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参加盖娅的自然教育课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悠悠南山乐 Author 悠悠南山乐
今天的分享来自盖娅“教你认识北京的植物”亲子班的学员海豚、桂圆一家,跟随秋学期的五次课程,让她们得以走进自然之中,又收获了更多的惊喜......
上一篇公号完成时还是年初,转眼就年尾了。越长时间不写,越是有点犹豫,总觉得得憋个大招才对得起这么长的空档期。结果心中零星涌起的感悟,都觉得不够格,最后就是:一事无成。
直到盖娅植物课秋学期课程结束,老师说写一篇记录,就可以赢得一套明信片时,海豚眼中有光。回家立刻完成了她的记录,并以每10分钟一次的频率催促我赶紧写。
我依稀感受到小时候被布置命题作文的烦躁。命苦,小时候被老师催,长大了被闺女逼。别人家都是妈鸡娃,谁听说过娃鸡妈?好吧,分割线以下是我的作业:
为什么要参加盖娅自然课程?
大自然有故事和魔力,可惜,我缺乏经历。生长在重工业城市的闹市区,父母工作繁忙,加上身体不好,我的童年里就没有爬树捉虫,林间嬉戏的记忆。长大后,忙于学业和工作,偶尔的假期,都耽在车上、酒店里看风景。既没有强壮的体格,也没有放松的心境,我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感受过大自然,没有和自然进行过深入的交流。
我清楚的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项缺失,就像五音不全,就像方向感奇差。虽然大多数时候,缺乏自然体验,似乎并没有阻碍我的生活,但每当我翻看《塔莎奶奶的世界》,重读《瓦尔登湖》,或是被海豚问的每一个与动植物有关的问题难住,我都觉得遗憾和向往。
都说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二次成长,对此我不能同意更多。正是打着海豚喜欢自然,而我却不能提供更多帮助的旗号,我花了不少时间、精力寻找一个自然课程。兜兜转转,终于在好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盖娅。
毫没犹豫,我就拉着两家朋友一起报了名。谢天谢地,与很多充斥着商业气息的自然课程不同,这个课给了我们不少惊喜。
一:大人孩子分开活动!
看着孩子们在专业引导员们的带领下,叽叽喳喳离开我们,天知道我内心有多欣喜!没有满耳朵“妈妈”、“妈妈”的呼叫,不再以她为圆心决定活动半径,更不用调动全身意志力和理性精神,竭尽全力去理解她的世界,以保持更持久的耐心和温柔……我只感觉久违的解放、轻松和自我的回归!
二:课程设计用心,深入浅出,回味无限!
一节好的自然课程,其实至少要有几个因素:好的课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引导员老师以及做好准备的参与者,缺一不可。先说课程设计,我自己琢磨自然课程的设置其实不容易,既要放得开——让参与人有足够的自由,感受自然,与自然对话;又要收得回——确定规则,引导启迪。秋季课程体验下来,我感觉课程设计既丰满,又从容。无论是热身游戏、主体活动还是感受分享,内容紧凑,主题突出,过渡自然,简单却不乏味,新鲜且回味无穷。
比如这个画出叶子另一半的活动。在深秋初冬的阳光下,一群大人席地而坐,用有限的工具,认真的观察,用心的描摹。毋需熏香,亦没有颂钵,只沉浸在与这半片叶子的凝视与对话中,就能感受到专注的心流,冥想的沉静和平和。
比如摸树猜树的游戏。让我惊讶的是,当孩子蒙上眼睛,被大人带领,踏着满地的银杏果和厚厚的树叶,走向目标的大树时,每一个孩子都大步流星,步伐欢快又轻盈,迫不及待的迎接未知。即使是害羞、内向的孩子,当蒙住双眼,置身于大自然时,都显得那么自如。
而换到大人被蒙住眼睛时,却是另一番情形:小心翼翼、举步维艰。成年人笨拙前行与孩子们的欢脱灵动,让人瞬间激起反思:当我们在成长中,努力增加世俗的经验和知识时,却钝化牺牲了敏锐的自然感知力。盖娅自然课程让我们看见这样的问题,提醒我们反思,敦促我们改变。
三:引导员团队真实自然、经验丰富,
演绎理想中教育应有的模样
课程能有如此好的效果,离不开引导员团队的经验和用心。盖娅课程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自然大方,不施粉黛,却个个真实动人。轻言细语,从容淡定,但提起自然,又饱含激情。
尤其是鸵鸟老师带导的三次课程,每次都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作为导师,她不仅知识储备丰富,谈起各种植物,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且她特别会鼓励、发现学生。当我提出特别初级的傻问题时,她会首先肯定我的敏感,然后引导我继续思考;在我分享感受时,她能立马共情,并提升认识的高度;她反复告诫我们,不要把关注点放在识别和记住植物的名字上;她技高一筹又真实可爱,在春华秋实课上,她捡到的废弃蜂巢惊艳四方,课后送给大家每人一片杜仲树叶,偷偷告诉大家撕开叶子时叶断丝连的感觉很减压。
虽然冬小麦老师在盖娅自然课导论的视频中说“自然课程不是真的课程”,但我依然认为,在这里,我真切体会到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言的“纯粹是过程”的教育:沉浸在过程中,任思绪飞舞;老师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讲述中呈现思维的过程。
四:一群真实、有趣、专注的队友!
户外服、渔夫帽、自然名、各种生活废弃物的再利用……当一群中年人,迎着萧瑟的秋风,冒着深冬的严寒,花半天时间,专注于寻找一棵树,观看一片叶,研究几粒种子,是多么有趣、新奇的体验。“春华秋实”主题课上,一位妈妈因为捡到一坨满是种子的干鸟粪而激动不已,分享环节,大家更是争相传看,啧啧赞叹。哈哈,真实如斯,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一位爸爸,在感受分享环节,频频发表金句感言。在春华秋实课上,他总结道:“根、茎、叶、花、果、实,植物六大器官,一半是为了下一代,为了下一代真拼!”这让能花整个秋天一半的周末时间、聚在一起陪娃感受自然的爹妈们哄堂大笑,真是说到了心坎上 !
另一位爸爸,在最后一节课上,用取景框寻找北京冬天植物的美景时,拍下了系列图片,惊艳全场。谁能想到,当你心无旁骛的走进自然,你便立刻有了艺术家的眼光,魔法师的技巧。即使简单的树皮,也能变幻万千, 让人遐想连篇。
五:孩子的收获
终于想起娃了!因为总是太投入自己的活动,根本顾不上管娃,所以我其实并不清楚孩子们的课程如何进行。但是我看到海豚从第一次活动磨磨叽叽不想去,到第四次课因为感冒不得不请假,就在家捶胸顿足,不难猜出她早已爱上了自然课。
确实啊,这样的课孩子怎能不爱?上二年级的她刚在课本里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就有幸碰到豆荚、酢浆草蹦出来的种子,看到蒲公英的“降落伞”;刚读过《树之歌》,正好奇水杉长什么样,就能在周末见到一株美丽的“活化石”……成人队、儿童队在探索活动中偶尔相遇,总见她和小伙伴们全神贯注的拣树叶、看新芽、拾种子,根本不愿意搭理我。此番情景让人不禁莞尔,这不就是英国大教育家怀特海说的,浪漫阶段教育该有的样子吗?所有的收获,都在过程中的体验,待日后慢慢回忆,都是美好与深入。
文:桂圆
图:桂圆、《教你认识北京的植物》课程组
转载自桂圆的个人公众号“悠悠南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