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孟禄丁近日,“元·孟禄丁”展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新成果,也是艺术家孟禄丁2008年以来首次大型个展。展览由冯兮担任策展人,以多元视角展现孟禄丁近年来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成果。
此次展览以《元》作为主题,通过120多件《元速》与《朱砂》两个系列的绘画作为线索,呈现孟禄丁近年来在艺术创作方向上的多重路径。同时将展出9件不同转型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与现场运转的元速系列的绘画机器,形成创作逻辑的对看关系。综合三维动画作品、采访视频、文献等线索,多视角的呈现孟禄丁不断自我更新的工作方法。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视频与评论报道。
▲ 《元·孟禄丁》展览视频,采访:dbk,拍摄:张洋,剪辑:李广楠,配音:姚瑶
▲ 元速系列 145cm×145cm 布面丙烯 2014 1988年人体大展,在孟禄丁提交的作品《元态》中,艺术家试图去表达生命原初的某种状态,画面中的元素也从人体中而来。到了《元速》,孟禄丁希望作品中可以呈现一种纯自然的、物理的、视觉本身的张力。后来,又有了《元化》、《元势》......▲ 元速,145cm*145cm 26幅一组,布面国画颜料,2014年圆是一种几何图形。或者说,它是一种“正无限多边形”,而“无限”只是一个概念。当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时,其形状、周长、面积就都越接近于圆。因此,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圆,圆实际上只是概念性的图形。正如世界上本没有真正被规训的抽象——抽象主义的精神是独立、个体,自由,在孟禄丁看来,如果要为其建立标准,这种艺术形式就死掉了。
因而,本次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并非是一场盖棺定论的回顾展,而是更像孟禄丁某段工作的工作总结,和一个新工作开始。展览呈现了孟禄丁以一个“元”点作为核心,然后向四外扩散的种种方式和形式,以及在这些形式内部所存在的诸多复杂差异。在策展人冯兮看来,策展主题“元”既有起始与开源的字意,也承载着造型中“圆”的语义,同时具备零和O的意象属性,是孟禄丁作品题目的重要元素和核心语言系统——孟禄丁的抽象作品中,以中心为轴向外扩散的圆形,是其语言逻辑中重要的观念语态。▲《足球系列2》_油画_200x200cm_1987▲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布面油画,196x164cm 1985(孟禄丁、张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画家,成名于“85新潮”的孟禄丁在35年的艺术工作中,通过逐步的自我表达的进化,经历过几次果决的艺术语言的转型阶段,屡次将已获得公众与自我认可的艺术语言和工作方法,进行修正、推进与重启。在具体实践中,孟禄丁始终保持着自然的、偶发的与随性的创作状态。在寻找到作品新的语言逻辑时,主动获取对艺术本体语言固有经验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与未知度。孟禄丁每一次作品类型的“结束”,都象征着新的“探险”的开始。对于时间的飞速流逝与更替来讲,艺术家所具备的改变自我的行为,如同掌握着重新启动生命元点的能力。
当然,乍一看去,在本次展览中观者对于孟禄丁作品中“圆”的这种形式的体认似乎更容易面临着来自单纯的形式分析和风格判断的风险,但这种判断本身也表明了其局限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孟禄丁作品的意义已然告别了“抽象”及“好与坏”的范畴,这体现在艺术家整体视觉探问的过程中,而并非是作为结果的某种图式或风格。换句话说,既然孟禄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元图像”或关于“元”的图像,亦或是关于图像的图像。那么与之相应,观者在解读中也须遵从这一逻辑和路径——即从意味深长的“元”与“圆”中去再次理解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和理念,以及其所延续的艺术命运。▲ 元速,300cm*300cm 2幅一组,布面丙烯,2011年事实上,“元”中的“自我观照”含义在艺术中被经常使用。但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孟禄丁并不试图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神秘性与精神性的不可知处(即便是朱砂系列作品亦是如此),而是在控制论的博弈中,去寻求理性和感性最为恰当、也让彼此最为放肆的交界处的图像学意义。换句话说,在这个展览中,“抽象”的意义并非被解释为自由,而是某种理性链条或因果网络的出现。艺术家探讨的是在机器的速度、人的选择和彼此的共同创作关系背后的概念问题,再或者,援引哲学家谢林的说法:“整个世界完全陷在理性之中,但问题是:它最初是怎样陷入理性之网的呢?”
▲ 展览现场
理性的符号秩序本质上是围绕人的真实身份空缺的非理性旋转。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孟禄丁就表示,他在感性和理性的层面能够把握得很好——“理性太强就放不开,就拘谨;感性太强,则可能就收不住了”。孟禄丁常常强调偶发性、体验性和感觉性,但也同时寻求理性的判断将其把握。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这些似乎显得形式感和视觉感极强的作品与那些仅仅试图致人晕眩的作品间最大的区别:在感性外,还有一个名为理性的、个体性的、生命性的意义系统在飞速地运转。▲《元速1201》、《元速1202》_布面丙烯_200x200cm_2011▲《元速系列》_布面丙烯_300x300x2cm_2010▲《元速.凹》、《元速.凸》_布面丙烯_300x300cm_2008
因而,在这一层面上,孟禄丁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更像是一种工作。显然,孟禄丁更加看重的不是画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要这么画,特别是这种画法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生产方法的自觉。也正是因此,他将机器引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
▲ 展览现场
旋转产生无限可能。譬如,一个世纪以前,为了在欧洲现代历史上确定无意识之发现的地位,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的三个连续的耻辱的说法,“三种自恋的病态”,他如是说。其首要的,便是哥白尼证明了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从而剥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对于新的体验或空间的渴望的驱动下,孟禄丁想制作一个台子用来一笔画一个四米的圆圈,在过程中,工人师傅告诉他这个台子可以转起来,甚至转的速度可以达到车速。于是,孟禄丁就开始想象如果将颜料甩上去,一定会产生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效果——这个充满速度感张力的作品系列就此产生。
▲《元速》_布面丙烯_145x145x8cm_2011当然,此处机器的并不指向整齐划一的工业生产,孟禄丁也并不太在乎机器所带来的创作主体性的问题。在这里,机器是在感性和理性、肉身与机器、传统与未来的间隙中被作为某种实现的工具。在颜色没干的时候,点和点的碰撞是自然形成的,甩出来的线条是特别自然的状态,跟人手画出来的并不相同。这种“绘画性”并不存在于某种纯粹的二元对立的系统中,而是在其间,在其上,用一种超越性和内部的复杂性表现出当下现实的处境与解释方式——这是孟禄丁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内在的视觉力量。“这是高度地整合的一种纯粹”,艺术家如是说。
孟禄丁是中国当代艺术史无法绕开的艺术家。他少年成名,其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曾经是“新潮美术运动”的标志。孟禄丁并没有陶醉其中,而一直在质疑与否定中探索艺术本体的未知领域,不受潮流、趋势、市场等干扰遮蔽,特立独行,执着追求艺术本体的绘画实践,去寻找艺术语言自身的价值,独立于政治与功利以外的超越性价值。美术馆希望通过这样的个案研究,呈现一个不被潮流、趋势、市场遮蔽的孟禄丁;不断在质疑与否定中,探索艺术本体未知领域的孟禄丁;还原一个能够不断重启艺术生命元点的孟䘵丁。——周旭君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 展览现场
换句话说,孟禄丁在本次展览中用看似传统和易于理解的图示构建了一个属于当下的全新的视觉语言世界。事实上,突破性与不从众始终伴随着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早在85时期,孟禄丁就反对口号和宣言,而是试图用某种更隐秘、晦涩、更个人化的方式去颠覆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和创作方式——这与“85 时期”的许多主流意识并不相同。后来,孟禄丁远赴欧洲和美国多年,从此没有再参与到国内的时髦潮流之中。
▲ 朱砂—山水,黄麻矿物质颜料,198cm*396cm 6幅一组,2019年▲ 朱砂,295cm*295cm 2幅一组,黄麻矿物质颜料,2019年而如今,面对着当下飞速发展,却又日趋固定化的艺术世界,孟禄丁想要做的,便是在无限旋转的圆中,去再次回归对于“元问题”的探讨、拓宽抽象创作在不同层面中被观看与理解可能,并让观者最终不由感叹一声——“噢,元来如此。”
▲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艺术家孟禄丁合影留念▲ 批评家栗宪庭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李文华、馆长周旭君合影留念▲ 艺术家方力钧与日本国立美术馆前总馆长建佃晢参观展览
艺术家:孟禄丁
展览日期:2019年11月13日 – 2019年12月11日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 撰文/dbk 拍摄 /张洋 剪辑/李广楠 配音/姚瑶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