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尹秀珍:你不得不活着,又该怎么活?

2017-12-18 dbk 凤凰艺术

 以终为始 

2017年12月14日,尹秀珍个展“以终为始”于佩斯北京画廊开幕。作为尹秀珍时隔四年回归北京的又一次全新亮相,此次个展试图对艺术家近年新作背后的精神线索进行梳理。尹秀珍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一直围绕着细微而具体的个体境遇展开,将私人的生命传记编织进历史的集体叙事之中。展览将同时作为第八届“北京之声”年度项目予以呈现。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评论报道。


在Dior Lady的活动后,尹秀珍的最新个展《自终而始》 于佩斯北京的场地中紧锣密鼓地布置完成,迎来了艺术家在时隔四年后于北京的再次个展。如果说在今年的Dior Lady包包设计中洪浩以男性的观看角度对女性进行塑造,并以艺术内爆于商业的消费主义形式为她们营造了一个美好幻想,那么随之而来的尹秀珍个展则更加真实地显露出当代女性的现实境遇。

 

这些力是暗流涌动,一直存在的。

 

——尹秀珍

 

尹秀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活跃的姿态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多个重要节点性展览及事件中,她以敏锐而诗意化的创作直觉捕捉了90年代急速发展中的社会主流叙事背后的迷失与不安,并以一系列运用日常材料创作的雕塑装置将微妙的个体感受及往往被忽视的个体意志予以视觉化呈现。

 

和前几日奢侈品牌的光鲜亮丽不同,尹秀珍长久以来所使用的衣服全是收集而来的二手材料,并充当着研究草稿的作用。即便这似乎易让观者对于艺术家产生一种怀旧又陷于女性情绪无法自拔的印象,但对于尹秀珍而言,这并不完全同于对物质的崇拜迷恋(fetishism)或是僵化使用——在外部粗略的视角中,衣服作为一种固定的对象与材料,所承载的意义是不变的;但对艺术家来说,

 

▲ 展览现场


于是,《21克》系列自然而然地褪下表象,将衣物的本质展露于观者面前:将日常衣物的实用功能(外表)焚烧、剥除后,其在“精神之器”(瓷)上所留下的形状,既是工业生产的痕迹,同样也是个人在时代中的生命褶皱。而当被以如同标本般进行“脱胎”后,其不只是在物理层面变得沉重,在精神层面,它更是成为了个人的纪念碑——这不仅让观者想到传说中灵魂的重量(21g),同样还有老一辈说法中的“衣服有灵”。

 

▲ 尹秀珍《21克–7》局部,聚合板、瓷、玻璃,70×70×80cm,2015-2017年▲ 尹秀珍《21克-5》局部,聚合板、瓷、玻璃,50×50×60cm,2015-2017年


与以往衣物作品不同的是,在本次展览充当高潮乐章的作品《木马》中,尹秀珍第一次以衣物架构起较为具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往常那样对于内部器官的放大。一方面,这个人物形象对艺术家来讲更加亲近具体:它以尹秀珍的女儿为模特塑造而出,而弥漫其中的不安感则同样指向家庭和教育中的羁绊与焦虑;在另一方面,这也似乎在无意中暗示着:仍保有些许意象性的微观器官已经难以与社会现实再相匹配,对抗的力已经加至每人身上,而不再给其留有喘息的空间——就如飞机颠簸时的防护措施,尽管尽力将身体蜷曲,却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无用功。


▲ 尹秀珍《木马》,钢架、旧衣服,570×220×151cm,2016-2017年 


现代商业,及与其相伴相生的现代工业,是本次展览中始终弥漫其中的情绪来源。无论是翻倒天使背后的排气筒与消音器,冷冰冰的水泥台和失却温度的衣服塑形,还是捆绑着飞机乘客的安全带与座椅,都既是现代与后现代工业的产物,也同样是生产塑造着现代人压抑、焦虑情绪的生产物。而被翻倒的天使和蜷曲的人身,以及那充满秩序又茫然飞行的蚊子,则似乎也成为了末世般人类的最佳写照。荒凉、压抑,也因此成为了本次展览情绪的代名词。


▲ 尹秀珍《消息没送到》,泡沫、不锈钢管、消声器、尾喉,280×280×151cm,2017年


但展览并非就此终结,艺术家也并非仅是在指向或渲染着某种绝望的宿命论——自终而始的下一句,往往是向死而生:“你无法改变,但你还要去做。就像人活着,你的出身是你无法选择的,你不得不活着。那此时,应该怎么去活?”(尹秀珍)

 

再强大牢固的特洛伊城,也终究会有些许破绽,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种变化是极其细微的,但对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个体而言,它指向着生与死,也指向着始与终。如果深入至每件作品的细节中,一切就都不一样了:自平地处起惊雷

 

▲ 尹秀珍《种植》,混凝土、荒草,50×500×730cm,2017年


无论是被酥油渐渐腐蚀的水泥砖,玻璃的划痕,还是被铁具炸裂的瓷器,亦或是水泥中“生长”的芦草,“软”、“硬”两种力间不动声色的对抗始终存在。即便这种对抗在表面上同样产生了似乎有所生机的结果,但并不等同于“水滴穿石”或是“铁杵磨成针”一般由简单、美好、励志的“小清新鸡汤”所构建,这些充满生机的“革命果实”却是产生于充满伤痕、裂缝、疼痛的道路中。但其本质上,却仍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于是,就如同西西弗斯周而复始的重复劳作一般,在尹秀珍的作品中,个人与时代、集体力量间的揪扯始终存在,其深隐的张力自终而始,又自始而终。同样模糊的是,作品中那些冷硬中迸发的生机,究竟是一件事物的开始,还是一种状态的终结。

 

▲ 尹秀珍《酥油-1》,照片,119.5×119.5cm每件,共四件,2017年

▲ 尹秀珍《小宇宙》,画布、丙烯、融化刀子的碎片,91(直径)×6.5cm,2016年

▲ 《小宇宙》局部


但这些视觉与形式上的矛盾这并不源自于艺术家破坏的欲望,对于尹秀珍来说,这都是一种尝试,而不是蓄意破坏。

 


在当下时代,对抗与侵蚀被淹没于现代工业的洪流之下,在被迫依赖中啃食着每个个体的灵魂。从表面看,《自终而始》除了代表着年末时分艺术家对自己的警勉,这个有些绕口的题目同样似乎可以在展场动线视觉上被回答——展览起处与终处在样式上的重叠与反复:天使与安全椅上的她们趴着,被现代工业所控制、撕扯与支撑,在力的对抗中处于不可阻止的下风。而那些凶器虽然伤害了它们,但却以另一种貌似友好温柔的形式显露面容:安全带是要保证你的安全,而排气筒与消音器则是在为你提供动力的同时削减噪音——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于是,似乎一切逻辑都变得不再清晰,“以一种含混的方式而交叠”。就如尹秀珍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所说,当她面对自己的镜子系列作品时,却好像觉得越来越迷茫——“我觉得大了应该很多东西越来越清楚,但现在却活的越来越不清楚,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好清醒,但同样觉得很多事不可理解,充满混乱”。

 

▲ 尹秀珍《黑洞系列-3》,综合材料,205×205×30cm,2015-2017年

▲ 尹秀珍《融器-镜子6》,瓷、镜子,38×43×4cm,2017年▲ 尹秀珍《沉默-3》,镜子、丙烯、漆,56×84×5cm,2017年


但对于尹秀珍来说,一切迷茫与对抗都发生于不言之中。在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木马以内藏杀机的方式与冷硬的城堡军事相对抗;而在展览现场,如果走进《木马》作品中,则会发现在紧张压抑的动作与情绪的外表下,艺术家仍将其内部布置的柔软、温暖,如器官般充满生机。

 

这是尹秀珍的对抗方式。



关于艺术家



尹秀珍1963年生于中国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作为目前全球最活跃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尹秀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参与了多次重要群展。并于2012年在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及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举办了大型回顾性个展。2014年,费顿出版社著名的“当代艺术家”系列丛书为尹秀珍出版专集,这也是既草间弥生之后的第二位入选的亚洲女性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被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日本森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M+美术馆等重要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2017 北京之声——尹秀珍:以终为始

艺术家:尹秀珍

展览时间:2017.12.14-2018.3.3

展览地点:佩斯北京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dbk 责编/dbk)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

▲ 丹·格雷厄姆 — 精选辑

▲ 曾根裕-黑曜石

▲ 胎记-琴嘎个展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