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孩子从围墙里走出,重新认识自然与生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日敦社幼师学院 Author 日敦社幼师学院




昨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了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的故事,作为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建立起的这份与自然的连结,也让他渐渐找到了自己愿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而建立联结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们从有围墙的教室走出去,来到更整全的自然世界当中。其实在“自然教育”中重建的连结并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就是要认识自己、适应社会、融入自然。


这次疫情让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而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事件,也在提醒我们思考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拥有体贴他人和富于感动的丰富人性,而这些都最终指向了教育......



*本文根据对自然教育从业者蒲公英的专访,以及其提供的文章、诗歌整理而成。


黄膺(自然名:蒲公英)


自然教育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成都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创办人之一,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理事成员、全国自然教育网络“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成员和培训师。曾在中国西部地区自然保护领域的公益组织工作12年,策划创设了一系列围绕土地、森林、自然笔记等主题的、具备本土特色的自然体验课程。



这段时间整个社会在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也提到了生命教育、保护野生动物这样的话题。这些话题在过去属于小众的保护工作者和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但是现在因为疫情波及了全社会的人,我们才去惊觉一声声警钟——原来我们并没有超越自然界而存在,我们和大自然的生命都是联结在一起的,只是我们平时看不到联结的线,甚至忘了联结的存在。但是大自然总会提醒你——我们是捆绑在一起的。


这次疫情敲响的警钟,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头,它产生的涟漪一环一环地向外扩散,不会因为这颗石头的消失,涟漪就戛然而止。涟漪应该在社会上不断地扩散下去,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关于教育的行动也应该被教育机构推动下去。



01 /

从思考到行动

我的自然教育视角


在自然教育领域中,我们非常看重三层关系,第一层是最外显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还有人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人和自我的关系。


前文我们已经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从人和他人的关系层面讲,我认为面对着那些丑恶、不善和欺骗,教育的视角应引导大家去看到美好、希望和行动的力量,在这个事件中看到积极正向的意义,同时把这种意义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去。


在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之后,一次特殊的访问经历使我感到震惊——在这场灾难后的第九个月,日本依然是处在一个有序和逐渐恢复生机的状态。他们不仅把残垣断壁做好了归置整理,还不忘对美的追求。在社区临时搭建的板房外面,人们都会栽上几盆小花做装饰。


尽管受灾,人们的生活不是停滞在抱怨、哭泣和痛苦当中,你会发现美好和希望在家门口、窗台上。这样的美看似柔和,实则很有力量,可以抚慰人的心灵。这也能联想到近期大家热议的日本捐赠物资上的诗句,那些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美好情感的表达,同样可以感染到灾难中的人们。


拍摄照片由蒲公英提供


再说到人和自我的关系。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能说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敬畏自然”也是书本中经久不衰的口号,但是“知道”距离“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当教育工作者想要影响、教育别人之前,还是要先做到自我教育,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如果你成为自己坚信的理念的践行者,我相信就是可以感染他人的最佳案例,这比我们说很多的道理,或是上一堂课更有意义。



除非你自己活成你所传播的理念的那个样子,不然你所有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没有力度的。这是我在推动我的孩子以及周围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的教育历程中,深切体会到的一点。



02 /

别让孩子和大自然割裂

别让教育的内在割裂


这次疫情让人们开始关注到自然教育,而我从事自然教育的契机,是源于我和女儿圆宝的一次关于“蜻蜓”的对话。那时,3岁的她和外公外婆住在成都春熙路一带。每天饭后,我的父母就带着圆宝在林立的商业楼群中穿梭散步,所以孩子对各大商场如数家珍。


忙碌的我开始并未留意,直到一个夏日午后,我和圆宝在小区庭院里发现了几只蜻蜓,观察片刻后,她满怀期待地对我说:“妈妈,下次你给我买一只蜻蜓嘛!”我说:“但是没有卖蜻蜓的地方呀!”圆宝很笃定,问:“宜家没有吗?”我说:“没有。”圆宝又说:“伊势丹没有吗?”妈妈说:“也没有。”圆宝继续:“那伊藤(洋华堂)呢?“我说:“还是没有。”圆宝疑惑:“那在哪里可以买到呢?”


这个简单的问题该如何回答,作为妈妈的我感到颇为吃力。蜻蜓,不是在商场里出售的商品,而是来自自然的小生命。我突然意识到,作为典型的城市儿童,圆宝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乡村,她现在的知识来自于她有限的经历,那些经历远离自然,远离乡村,她只知道宜家、伊势丹、星巴克、甚至“网上”。所以她以为在这些时髦的、花样繁多的人造环境里,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到和获得。


蜻蜓、知了、甲壳虫、蝴蝶……这些都是我们童年记忆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跟我们物资贫乏却自由自在的童年联系在一起,他们跟我们记忆中夏天的味道捆在一起。而圆宝,像圆宝一样的城市小孩们(有一个说法叫做“自然缺失症儿童”),他们的童年记忆将和什么联系在一起呢?难道是宜家、伊藤和家乐福?



这次“顿悟”启发了我从自然保护转向自然教育事业。把这份记忆折射到如今的同龄儿童,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割裂”。就连在孩子们能接触到的有限的自然教育经验中,都是有所割裂的。


在幼儿园或是教育机构里,老师可能会让孩子们做一些自然手工、自然物拼贴画之类的艺术创作,如果只是从完成一个美术作品的角度来做的话,很容易会忽略一些细节。当我们跟孩子们说尊重生命的时候,又让他们活生生地掐下一片叶子、摘下一朵花,然后说我们用这些来做一些艺术作品,这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但如果我们把创作放在大自然中去进行时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收集素材,去选择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给我们的是什么?就是它脱落在地上、暂时失去了生命的东西。自然的美还可以进入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的画笔下,而不是以剥夺植物的生命为代价。


同时,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生命循环、新陈代谢给予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在完成了艺术创作之后,怀着感恩的心,让自然的礼物重新回到土壤中,让它们化作春泥、滋养大地,长出新的生命。


活动照片由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提供


这就是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和美学教育、生活教育可以结合的地方,它不应该是割裂的,而是在每个细节里体现出来的整全的教育。



03 /

在体验和观察中

修复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


如果孩子能够在很小的时候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是一个对孩子终身受益匪浅的教育体验。最初,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可以打开感官,满足了孩子在这个阶段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当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就有机会去认识大自然真正的面貌是什么样的,萌生人和大自然深远的情感联结;最终,通过这些感官体验和情感联结的建立,孩子们会逐渐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更整全的世界观。


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播下这颗种子,这颗种子会滋养他们整个生命的成长。未来孩子们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大自然都会是他们的心灵家园,可以给他们抚慰,带来健康和灵感。


具体到怎么去做,我觉得体验和观察就是一手的、最有生命力的方式。在亲身体验和观察中,孩子们可以去理解大自然的智慧和力量。这不是被老师说出来的,不是照片里看到的,而是被大家自我理解、自我教育到的。所以修复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从有围墙的教室走出去,来到更整全的自然世界当中。


活动照片由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提供(向右滑动查看)


当我们在大自然中沉下心去看一个小小的生命的时候,你会对它爆发出来的生命力感同身受。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在好几年前的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体验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对整个森林的观察。很巧的是,有几个小孩突然在森林里发现了一个小核桃,可能是被游人遗落在那里的。正好是个春天,核桃在春风雨露的哺育下,它的生命就迸发了。


活动照片由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提供


这样一株小小的嫩芽,居然能够轻巧地把坚硬的核桃壳给撑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隐秘的内在力量。后来我们观察到这株小芽开始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过了一两个星期再去看的时候,就发现芽已经变得更粗,颜色也更深,开始慢慢地抬头,让子叶的部分接触到阳光。


这就是我们邂逅的一个核桃,它给孩子们带来了特别美好感动的生命教育,展示了一个小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去萌芽、扎根、生长的过程。当孩子们与核桃建立了联结后,他们每次去到森林都会要求说我们要去看看核桃长成什么样子了,想方设法帮助瘦弱的核桃健康生长。


我想,如果他们没有仔细观察过一个核桃的生长过程的话,他们不会发自内心地对生命的成长如此感同身受,如此有同理心,不会想到说我有意愿、有责任帮助它生长。


当我们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对于其他生命的尊重就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会像核桃扎根一样,成为一颗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是自然教育的意义,它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知识上,它是通过真实的、一手的体验和观察获知的,来自大自然的智慧。


一颗核桃

作者:喻若兮


也许是旅人不经意的遗弃,

又或是松鼠嬉戏时的掉落,

林间厚厚的枯叶中,

躺着一颗不幸核桃。

 

幸运的是,

阳光经过层层叠叠的过滤,

漏到了它的身上。

于是,

倔强的核桃啊,

就着这淡淡光晕,

一次次撞向铜墙铁壁,

只为冲破那坚硬的外壳。

 

顽强的核桃啊,

拼命的吮吸着,

叶缝滴落的雨滴,

只为双脚穿透枯枝

扎根大地。

 

勇敢的核桃啊,

摇曳着羸弱的身躯,

在山风晨露中经受考验,

只为冲开层层遮挡

积聚着能量。

 

生命的力量啊,

看似柔弱却又坚强,

它可以随遇而安,

也可以把坚硬掀翻!


孩子为核桃创作的诗歌(向下滑动查看)



04 /

结语


最后,我想在这里分享一首我自己创作的诗歌,很适合在这个时期分享给大家,也很适合分享给教育工作者。


在2016年的冬天,成都的雾霾非常严重。此时我获得了一个四川林业系统颁发的“森林自然教育最佳导师奖”和“最佳森林课程奖”,但领奖的那一天,就正好是雾霾爆表的时刻,整个天空是呈现的是黄绿色,大家是戴着口罩去领的奖。走在那样的天空下,我去领自然教育的奖项,内心是五味杂陈,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一直在心里。


第二年的春天刚好受邀投稿,于是我就在那种感受的萦绕之下写了这首诗,叫做《我好害怕有那么一天》。


我好害怕有那么一天

作者:蒲公英


我好怕有那么一天,

孩子的孩子只能通过电脑学习自然;

我好怕有那么一天,

孩子的孩子只能读着书本了解自然;

我好怕有那么一天,

孩子的孩子只能拿着图片赞美自然;

我好怕有那么一天,

孩子的孩子问:妈妈,什么是自然?


我亲爱的孩子的孩子啊,

我想引着你,

走进自然妈妈的怀抱,

现在,立刻。

趁着

天还是蓝的,

水还是绿的,

森林还是茂盛的;

趁着

老虎雪豹还活着,

蜜蜂还能采蜜

鸟儿还在迁徙;

趁着

土地还能生长庄稼,

出门不必带口罩,

清洁的水还能自由获取。


我好怕有那么一天,

看似理所应当的东西,

空气和水源,

森林和土地,

还有烦扰着我们的野兽和小虫子,

统统消失殆尽。

那个时候,

亲爱的孩子的孩子,

你还会好吗?


46亿年的地球生命历程,

大自然存在了很久很久,

我们的孩子的孩子,

还能生活多久呢?

这答案也许就在你我的当下,

这答案也许就在你我的心里。


蒲公英创作的诗歌(向下滑动查看)


在2017年春季写下的这首诗里面写到了一句愿望“出门不必带口罩”。如今,雾霾仍在疫病又起,口罩成了紧缺用品。分享这首诗歌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带着觉察和警醒,反省并前行。


莫忘了,我们期待留给孩子更好的世界、更美好的明天,所以我们会选择做些什么呢?问问我们自己。

 

-


主编  /  晔子

编辑  /  松松


图文转载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ID:KTCR2018)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更多推荐阅读—

孩子为什么需要自然教育?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推荐阅读     近70%自然教育机构无法“熬”到暑假,我们应如何面对? | 热爱自然的你,一起来做点酷酷的事儿吧!
  报名课程    森林幼儿园 | 植物课游学亲子班/ 成人班 / 定点班 | 无痕游亲子班 / 单飞班 / 成人班 | 认识身边的鸟朋友 | 四季美学

  参加培训    KP法培训(5月北京/广州站)| 2020年4-5月北京朴门永续PDC认证课程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