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农教授回应“Cell 论文重奖1350万”:标题党新闻误人,科研工作者不为获奖而研究

2017-07-03 科研圈

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院士、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共同向陈学伟、李伟滔课题组颁奖。


近日,网上热传这样一则消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因为发表一篇 Cell 论文,被重奖1350万元。消息一出,引发了学界热议。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于个人博客发文回顾了论陈学伟团队获奖的前因后果,并表示“重奖1350万”是有误导性的“标题党”,科研人员也不可能会为获奖去研究。


撰文  李平(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


6月29日,我所陈学伟团队在 Cell 上发表了题为“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发现水稻的天然变异位点——编码 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 Bsr-d1的启动子,其作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


据介绍,该论文能登上Cell,主要有两大突破:


一是发现的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且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应用价值大;


二是首次在水稻等植物中清楚完整揭示了这种抗病调控新机制。论文审稿专家们评论说“This outstanding body of work provides the rare combination of findings that will carry a high impact to both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ers.”(这是一项罕见的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都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杰出研究成果。)


论文在线之后的中国时间6月30日,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很多媒体大篇幅的介绍论文取得的成果和评论其学术价值,我们收到了业界满满的祝贺和祝福,学校上下无不欢欣鼓舞。正值学校下午要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表彰大会,就增加了一个环节,即对 Cell 论文发表进行奖励。


学校官网以“学校奖助陈学伟研究团队1350万”为题介绍了奖励内容:依据《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确认陈学伟和李伟滔作为第二层次人选,连续五年每人每年资助25万元,一次性特支后补助50万,共计300万元。列入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单列资助陈学伟和李伟滔团队条件建设费和专项科研经费每年200万,5年共计1000万元。依据《教职工奖励办法》,单列奖励论文作者50万元。


依据《关于调整基础性绩效工资和生活补助发放标准的实施方案》,提高陈学伟研究员基础绩效工资标准,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档次执行。依据《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根据学术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特配陈学伟和李伟滔专职科研助手每年2名,5年共计10名


这下大家关注的是“1350”了,大多数还是正面评价学校的奖励力度,有说多了,有说少了,也有说不应该重奖论文败坏学风的,如此等等。


看了很多评论后,我也有些感叹:一是标题党害人,学校官网的“学校奖助陈学伟研究团队1350万”的标题确实夺人眼球,其他媒体衍生的标题更有创意,有些误导。


二是一些人多少有些浮澡,没有看清楚内容就开始发感叹。只看到了1350,并没有认真看1350的组成。如果认真看奖励文件,其实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5年资助的科研经费。好在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看得清楚。


三是科研工作者不可能是为了获奖而去开展科学研究,谁也保证不了科研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特别是从事基础性的研究。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艰辛,守得住清贫,还要接受得了一生无为的凄楚。


四是我们看中的也是最为高兴的是能得到连续五年的持续经费资助,这样可以让陈学伟的科研团队更加专注于科研,开展一些更有意义而需较长周期的研究课题。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没有985等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专家们那么幸福,学校没有稳定的科研经费资助,只能靠教授们自行申请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学校给予的特别奖助!


Cell 论文部分作者(四川农大)合影


陈学伟(左)与李平在颁奖会上发言


附1:陈学伟发言稿


尊敬的荣老师,尊敬的邓书记、郑校长等各位领导与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一名非党人士,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七一”庆祝活动上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工作和体会。刚才认真倾听了6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的先进事迹,深受教育和启发,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团结协作,展示了我校优秀党员的高尚风范,我感到由衷地钦佩。与他们相比,自己只是做了些分内本职的工作,获得如此殊荣深感惶恐!


我全职回国到我们川农大工作已经六年整了,但与川农大结缘应从1993年我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开始,到今天能够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学术论文,正好用了24年,两个轮回。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周开达老师、李仕贵老师和黎汉云老师对我关心备至,我的每一步成长进步都凝聚着三位老师的心血,感谢您们!自2011年3月回国入职川农后,我继续从事水稻抗病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在郑有良校长、邓良基书记等校领导,水稻研究所李平所长、李仕贵副所长和吴先军书记等所领导,以及王文明等老师的热切关心和强力支持,我们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组建起水稻重大病害抗性机制研究团队,感谢您们!同时,李仕贵老师把自己最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分配到我的团队支持工作,二教四楼三系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对我们团队的同学都是全天开放、免费使用,为我们的研究团队顺利了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川农大、没有水稻所就没有今天的我,这里不仅是我智慧启蒙的地方,更是推动我科研工作进步的平台,感谢您们!


今天我们团队能得这个奖的原因,是我们在科学发现上面找到了一点点前人没有发现的关于水稻广谱抗病上的一些规律。这些研究也不是我或伟滔个人做的,而是我们实验室全体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包括水稻所李平、小麦所王际睿等老师们和学生们通力协作的结果。谢谢你们!借这个机会我要感谢学校以及水稻所的各级领导,你们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美丽的川农校园中营造了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在我们实验室筹建之初,就得到了“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和“引进人才启动经费”等校内项目的资助,现在想起来真的是雪中送炭,是你们昨日对我们的团队的悉心栽培、呵护,才成就了今天的水稻重大病害研究室。感谢学校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及其他很多“后方战略支援部队”,是你们积极支持、全力保障,使得我们团队能够心无旁骛、精力集中地投身教学科研工作。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国内外很多专家、老师和同仁们对我们团队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你们的一次技术指导、一句话、一个思路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千言万语只凝聚成一句话,谢谢!谢谢您们!


关于这个新型广谱持久抗病的分子机理的研究,现在已经在学校网站的报道了,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抗病机制发现过程。但是,我们团队研究的历程却相当艰辛,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是在我正式全职回国前就开始构思了,6年里一直目标明确、坚持信念,基因组数据关联分析、芯片数据筛查到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从1000个相关基因到确定3个候选基因,从基因的功能验证到分子机制的研究,从初稿的撰写到反复修改直至收稿,都留下了伟滔和团队中其他师生辛勤的汗水,PCR、克隆、转化,实验室里经常通宵达旦加班,田间地头随时都看到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做杂交授粉的身影,团队中的有些学生如尹俊杰博士等连续6年都没有过过暑假,为了我们的材料,在春节家人团聚的节日都远在海南基地度过,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硕士、博士们“前赴后继”,对科学和真理的孜孜追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最终才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受到《细胞杂志的垂青和认可。这里,请允许我衷心感谢水稻所重大病害实验室的全体成员,我将永远铭记你们在本文研究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尤其要感谢团队老师们的家属们对我们工作的默默支持和奉献。


我还要再次感谢四川农业大学及水稻研究所的领导们对我本人、对伟滔以及我们团队的关心、提携和支持,我相信未来川农大将有更多的高水平成果源源不断涌现。感谢小麦所王际睿老师及其科研助理程梦萍女士,感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陈茂盛博士、感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我的博士导师朱立煌先生等的通力协作,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这一新型广谱抗病机制贡献给世界,我衷心祝贺合作单位老师和同行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感谢学校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把荣誉给予水稻所、给予水稻重大病害抗性机理与应用研究室。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伟滔及我们团队的同仁们在水稻重大病害防治领域努力探索,希望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竭尽自己绵薄之力。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深知探索未知的困苦繁难和任重道远。今天获得的科研奖助无疑是对我们多年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勉励,同时也是一种鞭策,一份责任,荣誉将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扬鞭奋蹄、埋头苦干,不辱使命、争取再创佳绩!


谢谢!

附2 :李平发言稿


尊敬的荣老师,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今天能代表水稻所在这里发言。感谢陈学伟同志为我争得这个机会,祝贺他带领的团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我们有今天的成绩,不得不提2009年1月15日,邓书记和郑校长履新后举行的首届教职工奖励大会。在轰轰烈烈奖励了教职工的各种业绩之后,他们号召全校教师开展高端学术研究,发表高端学术论文,培养高端人才,开启“学术为天”的征程。受此鼓舞,我所教师与其他院所一样,积极响应号召,苦寻破题之策。我们认真分析了 Cell, NatureScience(简称CNS)等国际顶尖杂志对论文的要求,梳理了现有研究基础,凝练了研究方向,确定了几个重点研究课题,引进了高端人才,坚持不懈,攻艰克难。几年来,数度冲关,虽未大成,但近距离的接触过顶级杂志,收获了一批很有影响的论文,比如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PNAS 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这次陈学伟团队在 Cell 上发表论文,实现了量变到质变,将我所的学术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同时收获的还有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壮大,青年才俊的不断涌现,业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真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虽然我们取得了上述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和论证中,我们深感在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研究手段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单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水平论文的发表还只是在点上有所突破,数量还非常有限;水稻品种选育方面的优势正被削弱;社会服务常感力不从心;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很多方面还是空白。


为此,我们认真研究,广泛讨论,决定从四个方面来推动我所的双一流建设。


一是组建了以陈学伟为主任委员、全部由70后和80后组成的水稻所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全所学术事务,营造学术氛围,推动学术交流与高水平科技合作,并接受所学位委员会的委托开展全所博士生的培养过程监督与考核评估。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除继续引进高端和拔尖人才外,拟从现有的青年才俊中遴选几名有潜力冲击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等国家品牌人才称号的青年专家进行重点培育,在助手配备、条件建设和招生指标上予以倾斜。


三是团队建设方面,针对现行的 PI 制小团队存在的问题,拟在现有的九大课题组的基础上,组建五大平台。分别是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品种改良中心、病虫害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将人员聚类,凝练方向,聚焦目标,争取在功能基因、病虫害研究等领域向国际一流靠近;在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重新确立我所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在社会服务和横向合作方面推动水稻产业升级;在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提升杂交水稻的影响力和影响面;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提升层级,招培留学生方面有新的作为。


四是加强条件和设施建设,特别是周年研究条件的建设,提高科研效率,让科研工作者自豪而有尊严的工作。


如果我们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学校的支持力度足够大,我们有决心将我所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在1-2个研究领域达到国际一流、综合实力较强的水稻专业研究所。


谢谢大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李平科研团队博客,链接地址:

http://liping6575.blog.163.com/blog/static/902523552017633730131/


阅读更多


▽ 故事

· 高效追踪文献,不可不知的10种方法

· 刷新诺奖研究!为什么你不是路痴?答案又多了一个

· 你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做个性格测试,也许能给你参考 | Pers. Individ. Dif. 论文推荐

· 量子力学,竟能解决赌博千古难题

▽ 论文推荐

· 吃素可以更有效减少肌肉脂肪——减肥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 J. Am. Coll. Nutr. 论文推荐

· 中国人最早在约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 | PNAS 论文推荐

· 低糖饮食会让人们变得更宽容?| PNAS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Nature、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上)

· Nature、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下)

▽ 互动栏目

“Sci-Hub 不可以死,至少不是现在”| 本周“来聊”精选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