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解读第六届“艺术长沙”中的八个肖像
2017年12月16日下午,“第六届艺术长沙”主展览于长沙美术馆开幕,展览同时囊括了安东尼·葛姆雷、何多苓、庞茂琨、萧昱、袁武五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这一坚持了十年、最初由收藏家谭国斌个人发起的双年展,在拓宽范围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深度,注重本体学术建设的同时与中国当代艺术共同发展,引发国内外大量艺术家、艺评人的关注和参与。除主展览之外的平行展亦蓬勃发展,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当代语境中,一座城市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探索观点并非发祥于中国本土,在参考西方城市艺术大展的背景之下,融入了国内的人文风貌与艺术特点。长沙这座城市,既是早期中共的聚集地,也是如今的媒体之都,政治与艺术是创作过程中的永恒话题,而信息时代的膨胀式传播,也时刻触碰着艺术与传播媒体的界限。这是“艺术长沙”带来的老问题与新冲击,正如长沙特色,包容中充斥着辛辣。
第六届“艺术长沙”除了五位艺术家的主展览外,另设平行展“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均手稿2012-2017双个展”和“坏的又一天——姚益青、张宇飞、刘政昕三人展”,以及“赤城的边界”、“中国·长沙首届梅溪国际文化艺术节”、“天下太平”系列7个相关的外围展。
▲ "艺术长沙"开幕式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日上午开幕的"艺术长沙"平行展——“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2012-2017双个展”,以柔和温情的方式引领了一条新的线索:艺术如何维系同一个时空维度下的创作者(不论实践还是理论),这当中的情感电流是细腻温和还是侠情仗义,如何停留、如何激荡、如何冲突。
▲ "艺术长沙"开幕式现场主持人汪涵
▲ "艺术长沙"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合影
笔者曾想过,人常有一种惯性思维,即若有若干个人在做同样的事情,则认为他们在精神上有某种相似性,因而会人为地加上关联,并津津乐道于关联,这有时是我们惊喜的来源,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此次双年展从外地邀请来的300多位艺术家、艺评家、媒体人等悉数到达现场,一番好不热闹的场景。证实了这一艺术生态圈的繁荣与重要性,也提醒观者,不应片面地对待“关联”。
▲ "艺术长沙"开幕式现场嘉宾宣布开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历史上最早的现代艺术团体——磊石画会的出现,这一地区的艺术在争议中发展:深入却被柔和着,批判但却缺乏激情。下文所要提到的七位艺术家,大多在八十年代开始或精通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集聚与一个城市,坦诚地向各位述说大场面中的小细腻。
▲ "艺术长沙"开幕式现场
▲ 李路明&方力钧双个展开幕式现场 众多参与嘉宾
关于 2+5 位艺术家
1
▲
艺术家李路明
▲ 艺术家李路明近照
李路明的展厅由两条相交的主线组成,一是他奉献半生的艺术文献出版事业,一是他近来对于身边好友的绘画创作。可以说,他贯穿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湖南出版社在八九十年代对于艺术和艺术史的关注,翻译了大量优质外国艺术家研究书籍,也支持了很多当代艺术史写作者,当今"艺术长沙"的盛世可以说离不开这个时候出版的写作。文献照片中,那一代人为当代艺术抛洒热血和荷尔蒙的场景瞬间就定格为黑白,成为曾经的见证。
▲ 展览现场的文献照片
▲ 由李路明主编或参与的书籍杂志
▲ 李路明展览绘画部分
▲ 李路明展览绘画部分
艺术史书籍、资料的陈列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回归,李路明和他所召集的艺术史写作者,从脚踏实地的翻译做起,勇敢的加入了当代艺术史写作当中,前些日子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艺术史年会中,邵大箴先生的发言从侧面突出了这群人的勇气与珍贵:
“在艺术史研究中,人们能逐渐认识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原理,从而对艺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不至于做出一些违背艺术规律和原理的蠢事来。就拿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来说,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思考,我们会发现,在一些历史时期,由于不尊重艺术规律,不尊重艺术家,实际上反对创作自由,致使艺术创作沦为大一统的状况,真正的艺术理论近于枯寂,艺术界只能发出一个声音,形成万马齐瘖的可悲局面。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不能回避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认真地加以疏理,科学、辩证地阐示其产生的原因,做学术性的追问,将会使我们今天的艺术政策、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有莫大的益处。这需要艺术史学界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更需要领导的宽容和支持。”
▲ 李路明策划并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类出版物
▲ 李路明文献主线
这个展览不仅仅是李路明个人的,更展现了为了填补当代史的空白付出努力的作家和出版人,所面对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困难,困难是因为这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简单是因为“社”的存在,使他们有场所讨论,有场所研究,有好友共进。李路明将部分人绘画在时代封面之上,是这个时代的高歌勇进,也是未来的基础。
▲ 方力钧(左)与李路明(右)在作品前合影
▲ 李路明作品
2
▲
艺术家方力钧
▲ 艺术家方力钧近照
“我的血管中流淌的都是酒精”是方力钧传播范围颇广的名言之一,采访现场也坦言自己的观点:
“当然我算过这个账,我们个人的一辈子中我们可以画大熊猫,也可以画竹子等等。但是几乎占据了百分之百的你的生命空间其实就是朋友,如果这一点你都认不清楚的话,其实你就有点像白痴了。当然了,每一个人的着眼点不一样,一旦我想到了这个比例的问题,算术的问题的时候,我的心态就比较稳定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关心的重点还不是朋友的话,那我真的就是白痴了。”
▲ 方力钧与好友在展览现场
方力钧算是陪伴“艺术长沙”时间最长的人之一了,或者说艺术长沙起源于他的“拒绝”。当年他对于谭国斌提议给他在长沙做个展的想法有异议,认为不够有意思。这位自小经历丰富的艺术家打算聚集湖南曾支持过自己的好朋友和艺术界的兄弟们来一次理想主义式的“大旅行”,从北京到湖南的整列封闭车厢内,艺术家、画廊主、批评家等是同一个奇迹色彩故事的创造者。当然,他也没想到这个故事一下子续编了十年,这是成功的,而未来也将越来越成功,这就是方力钧的展望。
艺术家最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常是完整的,任何一个方向的可量度都在掌控之中,这使得画家的落笔带有某种收敛或者隐藏,方力均称其为“装”。作品在创作之初就以展示之名而考虑观者的接受能力,而手稿不同,它是原始的表达,和亲近朋友之间的情感十分相似。
“刚开始那一瞬间,你的知觉和你的感受,还来不及去化妆,来不及打扮,这个时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状态。但也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的重要环节。”
——方力钧
▲ 方力钧手稿展览现场
当谈到举办此次“艺术长沙”开幕式的长沙美术馆曾为中共湘区委员会辅助楼,门口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标志,对于在此处展示当代艺术作品,方力钧认为是十分切题的:
“国家提到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所以我们的文化到底是像以前裹小脚一样,追求一种畸形的独特却失去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真正的有自信、有创造力,然后通过这种自信和创造力来表明我们是什么人,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3
▲
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
▲ 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近照
人在角落,人在边缘,人试着去融合,人没有安全感,所以在空间中寻找依靠,但同时又走向没有边际的海边,这些人是你,也是我。这是笔者在看完安东尼·葛姆雷作品的感受,当然,他想要表达的含义还有更多。空间是雕塑的原命题,而葛姆雷此次的长沙之展,起源于他对建筑空间的敏感,没有这个建筑,也许就不会有这个展览。
▲ 展厅内部
▲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质量Ⅱ》
这位蜚声国际的英国当代雕塑大师是“凤凰艺术”的老朋友了,他于今年9月曾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在中国的首个个展,此次他又带来了两个系列的作品,其中《临界质量Ⅱ》是1995年所创作的,脱胎于艺术家本人(艺术家本人称自己栖居于材料内),在多个展览地点和公共空间进行展示。葛姆雷遇见长沙美术馆时,这个建筑正在装修面临着下一次的更新,他见到后激动地要求立马停工,展厅里裸露的砖墙和三合板凸显着艺术家的渴望。这是他第一次将这一套作品拆分放置在12个空间中,12种姿势演化的60件藏品,以各样的方式与空间相处。
▲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质量Ⅱ》
▲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质量Ⅱ》与参观者
雕塑作品必然有一个与建筑物质的接触面的,以往的变化并不多,葛姆雷似乎能看到空间中隐藏的“墙”。在他的创作中,实体隔断只是辅助的一部分,剩下的很多是由空气或者说是由充满人为思想的空气来填补的。一个在常人看来已经报废的场地,却是葛姆雷所想的本源之地。建筑内部拆除了门与大部分隔断,只有少数支撑柱,使得展场成为一个长方形的环形走廊,一侧是展厅,一侧则是透过落地玻璃的中心花园。
▲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质量Ⅱ》与参观者
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空间又完全不同的变化:
“比如那一排直线排队中的人物,由编号7变为现在的编号4,我将它从下跪的含义中抽离,并完全翻转由面朝上放置。你可以看作是倒下,也可以看做是将要站起,引发不同的感受是我强调的重点。”
——葛姆雷
▲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质量Ⅱ》新数列中的4号
▲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质量Ⅱ》看往中庭风景的雕塑
▲ 安东尼·葛姆雷 ,《临界质量Ⅱ》带有宗教含义的雕塑
人在世界上是变化最多的因素,可细化也可以凝聚,若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尝试走进世界是最重要的。不论是建构还是解构,艺术家在这个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所在地上,提出了乌托邦的渴望与反乌托邦的现实。
▲ 展览现场
“我的这些姿势,能代表宗教也代表着某些理想,它当然不是永恒的,但我希望引发的思考是永恒的。人与人的关系交流,人与事物的交流,是我希望延续的永恒,所以我希望与各个艺术家探讨,也不介意观众触碰我的雕塑。”
——葛姆雷
▲ 展览现场
《膨胀场》的十件作品,让笔者想到了葛姆雷的另一系列作品《走廊》,两者像是正负空间的补充,也像是冲突,走廊能有光,而这些黑色的固体空气则无法逾越。
▲ 安东尼·葛姆雷, 《膨胀场》系列
▲ 安东尼·葛姆雷, 《膨胀场》单个
▲ 安东尼·葛姆雷, 《走廊》
4
俄罗斯的森林
▲
艺术家何多苓
一个人的过往的学习经历能带给他多大的影响,吸收热爱的事物,有时候是深入骨髓的,而从他的言行举止散发。何多苓是中国早期受俄罗斯教育熏陶的画家,不仅是绘画,还有文艺作品,包括小说、音乐。此次展览汇集了他关于俄罗斯森林的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时期,1986年创作的《带阁楼的房子》和2014年前往俄罗斯考察后的多幅作品。艺术家的探索往往是肉眼可见的,也容易得到观者的评价,所以每一次的试图变化都不容易,从两个时期的绘画,我们能看到早期艺术家的天赋,和后程的融合。
▲ 艺术家何多苓近照
▲ 何多苓, 《带阁楼的房子》(21)
▲ 何多苓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
《带阁楼的房子》是根据契诃夫的小说创作的连环画,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笔触在画作中的凸显和作用,带有忧伤的唯美的跳跃的饱满颜料,这是何多苓所追求的地道的俄罗斯绘画方法与原则,那时的他并未去过俄罗斯,很多人赞叹于他天赋,可以这么说。但更重要的是,他放在桌前的俄罗斯大师绘画,他琢磨着也实践着。完成这套绘画,并没有占据他很多的时间,有时一天就能画几张。既因为他熟练的用笔,更是他对这部文学作品的痴迷。
▲ 何多苓 ,《带阁楼的房子》展览现场
▲ 俄罗斯的森林展览现场
▲ 由左至右: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罗中立 、艺术家何多苓 、艺术家张晓刚等在展览现场何多苓作品前合影
近些年专程去俄罗斯考察,重归故土般的熟悉感让他对描述当代的森林有了另外的想法:
“我想用更中国的方法去描绘这片伟大的森林,以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向俄罗斯大师们致敬。”
近距离面对这些作品,作品中油的厚重转变为水的厚重,线条感更为突出,空间视角是压缩型的,画面给人的感受很薄,很清透,深邃感却不减。
▲ 俄罗斯森林-《深秋·诺夫哥诺德04》
▲ 俄罗斯森林-《俄罗斯森林写生02》
“俄罗斯和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大的政治背景,也走过一些基本上一样的路程,两个国家都与伟大相关,我想从我受到滋养的文学、艺术出发,与将从前的偶像包括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给我的感受传递到如今的时空中。”
何多苓给人的感觉并不像诗人或是歌者,他更像演奏家,注重感觉的导向,拥有掌控音符的浪漫激情,也有放下乐器时的感伤。
5
▲
艺术家庞茂琨
▲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艺术家庞茂琨
▲ 折叠的伊甸园展览现场
▲ 庞茂琨, 《委拉斯贵兹的餐厅》
如果说何多苓能轻松地画出俄罗斯情调,那么庞茂琨对于西方油画技巧的熟识是他这一系列作品的基础,也证实了他所认为的学习和借鉴需要通过作品,但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独立。《折叠的伊甸园》是他2017年创作的新作品,那些在艺术史中有显赫地位的风格与绘画在现场吸人眼球,但这并不是重点:
“我这次这个作品其实严格说来它不是一个为了展现古典的技法而作的,我就是顺着它来,但是最后又消解它,其实是通过这些古典名作,甚至包括这种被世人认定的技术,最后破 52 60239 52 31646 0 0 8672 0 0:00:06 0:00:03 0:00:03 8670它的经典性以及人们过往对于技术的认识。原作品是如何并不重要,我很了解它们,因而更在意由它们能够延伸出什么,最后解构它,也就是用经典打破经典。”
——庞茂琨
▲ 庞茂琨, 《证婚人》
▲ 庞茂琨 ,《直播现场》
这是一种太极式的攻击与渗透,学生时代扎实的基础,重复描绘了上百次的名画,历史进程中有大量画家在试图改变古典的风格,有成功者如梵高、毕加索,但庞茂琨想要做的更超前一步,即放弃风格,让人们在探讨时首要考虑的并不是某种风格,打破特定符号与框架,以“个人”的、人类文明的姿态,去创作。
▲ 庞茂琨 ,《她与我》
▲ 庞茂琨, 《被指的内心》
▲ 庞茂琨, 《折叠手记》之二
油画与当代的艺术史学科最初都是从外引进的,在到快速发展的只能科技,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转移,历史上的多个事件提醒生存于世上的人们:学科的交汇点能推动人类共同面对未来。交汇点则起源于认识与对话,在庞茂琨的多件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本人的模样,更夸张,或者说更具有戏剧张力,他认为这是体现交流的最好方式。理论上来说,导演应该是最合适的演员,“感知”是重点,当“感”产生时,对应的关系得以呈现,这就是他所提出的折叠,不仅是对过去、当下和未来,是时代中人、事、物的交流对应。
6
▲
艺术家萧昱
▲ 艺术家萧昱近照
“除了竹制品的创作,此次还有一件由黄铜塑造的竹,黄铜竹子随着时间的变化材质会变绿,而嫩绿的新鲜竹子,则会在时间流逝中变黄。”艺术家萧昱在与朋友的对话中提到了这一点,这位公共空间创造者将反差隐藏。
▲ 萧昱,《铜竹》
湖南浏阳是有竹海的,产出质量细腻的楠竹,萧昱的创作便就地取材,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直在长沙与竹子与帮手在空间内工作,与自己七年前开始的对于竹子的创作进行回望。东亚人有着独立的精神流线,体现在文献中体现在当下的喜好里,在萧昱看来竹子便是其中之一,用带有生命气息的材料创作,能够带动气息的流动。
▲ 萧昱 户外作品
“结草衔环”是一个典故,但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取其字面意思,也就是英文Reciprocal互相给予的含义,是对生命相互依存的展现。“我的展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楼上的三个展厅,走廊的绘画部分是一个过度,但不能错过,主要展示的是竹子的截面、制作工具中的刹车片还有麻绳等材料的痕迹,是一种对于生命表达形式的探索。”萧昱在采访中提到,这些绘画连接了左右两厅分别对于竹子形制的探索和对生命气场的研究。
▲ 萧昱,结草衔环
“竹子的打开,对应的是我将自己的内心打开,这样的对象画避免再用文字描述,这是我目前工作研究出的视觉语言。观众在面对客观对象时,会根据已知经验来做判断,产生理解。”展览中竹子被分解为粗细不一的竹竿条,并在不同程度拗折竹竿条,让人对以往竹子韧性、中空的认识有了曲解。
▲ 萧昱作品
另一个厅则有很大不同,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暗黑环境中,播放了视频,制作了剪影,还使用二次加工材料画框布置了一个“场”,希望讨论精神场域、文化场域的边界和个人理解。“在黑暗的厅中实际上有三种语言,视频是直接的,剪影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而画框的漩涡是能够激发人追问艺术的边界。”
▲ 萧昱作品
我们一直在一个老问题上徘徊:“什么是艺术”,这个追问不断地引出无数的问题和分歧,萧昱给出了的提问,这种提问带有暗示性,也可以说是答案:
“追问什么是艺术的本身,在我的创作中构成了艺术的一个本体,我通过画框的叠加,将框内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认为的艺术部分挤压,同时也把画框外,也就是空间部分通常是艺术外的内容也造成了一个扭曲。”
▲ 萧昱 ,《漩涡》, 摄影:王永刚
萧昱而后提到,《漩涡》与著名学者马基雅维利的名言一同带有迷惑性:“谁渴望预见未来,就必须征询过去,因为人类的事物从来都是与过往的时代类似”。若深究循环的背后:“它源自于这一事实: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人类都被同样的热情激励。结果就是,每个时代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 展览现场
在同一展场一起发出追问的安东尼·葛姆雷与萧昱通过作品似乎完成了某种精神上的对接,也许这就是萧昱所说的神秘的友谊:
“‘艺术长沙’安排的市美术馆的展览,让我意识到我和葛姆雷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材料和语汇讨论生命的存在形式和意义,最终使这一场馆的展出成为一个立体的组合。”
▲ 展览现场
7
▲
艺术家袁武
▲ 艺术家袁武近照
创作都是有清晰源头的,哪怕在最终呈现时艺术家做了刻意地模糊,但最终观点是直接且明确的。袁武一直在寻找当代水墨发展的通道,此次展览的作品是他提出的概念,中国画有着千年历史中的精华,但同时也是沉重的包袱,完全照抄和一概不顾都不是好的办法,很多国画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袁武也是其中之一:
“展览的作品是我目前的一种想法,我并不能说我完成的很好,这是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渐完成的,希望这是一条可以走的通的路,也学我的学生,或者我学生的学生可以成功。”
▲ 袁武, 《人流》
▲ 袁武 ,《在朱耷山水上耕种》
对中国画进行再创造并非易事,古人笔下的幽远气息在当下画纸上游走并非易事,袁武创作的与近代史紧密相关的百年肖像,与长沙百年来的风云人物也有密切关系,谈到创作中具有争议的人物,袁武从自己熟读人物历史资料到创作人物形象 :
“我是所谓的在红旗下长大的中国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我是一个中共党员,还曾经当过14年兵。我觉得我与派别没有关系,我在面对历史时选择的是读近代史,毛泽东或者是蒋介石,他们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为中国这个民族做了很多贡献,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公正对待他。现在很多人物形象是一个符号式的,但我看到的并不是这样,我想还原,有功也有过,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情。”
▲ 袁武 ,《章太炎》
▲ 袁武, 《李鸿章》
袁武的作品仍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没有全部展出、画册也没有获得书号,他对历史人物与传统山水的解读十分有趣:
“我想到画他们但怎么画呢?这些人物全都去世了,那他们在那个世界干什么呢?是不在看风景呢?也许他们已经放弃所有的争斗,他们在那边碰上了,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俩可能一起在看那颗树,看那条河。所以我最先画那些小画我就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我说他们在那边看风景,后来当画大画时,我觉得只是看风景有点简单了,我就开始加入一些寓意,比如说毛主席与《庐山高》,源于他和庐山的过往比如1958年庐山会议、1971年的林彪庐山会议,哪怕他的战绩都和庐山高有类比。包括袁世凯与《寒林图》,从1911年到1916年他掌权以后,那个时代是非常诡异的,所以我觉得《寒林图》很适合,不是简单的叠加。”
8
▲
收藏家谭国斌
▲ 谭国斌在开幕式上发言
“长沙的艺术现在还并不是特别发达,与媒体业相比可以说差的还很远,也很难达到媒体业的高峰,首先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盈利可言,其次各方面的因素也导致坚持做下去很难。”
谭国斌说到。“凤凰艺术”的采访进行到深夜,这位一开始以个人力量创办城市艺术展的收藏家,仍然很直率地侃侃而谈。类似规模的展览,在其它国家都是由政府推动的,谭国斌参加过很多,回来后并不打算照搬,而是坚持初始的形制:由评审们选定5位艺术家,每人交出多件作品,策划5个以注重学术而不以买卖交易为目的个展。
由于展览一届比一届做得影响力深厚,加上长沙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艺术长沙”吸引的艺术家和观众数量成倍增长。在本届展览开幕前,其实主办方就已经定好了下一届“艺术长沙”参选的艺术家。预计本届“艺术长沙”将会有近二十万左右的观众到两个场馆参观。而下一届,在选定展览地址的同时,谭国斌推算能有日均一万以上的参观人流量。
▲ “艺术长沙”开幕式现场
▲ “艺术长沙”开幕式后涌入的观众
将如此多的艺术家邀请至一个城市并非易事,谭国斌称其为艺术家对文化推进的支持,同时也是艺术家感受到政府和他个人的鼎力支持的表现。庞茂琨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到:
“‘艺术长沙’能坚持10年真的非常不容易,当中有曲折,但谭国斌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是一个很好的显现,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将好的风气延续,扶正它,不让它倾倒。”
艺术家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谭国斌当然也是,他在早几年就对此次展览地点之一的长沙美术馆由博物馆转变做出了不小贡献,“艺术长沙”是他想要坚持做下去并越走越好的品牌。艺术作品是他首要的关注点,“只要是好的艺术品,我们都欢迎并倾尽所能去帮助呈现”,这句话是谭国斌的初衷,也是他前行的信念。
回到前文提到的问题,艺术与一座城市的关系,以长沙美术馆这一标志性建筑和当中的展览为例,艺术展览向人们介绍了一个带有历史趣味的空间可以这样被使用,虽然很多人都呼吁这个空间能以现在的状态保存下来,这也许不能实现,但这一次的展览若是能为人们留下深刻记忆,也不亏为艺术给城市做出的贡献。
▲ 展览现场
▲ 通往长沙美术馆的路
大多数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只从视觉的角度去看待,这其实不能展现艺术品的“重量”,一小部分人会探索其后的概念,在观看时会试图理解,唯有艺术家的群体,更贴切地体会这背后大量的体力劳作和辛勤练习,这或许是艺术家之间用大量时间和经历所堆积的惺惺相惜。再者说,大多数人所回避探讨的话题,将其称之为被“禁忌”话题,也许是艺术家们渴望去挖掘的,在这一个小圈子里,这种限制能被打开,当然不得不说,他们也有共同回避的问题。
艺术寄于情怀还是情怀融于艺术,这已经很难去界定,需要知道的是这两者的存在能揭示很多问题,就像是《带阁楼的房子》所隐含的:一个人拥有有理想追求的犀利眼睛,却深陷于贵族情怀的孤独,两者永远无法消释,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具象,唯有实践才能追寻答案。
▲ 2017第六届“艺术长沙”海报
艺术长沙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6日——2018年2月26日
展览地点: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美术馆
策 展 人 :陈建明
艺 术 家 :安东尼·葛姆雷、何多苓、庞茂琨、萧昱、袁武
展览主办: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省博物馆
展览承办: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美术馆
特别支持:湖南经视、常青画廊
▲ “艺术长沙”平行展 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2012-2017双个展
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2012-2017双个展
参展艺术家 :李路明&方力钧
总 策 划 :李小山
策 展 人 :冀少峰
展览时间:2017.12.16—2018.1.15
展览地点:美仑美术馆1、2、3号厅(长沙市东二环一段622号)
艺术总监:陈荣义
视觉总监:戴宇
展览团队:高松寅、刘国栋、王雪、李婷、张媛、伏高峰
主办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承办单位:美仑美术馆
协办单位: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 坏的又一天——姚益青、张宇飞、刘政昕三人展
坏的又一天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6日—2018年1月15日
展览地点:美仑美术馆1、2、3号厅
艺 术 家 :姚益青、张宇飞、刘政昕
外围展:赤城的边界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5日—2018年1月14日
展览地点: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长沙首届梅溪国际文化艺术节
展览时间:2017 年12月15日 —2017年12月18日
展览地点:步步高·梅溪新天地梅溪书院外场+禾·美术馆
天下太平丨2017湖南实验艺术展 天下太平 | 移动美术馆
上线时间:2017年11月25日
天下太平 | 纸上美术馆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天下太平 | 前行美术馆
时间:2017年12月16日-2018年01月15日
地点:前行美术馆
天下太平 | 展示系统的尽头
时间:2017年12月23日
地点:前行美术馆
©致谢图片拍摄者:王永刚,图片提供者: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部分图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长沙报道 撰文/郑中允子 责编/芒果儿)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丹·格雷厄姆 — 精选辑
▲ 胎记-琴嘎个展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