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立小纵队”自然成长营日誌(四):探索中学习

柳兰 盖娅自然教育 2020-09-14

连续三天的营地探索,明显有个“由粗及细”的过程。


1

/ 任务完成型 /


“那我们探索完了呢?是不是可以玩儿了?”“我们现在可以玩儿吗?”这是营期第二天、第一次分小队探索时提问率最高的2个话题。交差、应付事儿、完成任务的心态,这么小的孩子已经有了?当然不是啦!


习惯了任务分派、习惯了结果汇报,孩子们还分不出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需要学习去喜欢的。


走马观花是了解,还谈不上“体验”


2

/ 兴趣爱好型 /


 “3+1”式的再探营地时(枫树林、撒野坡、果树园、大本营)时,适逢早上下过一阵急雨,地面湿润泥泞,并无太多积水,大家穿上雨衣去探索——


“为什么要穿雨衣?已经不下雨了!”问得好!(我怎么那么爱听他们问“为什么”呢?)


“雨后只是天上不再下雨,但地面上地是湿的、软的,会打滑摔跤,雨衣回来一冲洗就可以了,比身上的衣服弄脏要好洗得多;雨后草上尽是水珠,贴身走过会把衣服打湿;树上积了很多雨水,路过时有可能还会“下”小雨。”我唐僧了一下,孩子们没再反问,看来是接受了。


有质量的“为什么”,是好奇引发求知的信号,;我们也多提些为什么,越早触发他们的信号开关越好


这次,20分钟的往返路程孩子们一个半小时才回来。画《独立手册》时得知了原因:


“看!这是我的探索地图。”“哦?这个块块代表什么?”“这是我藏的宝贝,我找到了一块磁器,埋在这里了。”


“我最开心的是今天又去了撒野坡,有一种象锯一样的草,我们还采回了苋菜!”

“我发现,鸡很爱吃我们喂的厨余垃圾;我们在果树园捡了李子,我还给我们小队每人都捡了一个带回来。”


“我想对自己说:我真棒!摔跤了也没回房间。”

“我发现有很多蝉蜕。”

......


走得多,看得多,写的画的也多;写什么画什么不是我们小纵队的重点:有感受、愿表达、愿分享,专注一件事一段时间、一起专注于一件事一段时间,是我们看重的——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分清主次并控制自己以“主”为主,孩子们正在尝试“自主式学习”。


《独立手册》一览


3

/ 自由沉浸型 /


3公里的路能走多长时间呢?


今日徒步“黑森林”,哦!不对,是“白森林”,熊猫说——他说夜行的是黑森林,今天是白天走的,所以是白森林。


出门就走不动了。孩子们对眼前、脚下、身边的一切都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在自然中?


爱心爆棚的龙卷风、玉兰花给临时居住在观察盒里的蜗牛搭建了庇护所,后来放归蜗牛又收新鲜蚯蚓一条,更是还原了原生环境在盒内;小月亮找到的蜗牛是个外向牛儿,伸长着脑袋左探右看的,仿佛对这些临时访客很好奇;“黑森林”版的蝉蜕在“白森林”中尤其显眼,也因此,能看到脱掉长袍的蝉本身,尤其欣喜;地上的蚂蚁、田鼠拱过的土包、枯木上生长的木耳...... 


先有发现的眼睛,再细细观察,共享之


男生是另一种状态了:木棍做杖做枪、废轮轴串个糖葫芦、碎玻璃也成了“蓝宝石”、见到蝉出土的洞一定要试试深浅。


性别不同,发展还是有差异的,发现是不一样的,并且,有必要一样吗?


有的只是享受与沉浸:在松软的落叶上独行、观察盒中小虫子长久不动、大口呼吸新鲜空气阔步前进,这难道不是一种“心”的学习吗?


答案揭晓:我们上午9:00出发,12:00完成全程徒步。有探索的工具和氛围,剩下的,就是徒步了~


口号有三: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PS:营期的第四天是大盘有效反弹第一波(反弹第二波通常会出现在营期结束后1周-3个月之间):此前各种新鲜、刺激、亢奋、不适终于化解,孩子们享受“自然醒”带来的舒适感,晨光鸟语中,恍惚一个大家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有想家的,有不想回家的,还有想着家也不想回家的......是什么吸引着孩子?和我们的预设一样吗?





 


近期精彩文章与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