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这堂“人生大课”,不能稀里糊涂地白上了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暖暖的春天并不在意我们因“疫情”而哆哆嗦嗦的心就那样徐徐地走来了。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各种线上课堂也是风生水起,但是最重要的,疫情带来的这堂“人生大课”,我们真的上明白了吗?


对于“疫情”,我们到底认识多少?

 
随着网络铺天盖地的“科普”,我们第一次对“病毒”有了如此深切的了解,我们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它怎样的性质,如何传播,如何防护等等等等。

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它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有最初的报道说是因为有人吃了“蝙蝠”(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也有科学家解释说“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某种病毒的不断变异…

不,不,这些都不足够,都只是就事论事的片段而已。有科学家研究说“人类现今所有的流感病毒都来自于禽类”,于是人们认为“病毒”都是野生动物带来的,但是奇怪的是如蝙蝠这样的野生动物身上寄居着大量种类的“病毒”,自己却不会致病甚至达成了神奇的平衡!
 

更有动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带给那些栖息地和生活习性稳定的野生动物种群的灭顶之灾的“病毒”却往往来自于人类!难道“病毒”只跟人类过不去?亦或是我们人类做错了什么触碰了“潘多拉盒子”的开关?“病毒”是否在用“跨越物种之间的界限”来报复人类“打破了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界限”?

新型冠状病毒(黄色部分)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落基山实验室/ NIAID-RML)

 
我看到了一个八岁半孩子的画,画面充满了童稚的必胜信心和美好的祝福,但是如果我说这场战争的“敌人”中也有我们自己呢?我们要如何真正的“打赢”?


看到报道中说很多疫情死亡病例并非是“病毒”所致,而是“免疫系统”的过度战斗导致失衡所致,我为此感到非常震惊!如同在自然界中的诸多事物一样,除了敌对的“竞争”关系,还有“依生”、“共生”的关系。在“大自然”中并非只有“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可我们只想着“对抗”、分出“输赢”也许恰恰是这样过于单一的思维角度,反而局限了我们吧。

2003年“非典”之后,钟南山、王经伦课题组在2005年总结SARS的文章里写到:“SARS使我们重新审视务实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感知古代先哲'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增进和谐减少冲突的伟大哲理,以及今天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新的定位——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系统式思维。”
 
什么叫做“系统式思维”?我相信,这样的疫情爆发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原因或者那么单一的路径,从更大的整体来看,正是因为我们破坏了生态系统使之失去了平衡,才会让在地球上生存了亿万年不断变异的“病毒”有了突破口,成为这场灾难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待包括“病毒”在内的大自然里的存在,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会妥协,适应,规避,和寻找“平衡”。而不是用“猎手”把它们都消灭干净,况且也消灭不干净。也许它们变换面孔一再出现正是时刻地提醒我们,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人类不是独立存在的,别太沾沾自喜了吧?



这堂“人生大课”,我们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大课”,但是我们到底从中学到了什么?
 关注“现象”和“当下”是人类认知的习惯也是局限性,所以我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钟南山院士等科学家在“非典”之后的思考与研究,已经清楚地找到了这个灾难的根源: “思维方式的审视: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后,以人的欲望无限扩张为内核的物质主义和以人的意志过度放大为内核的‘征服主义’,使人在永不停顿获取更多物质的对客观外界的征服和索取中,不知不觉地滑到了与自然为敌、从而反过来受到自然报复或惩罚的可怕渊薮的边缘。” 而且在2005年阐述了上述观点的这篇文章还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恐惧”,是很难彻底改变“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文章写道:“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重新思考。首先受到质疑的,是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事实证明他文章中所写的很多改变都没有成为后来实质意义上“生活方式”的改变。

是啊,如果果子狸、蝙蝠并非是瘟疫灾难的“罪魁祸首”,而是人类不健康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受害者;如果“新冠病毒”这样的“病毒”也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话,那么我们维护一个完整、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和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就至关重要了。
 
可这又何等之难啊?!如果我说这不仅仅是不吃野生动物就可以了,而是和每一处无度采矿的伤痕、每一寸农药化肥侵蚀的土地、每一条污染的河流、每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有关;和每一袋垃圾、每一张抽纸、每一个塑料袋、每一次消费行为有关,你愿意相信吗?你愿意为此而改变自己点滴的生活方式吗? 如果我们不相信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能给万物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是破坏了它的平衡的话;如果我们想要逃避,只想把责任全推给“冠状病毒”,不承认这是“人祸”,还想着“一切恢复如常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的话,那我们的这堂“人生大课”恐怕就白上了。



“停课不停学”,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居家隔离”不仅带来了超长寒假,也带来了家长担忧自己要担当起“老师”责任的焦虑。“家庭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地位。
 
可是,我想说“与其想着去做孩子的老师,不如去做孩子的同学吧!”对于“新冠病毒”所引起的一系列“人生大课”中,在因缺失对“自然”的了解而搞得一团糟的后果中,难道不是我们成人更应该补课吗?
 
不仅如此,往日为“分数”而焦虑的家长不该觉醒吗?“疫情”既不用我们的分数评判也不会为我们的任何“成功”而区别对待,这场“生存与应变”的随机考试,不该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教育”?我们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我们要一个四体不勤、脑袋塞满了“知识碎片、标准答案”却毫无生存能力的考试机器吗?我们要一个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事事争第一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吗?我们要一个一遇见问题就无法应对只想着逃避、推诿、掩盖,却无所担当的人吗?我们要一个既不能独立思考,也无法找到自己内心宁静的心理扭曲者吗?
 
我相信家长们心里都有了答案。在“自然教育”中,“生存与应变”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了勇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TA的内心是平和而有力量的。
 
如何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呢?那就是认识“真实”的自然;过“真实”的生活;找到并面对生活中、社会中的“真实问题”!


真实的“自然”不都是鸟语花香,也有风霜雨雪;真实的“生活”不仅有一路顺利,更有挫折失败;而要找到真实的“问题”,则是要望向远方,将一个人用一生的长度去思考,而不是苦苦计较当下的得失;将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地球的一份子去衡量,而不是“唯我独尊”的孤立存在。
 
“家庭”无疑是“生活即教育”最适合的场所:首先是“慢下来”,生活上多注重孩子“体验”甚至是“试错”的过程,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学习上多注重孩子“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给TA足够的时间去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
 
协助孩子“认识自己,并照顾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让孩子分担家务使其有机会承担家庭的“责任”;并学会“凡事要做到善始善终”;鼓励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并愿意为此承担后果;面对“情绪”无论喜怒哀乐都有机会尝试坦然迎接,并慢慢找到自我的平衡;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做孩子的“同学”,即使无法到户外去,依然可以通过一个盆栽、一缕暖风、一道阳光、一个家具去增加对“自然”的敏感度;通过每一件小的事物或经历,去练习“多样、联系、变化、多角度”的整体思维方式;
 
通过体验、阅读、思考慢慢从只关注自己的“小我”,逐渐走向去关注其他人、其他生物、整个社会,乃至关注整个地球的“大我”,这不仅拥有了不一样的心胸视野、人生格局,也会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危机与变革。



或许,我们将迎来“全民自然教育”的时代

人类因为没有好好阅读《地球使用说明书》的自以为是、恣意妄为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灾难,不仅仅只有瘟疫。一次一次雷同的灾难都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对“大自然”,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足够了解又足够尊重吗?是时候补上“认识自然,重建和谐”的这一课了! 钟南山院士等科学家所提到的“人与自然增进和谐减少冲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正是“自然教育”最核心的理念。而“自然教育”希望通过“教育的过程”,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我”三大关系的和谐,以期在整个“生态系统”平衡中做好“人类”的功课。 我们经常说,在“自然教育”中“大自然”是我们唯一的老师,她也是一个好老师。她用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束阳光,每一阵风来教我们;她也用每一次风暴、每一次山火、每一次地震、每一次海啸来教我们;又或者教给我们的是每一个细菌,每一个病毒…但是我们听懂了吗?

 
面对疫情,“自然教育”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因为它是个漫长、缓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校长蚊滋滋说“‘自然教育’是饭不是药,它就是平常日子,一天挨一天”。我认为甚至它不仅仅是饭,而是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心跳 值得庆幸的是我看到了很多人在反思,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人提出在这堂“人生大课”之后,“‘自然与健康’成为贯穿教育始终的基础主题”。 “自然教育”因其“慢”、没有立现当下的“好处”,人们往往在选择的时候忽视她,在各种“时间”抢夺战中处于下风,这也许会对“自然教育”的“行业”有所影响,甚至于说“自然教育要死掉了……” 但是我相信,我们中国将会进入全民“自然教育”的时代!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灾难的根源,我们该如何看待“自然”?因无知而恐惧,因恐惧而远离?还是重新去认识我们来的地方——“大自然”,在学习和了解之后选择“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 疫情过后怎么办?是补上“自然”这一课,改变我们发展的方式?还是回到“自我毁灭”的老路上?我们需要做出慎重的选择:那不是政策的选择、学校的选择、个人的选择,而是我们人类的选择! 

 “盖娅假说”提示我们“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达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尽自己努力去守护地球“盖娅”妈妈的健康,才能反过来得到她的护佑。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去实践,才能找到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共生共荣的平衡关系。作为地球生命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绿色公民”,主动地选择“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民族在灾难中所失去的,总是以社会的巨大进步为补偿



文:冬小麦

图:盖娅系列课程及体验师培训课程组


本文参考文章:
1.《抗击SARS实践与新人文精神的思考》,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作者钟南山、王经伦课题组
2.《病毒猎手张文宏:让流感病毒不再肆虐,你必须知道的真相》,发表于“CC讲坛”;
3.《是不是不吃野生动物,以后就没事了?》发表于“花儿街参考”,作者林默;
4.《@教育人:新冠疫情背后,学校教育的新生态正在加速到来|头条》发表于“新校长传媒”,作者“蒲公英教育智库”
5.《大转折正在发生,你我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发表于“有机会网”, Lithia编译
感谢香蜂草推荐的朱晓玫弹奏巴赫的钢琴曲,在4天写完此文章的过程中一直陪伴着我


—推荐阅读—

以里山为自然学校,追求人与自然共存的希望


爬到生态顶层的人类,地球还爱我们吗?



孩子为什么需要自然教育?


近期精彩活动及
文章

  推荐阅读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果真如此吗?大转折正在发生,在其中的你我该何去何从? | 活着的盖娅,渐逝的争议
  报名课程    森林幼儿园 | 植物课游学亲子班/ 成人班 / 定点班 | 无痕游亲子班 / 单飞班 / 成人班 | 认识身边的鸟朋友 | 四季美学

  参加培训    KP法培训(5月北京/广州站)| 2020年4-5月北京朴门永续PDC认证课程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