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上)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中国文艺评论 2023-06-28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总论篇-




2021年适逢脱贫攻坚战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要节点,大年份推动大跨越,育出大成果。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伟大历史节点,回望百年党的伟大征程与历史成就,展望未来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与辉煌前程,成为这一年里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旋律,也成为新的精品佳作问世的强大动力。全国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奋进,以深刻的思想表达、敏锐的现实感受和精湛的艺术语言,反映新时代中国社会重大变化,发挥了引领精神、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各类主题性艺术创作精品频现,显然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独特之路;各类庆典展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各艺术行业逐步探索后疫情条件下的产业发展道路;行业自律进一步得到加强,文娱氛围日益清朗;文艺评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保障下,新时代文艺取得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大好形势下,我国文艺发展呈现出思想性加强、社会价值凸显、艺术质量提升、产业活力回春的鲜明特点。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提升艺术表达质量,庆祝建党百年,歌咏人民百年奋斗伟大成就,描摹新时代百年变局与历史机遇,以主题性创作探索当代中国文艺高峰之路。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艺术、文艺评论等十二个艺术领域分别涌现出一批值得肯定的佳作,行业日益规范有序,产业日益蓬勃复苏。各文艺领域在全球艺术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探索后疫情时代发展的有效道路,呈现出新时代文艺的崭新活力,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艺道路,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


(一)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树立新时代文艺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包括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光辉历程、党的文艺事业的成功经验、新时代中国文艺新征程的宏伟蓝图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充分肯定了百年中国文艺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提出了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思想,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了殷切希望,对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作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文联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培训班,广泛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实践、采风创作、展演展示、慰问演出、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文艺界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悉心回顾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更加自觉地提升思想理论水平,更加主动地践行文艺实践使命。中国文联开展全国文艺骨干大培训,重点抓好文艺拔尖人才、中青年文艺人才、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新文艺群体、基层和创作一线文艺工作者的培训研修工作;组织德艺双馨文艺名家持续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扩大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注重宣传舆论阵地作用,在主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组织专评专访,网、报、刊、微、端、屏协同推送,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学习成果。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文艺界的又一次盛会,全国各地、各产行业文艺代表齐聚一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实践充分证明,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殷切希望:第一,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第二,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第三,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第四,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第五,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这五点希望指明了创作具有新时代引领作用和典范意义的艺术精品的具体方向。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深入领会这些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创造符合新时代文艺发展追求的艺术新高峰作为首要任务,谱写歌颂时代、展现成就、鼓舞精神、贴近民心的壮丽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二)理论评论工作重要性凸显,以百年意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艺道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重要讲话和文件,显示出新时代中国人民对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等中国历史和现实形成了充分的自觉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了信心与决心。这必然体现在文艺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接受、评论等诸领域,而反过来,文艺作品更发挥鼓舞人心、引领精神的作用,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事业贡献重要力量。面对这些新现象,文艺理论评论积极介入,形成诸多重要议题,成为本年度同时更是今后长期思考研究的重要内容。


理论界回望第一个百年伟大历史性成就,昂首迈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以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为历史时间意识,打破西方“世纪”概念,理解中国现代历史经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年历史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需要获得历史意识的自觉,新时代文艺的创作、理论与评论工作同样需要历史自觉,在理解百年人民文艺的形成历史、独特属性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找到前进的方向。文艺理论评论家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准确把握文艺现象的历史定位,进而展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文艺的面貌。


理论工作者深刻理解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判断之间的关系,由此出发切中中国艺术发展规律之肯綮。学界总结“人民文艺”的中国式文艺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到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念,“人民性”一直是我国现代文艺思想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陆续发表阶段性成果,主张在新形势下重提“人民文艺”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重新回到文学的“人民性”高度,既突破“人的文学”的“纯文学”想象,也打开“人民文艺”的艺术空间;既拓展“人民文艺”的“人民”内涵,也避免“人的文学”的“人”的抽象化......从而召唤出“人民文艺”与“人的文学”在更高层次上的辩证统一。学者发表系列文章梳理和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文艺的关系,提炼党的文艺思想、文艺政策和文艺制度,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回看这个政党成立以来的宗旨之一就在于为人民创造艺术杰作或艺术高峰。而在当前,用更好更多的艺术佳作乃至艺术杰作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和艺术需求,是党和国家在新百年征程中最重要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


文艺评论的价值和意义得到高度凸显,理论评论工作者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程。中宣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点击查看),指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2021年4月,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文联召开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点击查看),按照《中国文联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安排,交流各文艺家协会和各地文联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情况,安排部署加强改进文联系统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评协”)和各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艺术门类研讨会、座谈会。针对重大文艺现象和重点文艺作品,及时开展专业性、权威性、引导性强的文艺评论。开展“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点击查看),召开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与会代表首次就“文艺评论两新”的时代责任和文化担当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点击查看)。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联合主办了“批评的历史意识——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与会学者强调要让历史意识参与到当代批评中来,在历史的纵深刻度上对当代现象进行精准定位。任何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文艺评论也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历史语境中展开,找到当下文艺创作和潮流的谱系来源,将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有机结合。


△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云发布典礼现场嘉宾与线上线下作者代表集体合影



(三)影视艺术:主题性创作与类型化经验丰厚,产业复苏与行业整顿并进



中国影视产业身处重要的历史节点,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引人瞩目的韧性与活力。电影产业方面,全年斩获电影票房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占总票房的84.49%,生产故事片565部,全年总票房和银幕总数蝉联全球第一。在疫情反复难测的严峻境况下,元旦档、春节档、五一档等几大档期均刷新票房纪录,涌现出《长津湖》《你好,李焕英》《我和我的父辈》等一批兼具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作品,电影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随着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2021年电视剧备案数量继续缩减,前11个月全国拍摄制作备案的电视剧共447部。总体来看,电视剧市场进入精品化发展阶段,涌现出《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乔家的儿女》等一大批收视率与口碑双赢的优质作品。



与产业复苏相同步,行业秩序整顿成为影视行业的另一关键词。针对“饭圈”乱象、天价片酬、偷税逃税、流量至上、道德失范、畸形审美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重拳出击,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廓清文娱领域生态的综合治理工作。相关举措与政策频频出台,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可谓空前: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8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9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文旅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规范演出经纪行为加强演员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等等。在一系列监管风暴的席卷下,影视行业由内到外不断正本清源、激浊扬清,行业秩序得到有效规范,不断建构起正气充盈的文艺生态。


主题性创作形成高潮,展现中国特色主流影视剧风貌。在建党百年、乡村振兴、全民抗疫的时代背景下,主题影视剧创作异彩纷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重点主题影视剧创作道路。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国家电影局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之下,重点主题影视剧力作迭出,深刻抒写历史逻辑与时代精神,多样化的中国故事频频形成跨越圈层与代际的全民接受景观,演绎出本年度独特而重要的艺术现象。一大批影视剧自觉从历史纵向维度找寻新鲜视角、发掘多样题材、塑造鲜活人物,如电视剧《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功勋》《大浪淘沙》《理想照耀中国》《光荣与梦想》《叛逆者》,电影《长津湖》《悬崖之上》《我和我的父辈》《革命者》《1921》等作品在回望峥嵘岁月的同时生动论证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有一大批作品聚焦波澜壮阔的现实,纪录时代变革的铿锵足音,摹写人民群众的精神底色,如电视剧《山海情》《经山历海》《江山如此多娇》《温暖的味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扫黑风暴》《巡回检察组》,电影《守岛人》《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等作品或描画跌宕起伏的改革过去时,或展现鲜活生动的当下进行时,体现出现实题材创作触摸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展现情感百态的积极效用。


△中国视协供图:2021年12月,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成果座谈会在京召开


类型化经验持续丰富,多元化格局不断夯实。在影视行业结构调整、稳量提质的大趋势下,我国影视剧创作在市场化与类型化方面可圈可点,同时在艺术化与作者化方面锐意进取,展现出多元丰赡的艺术景观。一方面,本年度的影视剧作品在悬疑、谍战、喜剧、动画、犯罪、动作、家庭伦理等类型与样式方面均收获颇丰。悬疑类型方面,电影《悬崖之上》以纯熟的剧作结构成为我国悬疑电影领域的新收获,在环环相扣的谍战故事中展现了革命者深入敌营、凛然刚直的崇高无畏,漫天飞雪与阴冷都市的交织营造了一种沉郁冷峻的美学风格;电影《唐人街探案3》在“搭档喜剧片”中注入悬疑推理元素,将喜剧情节与逻辑缜密的推理故事相融合,体现出比前作更为成熟的类型化水准;电视剧《八角亭谜雾》以生活流式的“慢悬疑”着力探讨原生家庭之于个体成长的影响,较为深入地剖解了中国式家庭复杂关系,抽丝剥茧地发掘出了人物间隐秘的情感与难言的创伤。喜剧类型方面,电影《你好,李焕英》以穿越时空、母女相见的怀旧喜剧外衣包裹了现实中永失母爱的人伦悲剧,在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广泛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电影《扬名立万》则以喜剧与悬疑杂糅的类型互渗方式讲述了一个层层反转的民国犯罪故事,以略带荒诞的笔触描摹乱世百态。电影《刺杀小说家》中打破现实与想象界线的奇崛世界,《怒火·重案》中经典黑白双雄模式的港式风味展现出动作类型的创新,《白蛇2:青蛇劫起》的女性主义寓言书写则体现出国漫崛起的持续步伐。此外,电影《我的姐姐》、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理想之城》《小舍得》《乔家的儿女》《您好!母亲大人》等一大批作品也因为关注家庭关系、少儿教育、职场竞争、女性成长等现实议题而引发关注。



除了类型创作取得的实绩,影视剧的艺术创新与作者表达也有所斩获。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通过4位不同代际的作家的人生经历,悄然串连起了共和国的发展史。影片试图用私人的乡村记忆和普遍的日常经验勾联与检视当代中国曲折历程,以诗意的田园主义式的乡村书写建构起怀旧的乌托邦。此外,电影《兰心大剧院》颇具作者风格的谍战书写,电影《吉祥如意》跨越虚实的戏中戏结构的叙事实验,电影《爱情神话》中真实而轻盈的非典型爱情故事等,都展现出国产影视剧持续推陈出新的艺术风貌。



(四)造型艺术:创作主题不断深入,多样展览满足文化需求



纵观造型艺术领域,诸多发展倾向凸显:疫情的间歇性反弹促使线上线下展览成为常规,艺术抗疫走向更深沉主题,新建艺术场馆涌现,新媒介技术运用和本土经验梳理成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主要创作逻辑。面对时代变局,从上层的政策机制,到中层的艺术机构,再到末端个体层面的艺术家、研究者,都积极主动作出应变调整,守正创新,努力为世界贡献中国当代艺术语言。


在美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不断凸显,积极求索全球与地方、人类生存与命运共同体等时代命题。包括油画和雕塑在内的主题性创作,不再像疫情刚刚开始时那样,停留在主题的表面图解,而是加入了更深厚的人性关怀和更高远的精神启迪。年轻艺术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频繁亮相于各大展览与博览会,其作品得到了市场和行业认可,同时在学术梳理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美术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美协”)组织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工程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历时三年,举全国美术界之力,如期与公众见面,以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润物无声地传达伟大建党精神,获得各界好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创作旨在表现党的“四个伟大”和“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的核心内涵,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完成了《信仰》《伟业》《攻坚》《追梦》《旗帜》五组主题雕塑,通过近200件最新创作的优秀美术作品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优秀共产党人,展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抒发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格最高、选题规模最大、参与创作人数最多的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主题创作的又一创举,是新时代美术主题创作的典范。


△主题雕塑《信仰》主创单位:中央美术学院(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微信公号)


在美术展陈领域,各类大型艺术展览陆续举办,通过创造一种叙事或者事件使艺术释放出来的能量最大化。虽然受疫情间歇性反弹的影响,各类大型艺术展览还是陆续举办,如上海双年展、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等大型当代艺术双年展都如期开幕。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水体”,以跨界和跨学科的雄心,着眼于人与人、身体与环境之间互渗共生的“液态”生态系统。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将既有的“艺文荟澳”扩展成为国际意义的“双年展”,主题为“全球化的进与退”,旨在思考疫情当前的全球化思潮变化,借助澳门自身的跨文化基因,碰撞与融合出一种新的全球文化及其艺术形态。成都双年展“超融体”在11月开幕,在原有成都双年展停办多年后重新启动,汇聚了重量级阵容,规模空前,广受关注。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海报


新开放的艺术中心和艺术馆同样不在少数,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亚洲首家国际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上海浦东美术馆、北京美凯龙艺术中心、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上海UCCA Edge、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青岛西海美术馆等艺术机构都选择在2021年开馆并向公众开放。这些展览空间需要新的大型作品来填充,蔡国强、徐冰等艺术家的工作也都围绕这几座新美术馆或者既有的美术馆而进行,贡献出一些高质量的展览。但某些大规模展览在今天成为资本与技术的战场,其逻辑就是追求更新的技术和更多的展览经费,成为吸引眼球的拍照背景,忽视了学术追求和人文定位。此外,艺术展览不仅趋于大规模和重量级,也走向美术馆之外的公共空间,介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如菜市场、影院、废墟中的艺术展览,可以刷新观者感官经验,同时也成为艺术创新的突破口。在大规模和新技术的特点之外,一些机构和美术馆纷纷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本土学术脉络的梳理上,比如对左翼美术、新中国美术或者更具体的“十七年”“新时期”美术的梳理与整合。展览探讨和学术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艺术实践与本土现代性,思考中国自身的传统与变革年代所面对的问题,同时把这些问题放到当下的语境中,试图寻找到解答的方式。另外,一些机构也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集中精力呈现如“城市更新”“乡村建设”“艺术与科技”等与政策相关的话语。对于传统的发掘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传统的活化与文化遗产的有机利用成为更多展览讨论的主题。


在艺术拍卖领域,春季拍卖创出了几个天价,也可以看作是被疫情压制已久的拍卖市场的集中释放。秋拍的情况并不乐观,主要由于缺乏焦点拍卖、高价作品拍卖受阻。值得关注的是,西方艺术品尤其是名家的作品在中国的市场屡创天价,在全球艺术市场转向亚洲的大背景下,中国新生代藏家群体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力量,其购买力和审美趋向势必对未来的艺术市场走向产生影响。在美术市场领域,随着政策导向与经济趋势,我国南方成了新的增长点,上海、深圳、厦门等东南沿海城市爆发了强劲的实力。有两个全新的艺术博览会进驻深圳,此前深圳已新增十多家画廊。在整个大湾区,深圳、东莞、顺德、珠海、广州、澳门已经形成新的美术馆网络。上海的几大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风向标;艺术厦门博览会也异军突起,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画廊和博览会的南下也标志着中国艺术市场格局的变化。在北方传统书画市场和交易基地逐年萎缩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扶植了一系列艺术产业基地,其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力正在被逐渐发掘。


△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北京巡展现场(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微信公号)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艺术氛围中,结合历史节点、呼应业界需求、延续以往特色、配合抗疫需求,摄影再次凸显其纪实属性的重要社会价值和视觉魅力,诸多重要创作和展览着眼于记录时代发展,展现脱贫攻坚艰巨历程和百年奋斗伟大历史性成就。7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面向公众开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以2600余幅图片,用史诗气魄展现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1921—2021)”是摄影界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头戏”,突破了传统图片展的单一手段,将323幅表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产劳作的图片和具有年代感的家居装置搭建成独具特色的展陈空间,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参与感,多方位展示百年中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建党百年主题外,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仍是重要展览主题,如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纪实摄影展“见证脱贫攻坚”“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百年追梦·见证小康”摄影展等。此外,一系列摄影精品活动继续举办,中国摄影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摄协”)举办的两大品牌活动——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和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完成评选,投稿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最终入选的作品体现出当下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较高水准。TOP20·202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历经10年,已经成为汇集国内当代摄影最优秀艺术家和观察中国摄影前沿艺术动向的重要平台。同时还有很多线上线下并举的展览,如“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第十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通过对新媒介技术更加灵活成熟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摄影界积极进行自身行业建设,营造良好有序的业界风气,塑造优秀的摄影人形象,发挥作用的形式越来越多元。产业发展方面,《丽水国际摄影名城发展规划(2021—2030年)》正式发布,提出丽水将充分利用长年积累的摄影文化基础、环境资源优势和影像产业发展机遇,打造本土与国际交相辉映、艺术与产业完美融合、要素与机制保障有力的国际摄影名城。学术研究方面,摄影理论中的一些研究议题,如“民族志摄影”“当代摄影的物质性”“摄影与档案艺术”等,成为艺术理论乃至批评理论进展的前沿领域。


书法界在创作、展览、学术、教育、文化惠民、对外交流等多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在艺术观念上继续倡导雅正书风,纠偏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书法类纪念展、经典书法展、新作展、楷书展、草书展、临帖展等大型公开活动同样面临疫情影响下的诸多困难,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一批有深度的古代书家专题研究展和各类书法展赛仍然引发了专业研究者、从业者、广大书法爱好者思考书法本体,关注书法家人文素养。此外,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以下简称“伟业”大展)于6月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由书坛大家名家和骨干书家、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中国书协各团体会员书法工作者、全国高校书法专业工作者、新闻媒体出版工作者等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书法记言录史的功能,运用宏观全景叙事、微观人文表达的策展手法,采用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策展理念,构建以主题思想表达为中心的集体创作模式,打造出了政治导向正确、史料真实可信、全民共赏的党史主题式书法大展。


△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展览现场(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微信公号)


本年度的书法盛宴探索了书法艺术表现当代社会与当下生活的可能,数量、频率更加合理,更强调艺术交流的纯粹性,剔除其急功近利色彩。书法界日益强调回归书法本体和传统经典,注重提升创作者的综合学养与作品内涵,反对单纯重视觉与形式而轻内容与意涵的倾向,追求“艺文兼备”,倡导书家深化对书法艺术本体的认知,突出书法的人文精神内蕴。



(五)舞台艺术:戏剧音乐舞蹈丰富多彩,线上线下创演佳作



我国舞台创作和展演丰富多彩,戏剧、音乐舞蹈演出、曲艺杂技节目等共同反映出舞台艺术工作者提升艺术质量、表现伟大百年历程、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发掘深厚历史传统的真诚努力。


各大表演团体和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积极创作、编排和上演优秀作品和剧目,兼顾继承与创新,向党的生日献礼。4月20日,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重点推出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创作的优秀作品,如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扶贫路上》等脱贫攻坚题材代表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红船》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交响音乐会《浦东交响》、歌剧《道路》等现实题材代表作,民族歌剧《天使日记》等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题材的作品。6月28日晚,由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主办的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旨在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礼,集舞蹈、音乐、戏剧、诗歌、舞台设计等多种艺术及科技,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呈现,共分“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描摹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 壮美画卷,热情讴歌新时代中国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由首都大学生组成的大型合唱团先后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表达出新时代青年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以及朝气蓬勃、团结进取的声势与力量。与此同时,全国各个地方音乐团体和个人积极为建党百年精心编创新作、举办大型演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歌曲、器乐曲、音乐舞台剧和电影配乐,以艺术行动表达了音乐工作者对党的一片赤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来源:“中国艺术头条”微信公号)


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大音乐演出团体和表演场所在传统业态经营方面遭遇挑战。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大型演艺单位,积极打造线上剧院和音乐厅,并根据国际演艺联盟或相关协议加强国家间音乐表演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音乐传播范畴和综合影响力。一年中,线上音乐会的发展完善已经获得音乐爱好者们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各方从业者共同推动线上音乐表演向着规范化、常态化迈进。另一个创作与表演焦点是经典民族歌剧的复排,如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的新版演出。其中最突出的要数国家大剧院版《党的女儿》,该作积极响应《“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在创作方式和内容导向上均走在文艺创作道路的前列,是“大剧院式”集体创作的杰出成果,在新时期重扬“白毛女道路”“洪湖精神”“红梅品格”。文旅部“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还有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国家大剧院的《长征》、四川交响乐团的《同心结》等16部歌剧作品。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海报

(来源:“国家大剧院”微信公号)


值得注意的还有音乐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突破。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率先建设相关专业,积极培养同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音乐科技人才。目前我国该领域的主攻科研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与电子音乐创作、人机互动和虚拟现实融合的音乐表演,以及针对精神疾病、大脑损伤和心理问题的音乐治疗。这些方向具有前瞻性,在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长期支持与具体要求影响下,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强有力的创新增长点。


戏剧领域逐渐从2019年年底疫情暴发以来的不稳定与萧条状态恢复成多元有序的局面。主题性创作成为2021年现代戏创作的增长点。红色主题舞台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深刻的现实性,既调动集体记忆,从历史事件与英雄事迹中获取故事结构与精神品质,也表现现实生活,对话当下。这方面引人瞩目的作品有现代昆剧《瞿秋白》《半条被子》《自有后来人》等。话剧领域更专注于将“红色文化”的主题与实验性的剧场手段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颖的戏剧表达方式,如田沁鑫导演的《直播开国大典》,融谍战元素于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完成“直播开国大典”任务的故事之中,积极探索纵深空间对观演体验的影响。


虽然受到疫情不稳定状况的影响,但大部分戏剧活动,如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老舍戏剧节、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杭州国际戏剧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第八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仍然得以举办。小剧场与戏剧节已成为新创戏剧实验与展演的重要场所,其中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无疑是戏剧界的年度盛事,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31台优秀剧目共聚武汉江城,涵盖14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儿童剧等,全面展现了近年来中国戏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优秀成果。小剧场方兴未艾,“好腔调·2021小剧场戏曲季”、第八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2021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先后在杭州、北京、上海举办,其中不乏近年来新创或改编的戏曲作品。此外,2021年是苏州昆剧传习所建立100周年,还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周年和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年。昆曲的成功入选,逐渐促成了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高度关注,使非遗保护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中最得民心、成效最为显著的文化事件之一。纪念“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年”、纪念“昆剧传习所100年”等活动相继举行,昆剧传习所培养与演出的两个重要城市上海和苏州分别举办了重要研讨会,中国各昆剧院团都纷纷举行了展演与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虽 然只是发生在昆曲领域,但是对于整个戏剧界说,都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


曲艺艺术在这一年中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曲艺工作者以现实题材曲艺创演为主线,不断丰富艺术表现手段,歌咏百年历史,颂扬新时代新征程。红色题材曲艺创演成为主旋律。5月至7月,“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北京喜剧院精彩上演,有“牡丹花开心向党”综合场、“梨花飘香黑土情”吉林梨树二人转专场、“曲苑芬芳浦江情”上海专场、“粤韵牡丹绽芳菲”广东专场等,呈现了精彩内容。11月,中国曲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曲协”)启动庆祝建党百年优秀曲艺作品征集活动,最终遴选100余个优秀曲艺节目进行专题展播。这一年里,提升作品原创力,打造精品节目,成为演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各文艺院团提升原创意识,创作出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新作,包括武汉说唱团的方言贺岁喜剧《伸着脑壳接石头》、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的新曲艺《滴水人家》、中国广播说唱团相声剧《正月里正月正》、合肥曲艺团方言喜剧《活宝亲家》、山西曲艺团历史剧《初心之路》等,显示出曲艺界蓬勃的原创力。


△“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节目京韵大鼓《百年礼赞》(来源:“曲艺杂志融媒”微信公号)


曲艺非遗保护持续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支持农业农村农民题材文艺创作,为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曲艺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曲艺类项目达14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07人,传承队伍呈年轻化趋势。“非遗+文旅”“非遗+研学”“非遗+演艺”方兴未艾,曲艺类非遗激发新活力。10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印发,重点开展传统工艺、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研修培训,努力培养曲艺类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曲艺创演队伍愈发呈现人才辈出、几代同堂的生动局面。


在舞蹈领域,中国舞蹈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舞协”)开启“舞剧云端”舞蹈访谈节目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精神的力量》走访,关注全国各地、各院团、院校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新排演或复排的优秀剧目,集合主创团队和评论家进行现场对谈,在赏析舞蹈作品中回顾学习百年党史,感受精神力量。各高校、院团舞蹈工作者们梳理并总结建党百年以来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生动呈现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如北京舞蹈学院的“为人民而舞”——建党百年百部优秀舞台作品展播、中央民族大学的“百部原创获奖作品展播”等。借由网络平台,颇具时代气息的“旧作”得以穿越时空与当代网络信息受众亲密接触,为舞蹈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更加多元、便捷的选择。


舞蹈创演仍未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却有意料之外的突破。原创大型舞蹈作品方面,虽然总体规模相对缩减,但仍贡献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五星出东方》《到那时》《大河之源》《秀水泱泱》等杰作,聚焦于建党百年与民族传统两方面题材,以及两条主线——现代: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主导的“红色”表达;传统:以古代文物、历史传说为基础的“文化”表达。评奖方面,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现当代舞评奖和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延续了此前的导向性、公正性、权威性,推出新人新作。舞蹈节目方面,河南卫视春晚推出的《唐宫夜宴》迅速“出圈”,该作品运用“5G+AR”技术完成了真实的舞者表演场景与虚拟的AR场景之间高融合度的呈现。此后,延续相同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河南卫视又在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点以“奇妙游”为名,以舞蹈为主要艺术形式,推出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口碑极佳。无独有偶,由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以下简称“B站”)联合河南卫视出品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大受好评。这些电视、网络平台依托技术与传播优势,使得一向小众的“舞蹈”“国风”“传统”等词条热度骤升。舞蹈与电视、网络平台之间的深度合作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议题。


△中国舞协供图:第12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获奖作品《大河三彩》


杂技工作者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打造了一批精品杂技、魔术节目,满足人民群众文娱需求。各类文艺创作扶持平台如国家艺术基金、文旅部“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等持续发力,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杂技节目。本年是杂技剧创作的爆发之年,值得注意的作品如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化·蝶》、南京杂技团《桥·家》、广西杂技团《英雄虎胆》、沧州杂技团《大运河上》、武汉杂技团《英雄之城》等。其中红色题材杂技剧是本年的创作亮点,涌现出《黎明之前》《战上海》《大桥》《芦苇青青菜花黄》《铁道英雄》《一双绣花鞋》《山上那片红杜鹃》《英雄虎胆》《聂耳》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以大连杂技团的《旗帜》为代表的杂技主题晚会重获关注,在建党百年的创作热潮中展现出新的面貌;以革命题材魔术《红》、展现新时代生活场景的《时代回响》、首部红色魔术谍战剧《明家大小姐》等为代表的红色魔术“入心”传递正能量。专业赛场方面,在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杭州杂技总团的《女子倒立技巧》、河南金贵演艺集团的《鹰之翔——空中飞人》荣获金狮奖。2021年,“新杂技”的中国化探索实践仍在继续,在戏剧情感表达、杂技的形式创造和与现代舞的跨界融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新杂技剧场《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形体特技故事剧场《开天辟地之斗水》等。


△中国杂协供图:2021年7月,“礼赞百年 同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杂技作品展演”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上演



(六)民间文艺:重大工程稳步推进,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年里民间文艺工作稳扎稳打,在建党百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行业建设等主题方面积极推进。民间文艺工作者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取得了众多新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民协”)先后召开第九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推进工作、总结经验,呈现出新时代中国民间文艺界生气勃发、奋发有为的图景。


相关政策保驾护航,传承保护扎实推进。国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民间文艺工作者紧跟政策脚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科学性区域性保护,着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被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持续推进,数据库应用平台建设正式启动。《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已落实29个省(区、市)的委托编纂工作。“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实施项目,在总结既往田野调查工作基础上,集结出版了《穿越草原——草原丝绸之路与张库大道调研文集》《西北放歌——西北民歌文化生态调研文集》《渔舟唱晚——海丝文化与美丽渔村建设调研文集》调研成果文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唐卡艺人口述史”等项目进展顺利。除学术研究外,各种民间文化传承活动仍在疫情不利条件下尽力开展,如“我们的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等专题系列活动。



△中国民协供图:2021年12月,“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民间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乡村特色民间文化是促进文艺要素向县域和乡村流动的重要因素。9月,“壮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召开;10月,以“民间文化与县域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民间文化当代表达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围绕民间文化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民间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民间文化与文旅融合、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与共同富裕观,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传统节庆的当代转型与价值重构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浙江省民协与平湖市独山港镇开展艺术乡建结对工作,独山港镇启动民间文化助力共同富裕示范镇建设“五大工程”,为文艺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


△2021年10月,首届“民间文化与县域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平湖市召开(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微信公号)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取得突破。教育部公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1年)》,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级专业化的全新历史阶段。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也在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上):年度概观
近期预告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下):艺象点击·发展前瞻



【首席专家】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


【撰稿人】

唐宏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刘小龙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陈   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林   玮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高   远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闫桢桢 北京舞蹈学院讲师

李   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韩思琪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韩宵宵

【相关阅读】

#艺术报告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

镌刻新时代的艺术年轮——为《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十周年记/戴清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纵横谈

十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书写和理论回应

《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在京举行出版发布会

捧读《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展望2020中国艺术前沿

2018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

《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啦!

《2017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在京出版发布啦!

《2016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发布,艺术白皮书五载共出版五部啦

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