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与博物:城市人的新式田园生活

刘光裕 盖娅自然教育
2024-08-29

书籍《土里不土气》


这本书是我的一朋友几个月前寄给我的,让我为他们写一篇书评。我第一眼就爱上这书,且常将其放在床头阅读,但就是迟迟未阅读完毕,也提不起笔来为其写书评。或是拖延症,或是爱不释手,总之我感觉,我找不到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阐述这本书的价值。
《土里不土气》这本书的立意独特,描写两位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到周边的山村租了30亩地,在那里生活了七年。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撰写成书,便有了这本书。作为城市人,乡村生活有着截然的不同。如何种菜、如何施肥、如何除虫、如何窖藏、如何结绳、如何烧火、如何避开蛇蚁等等。这些几千年前老祖先就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城市人眼里肯定都是奇特的。

作者蚊滋滋手绘的里山全景


作者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及博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自然,还有我们周边的老乡和同胞们的普通农村生活。表面看起来虽然很土,但其实是人类的大智慧,是人类与自然千年演化,和谐共生的文化产物。毫无疑问,乡村里面蕴含着吸引城里人的东西,更是一种新时代具有自然主义的洋气的风物生活
为什么要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呢?作者说,这是受日韩“里山”生活理念(Satoyama)的影响,但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很远。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或陶渊明式的归隐山林与采菊东篱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我们都对这种独特的生活保存着深深的怀念。近代中国由于饱受炮火揉捏,人们曾一度非常的厌恶乡村而向往城市。城市代表着绝对的先进与文明,乡村则赋予了乡土落后和愚昧的含义。这无疑是中国特殊时代的产物,我们对此也无可反驳,欣然接受。
早在民国,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就意识到了这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并试图以西方的理论引入,创新的方式来重构中国对乡土的理解,比如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他就撰写了经典《乡土中国》,试图重新解构什么是真正的乡土,乡土的本色到底是什么。费孝通先生花了很多笔墨,讨论乡村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到我们的文化秩序,礼仪和社会规范等等。但因为费老是一位社会学家,因此,《乡土中国》并未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文化生活演变的自然缘由。

里山的花花草草
《土里不土气》一本书则更多的关注了生活中的那些自然元素或博物元素。若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比较的话,瓦尔登湖多了一种内心的独白,一种独处,独自生活中去理解人生、自然与生命的奥秘,进而得到内心的升华。《瓦尔登湖》《乡土中国》《土里不土气》三本书若放在同一书架上对比阅读,那将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以后我一定会推荐给我学习环境教育、博物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生们,成为他们的必读书籍。
完美的生活其实是多元的,大米与艺术缺一不可。柴米油盐,是所有人最基本的生活必须,也就是风物的层面;尊卑礼仪,安全自由是社会人所需要的和谐社会结构;最后是内心的极大满足,内心回归平静之后的一种精神升华,是我们面临生死和困苦的最终解脱。我想,所谓的回归自然应该包含着这三层自然,社会与人文精神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讲就是马斯洛心理学的一个阶梯式螺旋上升过程。

名著《乡土中国》与《瓦尔登湖》


《土里不土气》的时代价值在哪里?


最近我试图把自己所撰写的有理论价值的文章集成成书,我一直在构思这书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土里不土气》一书它的时代价值又在哪里?对于我这种很熟悉自然环境的读者来说,本书更多的是一种专业同行的认同感。通过对自然生活日用品的描述,我感受到了那种儿时熟悉的农村生活,当然也深刻认识到我们博物时代需要这样精彩的召唤。其次,除了细腻的生活与自然描述之外,《土里不土气》还对农技、社会关系、食物的来源与做法等等进行了大量的描述,这是很多关注博物的人所不了解的。因此这书的风格更像一种博物与风物的交叉融合,我觉得是这本书非常创新的一个点。


我也试图去思考这样的一本书或者一种生活方式,它对于当代中国意味着什么?


2009年我曾经在北京生活过一年,因此对书中这种人生选择,有着深刻的感触和直接的经验与体验。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超大型城市,但北京人的生活其实是极为多样的。由于深厚的历史、多元的价值观,北京从来不都不仅仅是大城市那么简单。当年我们去箭扣爬长城,去北京周边的众多景区或山野游玩。我们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作为一个南方人我深刻感受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和我们南方人截然不同,甚至和北京城区人生活的截然不一样。走在西单,走在城市中间,车水马龙是那么的繁华。在箭扣长城脚下的农村,睡在炕上,这里的很多生活习惯,养猪方式等和几千年前的老祖先却几乎一模一样。北京有高楼与豪车,也有破旧不堪的自行车,北京就是如此多元的一个城市。那么,人们从市中心搬到周边乡村去感受自然或乡野生活,它意味着什么?不理解北京、逃脱城市,还是回归乡野?我觉得这是一种重新理解乡村和土地,融入了博物精神的重新构建北京的新田园生活的一种尝试。


里山的花花草草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生活在城市并不意味着与土地失联。北京的多元包容,本身就蕴含着各种各样的自然与生态。有人逃离北京,从北京到大理,或到其他地方生活;也有人选择了“断舍离”的方式到周边乡村生活、重归自然。作为个人选择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城市化如此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与自然关系去面对未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城市人的新式田园生活


农夫什么都敢拿


除了文化学者和普通人的观察和思考,其实生态学家也很关心城市、人与自然的问题。有学者曾统计,北京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第二高的首都。当然也有城市生态学者或景观学者,试图重构一种城市生态学,来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遗憾这些都还只是昙花一现,尚未形成社会主流文化。


最后,我想谈谈从这本书里我的得到的理论认知:新时代背景下,再解构乡土是很重要的。以农业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乡村不仅是中国的根,而且是很多中国城市家庭内心深处的心灵基础。在新的时代,在新兴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既需要更多的人呼唤回归自然,又需要将“新式田园”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之中。把博物和风物融入在发展之中,最终构建出我们新时代的新式田园生活。我想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建设的重要出路之一吧。


作者:刘光裕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土里不土气》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版纳君”



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土里不土气》盖娅特别纪念版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长角羚、蚊滋滋著,蚊滋滋绘

活字文化 策划

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 350张彩版手绘,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

● 自然不只在远方,也在城郊近野;奢想桃花源,不如相信手敲手动

● 自然之友权威认证,吕植、杨东平诚挚推荐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记录了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八〇后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东北浅山地带的7年农耕生活。在看似平平无奇的北京城郊近野、听起来干枯冷漠的北方山坡沟谷,隐藏着爆棚的野性机密与生命故事——只要你保有对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全书分为“里山技”“里山食”“里山客”三部分,以350多张彩版手绘、180余张照片,分享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还穿插有“大鹅历”“大地菜桌”“里山食物历”等十一组视觉饱满的“野性通讯”。


我们诚邀各位喜欢《土里不土气》的读者,来豆瓣为这本书打call。


操作步骤:

1、打开“豆瓣”APP,搜索“土里不土气”

2、在页面下方留下你的读书笔记或书评

3、如果你希望更多爱自然的小伙伴都能看到这本书,欢迎你动动小手点击页面上的“想读”“在读”“读过”这三个按钮,把这本好书分享扩散出去吧~


豆瓣APP《土里不土气》页面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培训招募


活动招募


推荐阅读


--扫右下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首页 查看更多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土里不土气》盖娅特别纪念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娅自然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