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回顾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先行尖兵作用
【前言】今年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局60周年,过去的60年中,我国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辉煌的成绩,但也经历过曲折困难。在无数测绘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下,我国的测绘地理信息不仅自身硕果累累,更是充当了我国经济建设先行兵的角色,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局60周年之际,中国勘测联合网向所有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付出过的测绘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和尖兵。60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坚持把做好测绘保障和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
急用先测当先行
国家局建局初期,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国家局从建局之日起,就肩负起了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测绘成果服务的重担。在这一时期,国家局按照急用先测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和地形图测绘工作,向经济建设部门和军队先后提供了所需的大量测绘成果成图。1960年为大庆油田施测了1:2.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克拉玛依油田施测了1:10万比例尺地形图。这期间,测绘部门先后为油田测绘了各种比例尺地形图4359幅,面积2.8万平方公里;修测地形图585幅,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此外,还为油田所在地城镇建设规划服务,测绘地形图582幅,面积7139平方公里,为油田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提供了完善、及时的测绘保障。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局重建后,积极开展测绘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建设我国首条高速公路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期间,公路设计部门利用新测绘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心修改了原设计,使线路合理地缩短了40公里,按当时的造价,节省了3亿元资金。这一时期,测绘部门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建设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先后取得许多重要测绘成果,较好地满足了各行业对测绘成果的需求。
应急保障勇担当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为了使国家有关部门掌握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地区地壳形变资料和震情趋势,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国家局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了震区地图和航空像片资料,并立即组织北京、天津、陕西、黑龙江、四川、河北、广东等地测绘部门数千名测绘工作者迅速开赴震区,突击开展京、津、唐、张地区精密水准测量会战。从9月至11月仅用3个月时间,在余震频繁、气候恶劣和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了总长5000公里的精密水准测量任务,突击编制出版了震情图和修测更新地形图,赶测出震后大比例尺地形图1000余幅,为地震监测和地震部门研究该地区的地壳形变和震情趋势及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重建唐山提供了重要的测绘保障。
1985年6月,位于长江西陵峡的秭归县新滩镇发生大滑坡,3000余万立方米土石自100米高处以排山倒海之势下滑,将新滩镇全部摧毁,堵塞长江面达三分之一,江中激起的巨浪高达54米,涌浪波及上下游江段42公里。由于岩崩工作部门的测绘工作者从70年代即开展了新滩地区岩崩、滑坡的监测预报工作,用大地测量手段布设了72个仪器测站和9个观测点,测量了15个交会点、5条水准路线和由6个点组成的三角网,监测滑坡形变发展规律,及时预报了险情。由于预报及时,有关部门提前做好准备,使当地1300多名居民安全转移,无一伤亡。当时在险区上下行驶的11艘客轮,也因事先得到通知停航而免遭厄运。
在2003年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测绘部门在坚持完成既定测绘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到抗击非典的行动中,先后组织完成非典分布图及相关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成果成为社会各界了解疫情的重要渠道。
2006年,重庆市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多处山林发生火灾。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把刚建成的重庆市三维影像数字地图查询系统用于灭火工作,为市救灾办、市政府值班室等部门安装系统,并立即投入使用。利用这个系统可以察看覆盖全市域8.2万平方公里范围的1米至5米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建立的三维模型,具有分析、量算和查询功能,可直观地进行各种地形地貌分析,更有助于科学地制定灭火方案。“GIS技术的确是城市建设管理,尤其是应急指挥的好帮手!”这是市救灾办等部门给予重庆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的评价。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为抗震救灾提供测绘成果,全力服务抗震救灾,累计向中办、国办、武警部队等100多个部门和单位提供地图5.3万张、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2TB,为了解灾情、决策指挥、空投空降、抢险救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后,在青海玉树、甘肃舟曲抢险救灾中,部门都为灾情评估、救援方案制定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支撑和及时优质的保障服务,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
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极地测绘既是极地考察事业的重要支撑,又是极地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测绘部门经过32年极地测绘科学考察,为1984年首次建立长城站、1988年首次建立中山站、1999年首次北冰洋考察、2004年首次北极黄河站建站及考察提供了测绘保障。2005年,中国人首次登上南极冰穹DOME-A区域最高点,测绘人员完成全程导航和测绘保障任务。此外,绘制的多种比例尺地图等重要地图产品先后获多种奖项。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测绘部门利用建国以来测绘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参考卫星像片,对全国土地按11类33个亚类分类做了标绘和面积量算,编绘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国家局还针对边缘省份困难较大的情况组织协作,共安排2万幅约50万平方公里土地调查所需图件的测绘任务。测绘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全国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任务,满足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测绘资料的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测绘部门为社会提供的成果成图,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测绘成果提供量逐年增加。在全国1:100万地形和地名数据库支持下研建的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已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总理办公室和14个省、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投入使用,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行政首脑机关用于经济管理、环境评估、抗灾决策和资源分析的综合性辅助决策工具。实施了一系列GPS卫星定位工程,为海口等近百个城市布设了高精度的城市控制网,并建立了三峡等工程的控制网,实施了长距离岛陆、海岛联测。开展了我国沿海陆地垂直运动和平均海面变化的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的监测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将GPS与电子地图相结合,开发了用于运载工具的城市公安、交通、保险、消防、航海等领域的应用实时定位导航系统等。全国GPS卫星跟踪网正式运行,卫星定轨精度已达到米级,1996年底开始正式向社会提供GPS精密星历服务。
三峡工程数据库是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湖北省测绘局共同完成了建库任务。湖北省测绘局先后完成库区1:1万比例尺正射影像图107幅,附有150米、160米、170米、180米、200米水位线,提供了库区107幅数字地面模型磁带、库区内土地资源利用专题图等。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建立了三峡库区地形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完整地反映了三峡库区自然资源及其他工程设计建设的有关资料,为库区的不同坝高淹没线、城镇搬迁、土地损失等提供了多方案的比较数据。这种建库方法属国内首创,能较快地确定大面积资源状况,为国家节省了人力、财力,为论证坝高、人口搬迁方案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国家局承担了三峡大江截流的彩色和黑白航空摄影以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及测制1:1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在大江截流前夕,将反映三峡枢纽工程的真彩色影像及时送到国家领导同志手中,使国家领导同志通过测绘的技术手段了解三峡库区的建设情况,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2002年,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国家局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之初,就提出要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和设计论证工作提供精确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国家局组织研建了西气东输工程数据库。数据库可提供以下信息:输气管线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管道沿线的地形起伏、水系结构、人口分布和人工建筑物情况,以及管线站点间的间距和高程等。利用1:5万比例尺数据库可以大大缩短规划时间,在这个长达4000公里的项目中,优化方案,少绕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节省的投资就是以数千万元,甚至以数亿元计。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国家局十分重视,1991年开展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测图工作,在通天河流域组织了近10万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并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数百幅1:5万比例尺地形图。总长1437公里的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穿越湖北、河南、河北至北京和天津,需布置各类建筑物1688座,对测绘的基准控制要求非常高。为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了高精度GPS控制点82个,以及干渠周边总长6000多公里的国家一等水准路线25条、总长9000公里的国家二等水准路线90条,充分保证了高程测量的精度。国家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协助有关单位,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这一新技术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测量,大幅度减少了外业测绘工作量,工作效率提高40%,直接节约生产经费70余万元。
综合保障成绩突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国家局及时提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的任务:积极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更大工程提供测绘保障,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专题地图,逐步开展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主动与土地、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合作与沟通,深入了解农村经济建设状况和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测绘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与当地农业气候、土质、水质、生态等自然环境信息整合,开展农作物生长监测与评估系统和精细农业测绘保障示范工程建设,为实现精细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出现了质的飞跃和发展。2012年1月9日,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测绘卫星实现了从依靠国外到自主发展 “零的突破”。资源三号卫星集测绘和资源调查功能于一体,分辨率优于2米。目前,获取的卫星影像全球覆盖面积7000多万平方公里, 广泛应用于测绘行业、国土资源调查、农林水利以及长江、黄河、松辽流域水土流失监测、全国土地调查、农作物调查、高铁建设等领域。
同时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加强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等,为政府和各专业部门提供了信息空间定位、集成交换和互联互通的基础,在安全、城管、城建、地震、电力、电信、房产、工商、公安、测绘、规划、国土、海洋、环保、交通、教育、林业、旅游、民政、农业、气象、人防、社区、市政、水利、水务、税务、司法、统计、卫生、文物、应急、园林、招商和港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应急抢险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已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
在处置利比亚撤侨事件中,紧急赶制利比亚政区图、重要城市影像图、中方企业和人员分布情况图,及时送至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等部门,为撤侨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指挥中,快速获取了大量急需的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资料等,满足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多方面工作的需要,受到各方好评。
创新适应时代需求的服务方式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以往的传统服务方式成为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审时度势,首次举办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和地图网上展览,搭建了1个主展馆、1个地图展馆、31个省级展馆和36个企业展馆的展馆集群,共计16300余件展品,全面展示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和典型应用,为社会各界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工作搭建了新平台。大力推广应用天地图,组织开展了三届天地图应用开发大赛,赴20多个高校开展宣讲,累计吸引了3000多人参与大赛,开发出了许多实用、好用的应用系统,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不断完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发布目录数据200多万条,内容涉及地形图、数字成果、历史地图、航空摄影、卫星影像、测绘资料档案等多类成果,较好落实了《测绘法》“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编制测绘成果目录,向社会公布”的要求。
此外,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持续加大投入,不断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组织编制了1:100万、1:400万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和新版公益性标准地图。更新并制作了1:25万公众版地图成果(2015版)并提供使用。组织编制了维吾尔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语言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天地图上线维吾尔文和蒙古文版本,便于少数民族百姓查阅地图。编制新版盲文地图,为盲人提供地理思维和扩大视野服务。各地组织编制并共享了领导工作用图、城市地图集、红色地图等750多种、应用系统40多个,主动为各级领导机关管理决策等提供服务。
国家测绘地信局、外交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办、保密局等部门组成全国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协调指导小组,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在提高全民版图意识的同时,也为全面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安全保障。
全新的服务方式抓住时代发展脉搏,紧跟信息技术进步趋势,为地理信息服务再上台阶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新机制助推服务上层楼
历经60年的发展,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紧紧围绕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大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于政府公共管理、经济转型升级和百姓日常生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家局联合军队、保密部门,出台了基础地理信息公开表示内容规定和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实现了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政策的重大突破;其中“十二”期间,全国共办理涉密测绘成果使用提供审批5万余件,提供标准图幅551.7万余幅、数据量达328.4TB;办理地图审核2万余件。二是基本完成公共平台,为测绘地理信息公益保障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架构体系,基本建成基于互联网的公众版、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政务版和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的涉密版。数据总量约80TB,主要包括多比例尺矢量数据、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晕渲数据、地名地址数据以及有关综合信息等。资源三号卫星2.1米分辨率影像国内覆盖超过900多万平方公里,0.5米分辨率影像覆盖国内城市个数由2011年的50个增加到目前的近500个。
与此同时,国外数据资源也在逐年丰富。天地图主节点已有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20亿多人次的访问,目前日均访问量超过150万。三是有效推进共享合作,为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建立了长效机制。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大力推动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合作,积极落实测绘成果汇交制度。仅“十二五”期间,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共收到汇交目录34万条,汇交副本6611套,有效支撑了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财政重复投入;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共签订共享合作协议170个,累计已签订协议325个,共享了大量专业部门基于空间位置的专题信息,有效提升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水平,推动了测绘地理信息在专业部门的深入应用。
60年团结奋进,60年开拓创新,60年有力保障。测绘地理信息全系统、全行业形成了上下齐心、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测绘地理信息人立足自主创新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树立了全面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新丰碑。
文/吴宝成,中国测绘报2016年9月27日第五版
(原题:保障服务勇做先锋 测绘作用显著增强)
整理:陈柳林
审核:高冲
更多阅读
---------------- 推 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