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灭杀”?我担心的是“除四害”的教训重来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前两天我们分享了在人类社会中的“歧视”,然而“歧视”、“偏见”又何尝不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其他生命被划分为对人类有利或是有害,也决定了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和行为,“有利”就充分利用、“有害”则要统统消灭。

而不久前,”生态灭杀“这个词突然闯进了大家的视野,引发了热议,虽然最后被澄清并非是多数人所理解的“大规模的灭绝性捕杀”,可这也让人不禁联想起,在不算很久远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一场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生态灭杀”修法建议的话题引发激烈讨论,争论起因于对“那些可以更容易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的动物(如刺猬、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则可以考虑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允许科研利用和生态灭杀,但严禁食用”,后有回应文章补充强调“并非多数人理解的大规模的灭绝性捕杀”。


争议的焦点似乎在于对“生态灭杀”的概念理解。我并不想卷进因“隔行如隔山”而引起的咬文嚼字的争执中,因为我不可能比“细节上尚有诸多冲突的动物保护组织”的伙伴更专业,我想说的是这样容易引起歧义的提法本身,令我担忧地联想起我国五十年代的“除四害”运动所带来的教训。


60多年前的“除四害”,“教训”来得太快

当初那场“运动”的起因无从考据,但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却是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苍蝇蚊虫传疾病,老鼠麻雀偷食粮。六万万人民齐上阵(嘿),一定要把它们消灭光!”


“除四害”运动中的流行画:儿童用弹弓打麻雀。(南方周末资料图)


“运动”的特点就是具有全国性,“人人奋勇,个个当先”,有资料记载“在这‘四害’中,因吃庄稼被定为四害之一的麻雀目标最大,最容易被发现,且比老鼠、苍蝇和蚊子要好对付,于是,麻雀就成了人们重点清除的对象。”“据各地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国共捕杀麻雀2.1亿余只。”


成车的麻雀被作为战利品送上“除四害”展览会(网络图片)


随着小麻雀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大多数人没有料到的恶果出现了: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有些地方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叶子几乎全部被害虫吃光。”之后经过科学家“斗胆谏言”,可怜的麻雀才被“平反”,从“四害”中除去被臭虫取代。



1958年除四害运动,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学生投入到万寿山区的捕雀战斗,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网络图片)


那个年代的这个“运动”恐怕已经被大家视为笑谈而淡忘了,我却从中发现几个值得玩味的地方:

1当初制定的目标“除四害。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从6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目标并未实现,即使几乎绝迹的“麻雀”,也早已恢复如初了,看来我们想要“消灭”谁,是有点痴人说梦了

2当初“灭麻雀”后才时隔1年就显现出来的“教训”,似乎并没有使得人们对“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道理有所感悟;也并未对“大自然”如此相生相克的系统有所敬畏,这堂生动的“生态课”算是白瞎了

3看资料说“随着‘钢铁元帅升帐’,更大的群众运动到来,‘除四害’运动才渐渐偃旗息鼓,趋于平静了”。我在想那个一浪高过一浪的“运动”年代;那个动不动就“阶级斗争”、“人民战争”的年代,到底带给我们多么深刻又多么久远的影响啊!

“敌对”是不是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60多年过去了,那些“阶级、斗争、消灭”的字眼对我们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加之以“应试教育”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式思维,于是在我们的世界里:人被分为“敌人”和“朋友”;动物被分为“益虫/害虫”和“有益动物/有害动物”(也许还分为“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好像我们的关系就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拜托,在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里,“竞生、依生、共生、自生”是同时存在的,并且这些生存策略相互交织、转换,环环相扣,最终保持的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动态平衡关系,是一个彼此支撑的完整系统!


有一篇回应争论的文章提及“当然,这些例子举得并不恰当,我并不提倡举例列出数种动物…...”,我非常同意,我们因沉溺于破除一切敬畏“人定胜天”的认识攀上万物主宰的位置而变得傲慢,是谁给了我们权利,决定什么物种该死?什么物种能活?


是“生态灭杀”,还是“被生态灭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个修法建议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人类不受“病毒”侵扰,但是“生态灭杀”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权且不说“病毒”的宿主种类之多,传播途径之复杂,别说局部的“生态灭杀”,就是通通“灭杀”也是绝无可能断其根源的。君不见走了“SARS”,又来了艾滋、埃博拉、新型冠状病毒…...


凡事“归因”很重要,如果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所有的努力很有可能适得其反。“病毒”如此大动干戈与人类大干一场,其根源早在17年前的那场“SARS”肆虐之后,钟南山、王经伦课题组就在文章里做了总结:“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后,以人的欲望无限扩张为内核的物质主义和以人的意志过度放大为内核的‘征服主义’,使人在永不停顿获取更多物质的对客观外界的征服和索取中不知不觉地滑到了与自然为敌、从而反过来受到自然报复或惩罚的可怕渊薮的边缘。


所以到底是我们要去“生态灭杀”,还是我们正在被“生态灭杀”?如果我们没有搞清楚状况就乱定规矩,只把责任推给“病毒”甚至是“野生动物”的话,这种“头疼医脚”的方式,只会让下一次灾难来得更快


如果解释不清楚,就要尽量避免“误解”的发生


那篇回应文章中说:“生态灭杀:这是绝大部分人误解的一点,同时这个词汇并没有相关科学定义,且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的确有偏差,容易让人误解为大范围的灭绝某一生物。”


一个“没有相关科学定义”的词被提出来的目的无非是要给“灭杀”一个合理的名义,但是要想真的“合理”,就要对得起“生态”这个词。“生态(Eco-)”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家园”,后引申为“生物生存及其环境的之间的关系”,也被喻为“美好的,相互支撑的平衡关系”。


的确,在“大自然”中天天上演着各种杀戮,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也有权利为了生存而运用自己的杀戮权利,问题在于这个“度”由谁来把握?是否是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仅是指对人类社会,而是综合考虑”又由谁来评判?


当然,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而进行人工“干预”和“调节”的确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在日本富士山地区,因为生物链断裂而造成大量的野生动物鹿繁殖,它们啃草毁林甚至造成泥石流的状况,“在鹿对所在区域的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时,进行捕杀”。重点是“从评估到猎捕的数量、方法都有科学数据和法律规定。


我想提出修法建议的法学家们也一定是从维护人民和生态的健康角度出发的,那就需要一方面“从评估,到数量到方法”的科学依据和法律条文及实施细则都要明确,而不是只提出一个需要大量解释的“生态灭杀”;另一方面就用词而言,也会传达出立法者对“自然”的姿态和态度。


鉴于中国国民“生态”教育如此欠缺,又受到类似“维修性拆除”等“新名词”的百般折磨,与其忙着做“词语解释”,不如不要轻率地用“生态灭杀”这么清高吓人的词汇来让百姓们“误解”了,而这种“误解”很有可能会带来不堪的后果。


我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看看这张截图,为了“防疫”差点让公园的鸟类遭受灭顶之灾,我相信这只是个例,可是一旦立法,恐怕“专家”们还没来得及完成“词语解释”工作,就已经有大量的打着“生态”旗号,行“灭杀”之实的灾难出现了。这恐怕与当初“修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吧?!


图片来自微博

“修法”解决不了的问题,恐怕要通过“教育”来细水长流


若想为了维护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向着“生态文明”的社会大目标迈进,仅仅有“法律”还不够,这需要全社会通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来认识“大自然”,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我想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第1、尊重“生命”:


看看在那个年代“除四害”的图片,一个孩子身上挂着一串麻雀;而堆满麻雀尸体的大车旁边是欢天喜地的人群,在今天看起来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生命”当作平等的“生命”来看,就不会像对待“物品”一样随便处置;在制定各种规则或法律的时候就会格外慎重;即使对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并不了解,在拥有生杀大权的时候,因为“尊重生命”也不会简单粗暴地做出“损人害己”的事情。


第2、学会“和谐”相处:


当我们对错综复杂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越多了解,就应该越多地明白我们并非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即使是“刺猬、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也有他们重要的生态位置和生态作用。


也许应该从可恶的“病毒”学习到,它并不会以“消灭”人类为目标,很多“病毒”最终演变的结果是与人类共处共存。所以我们也得从“对抗”、“你死我活”的单一思维,转变为更多地学会妥协、适应、规避,和寻找“平衡”,达到与其他生命和非生命环境“和谐”相处。


第3、约束自己别出“圈子”:


不“作死”就不会死,在自然界,虽然存在很多“杀戮”,但是也有大家默契各自遵守的“圈子”以保证自然生态系统整体的、动态的平衡。而我们人类经常只顾盲目低头“发展”而打破这个“圈子”,才会让“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病毒”找到了可乘之机,展开了它的生存杀戮。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这些不断变异的“病毒”就如同是某种神秘力量的护卫,看见人类“出圈”了就拿着小鞭子敲打敲打


也许作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个“圈子”,那就是不为一己私利去伤害别人、别的物种,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野生动物的边界;不让垃圾污染我们共同的家园;不用无度的消费行为去掠夺地球的共用资源…...


图片来自网络


正如日本WENS自然学校所说:“不是绝对以人的角度出发,也不是绝对的保护,而是将人和自然看成共生体,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依存和制约的。


维护社会进步我们需要“立法”,但更需要每一个人补上“生态”课程,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像对待“家园”一样对待“地球”——维护家园的环境山清水美,干干净净;尊重家园的包括其他物种在内的所有成员;守好自己的本分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选择“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那么“家园”在,我们才能在;“家园”好,我们才能好。


文:冬小麦


==文章参考资料==

1、知乎《法学家建议修法允许生态灭杀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真的可行吗?》-想开zoo的Gawaine的回答

2、《说说60年前的“除四害”运动》 作者/吴爱惠《文史精华》2008年第5期

3、《【都市日本人如何走向自然】猎鹿背后的自然观》发表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微博/微信公众号,作者宋文莉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推荐阅读     「蜂蜜之地」的故事 我真的很想很想去抱抱TA们,说一句"对不起"! | 疫情会过去,但歧视不会,它带来的伤害无人能幸免

  报名课程    森林幼儿园 | 植物课游学亲子班/ 成人班 / 定点班 | 无痕游亲子班 / 单飞班 / 成人班 | 认识身边的鸟朋友 | 四季美学

  参加培训    KP法培训(5月北京/广州站)| 2020年4-5月北京朴门永续PDC认证课程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