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布尔乔亚:蜘蛛从草地走向松林,from the Blue to the Skies
近日,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巡展第二站在北京“松”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49件,包含了艺术家漫长的创作人生中重要的几个阶段的作品,相较于上海“龙美术馆”的展览增加了十二件作品。丝线随着艺术生命的时间铺陈,与“松”美术馆的空间产生了频率不同的情感波动。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和她的“蜘蛛”
如果有可能的话,在进入《永恒的丝线》之前试着先把布尔乔亚的生平经历和几经传播的“蜘蛛”符号放置一旁,这是一个少见的在美术馆中观者能够从“空间感受”向“时间历程”转化的过程。艺术家童年时的经历、回忆从一个点被无限拉长成为她的艺术创作生命线,外部世界的时间线在战争、迁徙、分裂、改造中延续近一个世纪,两条线索在布尔乔亚的手中上下穿梭,交织、缠绕、平行、成结.......因此这一场大型个展中的时间线不单是《人物》系列、《牢笼》系列、《织物》系列以及《蜘蛛》系列四个阶段的创作历史,还是生命、回忆与精神在宇宙中留下的时间痕迹。
▲ 《妈妈》1999年,钢,大理石,927.1×891.5×1023.6cm,泰特美术馆收藏,艺术家2008年提供,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带包的女人》 1949年,青铜、着色、不锈钢,165.1 x 45.7 x 30.5 cm,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
▲ 《牢笼(黑暗的日子)》2006年,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材,304.8 x 397.5 x 299.7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 《一起》,2005年,布料、不锈钢,38.1x50.8x61cm,路易丝·布尔乔亚信托机构收藏,纽约
以“永恒的丝线”为名着实精确又微妙地从多个维度塑造了布尔乔亚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形象:她漫长一生中的艺术创作,是满弓后射出的箭,直指红心,留下“单一”且完整的路径;织物、铁丝网、缝纫、文字,都是线的化身,或柔软或坚硬,或具体或抽象。
▲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牢笼 XX(肖像)》2000年,钢、布料、木材、玻璃 188 x 124.5 x 124.5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 《我畏惧》2009年,织物、裱于画布框上,110.5 x 182.9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 《莱弗勒斯》,2009年,水粉画,6套,59.7x45.7cm,路易丝·布尔乔亚信托机构收藏
▲ 《情侣》,2002年,玻璃珠、布料、钢,41.9x43.2x33.7cm,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收藏
户外凌空于道路的作品《妈妈》无疑是观展时首先吸引目光的,这是布尔乔亚最大、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也是她最为人所知的艺术符号。“90年代中期开始她的创作从面对父亲的关系表达,转向一种非常强烈的对于母亲的情感渴求,蜘蛛的出现,代表着她惧怕分离,以及渴望保护的浓烈需求。”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在介绍《蜘蛛》这件作品时强调,《蜘蛛》是艺术家唯一一件牢笼与蜘蛛形象相结合的作品,牢笼中的椅子,摆放着的香水,动物的骨头,已经残破的挂毯,它们是布尔乔亚的化身,蜷缩于一只巨大的蜘蛛之下。但是这只蜘蛛真的意味着保护与母性吗?
▲ 展览现场(网络图源)
▲ 《蜘蛛》1997年,钢、锦缎、木、玻璃、布料、橡胶、银、金、骨头 ,449.6×665.5×518.2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 Maximilian Geuter
蜘蛛并非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它不过游走着吐丝,而后在毫寸大小的网块中循环往复。这如同布尔乔亚将自己困于回忆之中,她的创作并不是从痛苦回忆中挣扎出来的自我救赎,而是在建筑一层又一层用于保护自我的网,帮助她长久的“停留”在那段经历中。艺术创作能够让她以更多样的面貌去感受自己的过去,并能及时地给予保护。再回到户外的巨型蜘蛛,它的宏大稳固是建立在一种微妙的脆弱之中的,蜘蛛与地面的连接不过是几个点,而通过几个点的力量支撑起的是与之不相符的庞大的身躯。
“不稳定”是布尔乔亚作品中具有延续性的状态,不论是四十年代《人物》系列作品中比例失调的姿态,还是在展览中以悬挂形式呈现的《金丝雀》、《歇斯底里之弧》,她透过一根细线反衬雕塑的“重量”。这时,雕塑的体积感与质量感发生变化——悬浮,像是她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时的视角,把作为观察者的部分从肉体中剥离,全方位的观看作为样本的自己,大约就是仅以“一线”连接世界的模样。
▲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金丝雀》1963年,青铜、着色,悬挂件 100.3 x 57.2 x 57.2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亨利特》,1985年,青铜,悬挂件,152.4 x 33 x 30.5 cm,路易丝·布尔乔亚信托机构收藏
▲《歇斯底里之弧》1993年 ,青铜、抛光铜绿,悬挂件 83.8 x 101.6 x 58.4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歇斯底里之弧》,1993年 ,青铜、抛光铜绿,悬挂件 83.8 x 101.6 x 58.4 cm
“要扭曲,这才是雕塑”布尔乔亚在纪录片《蜘蛛、情妇、橘子》中说到,这种扭曲是力量,早期他们是具体的螺旋形,相互依托又纠缠,后来是从雕塑内部破茧而出的空洞感。她包含着内外两种力量的抗争,是矛盾,是挣扎。她会使用坚硬的铜铁,也大量运用柔软的织物;《情侣》是由她所使用的毛巾做成的,同时注入了她的过去和她希望留存的未来;《无题》中悬挂的物品是褪色的回忆,而《沉默寡言的孩子》吐露着新生的粉嫩。她与极端游刃有余地过手,而观者也不免为交锋所吸引。
▲ 《情侣》2001年,布料,悬挂件 48.3 x 15.2 x 16.5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 《无题》1996年,布料、线、钢骨、橡胶 281.9x215.9 x 210.8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沉默寡言的孩子》2003年,布料、大理石、不锈钢、铝,182.9 x 284.5x 91.4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
▲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笔者在采访伊斯顿基金会主席、跟随布尔乔亚三十年的助理杰瑞·高罗威( Jerry Gorovoy)时,提到她表达的最多的情绪是什么,没有得到“恐惧”或是“绝望”这些出现在她日记中最多的词汇,“The wish of love”,杰瑞非常笃定地说道“绝望的感受出现在1951年她父亲去世以后,也是从那时起,布尔乔亚开始了精神治疗,消极的心态更像是她精神受压迫时产生的情绪,而她工作时的常态是像个小女孩一般渴望被爱的。”
▲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蜘蛛IV》1996年,青铜,墙面作品203.2 x 180.3 x 53.3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摄影:JJYPHOTO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松美术馆展览现场(户外)
不同于20世纪其它艺术家,布尔乔亚在雕塑从现实主义向多方向发展的大道旁寻觅了一条小路,作品是她的日记,每一件都是她的真实经历,组建她真正的人生。“至少在人心的期许中,艺术家的古怪个性都可以被解释为创作的理由,而真实的人性始终在观看之外,只是物产丰富的沉默土地”艺术家向京在为布尔乔亚画册作文时写到。
写作日记是没有终点和明确目的的,是将无形的内容化为有形的物质保存,地下一楼展厅中小型的雕塑作品被放置在一个个玻璃展柜内,看起来更像是“标本”。这样相对凝固的状态带来的不仅仅是氛围,更是布尔乔亚对“情感关系”的定义:所有美好的感情关系都值得被永存,但相拥连结的亲密又实在是太为脆弱。
▲《时刻》2006年,档案染料、数字印刷于布上,25套,44.5 x 68.6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
▲《上午十点是你走向我的时刻》2006年,纸本水彩版画 37.8x 90.8 cm,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纽约
在策展人菲利普看来,“松”美术馆的空间让展览散发出全新的面貌:“在这里作品更为亲密,相互呼应建立在更为丰富的层次之上,细腻的空间处理让布尔乔亚私密地情绪更好的传达至观众。”
▲ 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展览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
▲ 伊斯顿基金会主席、布尔乔亚三十年的助理杰瑞·高罗威(Jerry Gorovoy)
松美术馆创始人王中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布尔乔亚的展览从艺术和国际性的角度来看对‘松’美术馆的环境和学术氛围都十分重要。作为一个才成立一年半的美术馆,我们一年举办四个展览,是希望一步一步地积累,透过艺术家的影响力与自身的沉淀逐渐地成就自身的吸引力。”
▲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松美术馆创始人王中军致辞
布尔乔亚像是一个手握毛线球的人,她拿着线的一端向外抛去,接到的人便能从她传达的丝线中获得新的启发,“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在开幕时强调:“《永恒的丝线》是我们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型大展,开启了‘松’与国际艺术的联系。希望展览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了解布尔乔亚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以及她赋有张力、鲜活的艺术作品。布尔乔亚曾提出‘艺术不止属于精英’,‘松’美术馆在此也提出了‘艺术不止....’这样一个概念,对于美术馆而言,我们不仅仅希望大家去关注一个展览或者一个艺术家,我们希望引导公众或者提醒公众去认知和了解‘艺术是什么’,并且会以这样开放的心态去接待更多热爱艺术的人。”
▲ 华谊艺术公司副总裁、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致辞
至此,在众多观众的注视下,这只爬行动物将带着回忆解开更多的未知。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于1911年出生于巴黎。虽然1938年后,她就定居于纽约直到2010年去世,但她的大部分创作灵感仍源于童年的法国时光。利用身体作为主要形式,布尔乔亚从各方面探索人的状态。从诗意的绘画作品到房间大小的装置艺术,她往往能够将内心的恐惧物像化,从而克服它们。记忆、性、爱和被抛弃是她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布尔乔亚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2007至2008年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更以她为展览主题,组织了大型巡回回顾展。最近,她的个展正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色列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和柏林辛克尔展馆展出。此外,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她的多件装置艺术作品“蜘蛛”,马里兰州波托马克的格林斯通博物馆也正在举办她的展览“解开折磨”。2020年秋,纽约犹太博物馆还将举办“弗洛伊德的女儿”展览。
而在这个性别凶猛的时代,如果路易丝·布尔乔亚还活着,这位107岁的艺术家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展览信息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
搜索结果
网络搜索结果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
展期:2019年3月24日至6月23日
地点:松美术馆(北京市顺义区格拉斯路)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撰文/郑中允子 责编/Mimi )
北京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