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疫情”成为孩子难得“幸运”的怀念
“妈妈,要是老能这样就好了”,说话的是自然名①“小青蛙”②的七岁半男孩,他刚刚在小区空地疯跑了无数圈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小青蛙所说的“老能这样”不是指可以疯跑,她的妈妈是个自然教育工作者,平时也是允许他疯跑的,但他自己觉得没那么带劲,而这样和一大群孩子互相追逐着疯跑才是他期待的“老能这样”。
△蒲公英拍摄
就像《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在小区玩的孩子明显多了》,或者《趁居家,补上孩子疯玩这一课》,很多人不仅敏锐地发现了这种现象,也给予了或顿悟或无奈地接纳。然而更多成年人期待的“一切快点过去,一切能回到从前”里也暗含着孩子们的“疯跑”和“瞎玩”也许会再次销声匿迹。
△牡丹拍摄
我不想说“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的屁话,灾难就是灾难!但是老天爷有话要说:“把那些本该属于孩子们的还给他们吧”,这不仅关乎他们的快乐,更关乎他们在越来越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即使没有“疫情”,孩子们的生存环境也是堪忧的,主要表现在四大缺失:
01
“童年”缺失
这里的“童年”主要指的是孩子可以“自由玩耍”、“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当充分,但显然并非如此。那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无意义”的瞎玩其实意义重大,它奠定了孩子们重要的成长基础。
第一是身体方面:现在有一个家长们害怕的词叫“感统失调”,这并非是真正的疾病,而是孩子在肢体发育阶段太缺少运动所造成的大脑和身体配合不协调的现象。
孩子们身体里有一个本能的小永动机,催促着他们疯狂地奔跑和不停地登高爬梯,尤其是在学龄前和小学时期。这使得他们身体强健、生命力蓬勃旺盛,而且四肢与大脑的协调性、平衡感等都在慢慢建立和加强。
△盖娅森林幼儿园供图
马上问题就来了,家长们对“安全”的惶恐要么是口头上吆喝“不要跑,小心摔倒”、“不要爬,小心掉下来”、“不要追,危险…”、“不要…”,要么就是干脆的制止。
因此第二是安全意识:对于孩子来说什么叫做真正的“安全”?就是知道“危险的边界”,即使没人提醒自己也会知道如何自我保护。
△盖娅森林幼儿园提供
小白猫在2岁多的时候在小区里玩,和很多喜欢追着大孩子跑的小孩子一样,她追着几个滑轮滑的哥哥姐姐跑,她妈妈并没有制止,只是在远远观察。
2岁多跑得还不那么利落的小白猫对自己的身体果然控制不好,于是在哥哥姐姐停下来的时候她停不下来而一头撞了上去摔了个大跟头。她来不及哭,爬起来继续追逐,但是她妈妈发现小白猫学会了“刹车”,而且她自己还发现“拐弯”也是可以不撞上去的好办法,而这个重要经验是“教”不了的,需要自己经历跌倒再爬起来的学习才能得到。
△牡丹拍摄
“受伤”本身其实也是建立“安全”意识的重要经历,这往往是很多家长接受不了的,但是越少受伤的孩子大一点之后反而更容易受伤,而且还会大惊小怪。
小青蛙像所有快八岁的小男生一样好动且鲁莽,于是身上总是伤痕累累,最近一次玩轮滑摔倒磕破脑袋缝了4针,但他从头到尾都很淡定地接受治疗,毫不慌乱。这些摔倒的过程使他的肢体越来越灵活,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身体控制能力。
△蒲公英拍摄
而因为“疼痛”记忆带来的“安全”意识也许不能阻止小青蛙再次受伤,但“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他心中有一条“边界”,足够使得太爱探险的他不至于行动过于出格,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但是这样用“身体”学会的东西也是家长多少唠叨和提醒都无法替代的。
第三个自由童年带来的是专注力: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不停地玩沙子、看蚂蚁等“无聊”玩耍时打断他们“快走啦”,这也是孩子大了需要专注力的时候反而缺失的原因之一。
小黑天鹅是个比较幸运的孩子,她可以用一下午挖土、玩石子,用2年去慢慢练习爬上一棵树,每一件事她都会专注地琢磨直到尽兴。现在她上学了,她班级的老师总是对她的“专注力”大加赞赏。
△银杏果拍摄
其实“专注力”也是孩子们天生的能力而不是后天“培养”的,只要有足够的机会。原因是对于低龄孩子世界太大太陌生,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抠抠弄弄、爬爬滚滚,用整个身体去“认识”和“掌控”外部世界。同时他们还会用专注为自己找些“宝贝”来陪伴自己,所以专注力强的孩子独处能力也很强。
△银杏果拍摄
因此“自由玩耍”和“自由支配”时间的“童年”有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疯跑”、“傻玩”中强健身体;慢慢学会认识自己、建构世界;也会积累一个特殊时间段的情感值得罗大佑写成歌的“童年”;以及每当成人之后遇到挫折时可以拿来安慰自己的美好记忆“我小时候…”。
02
“群体”缺失
这里所说的“群体”是指一大群孩子自主在一起自然而然形成的孩子群,而不是有大人参与指挥的“集体”。在群体中不管是愿意称王的“孩子头”,还是出坏主意的“小军师”,又或者是“跟屁虫”,每一个孩子在群体中的位置都是孩子们自己生成的,也因此都很适然。
可别小看这个胡追瞎玩的“群体”,它可是孩子们最早“社交”练习的场所。无论是想加入进去的试探,还是想和谁交朋友的示好,又或者因为跋扈被甩出群体后的自我反思和再次尝试……孩子们要慢慢在人群中找到自我的定位,以及如何与他人打交道的方法。
△银杏果拍摄
小白猫在4岁的时候吵着去小区花园玩,到了花园却粘着妈妈不放,于是妈妈说“你要只想和妈妈玩咱们在家就可以玩,你看看那边的小朋友,你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小白猫挨挨蹭蹭去和其他小朋友搭讪,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变得越来越会交流了。
现在小白猫8岁半了,已经非常熟稔的可以和任何陌生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最有意思的是只要有“群体”的存在,就会有孩子自发的“规则”存在,而且对这些规则既有共同的遵守,也有人性化的调整、彼此的商量和妥协,他们的“小社会”比我们成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牡丹拍摄
有一个参加“盖娅”活动的6岁小女孩小鸟,家里物质条件非常优厚,日常生活中围着她的除了父母还有保姆保镖等诸多大人,这个小女孩刚来参加活动的时候只和引导员说话,可是眼睛却瞄着其他孩子,酷酷的眼神流露的居然是羡慕和不知所措。
后来在将近2个月的活动中,引导员用各种办法给小鸟创造机会去接近别的孩子,她都会用谨慎旁观又害怕被拒绝的态度坚守着。直到有一天她主动接近了一个比自己小看起来很柔和的男孩。后来引导员听到他们的谈话“你是我的朋友吗?”“我算是你的好朋友吗?”对于这个女孩,她迈出了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步。
△牡丹拍摄
“打架”对于学龄前或低学龄的男孩子,可是重要的“社交”手段。他们就像小猴子一样彼此试探、彼此用肢体对话。有一次在活动中,两个6岁左右的男孩因为谁排在队伍第一个彼此撕扭在了一起,引导员制止了家长的企图干预,一起在旁边看着。两个势均力敌的男孩甚至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突然间放弃撕扯、手拉手一起排在第一个,有说有笑地往前走了。
△盖娅森林幼儿园提供
当时在场的家长们目瞪口呆旋即笑了。这些在群体里慢慢体会的“什么时候该坚持自己、又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人生道理,对他们一生都大有裨益。
03
“自我”缺失
这里的“自我”一方面指身体和生活上的独立,另一个是指思考和选择的独立。而现在的孩子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却不能独立”,这也和成人太过呵护与替代分不开。
很多家长都意识不到“我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作用,从“我能自己吃”、“我能自己穿衣服”、“我能自己收拾好玩具”开始,他们慢慢有了掌控感和自信。
小学的新课标里加上了“做家务”等劳动内容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生活中的学习要远远超过当作“技能”的课堂学习。
△蒲公英拍摄
我印象深刻的是接触过两个北大快要毕业的大学生在一个客栈打工,他们在谈论自己熟悉的知识时侃侃而谈,但洗四五个碗却要用40分钟。当我们吃惊地询问时他们回答说“从小爸爸妈妈说只要你读好书、其他的你都不用管”当然是从没做过家务。
后来其中的女孩很认真地学了“洗碗”然后对我说“不难学”,我竟哑口无言。作为“技能”任何家务活都不难学,但是因为做家务而习得的“统筹安排、善始善终、与他人配合”,以及享受其中的乐趣和养成的“眼里有活”的状态,都是无法通过“技能学习”获得的。
△香蜂草拍摄
大黑天鹅从小就不仅照料自己的身体和物品,还要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给妹妹做烙饼吃。现在大黑天鹅13岁了,和爸爸妹妹远赴广州上学,在北京的妈妈也相信她会照顾好自己。
大黑天鹅不仅很快融入了新环境,也很快适应了和北京很不一样的气候。有一次妈妈看见一张合影别的同学都穿短袖只有她穿了外套感到奇怪,她说因为教室冷气足,同学在瑟瑟发抖时都羡慕她有“先见之明”。而她看见升旗的操场铺的是真草坪时,就果断穿上了长袜,又被蚊子咬惨了的同学大大佩服了一番。
这种因为长期练习的“知冷知热”和有预判能力,难道不是作为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生存力”基础吗?
△银杏果提供
我看到网上有帖子说有些封控小区组织孩子做“快递跑腿”的服务并辅以一点点报酬作为鼓励,孩子们积极认真的态度和家长的从旁协助令人感动。6岁半的小土豆也在家积极申请“取快递”的义务劳动,他的所有乐趣都在来自于“我能帮上忙”的成就感。
△大岛樱拍摄
13岁的水滴也是从小在自我独立生活习惯养成中长大的男孩子,他非常清晰自己的饭量并可以做到不剩食物,这在很多大人都难以做到。更加宝贵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我能”建立起来后,他开始有一些独立思考和判断,对自己可以做些具社会责任的事情也有了底气。
△柳兰拍摄
有一次水滴看见小区自行车棚里有一辆共享单车被人藏在最里面并且未关锁,就知道一定是某人想独占此车。“公共的东西怎么可以私有?”于是水滴把共享单车的车锁锁上,又想到得搬到大家能看到的地方才能“共享”,然后一边抬着后轮往外搬一边想“我怎么这么傻,干嘛不先推出去再锁车?”而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大人。
△柳兰拍摄
那个17岁的“团长”也用超级冷静的“社会实验”给我们展示了“解决问题”依然是“生存”的硬道理,而“网络原住民”一样可以用他们的新视角散发温度和承担社会责任。
“自我”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好孩子”,而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成人”,他们是否是“巨婴”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将会拥有什么样的社会。
04
“自然”缺失
被越来越多人耳闻的“自然缺失症”是一位美国作家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创立的词汇,它也并非某种疾病而是因为个体与“大自然”的割裂所产生的肥胖、亚健康、抑郁、与他人相处困难等现象。
“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本来是用来保护我们人类写在基因里的能力,但是选择将“未知”变“已知”才是我们的出路,而不是沉浸在恐惧的“无知”中给自己建个温室。
△水的喆里提供
这些对“自然”的了解也包括那些看不见却充满了我们身体和周遭的微生物。有一对父子都有过敏症,去医院看病大夫说“没什么事,就是多摸摸土、吃吃土就好了”。还有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因“太干净”、“太讲究”的“文明病”。
浸泡在自然里对孩子而言可不仅仅是“不爱生病”和“玩耍”那么简单,16岁的高中生百合在她写的《接受过自然教育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中深情地写道“我从中获得的是最难能可贵的感知世界的能力,并且我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感情…在自然的环境中我逐渐获得了一种自由的力量,一种放空的状态。”
△八级风拍摄
对于12岁的小白兔而言,则是获得了永葆好奇和探索的能力。小学六年级的她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妈妈,是‘答案’重要还是‘答案’是怎么来的重要?”她说她的同学大都记住了老师给的答案,而她更关心那些答案是怎么来的,并且是不是唯一的答案。
小白兔的妈妈说“探索与发现”成为她的乐趣和巨大的学习动力,这孩子只要对什么感兴趣,就会自己去查资料、找答案,而且坚持记录写写画画,涉猎之广泛令大人感到无法企及。
△鸵鸟拍摄
而在学校她的学习热情也是非常高涨的,小白兔从来没上过任何补习班,也从不用家长陪着写作业,因为学校里的哪门课对她而言都是那么有趣和值得学习,她的成绩虽然不是最优但也能保持在前十几,但那不是她和她妈妈在意的事情,那种对“学习”的如饥似渴才是最宝贵的。
除了热爱学习,小白兔和所有跟着“大自然”老师学习的孩子一样,他们会看到一朵花妈妈怎么送走宝宝的过程;他们会因一棵枯木可以是爬山虎、蚂蚁、各种小虫子的家而对“生命”有新的认识;他们见证了“蚂蚁放牧蚜虫,蚜虫吸食植物枝叶,瓢虫参与大战吃掉蚜虫”的过程而有了很多关于“生命网”彼此联系的认知。
△鸵鸟拍摄
这样用“联系”来认识世界的孩子不仅建构了自己对“整体世界”的认知系统,而且他们也是非常温存的,这些孩子从来不会随意掐花折枝、踩死虫子或带走蝌蚪,他们也从来不乱扔垃圾,还会有在户外很自觉地捡走垃圾的习惯。
结语
孩子们不懂疫情期间成人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也不知道成人们多么期待“回到‘正常’的样子。”但是真的不希望孩子们回忆这一段经历时居然是因为“仅有的”自由玩耍时光成为一种“幸运”的怀念,那就意味着他们又要被关回去了。
很多人评价现在的孩子“不会玩”,而实际上他们只是缺少“机会”。“会玩”的过程本身就是“会学习”,那和考试无关,却和我们每个独特的生命来到地球,将如何度过一生有关。
△蚊滋滋提供
用地球的视角了解我们生活的周遭;用40亿年左右的长度来看待生命;用“一生”来审视一个孩子的成长,也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选择。“生命”和“生活”是完整的,“童年”、“群体”、“自我”和“自然”也是完整的、彼此相连且不能缺失的。
所以,请不要,再将孩子的成长需求“切碎”,它是无需像学习“技能”那样报班学习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小伙伴中、自由的玩耍甚至是试错中慢慢生长。孩子们的未来可能是我们的想象无法抵达的地方,因此尊重他们的本能发出的呐喊,不用力阻止也许是现在的成人送给孩子的未来最好的礼物。
① 自然名:来自大自然的名字(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目的是建立与自然非常具体的联结;也为了体会在自然中彼此平等重要的关系,当孩子与父母以“自然名”彼此称呼的时候,那种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② 青蛙:也是“自然名”,包括后面的“小白猫、小黑天鹅、大黑天鹅、小土豆、水滴、小白兔”都是盖娅员工的子女,都按照我们所相信的“自然教育”去培养,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大家都感受到了“受益匪浅”。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2022年5月31日
冬小麦
七大主题夏令营等你来,让我们一起与那些缺失的童年、群体、自我与自然重新相遇吧!
▽
也许你有热忱与能力,愿意以引导员的身份,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们也很需要你的加入!
▽
近期精彩文章
--扫右下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首页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