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
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中国评协代表团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包恩泽摄)
新时代文艺的科学内涵与审美品格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们党百年历史潮头,深刻总结了我国文艺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为新时代文艺擘画更加宏阔而壮丽的前景,以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我认为新时代文艺的逻辑起点、理论框架、科学内涵、美学特征等已构成完整体系,有如北斗七星高、骑麒飞凤凰,正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蓬勃力量。
从逻辑起点上,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近代以来,从救亡图存到拯救中华,从国家蒙辱到振兴中华,从站立起来到逐梦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身逢这一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者无论从时代情绪、思维方式,到题材选择、人物刻画,还是从审美观念、哲思深度,到叙述视野、表达方式,都与过去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描写有着显著的区别,更需要确立洞悉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规律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树立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真切把握社会发展潮流,深刻体悟人物内心世界,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迈步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从文艺方向上,坚守人民立场的审美本质。人民是文艺之母。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既是创作的描写主体,也是情感的温暖怀抱,既是文艺的服务对象,也是审美的评判主体。因此,新时代文艺要把“人民至上”放到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最高标准,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艺术本体问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心换心、以情动情,血脉与人民一起跳动,冷暖与人民一道感知,心声与人民一同迸发,使自己既成为人民中的一员,又成为人民喜怒哀乐和不屈奋斗的书记员和歌者,在文艺创作中高扬人民性的大纛,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忱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从艺术创新上,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日新之谓盛德,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唯有以新思想、新题材、新形象、新形式、新话语、新技巧、新手段,创作饱含深情大义、哲思史思、典型形象的作品,才能使作品具有存活意义和美学价值。每一个时代都呼唤和需要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最精深思想、最鲜活人物、最高艺术成就和最具时代感、最具想象力的精品力作。新时代文艺倡导苍穹与群山、巨浪与小溪同等观照的审美境界与艺术笔触,在大国书写的新气象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融入创作思维和文本结构,鲜明体现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中华美学精神;将波澜壮阔与层层鳞浪、气吞山河与米粒之珠、泰山日出与春江水暖构成新时代极深研几、壮美瑰丽、刚柔并济的美学格调和艺术品格;将才智才思才情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艺创作全过程中,奉献别具匠心、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别有风味、别有洞天的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
从世界文艺上,以天下情怀展现中国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新时期文艺因受社会发展制约,很少涉及国际题材,到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方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特别是我国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实行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优越性、战疫智慧与强大能力。这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题材是过去没有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文艺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和表达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上说:“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着力反映和表现当代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业和壮举,凸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文学艺术发展格局中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从弘扬正道上,追求德艺双馨的人生价值。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具有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将养德和修艺结合,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把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品行融入到作品创作和文艺服务之中,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绝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文艺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说到底是自身思想境界、品行修养、职业操守的体现,对正能量要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要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老子认为只要具有“澡雪精神”,濯垢除污,去其所恶,疏浚心中杂念杂质,就能涤荡浮躁、回归本真。刘勰把“澡雪精神”作为文艺创作想象力的思维原点,只有以虚静宁静的心灵去观照现实生活,不浮不躁、摒弃纷乱,专心致志、澄观一心,调动学识、深研问题,才能激活艺术创作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语),腾绰万象,佳构天成。
从批评精神上,发挥评论的专业权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新时代文艺评论要更加自觉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文艺评论在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中,要进一步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敢于实事求是,敢于表明立场,敢于和善于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展开有思想深度、有逻辑力量、有真知灼见的批评。文艺评论工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点击查看),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程,着力提升文艺评论的组织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充分调动文艺评论的优质资源,针对重大文艺现象和重点文艺作品,及时开展专业性、权威性、引导性强的文艺评论,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作出更大努力。
从发展环境上,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新时代文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引导他们守正道、走大道,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进一步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围绕“做人的工作”,扩大工作覆盖面,推进“文艺两新”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要建设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立破并举、综合施策,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切实营造造就艺术大师、铸就文艺高峰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裕起来、更加美好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坚持基于人民立场的守正创新
傅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艰难探索才找到的正确思想方针和发展道路,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就是这一历史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
讲话一如既往地强调文艺的人民立场,饱含深情。文艺的人民立场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艺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艺的人民立场不仅是指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也是对文艺评论家的期待和要求。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首先是指文艺批评的价值坐标与尺度,要以人民群众的伦理道德取向和喜怒哀乐为基础,在当代中国,其实还包含了努力切合人民群众在悠久文化传统中历史地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这一重要内涵。如果文艺创作所关注的重点对象,只是从当年的“亭子间文学”转换为当下的都市白领,离人民立场的距离仍然非常之遥远;其次,如果文艺评论只是机械地搬用西方文艺理论的标准、框架和术语,就难免会有削足适履之嫌,也难免对作品作出错误的判断,更无从实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因此,文艺的人民立场体现在当下的文艺评论领域,必然是集思想性、时代感与民族化为一体的,三者缺一不可。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判断,还内在地包含了对时代语境的回应和对不同民族的审美风格的取舍。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具体地阐述了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讲话特别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是对“守正创新”理念的进一步阐发,对传统艺术的健康发展尤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文化艺术经历几度“西潮”,在汲取了西方思想文化之精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崇洋媚外、以追随西方现代艺术为荣的错误倾向,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在文艺评论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鼓励各类背离民族艺术本体的所谓“创新”的畸形观念,对文艺创作和发展产生了严重误导。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一现象有了明显好转,但必须看到,认真研究、总结并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规律,把握创新的尺度与方向,确保艺术的发展不脱离其本体的轨道,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任务。诚然,艺术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传承,还必须不断创新,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讲话中所说的“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的高标准、高要求。然而正如讲话所说,“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离开了“守正”这个前提,所有创新都会丧失价值和意义,这些所谓创新的努力,只会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转瞬即逝。讲话中这些有关传承创新关系的论断,对包括戏曲在内的文艺事业,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讲话清晰地阐述了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为我们正确认识各种新颖的科技手段在传统艺术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以戏曲为例,晚清以来逐渐传入中国的现代科技手段,为戏曲舞台表现提供了很多新的元素与手段,灯光的运用尤为突出,各类机关布景也纷纷登场,晚近以来更有新的舞台美术手段,包括LED投影的运用,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在传播领域,继早期纸质的大众化报纸、刊物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广播、唱片、电影、电视等等,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更让包括戏曲在内的各门类表演艺术的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了更广大的受众。但是也不能否认,有时人们不免会为那些炫人耳目的声光电手段所产生的感官刺激所迷惑,不恰当地过度使用这类技术手段,忘记了有思想和情感内容的艺术表达才能给欣赏者留下深刻与持久的印象。尤其是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那些伟大的艺术经典却依然能在千百年的长时间里,影响和征服不同国家、民族的欣赏者,两相对照,更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有人类价值,根本原因就在于经典作品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当然还包括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表达。这些思想情感内涵和艺术呈现形态共同营造着文艺作品的魅力与感染力,它们才是文艺作品实现其时代价值与生命力的主要标识,这是文艺评论家要切实把握的基本美学原则。诚然,正如讲话所指,我们也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在文艺发展进程中从来都不应该拒绝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的应用,相反,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新颖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从来都是文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是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场合,都要处理好内在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表达和外在的技术手段与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对这两者的重要性要有清醒的分辨与判断,创作者和作品不宜喧宾夺主,文艺评论家也切忌买椟还珠。
努力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基于人民立场的守正创新,我国的文艺事业就能健康发展,最终涌现出足以代表人类当代文化艺术水平的高峰杰作。
开创新时代杂技艺术新气象
尹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大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大连艺术咨询中心)二级编剧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强调了党对文艺事业、文艺战线的高度重视,再一次为文化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是指引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文艺界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鼓舞下,中国杂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回顾近五年来中国杂技的发展历程,最突出的进步就是红色题材杂技剧迎来创作高峰,推动中国杂技剧的整体创作质量不断攀升。
围绕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涌现出《渡江侦察记》《战上海》《桥》《芦苇青青菜花黄》《英雄虎胆》《铁道英雄》《山上那片红杜鹃》《一双绣花鞋》《明家大小姐》《聂耳》等一批优秀杂技剧,以及《红色记忆》《江山如画》《旗帜》等一批优秀杂技主题晚会,培养推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杂技编导和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了一批青春蓬勃的具有杂技属性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用真情实感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优秀的艺术水准、鲜明的人民立场展示杂技工作者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行动和决心,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红色题材拥有新的阐释方式和新的舞台风貌,发挥了文艺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的作用。可以说,2021年的中国杂技在叙述历史、创新风格、阐释思想、书写中国故事、开拓时代审美等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并不断提升着在主流文艺领域的地位。
△杂技剧《战上海》演出照
(来源:“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微信公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这要求新时代文艺事业要置身于世界文艺的大版图中,在当前世界和平、合作共赢的全球发展大势和新时代精神的指引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谱写新篇章。这也要求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有更博大的胸怀和更宽广的视野,创作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作品,有更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中国是世界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杂技大国,但中国还不是一个屹立于世界的杂技强国,这表现在我们在世界杂技赛场、世界杂技市场上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中国有“世界杂技金奖仓库”的美誉,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杂技作品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杂技产品低价出口、恶性竞争等问题。近年来,这些问题不断被解决,中国杂技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对世界杂技的影响和贡献不断增强。
从杂技作品角度来说,新世纪以来,杂技剧这种作品的新形态改变了以往中国杂技节目以技术技巧取胜的策略,走进世界市场的中国大型杂技作品输出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向世界讲述丰富的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这是新时代的新创造。从马戏场馆角度看,据内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专业马戏演出场馆有37个,仅次于俄罗斯,马戏演出场馆的座位数稳居世界前列。从赛场角度来说,中国的三大国际杂技赛场已经成长为具有世界权威性、公信力的顶级赛场,中国杂技评委在全世界杂技赛场的话语权也在日益提升。
但中国杂技理论评论起步晚、发展慢,从业人员少,没有专业机构,尚未建立学科。和中国杂技艺术近年来高质量的创作成果、高速度的发展状态相比,杂技理论评论严重滞后,与中国世界杂技大国的地位、世界杂技强国的目标严重不符。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催人奋进,又娓娓道来、语重心长,深刻鞭策我们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要担负起民族责任、时代责任和文化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专门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语,他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作为一名“80后”文艺工作者,我内心感到非常振奋和感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增强了我们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所从事的文艺事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为我们在文艺道路上守正创新、明德修身点亮了明灯,也让我们浑身充满了力量和干劲儿。
作为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我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一是从思想上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站在新的历史和政治高度上,深刻认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文艺事业“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和本质特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点希望鞭策、要求、激励自己。二是从行动上谋划新工作,开创新局面,针对当下杂技艺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结合文艺评论工作特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推动建立新的全国性杂技理论活动平台和杂技评论传播品牌,吸引和鼓励更多青年文艺评论家用情、用笔回应时代、书写时代,为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凝聚力量、发挥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查看目录)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相关阅读】
◎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一)
◎中国评协主席团扩大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一时间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十一次文代会中国评协代表风采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联系开白名单)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