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与追寻|“每当听到《送别》,都会想起您回眸的那个瞬间”

走过江湖读过书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8

今天,是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逝世11周年的纪念日。


有些人是无法忘记的,即使在我们成长之初他们就已经逝去。他们被镌刻在历史的记忆线上,无法磨灭。让我们终其一生为了这些印记做两件事:怀念,以及追寻


2000年,自然之友一次工作会议后,梁从诫正要离开,听到有人叫他,微笑着回了下头,艾松举起相机,捕捉到这一瞬间。梁从诫看后很喜欢,半开玩笑地说,“最后的照片就用它了”。




艾松,职业艺术家,做过拍卖,设计过北京奥运会贵金属纪念币,得过中国设计“光华龙腾奖”,当过博物馆艺术总监。他有25年的环保志愿者经历,数次进入海拔5000米的可可西里和长江源,还是中国最早拥有私人飞机驾照的飞行员之一……


艾松口述1:抓拍下那一回首,成了梁先生最爱的照片👇


1995年,艾松通过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岳鸿声结识了梁先生。自然之友是中国成立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早在1993年创办初期,岳鸿声就成为第一批捐赠人和会员。在此之前,艾松对梁从诫这个名字的了解,只是其著名的家族: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


在多年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期间,梁从诫曾接到多封反映自然环境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的读者来信。这些信件深深触动着他的心,使他日益觉得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993年6月5日,在梁从诫和朋友们的召集下,一场公众自发的绿色恳谈会在北京西郊玲珑塔下召开,自然之友从此诞生。


1993年6月5日,绿色恳谈会在北京西郊玲珑塔下召开


季羡林先生曾如此评价:“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然而,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创立自然之友时,梁从诫已年逾耳顺。1996年,距梁先生辞去公职、创立自然之友不过三年,艾松正式成为会员,与生态环境保护结下不解之缘。



2007年,艾松从体制内辞职,走上环保艺术创作之路。一路走来,艾松视梁先生为精神导师,二人成了亲如父子的忘年交。



那些年,也是“自然之友”的名字与滇金丝猴、藏羚羊等濒危物种紧紧相连的岁月。在自然之友的推动下,云南白马雪山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和生活在此的200多只滇金丝猴得以保存。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梁先生给布莱尔写信,请求他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羊绒非法贸易,以支持中国反盗猎藏羚羊的斗争。布莱尔很快表示“愿意联络欧盟环境主管部门与中国联合采取行动,希望有可能终止这种非法黑市贸易”。


梁先生与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因藏羚羊保护而有了交集


为保护藏羚羊,年近古稀的梁先生登上海拔近4500米、空气稀薄的可可西里,把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400张藏羚羊皮付之一炬。在返程途中意外发生车祸,梁先生右肩脱臼、胸部挫伤,但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梁从诫对此只字未提。


古稀之年,梁先生为藏羚羊保护行动不息



2006年后,梁先生身体每况愈下,艾松时常赶去看望。2010年10月28日,在西藏林芝完成了一次环保题材手绘作品后,艾松立刻登上飞机,急着回北京探望病重期间的梁先生。


飞机刚落地,艾松就打开手机,却收到梁先生逝世的短信……消息太过突然,艾松只觉得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梁先生和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用废纸印的;许多办公用品都是别人淘汰的;罩椅子的布套,是会员们自己在家缝的;就连梁先生坐的沙发,都是捡来的破烂。


自行车是梁先生唯一的代步工具。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梁先生,一向是骑自行车去全国政协开会的。有一次门卫拦住不让进,原来门卫从没见过全国政协委员骑自行车来开会……



艾松口述2:

与梁先生相见的第一面与最后一面👇

遵循梁先生得心愿,后事办得异常简单。自然之友会员敬一丹说,“连他的告别式都如此简朴”。


夫人方晶照梁先生遗愿,将梁先生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撒在他的精神故乡"李庄",一份撒在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另一份撒在北京国际友谊林的一棵树下,“墓碑”是一块普通石头,上刻:自然之友梁从诫。



梁先生说过,不想在葬礼上用哀乐,而希望放《送别》,还说要在脚心画两个笑脸,微笑着离去——就如艾松拍的那张照片,回眸微笑,温厚笃定


艾松口述3:

持续四小时,记录每一个来告别的人👇

艾松偶尔会对着一个相框发呆,相框里不是照片,是艾松用刺绳给梁先生做的肖像。艾松轻轻捧起相框,手掌的温度融化了铁丝的冰冷,有那么一瞬间,艾松觉得刺绳又软又暖。



艾松口述4:

在我心中,梁先生是……👇

身投环保无旁骛,骨洒叶下万年青。

在梁先生精神的烛照下,

我们将行动不息。



*更多艾松口述与梁先生的交往,可在自然之友视频号观看。


     


在梁先生创立自然之友初期,

机构没有办公室、没有专职人员、没有稳定经费来源,

那时的活动经费都来自成员捐赠或AA制分摊。

经历风雨阴晴、社会变迁,

今天,自然之友已拥有超过4000名月捐人

这4000多位朋友每月的陪伴和支持,

这份面对不确定未来时难得的“确定”,

是我们坚持前行、推动真实改变的莫大动力,

激励着我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扫描二维码加入月捐,

为环境、为无告的大自然,

为了内心更美好的目标,

也为了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欢迎你!

一起为梁先生的期待再增添自己的一份力。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报名活动    10月30/31日森林幼儿园单次体验  参加培训    11月22~26日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广东中山站)戴亚楠家庭美育导师工作坊(线上课)
   推荐阅读     雨天,在大自然里尽情撒欢儿 | 8、9月体验师足迹 | 当我们在苦思冥想课程设计时,我们在“设计”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