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在说“自然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说什么?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0-09-14






什么是“自然教育”?是走到自然里,认识植物、认识动物,科普各种关于自然的知识?还是满怀热情,喊着“关怀环境,友善自然”的口号,却不能被大家理解认同,从而感到无奈又无力?

带着种种的疑惑,蝎子草来到了西双版纳,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当我提起该自然物时,我到底想说什么? 


因为喜欢植物,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因为本科崇拜毕业论文导师,选择果树专业方向进行园艺专业果树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又因为本科业余时期进入手工坑,展售自己手工作品的时候认识一位电视台的贵人,开始在他的机构中做兼职,带领一些家长和小朋友认植物、做手工,这算是一个进入所谓的“自然教育”的开始吧。


那时,其实我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自然教育”,刚带活动的时候,我只是带他们走进一片植物丰富的地方,比方说中山植物园,告诉他们中山植物园的历史,有哪些有意思的特色的植物,依靠哪些特点可以识别这些植物。或者是,在室内的场地里,我和大家说说神奇的植物,比如大王花,一些常见的植物自然现象,比如说“吐水”,最后,再做一个有意思的手工。



在室外呢,我觉得我是像一名植物王国导游;在室内,觉得又像一位小学科技课的老师。过程中,我为了备课,认识了更多的植物,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手工也越来越精进。除此之外,我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我问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吗?这个机构大神很多,有世界闻名的科普达人,有金牌教师,有教授,有学者。他们带活动也是同样,有意思地说着一堆让所有人崇拜的知识,“XX老师,知道的太多了,认识的植物太多了”......


我开始反思,这些分享给大家的“知识”,比如这株植物叫什么,这里头有什么奥秘,这些他们知道了之后有用吗?或许每隔几天就忘记了,那最后他们脑子里面到底还留下了什么呢?


我开始觉得去引导他们进行观察与探索更为重要,带的活动开始弱化知识的传授,更偏向趣味性与互动,其实我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到底要说什么呢?除去所有知识和环节和表面的形式。我又觉得我的方法或者理论有短板,毕竟不是师范专业的呀~又恶补了基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此类书籍。然后“自然教育”这个词就流行于各个开办此类活动的机构宣传中。



我并没有找到答案,在研究生毕业后,我离开了这所机构,去做了8个月的乐高积木搭建老师,在这八个月中,我开始慢慢理解非应试教育下的一堂课的基本流程——引导,建构,反思,延续一个大循环。我似乎理解了一些,有乐高积木作为输入输出的形式,无非是知识+体验+思考+运用


后来我也在上班之余用乐高教学理念的方式,自己编写一些之前开展过的活动的教案,觉得获得了不少进步。不过自然教育最后的目的,我可能还是没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接着就是在接触到我现在全职工作的百蝶缘,在那里做些环保活动,去自然之友学习各种主题环保讲师培训课程。忽而觉得让大家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友善地球应该可能是一个方向。这种口号是响,然而环保活动的背后有时候换来的是,“我知道哎,可是这样做好麻烦”“你怎么不去和那些生活奢侈的人讲这些,我的这些垃圾算是九牛一毛呢”......这样的无奈或者无力感。




  我们在谈自然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谈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报名参加了这次盖娅自然体验师的学习。除此之外,我还想有几个目标,那就是——如何真正办好一场活动,如何让大家觉得环保这件事情不再是遥不可及,如何将5年多咱们百蝶缘的各位小伙伴的辛苦积累做成更多人参与的环保行动?


我想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自然教育,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大谈自然多么美好,也不是高喊口号我们要去保护自然,这些都不是,而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去激发他们认识到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让人们自觉成为绿色公民。


自然教育的目标已然清晰,那么每次在介绍一种植物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谈谈它和其他生物,和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呢?生命之网错综复杂,人们是不是会这样认清在自然中的位置,发自内心愿意用行动和自然友好相处,这样子他们还会觉得环境保护很远吗?



五天里,我们用最开始一整天的时间去探讨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自然教育对人们有什么意义,自然教育可以有哪些方式,并不是反复说着高深的理论,而是让我们每一位可能像我一样带着对“自然教育”熟悉又陌生的学员真正理解自然教育到底在是什么。


也让我们懂得放下一切曾有的经验与认知,尽管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在自然教育领域做了事情,有着经验积累。让我们去重新思考与“自然教育”这四个字相关的一切。放下很难,空杯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很难,但改变就此一点点发生。




 我们在西双版纳培训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第二、第三、第四天,我们变为体验式自然教育的学员,用各种方式与大自然产生连结,自然游戏,自然观察,亦或是自然艺术。忽而感受到的“知见障”在我身上是那么地无处不在,我之前自以为认识各种植物、爬虫、自然现象等等等等,我恐怕也仅是知道他们的名字而已,我就未曾体会过他们的其他。


之前从来不曾亲眼看到过榕树的气生根如此发达,甚至可以合力绞杀几百年的雨林大树;从来没有去用心等待听过成熟的水果从树上掉下,发出“咚咚”声音;也没有去认真闭眼抚摸过身边一棵树,以至于我可以再次找到他;也从来没有去观察过竹节虫的“吱吱”声到底是从身体哪里发出来的。去掉一些名字,已有的一些“常识”,对自然的一切“声音”都变得敏感,就像孩童时期第一次见到在地上爬的蚂蚁兴奋与好奇。



让我最感动的其实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水滴老师。在她带领我们夜观的那个晚上,我见识到她突破自己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夜观体验,我们仰望在不同的剪影中去观赏猎户星座;闭上眼睛努力去数耳朵能听到几种声音;静静的感受没有色彩的大王棕树林倒影在湖中的静谧与美丽;黑夜中去摸成片的藤本植物的气根,每个人鼓足勇气独自走完最后一段不知终点的夜路。


不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礼物,水滴老师带我们来到攀枝花树下,和我们娓娓道出生态恶化给攀枝花的生存危机;在棕榈树下,让我们发现棕榈树种子的神奇,告诉我们棕榈树上全是人类利用的宝贝。知识传授、丰富的感官体验、舒适圈的突破、与自然相处问题的思考引导,她都在合适的时机做了合适的事情,连贯地非常自然,可以体会到对我们几天课程的理解、思索与转化。在和她相处的几天里,我能感受到她对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她那张迎接着阳光投下阴影的酢酱草的笔记在我心里将永远都不会忘记。



最后一天的任务包括前一天晚上的小组实践准备,我们所有人亲自体验了做自然体验师的感觉,讨论,出方案,一起编排,一起实践配合。让我们认识到自然体验师不是那么难,也没有那么容易,要注意其中的环节的逻辑,要考虑受众的特点,要灵活编排其中环节等等各方面的技能灵活运用。


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小伙伴都在感叹为什么五天那么快就过去了。每天内容多到爆炸,结束之后脑子无法思考,进行缓慢的消化和反刍。回来之后依然笔记要不断的看,思考;浓缩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实践与练习与调整(都是流水学习法——导入,开展,总结三步无数次循环)。发的书要认真学习,最后一天编排的课要继续调整,实践,不断打磨。




 我们在做公益项目的时候,我们到底想做什么?

我想这几天我所有的疑惑与问题都已经解开。我们在做一个公益项目时,我们用在这五天学到的理论与方法,打磨出我们的项目开展形式,无非是想更多人的关注环境,然后不再将自己置身事外,用行动去体现真正的绿色公民。然后我们并不在意需要花精力去持续开展这个项目,真的每个人都有自发做好,项目失去意义,我想我们就成功了!


我也明白了此中过程,一颗心带动一颗心的力量,一个人感染一个人的力量,我们自己做出典范,有所改变,真的是能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就像水滴老师带给我的感动一样。不点外卖、不用一次性产品、出门带五宝等等将理念转化为我们“自然教育人”生活工作的行动细节才能够真的做好一切。

前面的路还有很长,五天时间认识了很多自然教育的同路人,自然之友南京的小伙伴也为我们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奉献了很多力量,还有自然之友的大力支持。
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相信更多的人都能够了解到自然的魅力与重要性,做真正的绿色公民。
 

五天的学习培训收获太多太多,王西敏老师的思考深度、橙子老师的从容、冬小麦老师的幽默、冬青老师的细腻,等等,那些人那些事一时间不能如数详尽写出,但我坚信哪些撼动我内心的点点滴滴,必然不会只是一粒粒种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行动是治愈无力感最好的方法。”



文:蝎子草

图:第32期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课程组


—和我们一起去西双版纳,找寻你心中的“自然教育”—

2月10日~14日自然体验师(初级)集训营~西双版纳站


更多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课程报名    森林幼儿园 | 植物课游学亲子班/ 成人班 / 定点班 | 无痕游亲子班 / 单飞班 / 成人班 | 认识身边的鸟朋友 | 四季美学 | 无痕走冰单次场
  参加培训    2月10日~14日盖娅自然体验师(初级)集训营-西双版纳站 | 2020年4-5月北京朴门永续PDC认证课程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冬令营     西双版纳亲子营 | 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