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平谷发现了新物种:“蛋糕花”和“避雷针”(文末有彩蛋)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前不久,我们分享了“自然体验师”学员群里关于“感受和知识哪个更重要”的讨论。

而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便堕入了二元对立是非对错的局限,如果加上“为什么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做……”问题便因三维立体甚至四维延展而多了更多可能,也拥有更多看问题的角度。

今天的分享来自冬小麦,而故事还要从刚刚结束的57期自然体验师培训中发生的两个小故事开始说起......


两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最近第57期“自然体验师”培训的第三天“自然观察”课上,上课的地点在北京平谷的一个营地,这个由人工果园改建的营地,因为没有过多的打理而保留着一些自然野趣。


为了让成人学员们不会惧怕“自然观察”,开课第一项便是重在“发现”的“自由观察”——也就是只要是“自然”的对象,发现什么都可以,这个任务是以小组完成的,时间是15分钟,并且要求每个小组选1个觉得有趣的内容与他人分享。


我在集合地点等待大家,远远看着大家东瞧瞧西看看,两个人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委陵菜吗?”“是”“这是大花委陵菜吧?”“嗯~也许吧”“我看这个花比我以前见过的大……”两个学员一边溜达一边对话,他们马上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个是野蒜吧?”“也许是野葱”,就这样聊着走远了,我心中暗笑“闻闻不就知道了”,这正是很多人“认识”自然的方式。


约定的时间到了,大家来到集合地点围圈而坐,兴致勃勃地开始分享,时间虽短但“发现”很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学员中有的有一些知识积累,于是分享的内容很丰富;而所谓的“小白”也毫无惧色地侃侃而谈。


小组分享结束的时候,一个3岁娃的奶爸学员突然说“我一定要分享我自己发现的,你们肯定都没有注意,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他急切地有点结巴,满脸涨红:“我给它起名叫‘蛋糕花’,因为它像个精美的蛋糕。”


男学员目光闪烁:”它有个五角星一样的花托,上边是精美的五个花瓣,像黏上去的……”他着急地用两只手帮忙比划着“我被它迷住了,一直趴在那里看了很久,太神奇了,它只有小指甲盖一半那么小” 他脸上满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不过如此”的表情又跟了一句:“所罗门极尽荣华时的穿戴还不如这一朵花”。


蛋糕花(冬小麦/绘)


大家都被这个男学员的激情描述所感染,纷纷要跟他去看看这朵“世上独一无二的花”。无独有偶,引起强烈共鸣的是另一个女学员分享的“避雷针”——“它只有这么高”她比划着一乍的模样,“有好多尖尖模样像刺一样的东西指向天空”她为自己语言的匮乏而搜肠刮肚:“它那么小但实在太精美了,简直是巧夺天工,它是种子吗?它为什么长这个样子?……”大家一边猜测着是什么一边议论纷纷。


“避雷针”(冬小麦据太阳熊的自然笔记修改)


这两个小故事都有后续,后来那个“蛋糕花”的发现者终于有机会带着大家去看了他的宝贝,一个学员脱口而出那株植物的名字并说“随地可见”的时候,我看到一抹失落的表情浮上了那位男学员的脸,就像年轻的爸爸激动地和别人说“你知道吗,我家儿子喝奶的时候居然会打嗝”,被别人一句“孩子都这样”顶回来时的错愕。


而“自然观察”之后一天的“自然艺术”课,一个年轻男学员找到了前一天自己小组发现的“避雷针”,趴在地上顶着炙热的阳光描绘了一个多小时,他在分享感想的时候说“我是学艺术的,但却很久没有画画了,今天因为画这棵‘避雷针’让我感受到了和它的联结,找回了画画的意义……”他的声音开始哽咽,眼睛也湿润了,大家都为之动容。


我们总说“自然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如何叫做与自然“联结”了?也许正是与真实的“自然”面对面,那一抹因为发现的欣喜在眼中跳跃的光,和因为被自然的某种美击中时的微微颤抖。



自然教育中面对真实自然的情感有多重要?


无数次我们见证了人们面对自然,也许是一朵小花、一片叶子、一颗石子、一段虫鸣、一阵鸟叫;也许是一束阳光的照耀、一缕清风的拂面、一股芳香的沁入……只是一刹那,人们的内心感受到了巨大的震颤,生发出像恋爱一样的情感化学反应,我们称之为“与大自然同频”。


这种“同频”很美妙,似乎是一个人几十年的迷失,背后却有着几百万年人类的乡愁,在某个物种经历了上亿年演变来到你面前,带着46亿年地球历程的隐秘信息,一下激活了你,在那一刻你和整个地球成为了一体。而这是喷薄而出的“情感”,是所有力量的源动力。


这种“情感”使我们内心富足而充盈;安静而踏实;坚韧而有力量。这一瞬间并不难,只需要一小段时间和一个空间构成的“机会”,同时让TA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遇见”尤为重要,这是任何人也无法给予更不能替代的。




为什么自然教育尤其注重体验与发现


“自然教育”不仅希望重建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结,更注重人如何认识“自然”和属于自然一份子的我们人类。因此光有与自然的“同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世界多角度的认识。当然就像过日子,虽然不能总像恋爱般的激情满满,可没有感情的生活也会索然无味难以持久。


因此获得认知世界的方式就特别重要,英国有句谚语,战国思想家荀子也有类似著说:“听过的事情会忘记,见过的东西会想起,亲身体会过的才会理解”,日本自然教育前辈川岛直老师又加了“自己发现的才能掌握”,因此通过自己“体验与发现”的东西才更容易理解并成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



这样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要“参与”,用整个身体而不只是头脑去认识;其次是“探索”,以往的很多学习太在意把一些“结果”直接传递给后人,因为不了解这些知识从哪里来、如何形成的,便成了一堆“死”知识,很快就“还给老师了”。因此“体验与发现”是带有情感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感受、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的获得,可以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知识也非常重要,但要如何传递?


在“自然体验师”培训的“自然观察”课上有一个要求:就是不可以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不可以问物种的名字。这使得平时从物种“名字”开始去认识自然的学员(如开头的那两位)非常不习惯甚至手足无措。


其实这个要求并非是因为这样的认知方式错了,而是尤其是成人一旦获得“名字”就以为“认识了”从而放弃更多的探索。况且包括“名字”在内的知识都只是前人探索和总结的“结果”,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简单记忆还往往出现错误。


记得有一期“自然体验师”培训中有个学员向大家分享:“这株植物叫‘老鹳草’,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因为它的叶子长得像老鹳的脚,当然也可能它是老鹳最爱吃的食物……”学员说的这些有的是猜测有的是“听来的知识”。


当时讲师回应到“老鹳是大型涉禽,常年站在水中,脚不易被看到,如何以其形命名?另外它的主要食物是鱼类,你可有见过或资料记载过它食用这些草?也许这个命名原由和这种草的果实外形很像老鹳的喙(嘴)有关?”讲师又强调了“全周期观察”和“多方资料验证”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一位“自然教育”传播者在自己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要经历“探索发现”、“资料考据”再“观察印证”等反复多次的学习过程;而对待“传授”给他人时就要慎之又慎,不做“死知识的搬用工”,而是更在意“有感情的认知过程” 以及保护和激发“去发现、去探索”的热望和活力。




当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时候,其实他们想说什么?


有很多年轻的父母说:“我来学习是因为我的孩子老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答不上来觉得好丢脸”。其实就算我们全知道也回答了又有什么意义吗?也许对于孩子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方法及能力才更加重要吧。

很多时候当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实际上是他们的“重大发现”需要去分享,需要被肯定,当我们也感到有兴趣一起探索“这个石头的纹理怎么这么奇怪?这片叶子怎么会有香气?这段树枝怎么疙疙瘩瘩的?……”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已经忘记了问题,而是兴致勃勃地一起探索。

又或者当我们回答:“科学家们有他们的命名方式,我们自己也来给它起个名字吧”的时候,“蛋糕花”、“避雷针”这些名字不仅因为形象化而更深入人心,也会更愿意去探索,更会因为那份情感而“终身难忘”。

时机也很重要,我们的知识可以作为孩子们(也包括大人)探索发现之后的知识补充:“你发现了这些花上的条纹并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很好,有些科学家研究说昆虫的眼睛和我们的不一样,这些花的条纹对于昆虫而言,就如同飞机场跑道的导引灯:‘快来降落吧,里面有甜甜的蜜哟’,因此它也被称为‘蜜导’,是不是很有趣?下一次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一下”。

地黄花上的两条蜜导线(图片来自《教你认识北京的植物》课程组)

结 语


在“自然教育”中,首先是“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那份与自然“情感的同频”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其次“体验与发现”不仅使人更能理解和掌握某些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探索与思考”,只有这样才会有超越前人的“发现与创造”。


我们不能只注意“人”的“教与学”的层面,而忽略了“大自然”这位老师带给我们的启示,使人可以更直接、更完整、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及我们在自然中的角色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它会让我们懂得“敬畏”和追求“美”,并愿意从生活的点滴行动开始,去维护这个大的生态系统。


注:如果想知道“蛋糕花”和“避雷针”的中文命名都藏在上面的文章中啦,哈哈


文:冬小麦

图:除标注外,来自第57期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课程组





彩蛋环节


很多对“大自然”的了解和探索的意愿往往从认识自然的“神奇”开始的,“大自然老师”就在那里,就看我们有没有“思考”和“发现”的本领了。

下面这一幅小画来自于冬小麦描绘57期“自然体验师”学员雪球的一个发现,希望大家也去自然里找到“紫花地丁”并进行观察、思考、考据,然后回答下面的3个问题吧:




问题1:紫花地丁的果荚爆开了,种子是如何离开果荚的呢?问题2:紫花地丁的种子是谁帮忙传播的?用什么办法传播的?问题3:在一丛紫花地丁中果实颜色不同、位置高低不同、姿态不同,这是为什么?

参与方式:请根据图片的描绘在身边找到这种植物,用“自然笔记”的方式(可参照正文图2太阳熊的自然笔记,线稿即可不必涂色)把你看的这株植物画在纸上,并将你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写在旁边,之后拍照并以附件形式发送图片到邮箱:xiaocheqian@fongaia.org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6月14日


回答问题便有机会获得新鲜出炉的盖娅新版徽章一枚哦~!👇



—来这里,重建与自然神奇的联结吧—


招募|6月21日~25日自然体验师培训(成都站)


—学习“无痕山林”,做一个负责任的地球旅人—

招募|6月19日~20日无痕山林(LNT)初阶讲师培训(北京站)


更多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报名活动    盖娅自然学校2021夏令营招募合集  盖娅亲子二团招新

  参加培训    绿色生活夏令营引导员招募令 | 丽江夏令营体验师研修生&大学生志愿者招募令 | 6月21日~25日自然体验师培训(成都站)| 6月19日~20日无痕山林初阶讲师培训 |6月25~27日盖娅设计生态营造师培训(贵州站)盖娅自然学校2021全年培训计划 | 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越来越多了,我该怎么选?
  推荐阅读   参加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所引发的思考 用行动回顾初心,在“与自然为友”的路上继续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