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对妊娠和结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作者:福州总医院 何春妮
思考题
孕妇怀上小宝宝,体重增加。那么其 BMI 的指标和正常人的标准一样吗?
适宜的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并促进母婴健康。但是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者,不但增高了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和巨大儿的发生率,还影响产后母子健康风险,产后继续肥胖及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肥胖对妊娠和结局的危害。
我国女性肥胖的发生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 1992 年到 2015 年,超重率从 13% 上升到 30%,肥胖率从 3% 上升到 12%。
孕前超重者占 13.33%,肥胖者占 2.84%,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2016 年《柳叶刀》发表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中国男性肥胖人数 4320 万人,女性肥胖人数 4640 万人,总数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孕产妇BMI
体质指数(BMI) = 体重(kg) ÷ 身高^2(m)。孕妇的 BMI 数值:超重 25.01 ~ 30,轻度肥胖组 30.01 ~ 40,中度肥胖组>40。
中国孕妇体重不足占 13.15%,正常占 56.45%,超重占 19.2%,肥胖占 11.2%。
孕期超重或肥胖的原因
调查显示,近 90% 的孕妇及其家人认为孕期必须多吃,通过孕期 BMI 的增长以满足胎儿营养需求,生下来的孩子越大越好带。此外,很多人对孕期锻炼认识不足,认为要多吃少动。另外社区、医院宣教不到位,以及遗传与环境因素等。
肥胖对生育的影响
正常体重妇女每周期受孕率为 30%,累积年受孕率为 84%。ART 治疗可得到相近受孕率。
单纯性肥胖妇女每周期受孕率降低,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ART 的成功率也随之下降。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疾病,是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肥胖、多毛、痤疮、月经稀发或闭经。减肥能够增加自发或诱发排卵而受孕的几率。
肥胖者易造成流产
雌孕激素相对过低,高龄者更明显。肥胖引起卵巢功能下降,卵子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受精卵质量,导致遗传物质易发生畸变或发生异常。
肥胖者易造成多种疾病
肥胖是种病,严重者可减寿 8 年,还可能诱发多种疾病和癌症。肥胖或增加 10 种癌症风险,尤其是乳腺癌和子宫癌。当体重指数在正常基础上每增加 5 时,子宫肿瘤风险增加 62%,宫颈癌增加 10%。超出正常体重 9 ~ 20Kg 者子宫内膜癌危险性增加 3 倍,超出 20Kg 以上增加 10 倍。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和子宫息肉的发生率增高;甲状腺疾病、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合并症增多。
孕产妇死亡率增加
相关研究表明,因肥胖而死亡的占孕妇死亡率 35%。肥胖是妊娠糖尿病、血栓性栓塞症、高血压和剖腹产等的高危因素。女性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产科安全的一大隐患。
肥胖对妊娠的影响
妊娠期体内水钠储留及脂肪组织增多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液浓缩,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比正常者高 2 ~ 3 倍。
Gallaway 等对 14230 例孕妇进行研究,发现超重组、轻度肥胖组、中度肥胖组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性分别是对照组的 1.74、3.00、4.87 倍。
肥胖女性患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高
全球范围内,估计有 280 万育龄女性患有 2 型糖尿病,并影响着 16.4% 的孕妇。有研究报道,3% ~ 5% 的 GDM 患者在产后可发展为 2 型糖尿病。GDM 不仅对母亲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儿童的健康也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龄、多囊卵巢综合征、既往 GDM 和 2 型糖尿病家族史等,其中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度是最重要的诱因,孕期增重过度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增加可进一步恶化生理性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 GDM 的风险。
Gallaway 等对 14230 例孕妇进行研究,发现超重组 GDM 是对照组的 1.78 倍,轻度肥胖组 2.95 倍,中度肥胖组 7.44 倍。
肥胖对分娩的影响
母体肥胖分娩时盆腔脂肪组织堆积,可利用空间缩小,增加了头盆不称的机会;另外脂肪组织堆积多,肌肉力量差,常伴有子宫收缩乏力,产程进展缓慢,难产可能需要阴道助产(产钳、负压吸引术)、剖宫产及产后出血危险性增加。
Gallaway 等报道超重组、轻度肥胖组、中度肥胖组三组随着 BMI 的增加,阴式分娩呈进行性下降的趋势,其中初产妇下降 33.5%,经产妇下降 23.6%。
肥胖对子代的影响
孕妇体重过度增加导致胎儿体重普遍偏重,成为巨大儿,较正常体重儿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肥胖孕妇,甚至中度超重会增加死胎风险,也是子代神经管畸形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前已知,肥胖为多基因遗传。父母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家里 40%;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肥胖几率达 70%。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子代远期健康,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等疾病上升。
应对措施
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知识普及,有效控制孕期体重,合理饮食。生活规律,保证睡眠、适宜运动。保持心境平和,消除紧张情绪,预防孕期抑郁症。
做好孕前咨询,特别是有高危因素的妇女有再生育意愿者,需充分评估妊娠的风险和干预妊娠合并症。
孕期体检,包括体重、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月经情况、有无妇科肿瘤;前次剖宫产史,关注子宫切口情况。
可根据不同孕妇采用不同监测图来监测体重增长,以控制母儿体重、减少妊娠并发症、促进阴道分娩。
对妊娠分娩有正确的认知和心理准备,对医务人员持信任态度,以配合完成产检和分娩过程。
孕期的膳食管理
妊娠早期膳食特点:多数孕妇食欲不振,偏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建议不用勉强硬吃。可以少食多餐、清淡可口、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
妊娠中期膳食特点:早孕反应消失,食欲好转,食量增加,注意营养调配。多食蛋白质、维生素、钙、铁含量多的食物。保持各种营养物质平衡,以保证胎儿发育成长的需要。
碳水化合物不要食用过多。
妊娠晚期膳食特点:患儿发育迅速,特别在 8、9 个月时胎儿体重每月增加 200 克,同时为分娩及哺乳储备一定的营养。因此,增加一定蛋白质、糖、脂肪外,还应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少食多餐、适度运动,以防胃部压迫症状。
总结
在我国全面放开「二孩」后,有较多年龄较大女性怀孕或准备生育二胎,有些孕前即有超重或肥胖、血糖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脂质代谢异常。必须在孕前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通过饮食和体育锻炼可干预、减轻妊娠期肥胖的影响,是降低 HDP 和 GDM 发病风险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孕前 BMI 和孕期增重,不仅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母婴健康和分娩结局,还有助于母亲产后体重恢复,并预防儿童超重肥胖。因此,必须重视孕期体重与营养管理。
参考文献
1.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NationalResearch Council.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 Reexamining the Guidelines[EB/OL]. [2015-10-10]. http://www.nap.edu/catalog/12584/weight-gain-during-pregnancy-reexamining-the-guidelines.
2. Xie C, Epstein LH, Eiden RD, et al.Stunting at 5 Years Among SGA Newborns[J]. Pediatrics, 2016,137(2): e20152636.DOI: 10.1542/peds.2015-2636.
3. Rong K, Yu K, Han X, et al.Pre-pregnancy BMI,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 a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Public Health Nutr, 2015,18(12):2172-2182. DOI: 10.1017/S1368980014002523.
4. Nehring I, Schmoll S, Beyerlein A, etal.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long-term 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 ameta-analysis[J]. Am J Clin Nutr, 2011,94(5):1225-1231. DOI:10.3945/ajcn.111.015289.
5. Gilmore LA, Klempel-Donchenko M,Redman LM. Pregnancy as a window to future health: Excessive gestational weightgain and obesity[J]. Semin Perinatol, 2015,39(4):296-303. DOI:10.1053/j.semperi.2015.05.009.
6. 王杰,段一凡,庞学红,等.2013年中国足月单胎产妇孕期增重情况及适宜范围探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1):31-37
7. 董彩霞,荫士安.中国孕妇营养与健康状况十年回顾.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1):94-100
8. 陈晓璐,彭洋颖,徐雪清.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9):1493-1497
推荐阅读
指南 | 宫内早孕后流产
胎盘粘连怎么办?一篇帮你搞定!
小电影 | 月经成长史
当孕妇遇上感冒:要不要治?如何治?哪些药物可用?
本文首发 | 妇产时间
编辑 | 江小兔
投稿及合作 | einsmeer@foxmail.com
题图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