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识只是过程,接纳才是终点|家庭自然体验师培训总结

张诺诺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为期一个月的第3期家庭自然体验师培训线上课程结束啦!得益于“线上传授&辅导+线下自己实践”的教学形式,不需请假、出行,更多天南地北的伙伴们也有机会参与到盖娅的培训课程中来。
今天的分享来自第3期家庭自然体验师培训的学员——凤凰木,已经在自然观察和自然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她,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和感悟呢?来听听她怎么说吧......




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罗素


为期一个月的盖娅家庭自然体验师学习营结束了,按照惯例是要写一份学习总结。作为盖娅诸多学习课程中比较关注个人成长且相对轻松的一个,我对总结的要求也就更宽松。本来是要找个笔记本简单记录几句的,但是回顾了学习打卡记录之后,对这个学习营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教育的认知,都有了一些的变化。这些变化弥补了以前一些认知的空白,也对固有的认知有一些修正,于是就作为这个课程的学习收获记录下来。



一个以“玩”为手法的学习营


家庭自然体验师的招募文出来后,看到“通过观察和体验‘身边的自然’进行自我学习、思考和成长”,就果断报了名。在自然观察方面我不算一个新手了,而且还写了一个《身边的自然》系列,记录我日常观察到的自然。“自我学习、思考和成长”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通过观察和体验‘身边的自然’”来达到目标,这要怎么实现?


众所周知,以五感为主的自然观察手法并不神秘,说的通俗点就是“玩”。在市面上也有各种各样以自然观察为基础,并进行延展的书籍和课程。按种类分:物种识别、自然游戏、自然美育……琳琅满目,按表现手法分:科普故事、自然图鉴、自然笔记……五花八门。但是我并不能看出它们与“自我学习、思考和成长”这样抽象的目标之间有什么联系。



就是这样表面上平平无奇的东西,老师们竟然把它设计成了可以连续上一个月的课程?怀着强烈的好奇,带着对盖娅一贯以教育为目标来设计课程的信任,当然是报名了。开课第一课就被老师开玩笑说是资深自然观察者,而且还真的同学是看了我写的自然观察文字后报名的,这让我受宠若惊,也确实说明了自然观察方面我不算是新手了。



学员目标,真接地气


大家设定的学习目标都是“学习观察技巧”“加深与自然的连结”等具体务实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啥?总不能说“自我学习、思考和成长”吧,这个太虚空,不好实现,也来个具体的吧:“观察大家是怎么进行自然观察的,打破自己在自然观察方面的定式。”考虑到我自己思维容易天马行空,又默默给自己加了个“恰如其分完成作业”的目标。


果然,开课不到一周,课程氛围轻松,学员们的目标接地气,这两大特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在群里自发欣赏对方的作业,也交流着彼此完成作业的感受。有同学因为观察太多,又都想记录下来,觉得写作业任务太重而苦恼;也有同学因为不自觉会把自然里观察到的,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而郁闷;还有同学因为沉浸于自然观察,觉得拿出手机打卡是对体验的破坏而困惑;此外还有困于时间安排,困于表达等等。



观察到这些情况,感觉到自己“恰如其分完成作业”这个目标设置得明智,于是得意洋洋在群里凡尔赛:“我是在有意识训练自己只切题完成任务,不要太发散。”被老师追上来一语秒杀:“你要警惕的是概念先行哟。”嗯,就是不要因为知道要观察的目标是什么,就直接奔目标去了。比如要观察毛茸茸的,就立刻去看狗尾巴草了,别的就都不观察了。


总之第一周的任务完成后,大家都对各自的目标、课程形式、任务完成方法等问题梳理得比较清楚了。这才发现,第一周的课程是整个课程的导入部分。



线上课也有流水式学习法


当我发现了第一周的课程是导入之后,开始留心整个课程的设计逻辑,果然,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五感的打开是从最熟悉的看到有入侵性的接触;观察的范围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少到多;观察的手法从单个到综合,角度从单一到多元;观察的内容从具体到抽象。表达形式也是从浅到深,从单一到丰富,画、写、读、拍、剧本不一而足。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冒险教育”的理念。

变量的运用非常灵活丰富,天气、心情、干扰因素、环境等等,都可以成为任务的变量。这里面我看到了教育研究的方法。



以上内容综合起来,按“导入-展开-总结”的逻辑,大流程内的小环节也是这样的逻辑,环环相扣,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套完整的流水式学习法课程。


至于五感自然观察,在这个系统里早就不是一套固定死板的概念了,而变成了一套趁手的工具,哪次课程都在用它,哪次课程里它都不是课程目标。



不知不觉,改变发生了


梳理清楚了这些,我们很自然就沉浸在课程里了。整个课程氛围更加轻松,时间上也更加灵活,大家每日就按部就班的去秘密基地完成任务打卡即可。我们还玩出了一些线上课特有的小花样:半夜看看谁给我点赞啦,给伙伴的评论有没有回复啦,发现老师还会给她自己的打卡点赞啊,那我也给自己点个看看有没有人发现啦,甚至还有同学在打卡里悄悄给后面的任务埋线索的,总之,大家玩得很开心,大部分人最初的困难都悄悄消失了。


我也是如此,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会提醒自己要“恰如其分”只完成任务本身,让观察五种树叶只观察五种,让看变化的绝不管静止的。后来发现当我足够专注的去完成任务时,我所担心的思维发散并没有产生,而且我固有的知识也经验也没有跳出来干扰。



发生了什么呢?我回想了一下,是在数一方自然物种数目的任务时,我感到明显发生变化的。在当时因为别的事情心情烦躁,蚊子又咬的我满脸包,同时身体还不舒服的情况下,强行集中注意力数一平米土地上的物种。因为植被比较茂密,数了这个忘了那个,数了小的忘了大的,数了好几遍终于数清楚后,面对着真实数字和我预估的巨大差异,我惊呆了。


那一刻脑袋里升起一个很强的念头:“就算一个足够博学,认得清天下物种的人,他也无法预先知道小小一平米的土地上,具体都会有些什么。”真实自然世界的广博,岂是头脑可以预想出来的?


顿时深感自己的无知,就我这点可怜巴巴的自然观察知识和技巧,有什么可“恰如其分”的?于是就撒开了玩,还发生了好多好玩的小故事,比如黑夜体验的时候被亭子和树吓到,连滚带爬跑回来。



更深的链接,在更充分的体验之后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的任务范围也逐渐延展,从自然到家里再回到自然,从漂亮的植物到餐桌的食物再到垃圾,任务难度也在加深,有几次都让我卡了壳,有时候需要查资料,有时候要想办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最后的任务编写自然戏剧环节,按照惯有的思维习惯我怎么也理解不了任务,剧本写成了解说稿,老师和同伴帮着我拆解,但我却好像面对着一堵墙。直到几天后,有同学交了作业,一看深受启发,换个角度,想想一下如果是在舞台上,剧本能够呈现些什么,终于豁然开朗。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连结的理解也有了变化。从单线的我与自然的关系,到我成为自然中间的一部分的关系,再到不仅看见我与自然的、我在自然,还能看见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从孤立个体到融入系统,从具体物种到物质循环。



最后一周我再去我的秘密基地时,已经不再会注意自然物的名字或者具体的刻板的知识,而是会直接注意它们的变化,思考它们或明或暗或已知或未知的联系。我亦会把这样联系的、发展的思考方式延伸到人类社会,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待一个现象或者一个概念时,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刻板印象,也不会陷入和稀泥式的诡辩,而是真的会把这个现象或者概念与所属的环境和情况联系起来看待。比如敏感这个词,通常都会觉得它是不好的,但是这其实也意味着可以更敏锐的感知周围的环境,这并不是一个缺陷。


从静止到动态的看待事情,把自己也置于具体环境中来看待自身的感受和处境,那会客观得多。当从自己的世界中迈了出去,开始关注周围世界的时候,连结就开始产生了。


这时候再来看开头那个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身边的自然’进行自我学习、思考和成长”,不知不觉已经达到。



后记


基于这些认识,我再思考了一下自然教育形式的问题。唯物论说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家罗素也说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我们的各种自然教育形式与多种教育目标,看起来有不少的方向和区别。常常有人跟我说圈子“博物圈”“自然圈”“生态农场圈”“自然教育圈”等等,同一个圈子中,对于“什么才是什么”之类的定义争论也不少见。


如果我们理解自然是参差多态的,我们也可以理解社会是参差多态的,当然也可以理解自然教育的形态和目标是参差多态的。也许博物教育、自然农法、自然美育、自然食育等都只是过程与形式,只要是在做教育,就有可以兼容的部分。



达到了各自活动或者课程目标之后,可能还有更广博的教育共性的可能,那或许就是接纳世界的参差多态,不因为大家的差异而觉得违和吧。


当然,知易行难,我们都在路上,这条路也并没有尽头。



本文作者:凤凰木

图文转载自凤凰木个人公众号“张诺诺的书房”


—与身边的自然连结,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

招募|6月3日~7月2日家庭自然体验师线上课程


—来自然体验师培训,与我们线下相聚吧—


招募|6月21日~25日自然体验师培训(成都站)


更多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课程报     盖娅独立小纵队(5-8岁单飞) | 《我的百草园》讲解员培训营(二年级以上单飞走读)绿色生活夏令营(一至八年级单飞) |  小小山野冒险王夏令营(7-12岁单飞)丽江“水的喆里”(8-15岁单飞) | 丽江“冲刺少年”(12-18岁单飞) | 丽江“闻见自然”(3-8岁亲子)  | 河畔营地独立生活营(6-8岁单飞)

  参加培训    戴亚楠美育导师初阶线上工作坊 | 6月21日~25日自然体验师培训(成都站)| 6月19日~20日无痕山林初阶讲师培训 6~7月家庭自然体验师线上课 | 盖娅自然学校2021全年培训计划

   推荐阅读    一场令人痛心的灾难,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从意识到行动:《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