,还是布局研发世界最前沿的下一代印刷显示,他们都将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


意气风发,鼓足干劲,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实现关键技术与材料领域的创新突破,是华星成功的关键。


效率领先、产品领先、技术领先、生态领先……华星之道,是中国创造的成功之道,经得起历史学家的验证与评说!


产业蝶变:开辟新能源光伏新赛道


先有仙童,后有硅谷。


仙童是硅谷的黄埔军校,几乎每一家创业公司都有仙童基因。乔布斯说过,仙童就像蒲公英,风一吹,创业精神的种子就会四处飘扬。


美国著名的阿波罗计划,很多人只知道是人类登月的壮举。很少有人知道,正是这个计划盘活了刚诞生的芯片产业。


在中国,提起TCL,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一个生产彩电的公司,却很少有人了解TCL的产业与光伏材料相关,TCL中环布局新能源光伏产业,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片出货商,全球最大的高效N型光伏单晶硅片制造商和出货商,全球最大的高效叠瓦组件供货商。


故事还要从2019年讲起,一条天津中环集团正计划搞国企混改的信息令李东生怦然心动。


开辟新天地,谱写新篇章。


当时,光伏产业正处于低潮期。可具有灵敏商业嗅觉和前瞻思维的李东生却认为,眼下虽然不景气,但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正确的战略赛道选择。


充满睿智的李东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要看到全球和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几轮博弈,中国光伏产业已在全球产业市场领先,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大势所趋。中国集成电路要突破国外封锁,不光要在集成电路制造,也要在关键材料方面突破。TCL应该助力中国芯片产业实现在“卡脖子”技术上的突破,这是TCL产业蝶变,培养新赛道和“第二曲线”的机遇,也是TCL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者,经过多轮谈判,多方竞争,志在必得的TCL胜出。2020年7月17日,TCL科技以125亿出价成为中环集团100%股权公开挂牌的最终受让方,双方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双方签署协议。这是TCL开辟产业新赛道,延展发展新战略,三年变革转型、浴火重生的必然结果。


TCL中环G12单晶硅棒,创造全新行业生态


擘画新蓝图,吹响新号角。


1957年出生的李东生,1962年出生的沈浩平,报效国家,殊途同归。


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的沈浩平,1983年就来到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为保持国内区溶硅单晶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晶体生长领域第一人。


勇于践行国家使命的天津中环,1958年开始做半导体锗材料,1969年做直拉硅单晶,1978年做区熔硅法单晶,1981年开始进军光伏领域,2002年在全球范围内首先将多线切割技术应用于硅材料加工……中环的历史,展现了一部中国半导体产业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而正是以沈浩平为首的一批中环的奋斗者为公司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对于TCL中环的未来,技术专家出身的沈浩平充满自信:TCL中环的优势是原始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与积累。


TCL中环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环的技术优势叠加TCL的灵活机制和管理效率,以及双方都明确的全球领先战略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活力之水天上来。2021年2月1日,TCL中环宁夏50GW(G12)晶体智慧工厂项目签约落地,该项目全部围绕中环主导的颠覆性技术“G12”光伏展开,同时通过智慧工厂设计及制造、组织、管理模式优化,进一步加速推进公司G12单晶硅产品量产规模化应用,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共享发展。从项目决策到选址签约,总投资127亿元的项目,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不断刷新着“中环速度”!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李东生与沈浩平对未来充满憧憬:新能源板块,在硅片领域“实施全球领先战略”,在太阳能电池及模组领域“与全球顶尖公司合作实现”,实现综合实力全球第一;科技创新领域,“实施联合创新,集约创新战略”,推动TCL中环向工业4.0迈进……


山高路远,这无疑又是一次鼓满风帆的世纪进发。阳光,总是在历经风雨后更加灿烂,在穿越阴霾后愈加光明。看中华大地风起云涌,又一座新能源光伏的里程碑,在世界东方昂然崛起!


扬帆世界:驶入全球化的广阔蓝海


志合者,不以山为远。


“TCL号”巨舰是这样驶入全球化市场蓝海的。


早在1999年,TCL就开始进军越南市场,建立了国际贸易的第一个海外桥头堡。之后在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布局,先后在菲律宾、印尼、波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建厂。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回望TCL国际化、全球化的攀登之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梯:从来料加工、产品出口起步,加入WTO之后的国际并购,扎实推动全球化经营,建立全球产业供应链,以应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从中国经济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担任跑龙套角色,到逐步走向舞台中心成为主角。


要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就必须义无反顾走向世界一展身手。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历史从不辜负搏击者、奋进者。


2002年,李东生用820万欧元收购德国百年企业施耐德电器,快速切入德国和欧洲市场。当时欧盟每年给中国七家彩电企业的出口配额为40万台,而施耐德每年在欧盟区的彩电销量就有41万台,通过收购,TCL绕开了壁垒和限制。


如果说TCL国际化最早是通过加工贸易“借船出海”,到越南建厂阶段,就可以说是“造船出海”;之后的国际并购,可称之为“买船出海”;TCL和那些享誉世界的全球化公司一样,形成了全球产业布局——全球制造、销售、服务,即在全球各地建立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营销,在世界各地建立品牌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全球研发,在海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由此,可以说TCL建成了遍布全球的“船务基地”。


总结成绩时往往让人感到光鲜亮丽。可有谁又能知晓初创者所付出的艰辛呢?


毛初文被TCL总部派到美国,负责北美市场彩电销售业务时,说啥没想到,一切要从零开始。


当时,TCL北美分公司位于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李东生去考察了几次发现,这是美国相对落后地区,便决定将公司迁到加州的洛杉矶,这中间乘飞机也要四个半小时。由于路途遥远,无人愿去,毛初文成了“光杆司令”,就招聘了一个财务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三人买了个房子,租了个仓库,仓库上搭了个小小的办公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转机是从TCL进入沃尔玛的“黑色星期五”开始的。


“黑色星期五”堪比中国的“双十一”,会创下销售天量,带动市场人气,但要付出较大代价。毛初文向李东生汇报,李东生权衡再三决定,接下这项业务,差价由TCL华星来扛。结果美国团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全年出货量达36万台。富有戏剧性的是,TCL华星在这单生意中不但没有亏钱,反而赚了钱。


2015年初,李东生在美国对毛初文说:“如果能完成100万台,明年给你们开庆功会”。


对于李东生提出的工作量加倍的数字,毛初文用破釜沉舟的语气回答:“那就先把庆功会地点定了,就在哈拉斯酒店牛排馆”。


毛初文带领团队,早出晚归扩展渠道,推出差异化产品,提升周转效率,改进服务,自建售后服务体系,到年底居然完成了101万台。


无限风光在顶峰。经过艰苦拼搏,TCL电视入驻了美国六大主流零售渠道(塔吉特、好市多、亚马逊、山姆会员店、百思买和沃尔玛),这六大渠道占据美国80%的电视机市场,加上其他区域零售市场,TCL实现了90%以上的零售覆盖。从2010年从零起步,而今TCL已经成为美国电视市场的新主流品牌。


地火在悄然运行。李东生派来支援美国市场的王成,将TCL立足美国市场的方法论归结为三点:一是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二是抓准了智能电视升级的机会;三是团队磨练出来的海外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与开放的美国市场相比,更具开发难度的欧洲市场对外部的限制要多得多。


2017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及家电展览会开展。TCL电子的展馆面积有1800多平方米,是国内参展商中最大的。


创业艰难百战多。在渠道上,通过艰苦奋战,TCL电视的销售覆盖了欧洲28个国家,市场占有率在法国位列第三,在德国、意大利、波兰等正稳定增长。TCL一直很重视线上渠道,在法国、英国的线上渠道表现良好。在线下,除了传统卖场,TCL产品已经进入一些高端连锁渠道,其中在德国进驻的卖场已达420多家。


TCL波兰生产基地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了李东生的战略前瞻性。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后,汤姆逊位于波兰日拉杜夫的彩电工厂也并入TCL,这里距华沙大概一小时车程。TTE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度想把工厂卖给冠捷。报告到了李东生手上,在最后一刻被他否决了。正是由于波兰工厂的存在,保障了TCL电视在欧洲的大发展。


捷报频传。2018年9月3日,TCL集团欧洲研发中心在波兰华沙揭牌成立,标志着TCL在欧洲从制造分销走向了研发。


从国际并购困局下的大收缩,经过不屈不挠,绝地反击,步步为营,“三军联动”,到实现全面盈利,打造本地化的供应链,进而建立先进的研究机构,TCL的欧洲业务终于迎来新的发展时刻!


在拉美市场传扬着这样一个故事。


TCL实业拉美销售中心总经理李永平一直负责拉美的销售业务,他摸索出一条创立合资公司,促进当地营销的新路。


游走在破产边缘的巴西电视龙头企业SEMP急于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为见李东生,SEMP的老板、86岁高龄的阿方索博士不远万里飞到中国,慕名而来会见TCL掌舵人。在德国IFA展会期间,两位企业老板约了晚餐会议,时间过得真快,直到餐厅要打烊时才发现已聊了近四个小时,此时已逼近午夜。


SEMPTCL是TCL在海外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合资第一年,仅TCL品牌在巴西的销量就达到了25万台。2017年,签约成为巴西国家足球队官方赞助商,2019年,成功赞助足球巨星内马尔,TCL品牌形象在这片桑巴热土上迅速被消费者而熟知。2020年,TCL巴西彩电市场占有率高达11.3%。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乱云飞渡仍从容。在中东,在伊朗,在印度,在澳大利亚……色彩艳丽的TCL之花,任凭风吹雨打遍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李东生与TCL的全球化战略,已然成为中国制造腾空而起的澎湃动力。


TCLX11G领曜QD-Mini LED电视


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2023年较2022年跃升七位,雄居第11位。


新时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战略。李东生与TCL走出国门的探索,堪比当年红军的万里长征,既是中华文化的播种机,又是中国制造的宣传队。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次创造人类工业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探索。看TCL号国际化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蝶变崛起:照耀中国创造的旭日东升


时间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023年6月7日下午,沐浴着初夏的阳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健步走进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TCL中环产业园。


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处处孕育着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生产车间,单晶炉如列队的士兵,一排排颇为壮观,向领袖致敬。TCL中环的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说:“不仅国内需求旺盛,还远销海外”。


TCL中环正瞄准多种技术国产化进行科技攻关。习近平说:“现在我们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攻克科技难关”。


习近平总书记对TCL的鞭策化作了巨大的动能。信心就像草原的绿草,根茎越扎越深。


TCL中环在张家口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


TCL中环在广州开发区投资106亿元,建设25GW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主要生产G12N型TOPCON电池,达产产值可实现106亿元,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光伏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产业实现聚集效应,带动新能源产业在大湾区的突破飞跃。这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风,已经开工。TCL的建设者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为中国的绿色科技产业再立新功。


TCL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奋楫争先的战鼓又一次在粤港澳大湾区擂响。


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半导体显示产业,TCL华星已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在技术领域也不断追赶超越。2018年建立了业内唯一的“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新能源光伏产业,TCL中环在光伏单晶领域综合竞争力全球第一。


TCL已经形成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产业群,为实现全球领先战略奠定了基础。


TCL高质量发展发生的惊天跃变,跃是产业跃进、技术跃升、能力跃动,变是体制之变、战略之变、组织之变、文化之变。打破路径依赖,跳出平庸陷阱,一次次突围,一次次跃升,永不停步,永攀高峰。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弱者只会未战先怯,强者却因磨练而更加强大”。生生不息的TCL精神之声,一直在TCL上空回响,荡气回肠。


永不言败的中国精神与追求实业强国、志在世界巅峰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一直在华夏大地上传扬,感昭日月。


40年风雨,洗尽铅华。早有凌云志,不负揽月心。国家授予了李东生“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的最高荣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也曾赫然在身。前不久刚刚当选深商联理事会主席的他,并不看中已取得的成绩与荣誉,而更看重企业的未来:“再用五年时间,旗下的TCL科技集团与TCL实业控股,五年再打造两个世界五百强!”


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山高路远,行则必至。未来之路,还很长、很长……


“没有伟大的梦想,就没有伟大的事业;没有勇敢的自取,就没有顶天立地的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我们更多的担当和使命,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国家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经济强则国家强。TCL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驱,必须要在我们所处行业中成为全球领先者。唯此,才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


这是李东生发出的二十一世纪的TCL宣言。


这是中国创造面向世界发出的东方醒狮的呐喊。


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


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昨天,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开拓者的铿锵脚步。走向光明宏大、气象万千的明天,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我脑海中浮现出古希腊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耳边回荡着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说过的一句话:“他超越了他的命运,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


旭日东升,中华大光!


作者简介

朱建华,著名作家、《人民日报》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最前卫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鞋道》《共和国的女部长》、中篇小说集《纸玫瑰》等。
作品多次获全国各类文学大奖,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思想者》与季羡林、蒋子龙、魏巍等全国十位作家同获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文学作品奖,《名动西海岸》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大赛银奖,《SAT-90之谜》获改革潮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三等奖,《托起明天的太阳-浦东巡礼》《巨舰驶向海洋》《成山世纪之航》连续三届获《人民日报》报告文学奖,《探索生命源》获《经济日报》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二等奖等。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智慧中国 国家品牌网

作者:朱建华

微信编辑:丁治博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首届“国家工程师奖”颁发!华南理工大学这一团队获表彰

一等奖+5!华南理工助力“双百行动”再传喜报

寒假留校,请收下这份学习生活指南

这位鲤工仔,志在让“华工智慧”闪耀6G星空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