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码脑 | 发展领导力,需要把人当人、给时间以时间

王亚军 源码资本
2024-09-08
基辛格认为:“领导就是要带领他人,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去还没去过的地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有追随者的人”;毕生研究领导力的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认为“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而孙子兵法则认为优秀的军事领袖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标准。领导力在企业组织中往往很受重视,但问题是:大家又很难讲清楚它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发展。源码特别选取管理学专家王亚军所著《企业即算法》中精华章节,希望提供另外一种视角,澄清一些关于领导力的误区。王亚军是境门管理创始人、“企业即算法”理论创立者、企业成战略与组织转型专家与实践者;2012~2018年曾任龙湖集团首席战略官,期间打造出敏捷组织原型;更早前在麦肯锡纽约和大中华区服务,是大中华区组织及战略转型服务的创始团队成员。本文内容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优秀和卓越企业的大敌,就是用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直接成本是金钱、间接成本是机会、长期成本是人心。
很多领导力理论往往只告诉我们优秀领导者的行为是什么。基本上每年都有关于领导力的新书问世,提出自己的领导力模型,包含5~10个不等的维度,然后在每个维度下通过一系列小故事来介绍成功领导者是怎么做的,希望读者能够从案例中学习这些领导力。比如,在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和巴里・波斯纳(Barry Posner)所著的《领导力》一书中,通过全球问卷调查 “在愿意追随的领导者身上最希望看到和最敬佩的七种品质”,发现大多数人愿意追随具有这四种品质的领导者:诚实、有前瞻性、有胜任力、能激发人。而优秀的领导者会体现出五种行为: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是品质的外在表现。

很多大企业会请咨询公司来帮助定制自己的领导力模型。咨询公司的一般做法,是使用本公司长期积累的领导力素质词典,一般包含几十个素质词条,如战略思考、系统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创新、自律等。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访谈、工作坊、投票等形式,从中选择7~10个来构成这家企业的领导力模型,即本企业领导者要在这些维度上有优秀表现。这个模型可以用在招聘、考核、晋升、培训等方面。
素质模型词典示意

全局观念

信息分析

战略思考

制度构建

创新

市场导向

学习发展

客户导向

激励

培养他人

授权

团队整合

公关能力

沟通协调

计划推行

业务支持

成就导向

内省

系统思维

自律

责任心

组织认同

诚信

适应力

行动力

自信

开放

前瞻

进取

敬业

关注细节

绩效导向

排除疑难

识人用人

市场分析

团队合作

语言表达

执行

执导监控

这种“拼图式”领导力模型,用在招聘和考评时,通过模型建立起面试打分表或领导力评价表,效果还不错。在人才发展时,用模型来测评每位领导者,根据每个维度上得分与目标的差距,来定制发展和培训计划,效果就差强人意了,甚至导致“领导力是培养不出来的”的观点。问题出在哪里?

1

领导力发展的悖论

种通过拼图式领导力模型来发展领导力的理念,有三方面问题。

第一,把评估人和发展人两个问题混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评估结果与提升结果,需要不同的方法。用一个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观点,即评价公司和经营公司的区别。股票分析师从外部来看一家公司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维度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净利润率、ROE、负债率、增长率等),然后看哪些公司做的好、哪些公司不好。但是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思考的是使命、愿景、业务模式、战略与执行、风险管理、文化、协同方式、激励机制等维度。两者需要用不同的体系和方法。同样道理,用来评估领导力的框架也不适合用于发展领导力上。

但是,这种把招聘、评价、发展用同一套理论框架贯穿起来的做法,更具形式美感和专业感,容易让人相信和接受。比如,在评价高管表现出来的“前瞻性”“胜任力”时,是相对容易评价的。但是应该如何培养前瞻性和胜任力?这就必须要理解前瞻性和胜任力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或许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能力,本来就是同一种底层能力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

第二,把人当成机器而不是生命体。在看拼图式领导力模型时,我们很难感受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把大量不同人的行为特征总结后,分解成几十个标签,然后由高管们挑选出少数几个标签,用这些标签(更像是零部件)“组装”出一个“理想领导者”。但是,这种机械的思考方式无法帮助我们理解,领导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从青涩逐渐变成了展现出这些领导力素质标签的过程。同样,也无法设计未来让他人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好的方法。

彼得·德鲁克曾表示,企业中“没有营销问题,没有财务问题,没有会计问题,只有业务问题”。关于人的问题也是如此。用传统思路解决企业或领导力问题的时候,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很多小问题,认为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后,大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在理解生物体的特性和互动时,需要考虑二阶效应,不能使用机械思维。

第三,缺乏领导力和业绩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研究领导力的原因,是企业希望通过它来实现更好的业务结果。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在众多领导力素质中,哪些对企业绩效真正重要、哪些只是锦上添花?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议研讨建立起的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到底和业务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此,虽然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现状解释能力,可以告诉我们好的领导者的特征,但缺乏创造未来所需要的行动指导能力,很难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更多人变成那样的领导者,导致知道和做到之间产生巨大鸿沟。

错误的方法得出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产生错误的行动。如果用评价领导力行为的方法来发展领导力,自然就培养不出来领导力,因为用错了方法,从而验证了“领导力是培养不出来”这样的观点。为提高企业的领导力,只能更依靠外部招聘,进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2

理解领导动力飞轮

麦肯锡在2015年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通过对近20万人的调研,研究常见的20项领导力素质对组织和业务结果的影响。结论是:20项素质类型中的4种最重要,可以解释领导力出众和欠佳组织之间约90%的差距。这四种素质是支持他人、以极强的结果导向来经营、寻找不同观点、有效解决问题。

那么,这份基于大样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恰好揭示了领导力的秘密?通过长期的观察、对照、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是的,至少在没有更好的模型之前。这四种素质具有第一性原理的特点,是众多领导力素质的来源,可观察、可解释、可练习、可提升。我把这四种素质的文字描述稍作调整后,称之为领导力源素质,他们的构成了具有生命力的“领导动力飞轮”。

这四种源素质是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成就他人。其中,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是领导动力飞轮的旋转部分,而成就他人是飞轮的主轴,让飞轮有自己的定位。这四个部分互相强化,持续练习就可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在拼图式领导力模型使用的素质,可以称之为表层素质,是在飞轮驱动下由内及外生长出来的,也会自然改善。这种“自然”,来自于人的心、脑、体之间生来就有的自我协调能力。

领导者从管理自己、管理团队到管理大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复杂度指数级增加,而领导动力飞轮由于建立在最深层、稳定、互相强化的一组能力上,让领导力的发展也能变成指数级。只有指数级增长的领导力,才能驾驭指数级增长的管理复杂度,让企业家和领导者在角色转换中从容自得。

领导动力飞轮的四种源素质,与敏捷组织所强调的现时现地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度匹配,是敏捷组织得以运行的动力来源。

把这个模型称为领导动力飞轮,而不是领导力飞轮,是因为它解决的是领导力“如何做”的问题,而不只“是什么”的问题,是动力学思维而不是静态思维。用静态思维理解一个问题容易导致机械化、理想化,知易行难;而动力学思维是解决如何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问题,必须要能产生行动。

源素质一: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领导力的核心,这个观点不证自明。带领团队打胜仗,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永远是领导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常把解决问题当成是一种结果,如“不能光说不练,一定要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解决问题是一套方法论,解决问题能力是如何使用方法论来实现结果的能力。不能持续重复的能力只是运气,而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的差距就是稳定性。以麦肯锡七步法为代表的通用方法论,可用来解决很多类型的问题,其底层是结构化思维和系统思维,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建立假想然后证明或证伪、在过程中平衡收益和成本,然后形成解决方案。这类通用方法论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解决高度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方法等。

专业方法论是在通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的细分,如六西格玛是针对标准化重复类工作优化的专业方法论。但如果使用范围超出其专业边界,就会导致问题,比如2002年GE老将McNerney去以创新见长的3M担任CEO,全面推行六西格玛(包括研发职能),最后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在五年中从33%降到20%,削弱了3M的创新能力。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会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重要。美国芯片制造商AMD的CEO苏姿丰(Lisa Su),2014年开始担任一把手,几年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扭转为成长和盈利双高的企业,股价从不到2美元增长到接近60美元,她在2019年成为全美薪酬最高的CEO。在问到她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特点时,她说:“我的特点是有决心,只要全力投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把任何难题都看成可以去定义、分析、解决的问题,不断练习精进,就可以慢慢把这个过程变成下意识的习惯,并乐在其中。

源素质二: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经常被解读成根据业绩进行奖罚,使命必达,但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

结果导向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以终为始,先对未来有想象有愿景,定下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审视当前的状况,然后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从当下到未来的路径图和资源需求。这其实就是定策略的能力。第二才是使命必达,根据之前定下来的路径和计划去执行,实现目标。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过程之中一定会有想不到的新问题,这时候就要凭着对目标的渴望,拼体力、脑力、心力,跨过这些坎儿。

这两层能力要在领导者中合二为一,计划和执行紧密结合,在外部环境出现大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计划和路径。出现更好的机会时,要能制订更高目标,不小富即安;外部环境太不配合时,要能降低或转移目标,不一条路走到黑。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是“有计划的机会主义”,它需要领导者有强大的系统思维能力。随机应变也需要用到领导动力飞轮的另一个源素质,寻求异见。

源素质三:寻求异见

主动寻找不同意见,不在主流领导力素质词典中,但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部分。

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针对问题建立一种“假想”并通过事实、数据和分析来证明或证伪,从而让决策质量更高。十多年前我做咨询的时候,曾为一家全球顶级投资机构评估一个项目,基本结论是建议投资;但在报告的最后,用一页列出了反对这个投资的几个可能的理由。从此以后,这家机构要求内部所有项目评估都要有这样一页,确保投委会看到反面论点,让决策更全面。

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主动寻求异见,便是让领导者抵抗这种自我证实的诱惑,压力测试自己的想法,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优秀的投资家善于根据新信息不断调整自己观点,而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选择性失明,死要面子不要钱。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优秀的领导者。曾国藩为了能听到实话,高薪请了几个不愿当官的幕僚,负责讲其他人没法讲的实话,相当于华为的“蓝军”、有授权的反对派。

孟子讲“闻过则喜”,但几乎所有人都做不到。通过主动寻求异见,能让我们在拥有掌控感的心理状态下听取不同观点,锻炼自己控制恐惧感的方法;那么在被动听到批评的时候,心里可能开始不舒服,但会很快切换到“不需要自己费劲去寻求,异见就自己来了,太好了!”。

一个能寻求异见的人,必定内心开放,具有成长性。领导动力飞轮因此可以不断从外部吸收新认知、新能量,逐渐变大变强,从而驱动领导者的持续成长。

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三个源素质,互相强化,形成飞轮效应。只有在结果导向下解决问题,才会让方案更落地;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后,会让领导者设立更高的目标。解决问题中的结构化思维和科学思维框架,可以让不同意见以理性的方式,进入到整体思考中。同时,寻求异见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扎实,也能产生出创造性的方案。

源素质四:成就他人

成就他人是一种长期价值取向,在领导动力飞轮中处于主轴的位置,为其他三个源素质赋予意义。

把成就他人作为主轴的是价值创造型领导者,而把成就自己作为主轴的是价值攫取型领导者。优秀的组织,更确切地说是组织在优秀的那个阶段,需要有更多价值创造型领导者。依照德鲁克的观点,一个领导者是被他的追随者所定义的。成就他人,就直接的就是先成就追随者,带领团队去取得胜利,让他们获得荣耀和回报。

现实中也能看到一些身居领导角色的人,善于利用下属而不是成就他们,似乎干的也不错。这背后是一个长期和短期利益的选择,因为成就下属的领导者能有更多追随者,更能获得长期成功。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成就他人会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成就企业、成就合作伙伴、成就社会等。长期以成就他人要求自己的领导者,经过多年修炼利他的心态和习惯,容易从管理小组织的角色转化到管理大组织,甚至管理社会型组织。

与寻求异见一样,成就他人也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外部视角定义自身价值,便能从外部持续吸收信息和能量,让飞轮成长。不管是中国企业家发愿为中国强盛做贡献,还是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是美国新教伦理认为工作是为了荣耀上帝,还是日本企业家如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都是以终极外部视角来定义自身的价值。

3

解构领导力表层素质

那么我们平常经常谈及的一些领导力表层素质,它们是否能被动力飞轮的四项源素质解释呢?目前的结论是肯定的,但像任何理论一样,这会是一个持续证明或证伪的过程。下面是一些例子:

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寻求异见。有效的沟通协调,应该基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沟通而沟通。寻求异见,可以让我们在沟通中主动倾听他人的想法,让沟通更有效。日常工作中我也建议大家少使用“沟通“这个词,因为它缺乏结果导向。

创新≈寻求异见+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让人保持开放,而开放是创新的基础。但是,光有新想法不行,要把想法变成现实从而实现价值,就需要结果导向和解决问题能力。物联网发明者Kevin Ashton在《如何让马飞起来》一书中,总结历史上关于创新的各种研究后指出,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平凡而枯燥的工作产生不凡的结果。但是,如果只把“创新”当成一个结果来看,就无法解构或建立这种过程。类似之前所讲,如果我们把“解决问题”只当成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过程,有其专业的方法,就只能评价而不能发展这种能力。

以客户为中心≈成就他人+结果导向。成就他人体现的是对自身价值的理解,而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客户定义的;结果导向是在明确为客户创造价值后,让我们所作的其他事情更能围绕这个目标来做。

拥抱变化≈寻求异见+结果导向。如果一个人能主动寻求不同意见,为了让最终的结果更好而能让自己不舒服,其内心一定是开放的,会拥抱变化。

坚韧≈结果导向+解决问题+X。在结果导向时,如果愿景和目标明确,解决问题能力强,那么在面对挫折时,就可以紧盯目标,把挫折当成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死磕。X可能会有一些先天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理心≈成就他人+解决问题+X。如果心里想着成就他人,就会从对方的角度想;但最终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是最高的同理心。X可能会是自己过去的经历与对方有共鸣。

制度构建能力≈解决问题+结果导向+成就他人+X。构建制度是为了解决管理问题,而不是为了制度而制度。常见的问题是管理者通过构建制度来管控风险,但由于过度管控造成组织缺乏活力,但出于自身角色所限,无法以成就组织、结果导向的目标和思路来做制度。X是一些关于制度构建技能方面的内容,需要专业训练。

大家也可以尝试以这个方式去解释其他表层领导力素质,来不断测试它的解释力和行动指导能力。同时,领导动力飞轮在跨地区文化、跨行业时也适用。

麦肯锡当时的分析是基于全球81家企业样本,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根据过去多年我用领导动力模型对中国领导者的近距离观察、对全球一些优秀企业经验的理解(如华为的任正非、优衣库的柳井正、桥水的瑞·达利欧,他们是把企业内部的文件共享到外部,而不是写自传,更具真实性),这个模型也有非常好的解释能力。

从动力学的视角看来,领导动力飞轮和领导力表层素质的关系有三个层次

领导动力飞轮处于最中心,通过持续修炼不断变大变强。中间层是领导策略层,在领导不同类型企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企业时,需要领导者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一层也包括领导者个人过往经历塑造的自身独特素质。最外层是领导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实际扮演领导角色并产生价值,体现出来的是各种领导力表层素质,即传统的领导力模型所描述的素质。整个体系的能量来自处于中心的领导动力飞轮,它带动外圈层显性的领导力表层素质不断成长。

4

修炼领导动力飞轮

飞轮的每一个源素质,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心态,另一部分是技术。两部分互为支撑,通过心态调整让技术发挥更大威力,同时通过练习和使用技术让心态不断调整,做到术道同修,让飞轮转起来,形成自己的习惯。

一、解决问题

心态:以问题视角看世界,把任何挑战都构建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解决问题七步法,各种系统性思维框架...

二、结果导向

心态:不做没价值或低价值的事情,做到才有价值

技术:定义成功标尺、项目管理方法、待办事项清单...

三、寻求异见

心态:因为不同,才更有价值、才有无限可能;闻过则喜

技术:任何清单最后一项必须是“其他…”;每次形成决策时马上自问“万一我错了,坑会是哪里呢”;理解各种决策偏见...

四、成就他人

心态:给别人创造价值,自己才值钱;长期来看,利他就是利己

技术:写自己的墓志铭、情境领导力方法、给出和接收反馈...

领导动力飞轮的修炼,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开始时通过在技术层面的工具和方法上有意识去练习,提高技能的同时改变心态;之后在技术上不断熟练,心态持续改善,两者之间的磨合越来越顺滑;再往后,则能够凭着对领导力本质的认知而活用技术,不拘泥与技术而实现结果。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和太极推手世界冠军乔希・维茨金在两个很不相关的领域都成为世界级选手,他认为自己的真正特长不是专业,而是当目标是成为顶级高手时的学习能力。高手和一般选手,看起来都在同一种运动中比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天壤之别。不同领域顶级高手之间的相似度,要大于他们和自己领域内一般选手的相似度。

维茨金把顶级高手的修炼称为“划小圈”。即挖掘技能的实质所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顶级高手一定会远离花拳绣腿,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用最少投入实现最好结果。

企业如果希望采用领导动力飞轮这一方法论来提升领导力,高层必须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但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之前改变不尽人意,是因为没有用对方法。如果不相信人能改变,就只会通过招聘和换人解决业务问题,从而陷入一个自我实现预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源码资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