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岁,这个农村妇女终于决定为自己活一次

We就是我们 一个叫We的工作室 2022-09-20


牛庆花不喜欢别人叫她的名字。“土气,显老,透着一股呆板和木讷”。
在村里留守养猪那八年,每次去镇上办事,她总要精心梳洗,但还是洗不掉身上腐臭的猪圈味。落在身上的异样目光,似钢针刺得她心痛。“这辈子就这样了吧?”带着认命似的反问,却透着些许不甘。
庆幸的是,这个沮丧、卑微的留守妇女在人生至暗的甬道,从未放弃努力,她艰难完成了人生跨越,生长出一个全新的自我。现在的她是临沂市人大代表,是名气响当当的“电商玫瑰”,还是帮近百名贫困户脱贫的全国劳动模范。
从自卑到自信,从绝望到辟出希望。牛庆花带着沂蒙山人的坚韧,一路逆袭,终是向阳花开。



              留守             


“咚、咚、咚”。
凌晨四点,一阵急切又猛烈的敲门声吵醒了牛庆花。
“来收猪了”。她强撑着爬起来,在黑暗中摸索着打开灯,给一旁熟睡的儿子掖了掖被角,又用凉水扑了扑脸。
冰冷刺骨的水让她瞬间清醒了很多,“一个人在家,不能被猪贩子糊弄了”。想到这,她又有点生气,前一天苦苦哀求老公晚一天走,可他非说青岛那边有事,不能耽搁。
这是2012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的冬天。对于留守女人牛庆花来说,这样的场景几乎是生活常态。
2008年,牛庆花的老公去青岛打工干装修,他们的孩子还不到两周岁。
“干装修不容易,白天饥一顿饱一顿,晚上有块木板就是床,在城里没有根,就像蒲公英一样飘荡”。
情感上的理解,不代表没有怨言。每每累到极致,她便开始抱怨,“不回来跟我一起养猪种地,什么也指望不上”。
慢慢的,她发现老公和自己不一样了,“他的皮肤很白净,穿的衣服也干干净净的”。
牛庆花每天换一套衣服,身上还是臭烘烘的猪圈味道。脸上一块块的晒斑,手上一层一层厚厚的老茧,都让她自渐形秽,“似乎跟老公不在一个阶层了”。
两地分居的疏离,一个人的辛劳无助,常让她的心情跌入谷底。每次累到崩溃,就打电话跟老公吵架。第一个电话还接,第二个电话就有工友起哄,第三个电话,便关机了。
牛庆花流着眼泪,咬牙继续干活。
有一次,母猪生小猪,她连着三个晚上没睡觉,困急了,就趴在猪圈门边打个盹。冬天冷,还得给母猪烤火,熏得她直淌眼泪。
牛庆花是一个要强的人。留守那八年,她从一头猪养到了100多头,还养了40多只羊,200多只鸡,管理着20亩的果园。每天的劳动量,相当于四个年轻劳力。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女人咋这么拼命。牛庆花自己知道,当时的她只有一个盼头,“在村里有个稳定的生计,让老公不用出门打工”。
每当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她一个人骑着摩托车,拉着农具从山上晃荡回来,心里空落落的难受。
村里人有说有笑的聚在一起,在桥头跳广场舞。她进屋就开始喂猪,提着塑料桶,听着音乐,来来回回穿梭在猪圈跟饲料屋的路上。晚上10点多,音乐停了,倦鸟都归巢了,她的活还没干完。
为了养猪方便,她跟儿子就住在养猪场旁边。房子很破,四处漏风,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实在熬不住了,她就问自己,“我为啥非要回来遭这份罪?”
牛庆花也曾走出过大山,见过外面的世界。
20岁那年,她第一次出远门,在蒙阴县一个工厂织毛衣,一个月300块钱,后来又去了威海。订婚之后,她便和老公一起去青岛打工。
牛庆花聪明又能干,很受老板重用。从卖装饰材料,到负责管账,再到管理一个店。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一个小学毕业的人,老板还让我管账”。
她写字不好看,老板让她把字写好一点。牛庆花练字进步不大,但账管得很清楚。2004年,她的工资从600块一直涨到1500。
隔壁老板看她挺能干,便想把她挖过去,开出的工资是3000块钱,但有个条件,必须得会电脑,这可把她卡住了。
打工这几年,牛庆花悟透了一个现实:没文化,没技术,在城里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
2006年结婚后,她和老公拿着打工攒的2万块钱回到农村,接手了一个养猪场,之后又养羊、养鸡、种果树。
两个年轻人,本想在农业上有番作为,可两年时间,2万块钱全投进去了,却没有任何的收益。
“农业回本慢,当时好像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了”。牛庆花的老公决定去打工,他想带着妻子一起走。“我不去,我的孩子,我的根都在农村,我不想离开”。
可她没想到,丈夫这一走就是八年。
2013年,忙着干活的牛庆花担心猪跑进屋里,便把房门锁上。孩子一个人看完电视想出来,又找不到妈妈,就敲碎了玻璃,头却卡在门上。“大冬天,他光着身子,抱着腿蜷缩在那里一个多小时,差点就冻死”。
牛庆花心疼坏了,抱着儿子痛哭不止,“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一家三口什么时候能在一起啊”。
直到2015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命运拐角,为她暗淡的人生凿开了一道口子,漂泊打工的丈夫回归了家庭,而那个曾被无力感支配的人生,也照进了光亮。



              创业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10天”。

老师在台上描述农村电商的前景,台下的牛庆花第一次知道,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把农产品卖出大山,卖到全国各地。

上午她还像听天书,下午就觉得这个事行。

“我就是感觉再也不用没尊严的抢筐了”。

以前,村里卖桃只有一种方式,等着外地客商到沂蒙山来拉桃。客商把自带的筐放下,谁拿到筐,才有资格把桃卖给他。村里的果农至少需要200个筐,可他只拿了100个。村民便蜂拥去抢,有时凌晨2点多就去排队。

可就算抢到筐,如果桃子个头小,一筐新鲜的桃子就给几块钱。这让牛庆花的感觉特别不好。

2015年,北晏子村组织的这场电商培训课,让她看到另一种希望。墙上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让她眼前一亮,听说国家要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她特别兴奋,“这不就是我追求的目标吗!”

当晚,她就以“孟良崮果园”为名注册了网店,“我就是那种,说干就干的人”。培训老师被她拖着晚下班一个多小时。“担心孟良崮知名度大,被听课的人抢注”。

事实上,从第一天开课,直到第十天培训完成,来培训的60多人只剩下不到10个。

网店注册成功后,她开始往店铺挂商品。家里正好有山楂,当地只有五六毛一斤,她大胆地标了个价格——每斤5.6元,直接翻了十倍,没想到真有人“高价”购入十斤。

第一单生意卖了56块钱,纯利润11元。客户是广西桂林的一个女孩,叫马文梅。她还给店铺提了意见,说里面的东西太少了。

牛庆花感激女孩的信任,每次买东西都会送她一些,女孩不好意思,便把网络账号的名字改了。如今,她们已经成了现实好友。

2020年,牛庆花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还给马文梅发微信,“感谢第一单带给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女孩也开心的回复,“牛姐,你是我所有认识的人当中,第一个上新闻联播的”。

有了第一单,网店便正式开张了。从几天一单,到一天好几单,然后十几单。

2016年,为了支持妻子创业,牛庆花的老公也回来了,他们卖了猪和羊,一心扑在电商事业上。

5月份,网店卖蒙阴蜜桃,预售了一百多万,“那天就知道做起来了”。

蒙阴县是中国蜜桃之都,年产量达几十亿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66亿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牛庆花的乡亲们,几乎家家种蜜桃。

她之前想着,把自家种的桃、苹果、花生卖出去,就知足了,可没想到,还帮30多个村的果农卖了几百万元的桃子。

那段时间,牛庆花最累也最开心。订单量大,快递单写到半夜。困了就在地上铺个凉席,打个盹。凌晨三点,她还要和老公一起去摘桃。

以前总想着赚点钱,把小家的日子过好了,提高生活质量。可一路摸爬滚打,她看到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全身65%烧伤的果农朱云云,桃子卖不出去,便找到牛庆花求助。她不仅帮着云云卖了桃子,还教她学会了在快手直播卖货。云云因为怀孕不能出去学习,牛庆花每次学习回来,还把学习的内容跟云云分享。

村里的贫困户种了香椿芽,卖不出去,她便挂在网店帮着卖。还帮二奶奶卖栗子、卖南瓜。南瓜成熟的时候,她刚生完二胎坐月子,便让老公开车把南瓜拉回来,帮老人卖了360块钱。这微不足道的一点钱,却让老人很高兴。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蒙阴很多苹果积压在库里,当地领导便带着一些果农开会想办法。有个领导说,看看李子柒,做自媒体把家乡介绍到国外了。

牛庆花突然感觉要被时代淘汰了,“大家都在玩自媒体,我却一直没开始”。事实上,她在2018年就下载了快手,当时去培训班学习,有人说在快手上卖东西挺好,但她一直没尝试直播卖货。

“有1000万个想法,不如你试一次”,她现在经常懊悔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

2020年3月,一个朋友问她,快手平台有个百名县长助农活动,要不要参加。“只要能卖苹果,我就参加”。回忆起直播首秀,她现在还很兴奋。

当晚7点,县领导走进她的直播间,帮她卖苹果。当时只有383个粉丝的她,2个小时就卖了1200多单、6000多斤苹果,有4.6万人收看,增粉3000多。

快手平台给了她流量扶持,还找了两个大主播帮忙连线,其中一个是“快手酒仙”李宣卓,还有一个卖茶叶的主播。

尝到了快手直播的甜头,牛庆花发视频也愈发积极,大美的沂蒙山、家乡的水果,淳朴的乡情。

她还直播带粉丝去看桃花,从发芽到开花到结果。疫情期间,很多人被隔离出不去,便等在她的直播间,跟着她云游沂蒙山。

去年9月,牛庆花的二胎女儿出生。孩子小,晚上需要妈妈照顾,这让她的直播计划险些搁浅。“好不容易找到一条新路子,我不想放弃”,她和老公商量,把直播改到孩子睡醒前。

摸黑起床,六点半开播,直播2个小时。固定时段却带来了意外惊喜,让她有了一群忠粉,同时避开晚上大主播的拼杀,流量逐步稳定。

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但她有信心把快手账号做起来。她的底气来自于多年做电商的积累,也有快手平台的支持,“快手会根据不同的人群配备工作人员,遇到什么问题都帮着解决”。

粉丝越多,牛庆花的压力越大。

她的桃子得过很多奖,但都没敢大肆宣传,“因为中奖的那一块桃不代表我所有的产品”。她担心过高的期望,会让粉丝失望。

这几年,牛庆花的事业越干越大。

她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与500多户果农合作,还与果农签订协议,每斤比市场收购价高出五毛到一块钱。

北晏子村的16户贫困户,在她的帮扶下年人均增收3000-8000元。销售旺季,她还给50多个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牛庆花带动上百户村民致富。

“最后一口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衣,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听着“沂蒙六姐妹”的事迹长大的牛庆花,具备了沂蒙山人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奉献、吃苦耐劳、永不服输”。

如今,牛庆花成了“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中的一员,还是快手2020年评选的“幸福乡村带头人”。连任两届临沂市人大代表的她,提的建议也都跟农村有关,修山路;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发展农村直播电商

有人劝她离开农村,带着孩子去城里发展,她动摇过,毕竟城里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可那只是一闪念,她的根在这里,她离不开。



              母亲             




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抵消她对儿女的亏欠。

“他爸爸以前不在身边,父爱缺位,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在很多孩子心中,父亲就是雄兵百万,再刚毅的母亲,也代替不了父亲的角色。况且一个忙碌的妈妈,也没能给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

6岁那年,瘦小的儿子就帮忙清理猪粪,干电商时,又帮着装车搬箱子。大点了,还学会了打单子,最多一次能打1000张单子。

牛庆花去县里学习跟人聊孩子,别人聊的都是孩子怎么学习,怎么考级,她聊的却是孩子怎么帮她干活。

儿子读三四年级时,成绩下滑严重。她算了一下,那正是她刚开始干电商的时候。

有一次,班主任生气得给牛庆花打电话,“你天天忙着干活,也不管孩子学习,知道你儿子还写了一封信吗?”。

读到儿子在信里写,“妈妈一心扑在工作上,感觉妈妈不爱我了”,她的眼泪就哗哗掉,哭了很久。

牛庆花忽然想起来,有一次在电脑前忙着跟客户沟通,儿子问了一个问题,她有点不耐烦,但还是忍着回答了。儿子就说,“妈妈,谢谢你回答了我的问题”。

这一声谢谢,让牛庆花惊出一身冷汗。她放下鼠标,看着儿子,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有多不称职。

这么多年,她没辅导过儿子一次作业。每天就跟钟表一样,滴答滴答,不停的干活。

她一遍遍问自己,努力的初衷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不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历史重演?

不能读书的遗憾,牛庆花到现在都无法释怀。

“小时候太穷了,盐都吃不上,油也没有”。牛庆花一家四口一年就吃3、4斤花生油。母亲干活回来,便把煎饼泡在清水里,就着几块咸菜吃。

牛庆花学习好,父亲曾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上大学,可初一上学期就让她辍学了。

贫穷的家境,她无力抗争,父母的封建意识,她更是无法改变。“他们就觉得女儿早晚嫁人,不如在家照顾弟弟”。

辍学后,她天天问爸妈,“我上这些学以后能够用吗?”。父母一个字也不认识,小学学历的女儿,在他们眼里就是文化人。

每到星期一,看着同学骑自行车去上学,15岁的牛庆花就抱着弟弟哭,眼泪吧嗒吧嗒掉在弟弟脸上,3岁的弟弟也跟着姐姐一起哭。

为了赚钱贴补家用,不到16岁,她就去村里的淀粉厂打零工,一天8块钱,干了一年多,之后又在村里的一户人家当保姆,干了两年。

在最好的年纪,没能接受教育,这成了牛庆花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可她没想到,自己拼命努力赚钱,却把最重视的教育给忽视了。

大儿子15岁了,今年中考考了582分,没能考上重点中学,英语只考了40分。闺女不到两周岁,村里没有早教班,只能跟着大人牙牙学语,有人叫牛庆花,她也跟着喊,还会模仿工人说话。


牛庆花不想再错过儿女的教育期。可对于婚姻里大多数女人来说,家庭和事业两手抓,就是一个伪命题,结果往往是力难从心。幸好,老公能帮她打理事业,让她尽量腾出时间陪孩子。




              自我             



40岁的牛庆花,很想为自己活一次。

她常说,小时候为父母活,长大为了孩子,为家庭,工作后,又为了客户,为父老乡亲。

对她而言,有生之年能去上大学,就算为自己活了,可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身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她,有资格申请北京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大学,但需要脱产一年。

前几年,因为儿子要中考,现在又要了二胎,她没想到小闺女会牵绊她这么多精力。都说三岁之前养习惯,她不想孩子这么小就离开。她的事业,需要她帮助的果农,也让她无法放下。

不能上大学,她也没停止进步。疫情之前,每年至少出去学习和培训两个月。

牛庆花总有一种危机感,一段时间不出去学习,就感觉“锈掉了”。她认为电商复制性强,年轻人有文化,听几堂课就会。

有些地方请她去给年轻人讲课,她觉得其实不是讲方法,而是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他们,遇到困难不放弃的精神。

一直在追求进步的她,也愈发活得通透和自洽。

“养猪的时候很自卑,一出门就换上裙子,生怕别人知道我是喂猪的”。父亲给她起的名字,她嫌土,经常说,“别叫我名,喊我小牛就行”。

如今的她,不再执着于外在的东西。柜子里10多件常穿的衣服,全是工作服;公开场合也会落落大方的介绍自己。

以前,她喜欢在朋友圈发感慨:摘桃子回来被雨淋了;被身边人误解了;客户给差评了。

现在翻看她的朋友圈,几乎都是在宣传她的“甜蜜”事业。问她为什么不发与情绪有关的内容了,她说,“经历的多了,感觉那都不是事了”。

有人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是她人生高光时刻,她认为那次更多是感动,因为努力被看见了。她心中的高光时刻是担任冬奥火炬手的时候,儿子跟她说,全世界都看见她了。


牛庆花很庆幸,即便人生跌到谷底,她也不曾放弃自己。她一直坚信,能够承受住更多的苦,才能有更多机会赢。她总觉力量还不够大,因为想要帮助的人太多。

她常去看望村里的贫困户,拿袋米、拿袋面,有时再拿点慰问金。生二胎的时候,有三个贫困户托人捎来了100块钱。农村有一种风俗,随喜份子的钱必须收。年底,再去送米,送面,她又把这100块钱送了回去。

牛庆花形容自己,就像板栗,外壳很硬,但内心柔软,总想把最美味的果实呈现给大家。她说自己还像石头缝的那棵草,哪怕一丁点的土,一丁点的阳光雨露也能生长。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经历了漫长、复杂、甚至挣扎的人生,牛庆花的一路跌宕悲辛,成了她的历练,也凝聚成人生的智慧。尽管她的人生并不完满,有着各种形式的遗憾,但她终是活成了一束光,自在,耀眼。在烟火琐碎里,找到了那个最自洽、最美好的自己。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小未

编辑:裴大哥 | 丑橘

图片:沂蒙牛庆花(快手ID:702535942)


   全职宝妈向前一步:成为整理师   

          一位东北大厨的笨拙走红       

 95后宠物殡葬师眼中的千百种告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