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开揉碎说一说“自然 · 体验 · 师”
先说“师”
报名学习自然体验师培训,不是为了成为专业人士,而是希望将正向的自然观,以及自然教育的良好理念和准则融入至工作中,至少承诺不做错误示范,不做破坏者;如果学习的还算可以,希望从教育的角度带给孩子收获。
从初级的培训这几天来看,是比较理想的。只是刚刚入门,很多实操,知识,方法,教育理念的问题,竟然翻江倒海般涌入大脑,越来越多!!之前没有思考就好像没有问题,学习了反而要思考,要确定的更多了,也更需要学习。
“我要怎么做,引导孩子们怎么做,还能做什么......”“行动”是最终的回归,从被动到主动行动,这个转变是从内心深处发生的,也是接下来的重点!这就是成为师的意义和小小使命吧。
再说“自然”
一直自诩对自然很了解,以为常年泡在在非洲大草原,就是“了解”。通过自然观察课的学习,意识到欠缺方法和系统的思维去看待自然,就是盲目,片面的观察,收获甚微,更不要说让别人也感兴趣了。
同时也并没有清晰的“目标”,甚至感觉浪费了之前那么好的自然资源机会。
唯有时刻惦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三大关系,才可以帮助在不同自然环境——不管是大生态,小系统,还是单个物种的观察中加速收获。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人是无法从自然中剥离出去的。环环相扣,线性、网状的关系竟然这么复杂。
现在回想起:想要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部落人,人口暴增挤压下越来越少的国家公园,大型野生动物与社区的冲突,这些问题如果能用更专业的自然观察,似乎会更加清晰!
重视‘刻意练习’,给自己设置练习题目,自然观察也要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
最后想说“体验”
游戏是体验的载体,但五感敏锐度的提升,视角的扩大,才是收获,体验也能提升教育的效果。
略显麻木的成年人可以通过合理的游戏活动感受到自然,受到教育,那么天性敏锐的小朋友,也是可以的,只是在耐心训练,导入精彩程度上,要结合小孩子的情况,这一点要多学习下教育本身。
这种体验和情感上的触动,较之传授式的说教,我太喜欢了!
并且我个人理解,是不是这种体验不容易忘记,能留存很久的?也能在一次次的游戏中,让孩子自己形成自然观,而不是说教,灌输式的,有体验才有感情,有感情才有尊重,有尊重才形成自己的原则,指导一生。
而游戏的创意,需要经验,知识,还有设计者本人是个敏锐的体验者和观察者,以及热爱!当然也要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从孩子本身出发,才有机会做出创意游戏。
热爱,我有,经验真缺T_T
最认可也最震撼:理论课程
为什么要做自然教育,孩子为什么要接受自然教育。当今社会主流的教育和环境的问题已经非常凸显,这让自然教育变的迫切但却还未成为主流。
因此,逻辑严谨的项目思维,教育方法的加持,相信一定能行!看好自然教育呦~
之前做导入,多数是从沟通技巧突破的,比如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效果有时好有时坏,十分困惑。
通过学习,活动分析,案例讲解,像洋葱一样层层剥开理论的秘密。一个隐藏在另一个中,导入,展开和总结嵌套式的关系,如果没有理清,那肯定就是一盘散沙的活动,意义肤浅。
继续解读自然教育的核心,积累方法论,我得好好消化一下~
接下来要做的
1. “植树,观鸟,看花,捡垃圾”这些生活小事已经开始了,分享给家人就是很好的练习过程。
2. 融入营地活动和野保项目设计中,前提是恶补一些基础知识。
自然教育并不遥远
总被人问,“自然教育有啥用,又不是学多少知识,更不算一个特长,孩子已经很忙了,没那么多时间。”
那么,现在我可以很有底气地跟家长们说,自然教育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想要孩子的格局更大吗?人格更完整?”
“想让孩子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吗?”
“想让孩子成为主动型学习者吗?”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中什么价值,在自然中什么位置?”
“你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亲子共育的力量你知道吗?”
......
被科技绑架的小孩是冷漠的,过度沉浸在人文主义中的灵魂是孤独的,回归自然,让自然教育使每个孩子都温暖成长,更有力量吧!
文:马拉
图:第54期自然体验师培训课程组
—自然体验师培训究竟有何魅力?快来亲自体验吧—
招募|1月25日~29日“自然体验师”(初级)集训营(西双版纳站)
冬令营 我的百草园小小导赏员单飞走读营(2月1-5日/2月19-23日) | 版纳营亲子或单飞(1月31日~2月6日)| 丽江亲子营+单飞营(2月18日~2月24日)
参加培训 2021年1月25~29日自然体验师培训(西双版纳站)| 1月16~18日盖娅设计生态营造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