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何弘:叙事文艺作品中英雄主题的流变

2017-08-30 何弘 中国文艺评论

内容摘要:

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艺作品通常会经历生活传奇化、人物性格化到内心生活审美化的发展过程,这个并非线性交替的过程也反映了叙事作品现实的存在状况,决定了英雄注定是叙事作品重要的表现主题。作为中国新文学最基本的主题,革命英雄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期间发展到顶峰。此后,中国新文学中的英雄主义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退潮。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英雄主题重新回归并出现种种变体,英雄形象的塑造也更接地气、更立体饱满。新兴的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大端,英雄仍是其最重要的表现主题。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叙事作品 类型小说 英雄主题 流变


文学是一切艺术最重要的母体,本文主要以小说为例,兼及戏剧、影视等,来探讨中国叙事文艺作品中英雄主题的流变。

书写英雄是小说的基本主题


回顾小说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看到它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巨人传》[法]拉伯雷


一是生活的传奇化或故事化。小说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是讲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直接来源是唐传奇和宋话本,基本是讲述超出日常生活内容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西方早期的小说,短篇如《十日谈》,长篇如《鲁滨逊漂流记》《巨人传》等,情况也差不多。其实西方长篇小说的起源就是英雄史诗,表达的当然是英雄主题。


《三国演义》


二是人物的性格化。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从单纯讲故事走向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作品人物从类型化的扁平人物向性格化的立体人物转变。中国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所写的基本是类型化的人物,而《水浒传》所写的人物则是性格化的。小说从注重讲故事,发展到注重写人物,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并非一下子就改头换面,而是关注的重点发生变化,从对传奇性事件的表现深入到对事件中人物的表现,要写好富有传奇色彩的不平凡的人物,英雄自然仍然是表现的重点。


《水浒传》


三是内心生活的审美化。当小说写作从讲故事发展到刻画人物后,作品会更多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在小说发展的又一个阶段中,人物对世界微妙的情感和精神体验,人类复杂的经验逐渐成为表现的重点。


今天,我们通常会把那些对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对世界感受的丰富微妙性,当然包括对人性的灰色地带,有着深刻而精准表现的作品,看作具有较高文学水平的作品。这时,凡俗的日常生活成为小说表现的内容。作家常常致力于在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中,发现人性的光辉或丑恶,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和复杂。


应该说,当内心生活的审美表达成为小说的表现重点时,我们就看到了某些方面出类拔萃的英雄同样有着平凡的一面。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小说不再追求传奇性和故事性,平凡的生活和平凡的人物得到越来越多的描写和表现。


小说发展所经历的这几个阶段,严格说来并非一个后者替代前者的线性过程。实际上,现在包括网络类型小说在内的海量小说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仍然是将生活传奇化或故事化的作品,其次是注重将人物性格化的作品,然后才是将内心生活审美化的作品。这也和其读者的分布状况是一致的。小说的这个发展过程,表明小说这种文体实际上逐渐从一种大众文学样式发展为一种精英文学样式。任何一种文体都会经历这样一个从大众化到主流化再到精英化的过程,这也是其经典化的过程。

中国新文学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革命英雄主义成为中国新文学高昂的主旋律。“十七年”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为“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这些作品大多以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领域与敌人顽强斗争的不折不扣的英雄。

《山乡巨变》


其中的《山乡巨变》虽然描写的不是战争年代的事件,但作为《暴风骤雨》的续篇,这部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其实仍然高扬着英雄主义精神。类似的还有《创业史》,塑造的是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形象。这个时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所有文艺作品的基调,小说之外,像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及电影《烈火中永生》《董存瑞》,唱响的同样是英雄赞歌。


《江姐》


文化大革命期间,英雄主义精神被推到了极端的地步。以《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样板戏”为代表,文艺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三突出”理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按“三突出”理论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红色娘子军》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文艺创作延续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开始塑造与“四人帮”及其爪牙勇敢斗争的英雄形象,其中较有影响的戏剧作品有宗福先的《于无声处》,苏叔阳的《丹心谱》,赵寰和金敬迈的《神州风雷》,丁一三的《九一三事件》等,文学作品有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学创作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寻根文学”,开始对“文革”脱离现实极端拔高的做法进行反思修正,创作的基调从“神化”人物转向“人化”回归,作品主题主要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和批判。


宗福先《于无声处》

英雄主义的退潮和英雄主题的变体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英雄主义开始全面退潮。


中国文艺创作史上这次英雄主义的退潮,是外在的社会因素和内在的文艺思潮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层面来说,中国社会从晚清以来,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逐渐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思潮的进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信仰危机成为一个时期全社会的重要问题。于是,理想主义开始被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代替。这样的社会情绪使文艺创作的英雄主义精神失去了现实土壤。


从文艺创作自身来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极端理想主义为基础的“三突出”创作模式塑造的众多“高大全”英雄形象,因严重脱离实际,漠视人性而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全面影响中国的文艺创作。相对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精神,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强烈的颠覆性。


包公戏


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里,那些不畏艰难、勇于改革的经济强人,成为新时代的英雄,成为文艺作品表现的新英雄形象。一个时期内,官场文学红极一时,这些作品与反腐败相结合,塑造了一批以“清官”形象出现的“当代英雄”。与之相对应的是职场文学,塑造的是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者形象。这类作品其实来自于《三国演义》和“包公戏”所开创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国人对权力、权术的迷恋。历史小说领域如二月河的“清帝系列”,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辉的《大秦帝国》等大量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的小说,实际上也源自这一传统。这些作品应该说都是英雄主题的不同变体。


受好莱坞电影、港台警匪片的影响,在影视创作中,许多公安题材的作品,塑造了不少警界英雄,其中不少带有明显的“孤胆英雄”色彩。


《亮剑》


《士兵突击》


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年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如《历史的天空》《亮剑》《雪豹》等。这些作品应该说从本质上仍然延续的是英雄主题,只是像姜大牙、李云龙这样的英雄,已不再是道德高尚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相反,他们带着一些比普通人更多的“痞气”“匪气”,因而是带有更多“烟火味”的另类英雄。同时还有一些作品,塑造的则是通过顽强奋斗走向成功的底层英雄形象,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顺溜》《士兵突击》等都是这一类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总体上表达的仍然是英雄主题,但相对而言,理想主义的色彩不再那么浓重,是一些凭自己鲜明的个性实现成功的现实英雄。

类型小说的英雄主题


英雄主题在网络类型小说中自然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斗罗大陆》


玄幻小说是网络文学一个最重要的小说类型。《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大主宰》《烽烟尽处》《星河大帝》《不死不灭》《长生界》《遮天》《完美世界》《星战风暴》《神控天下》《九天武帝》《择天记》等,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这类作品的主角总体来说都是从逆境走向超凡境界的英雄形象。


《择天记》


网络历史小说大多是以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最有影响的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作品虽然写英雄,但总体而言并非以张扬英雄主义精神为主要诉求。但也有例外,比如天使奥斯卡的《1911新中华》,表达了“我生国亡,我死国存”的铁血豪情。

《明朝那些事儿》


网络历史小说最为人关注的其实是穿越小说,早期走的是《寻秦记》的路子,主人公为男性,按武侠的套路写。男主穿越小说后来发展为架空历史这个子类型,其中一个类型是异界小说,如《天骄无双》《紫川》等,近乎玄幻,是按塑造英雄的模式来写的。

《天骄无双》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穿越小说大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与言情小说相结合,成为类型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女主穿越小说描写最多的是穿越到清朝,即所谓的“清穿”。“清穿”最有影响的是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和桐华的《步步惊心》。这类小说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宫斗。这类作品表现的其实是女性间斗智斗勇的权力斗争,是《三国演义》所代表的权术文化的女性表达。某种意义上,它塑造的是女性世界的“英雄”。


《步步惊心》


仙侠类小说如《莽荒纪》《星辰变》《凡人修仙传》等,与玄幻小说类似,主角本质上都是英雄形象。


《星辰变》


网络军事小说作为一个类型,这些年也有不少作品产生影响,如《狼牙特战队》《雷霆反击》等。这类作品通常以特战队、狙击手为表现重点,表达的当然是英雄主题。


《狼牙特战队》


网络小说的大多数类型,从根本上讲,都内含着英雄情结,表达的都是英雄主题。只不过是这种英雄少了道德完善的理想主义精神,多了些为了成功不顾一切的现实态度。


结语

小说最初源自对生活传奇化的表达,英雄自然是其基本表达主题。中国新文学自发端以来,一直高扬英雄主义精神,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理想主义精神被推向极致,以样板戏为代表,作品塑造的都是脱离实际的“高大全”形象。文化大革命之后,作为对这种极致做法的反动,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中国文学、影视等叙事文艺作品出现了英雄主义退潮的局面,形成解构神圣、嘲讽英雄的文艺思潮。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使文学表达重新回到小说的源头,对传奇性英雄形象的塑造成为其重要的主题。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特别策划”栏目

何弘: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陶璐

*本文首刊于:《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7期(总第22期);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有所删减,点击“阅读原文”可品读完整内容。



本刊稿酬与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一次性给付作者,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杂志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猜你喜欢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7期目录(专题·当代文艺中的英雄形象)

赵建新:戏曲艺术应注重英雄形象的审美价值

宋晓霞 郑石如:新中国英雄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演进

孙昭:豫剧《焦裕禄》何以热演400余场、荣获第11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美编:熊然


关注我



按住

识别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杂志,中国文艺评论网收录了全文哦,敢不敢点开“阅读原文”、免费查看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