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6期 总第105期
本刊特稿
■肩负新使命 启航新征程 开创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李屹
专题策划•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文艺(一)
【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也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探讨十年来文艺发展新面貌、新气象,梳理新时代文艺理论和实践出现的新趋向、新潮流,本刊特推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文艺”专题系列文章,约请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深入研究与阐释新时代文艺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特点,以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人民文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彭锋
内容摘要:人民文艺是新时代的文艺,它不同于民间文艺、消费文艺和群众文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才会出现真正的人民文艺。人民文艺将精英文艺、民间文艺、消费文艺、群众文艺整合起来,以建设性介入的方式参与社会建设,突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分野,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
关键词:人民文艺 民间文艺 消费文艺 群众文艺 建设性介入
■流溯: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王一川
内容摘要:流溯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正生长着的一种新美质。中国艺术美质经历了从古典感兴到现代流兴和典型、流型以及流溯的转变历程。流溯是一种在向前流动中同时溯洄过去的新旧糅合的美质,主要着眼于在当下境遇中激活古老文明精华而又同时让其融入面向未来的创新过程中,成为既流向未来而又同时溯洄传统的当代生活流中化生的创造性美质,包括溯源出新、溯洄本真、今昔漩洑、慕古启今、古雅流俗、心结开释等具体呈现。流溯的结果在于溯源创生,即在流向未来过程中同时返身溯洄往昔而转化成的新艺术美质。
关键词:流溯 艺术新美质 感兴 流兴 典型 流型
■从发展向度看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向云驹
内容摘要: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反思中国文化,必须更加重视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内质和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其中蕴含着的生命性、血脉性、基因性、恒久性、文明性、人类性、世界性、现代性。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间的重要属性:文化与文化的类型差异和异同问题,即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及其相异相同的贯穿性问题。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今天,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骨气、志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是我们解答这个时代命题的科学方法论。由于文艺的形象性、可视性、独创性、审美性,整个中国的形象正在伟大的文明重塑和再现之中,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学风范。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规律性经验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张德祥
内容摘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中国实践出发,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包含的价值观、文明观显现为一种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观,承载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牢牢掌握中华文明的审美权,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创作出更多增强中国人民精神力量、增强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优秀作品,以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关键词:中国文艺 话语体系 叙事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探索•艺术跨媒介研究
【专题寄语】不同门类艺术之所以能够彼此区分,主要就是因为它们的表达媒介不同,如小说、绘画、音乐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其表达媒介分别是具有差异性的语词、图像与音符;不同门类艺术之间也具有某些跨媒介性的“家族相似性”特征,所以它们又可以统称为“艺术”,而区别于非艺术。因此,从媒介角度研究艺术,既可以立足媒介“本位”,进行不同门类艺术的差异性、区分性研究;也可以大胆“跨界”,从事超越性、交叉性的艺术跨媒介研究。学术界一向偏重的是前一种研究范式,而近年来开始的艺术跨媒介研究,则因其潜藏的巨大理论活力和极强的现象解释力,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期刊发两篇艺术跨媒介研究论文,旨在把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龙迪勇)
■家族相似性、符号圈与艺术跨媒介叙事/龙迪勇
内容摘要:总体性的“艺术”仅仅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统称,一个代表所有具体门类艺术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洛特曼把总体性的艺术看成一个大的“符号圈”,而这个符号圈中又存在由各门类艺术构成的多个小符号圈。符号圈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有界性,即符号圈是有边界的,主要关涉内外关系;二是不均衡性,即符号圈区分为“中心”与“外围”,这是符号圈的内部组织规则。这两个特征都给“艺术文本”的跨媒介叙事带来了深刻影响。综合运用“家族相似性”和“符号圈”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艺术与非艺术,以及艺术符号圈中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媒介叙事问题,而且可以合理地解释同一种文学、艺术体裁中的“互参”现象。
关键词:家族相似性 符号圈 跨媒介叙事 有界性 不均衡性
△《女史箴图》
■图像中的声音表达——中国古代听松图的跨媒介阐释/刘坛茹
内容摘要:图像何以表现声音,是一个艺术跨媒介表达的问题。中国古代听松图通过强化主体的听觉性在场、“一主一仆”图式的“合唱队”效果、构图留白隐喻风孔、以题画诗弥补画面松声等手段,使图像的松声得以审美显现。并且,频繁使用临水听松、松下士人图式,以音助圣,敞开自然的审美空间。此外,静听松风也是松声转化为遗音的过程,由实到虚,绵延回旋。对于听松图而言,与其说松声是通过画面空间表现的,不如说是由松声通过艺术动势,召唤空间、创造空间,以时间统领空间,从而完成了跨媒介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听松图 跨媒介 临水听松 遗音 艺术动势
△[南宋]马麟《静听松风图》
(图片来源于中华珍宝馆数据库)
艺海杂谈
■从跨媒介到跨文化——新世纪以来中国杂技剧实践回望/董迎春
内容摘要:新世纪初产生的中国杂技剧创演潮流作为当代剧场跨媒介实践的重要形式,是杂技与戏剧、音乐、舞蹈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媒介再媒介化的中国艺术成果。在西方后戏剧和新马戏创作理念影响下,中国杂技剧成为具有中国性、世界化的跨媒介剧场艺术,业界探索性地把有剧情、有人物、有情节及视觉奇观的杂技剧视为一种新型的戏剧性舞台演出样式。中国杂技剧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再次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与海外商业演出的主力军之一。
关键词:中国杂技剧 跨媒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跨文化
■歌唱与身体的媒介化——从歌曲《我的祖国》看当代中国的感知构造/朴婕
内容摘要:歌曲《我的祖国》在吸收转化中国传统曲艺元素和西方音乐形式基础上,构造出属于当代中国的民族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借由倒错的“领唱+合唱”的结构,以合唱之声反向指引领唱之声,将党的声音化作人民的声音,从而重塑人民的肉身。通过自己的喉咙歌唱出这些声音的每个人,都是当代中国的表达主体。这种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广泛并持续地作用于当代中国人的感觉结构,是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实践的代表性案例,能够体现当代思想具身于人的方法。
关键词:《我的祖国》人民文艺 身体的媒介化 文化政治
作品评析
■解读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流量密码/杨斯奕
内容摘要:越剧《新龙门客栈》改编自徐克的同名电影。该剧采用环境式剧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边塞大漠中的龙门客栈,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的明争暗斗。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创作团队充分发挥了创造力,不仅融入了“二次元”文化以吸引年轻观众,还借助粉丝口碑实现了流量裂变。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主动破圈探索,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基于戏曲本体和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该剧的艺术创新为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关键词:越剧《新龙门客栈》环境式 出圈 新媒体时代
名家专访
■在田野中与史诗相伴一生——访民间文艺家郎樱/采访人:邓立峰
郎樱简介:1941年4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西北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院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玛纳斯》史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喀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委。主要学术专长为突厥语民族文学与史诗,长期从事柯尔克孜民族史诗《玛纳斯》研究,多次开展《玛纳斯》田野调查工作。主要代表作有《〈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玛纳斯〉论》《〈玛纳斯〉论析》《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国北方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等专著。在《玛纳斯》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1991年4月受到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部的嘉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被授予吉尔吉斯共和国“达纳克尔”勋章,2024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民间文艺)。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24年第6期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的封二
中国文艺评论家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导演、编舞家。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多次承担国家重大庆典创作执导任务,曾担任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执行导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总导演、G20开幕式核心主创及室内版总导演、建国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执行总导演等。
由文艺实践凝练理论创新,以学术成果践行文化自信。承担北京市重大课题“新时代国家庆典文化与北京城市形象创新研究”,将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总结提炼为国家礼乐文化层面的学术成果和文化创新属性;发表《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实践品格与价值追寻》等论文,先后被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等新媒体平台转载;率先提出新质生产力开启艺术科技融合的“共创美学”观念,为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文艺创作的创新实践起到积极引领示范作用。
获中宣部、教育部授予的“最美教师”称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个人”金质奖章等。被媒体誉为“在艺术创新和艺术教育领域中具有国际眼光、本土意识、当代审美的跨界领军人物”。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的封三
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巡礼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
2022年,浙江大学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特色,获批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的指导和浙江大学党委的支持下,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先后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哲学学院为依托,针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传统、世界趋势和实践意义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镇,尤其是建立了一支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团队带头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领军人才为中坚骨干,一大批浙江大学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学术后备力量的高校文艺评论人才队伍。
基地继承了陈望道、夏衍等先贤开创的浙江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百年传统,充分整合了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当代性、中国审美现代性道路等研究方向为评论特色,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理论、审美现代性的区域国别比较研究、网络文艺评论与影视美学等方向展开研究工作,深入当代文艺创作,对话国际美学同行,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建设,培养了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努力探索形成“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学派”。同时,基地还自觉服务于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艺理论评论建设为基础,完成和在研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发表了一批学术成果。近年来,基地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获批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202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以及一系列省部级重点课题。
基地形成了“三个一”的文艺评论工作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一个论坛、一本集刊。“一个中心”即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一个论坛”即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该论坛以“一年在国内,一年在国外”的方式,连续举办12年,在全球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一本集刊”是CSSCI收录集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该刊创办近30年,始终位居CSSCI收录集刊“哲学类”前列。
基地注重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文艺评论人才,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卡迪夫大学、杜伦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等高校保持密切合作,举办多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高级研修班”和专题研讨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系”(获国家出版基金“十三五”重点资助立项,已出版第一辑、第二辑),在长三角地区的农村、社区、图书馆、剧院等设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基地”,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评论工作拓展至基层,注重文艺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更具影响力,成为唤起人民大众文化解放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力量。
基地依托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金”,募款257万元,设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青年专项课题”,多年连续资助青年学者开展研究。基地凭借扎实的学理基础、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多元的学科交叉,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形成了相关学术品牌,获得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的封底
新书推介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编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延续了近年来较为稳定成熟的体例,内容涵盖对中国艺术整体发展进行宏观概览的总论,对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文艺评论、网络文艺、文艺志愿服务等进行分别透视的分报告。无论是总论还是分报告,始终坚持运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分析文艺现象,把握文艺创作和发展规律,将主流价值贯穿到《报告》的字里行间,让《报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价值导向和学术意义,努力成为指导文艺实践的“导航仪”和“风向标”。《报告》“以全局鸟瞰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通过全景记录、重点分析、趋势展望的方式方法,努力打造中国艺术发展的“全景图”和“瞭望哨”,同时及时反映各艺术门类的新观念、新趋势、新形态,与时俱进展现中国文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日新月异的变革。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 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超星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zgwypl.com/zz/)
—END—
签发:袁正领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期刊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1,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2,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3,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4, 2024 Contents&Abstracts
☆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No.5, 2024 Contents&Abstracts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