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果无法重复!诺奖得主撤稿《自然•化学》论文,表示“这真的很丢脸”

2017-12-19 张梦茜 科研圈


近日,哈佛大学教授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撤回了 2016 年发表在《自然·化学》上的一篇论文


撰文  张梦茜

编辑  魏潇


2009 年,当哈佛大学教授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成就、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和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他有一天也会因为撤稿而上新闻

右一为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


近日,这个研究端粒以及衰老秘密的学者撤回了一篇 2016 年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的文章。这篇论文试图证明在生命的 RNA 起源假说中,确实有一种酶能够帮助 RNA 进行复制。如此一来,RNA 便可能真的在 DNA 或者蛋白质之前就存在并进化,从而坐实地球一切生命都来自 RNA 的假说。然而,今年早些时候,绍斯塔克自己实验室的一名博士后发现她无法重复已发表的实验结果,于是作者们决定撤稿。



绍斯塔克表示,这样的错误“真的很让人丢脸”。“现在想来,我们当时是完全被自信蒙蔽了双眼。我们在解读实验结果时,没有做到本该有的仔细和严谨。”


据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watch.com)报道,这是《自然·化学》近 6 个月来的第 2 次撤稿,之前 8 年一次都没出现过。


严谨的重复性实验


绍斯塔克手下发现问题的博士后叫提沃莉·奥尔森(Tivoli Olsen)。她按照这篇《自然·化学》论文的方法步骤重复实验时,发现研究人员误读了最初的数据:被认为能帮助 RNA 复制的酶实际上并无法为 RNA 提供适当的复制环境


可重复性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相同或不同的研究人员在重复实验时获得类似结果,才能确保这些结果的价值,并且防止其他学者在借鉴或引用时走入岔路。然而,近年来,科学界面对的“可重复性危机”越来越严重: 据《自然》2016 年的一篇评论文章报道,40% 的心理学研究论文是可重复的,而癌症生物学论文仅有 10%。


但进行重复性验证是一项需要很多时间和资源的苦活累活,并不是所有实验室都能建立起重复性实验的机制,自己发现问题。绍斯塔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他《自然·化学》论文撤稿事件中唯一让他不那么丢脸的,就是最早发现并纠正错误的,是他们实验室的自己人


不过,另一种情况可能更为常见:其他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会误打误撞地揭露不可重复的错误结论。


2009 年绍斯塔克还撤回过另一篇 2008 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文章。当时还只是一名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博士生的凯瑟琳·贝利(Katherine Berry),想研究该论文中提到的一种能够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蛋白质,于是便和绍斯塔克实验室的论文作者们联系。他们很高兴和她合作,并把蛋白质寄给了她。但贝利拿这些蛋白质样品做的实验却无法复制PNAS 上发表的结果。


贝利同绍斯塔克联络后,他的态度很积极,并立刻要求实验室的一名博后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在博后也没能复制结果之后,绍斯塔克便迅速联系 PNAS 进行了撤稿


贝利现在是马塞诸塞州曼荷莲学院的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她说,当她将实验结果不能够重复的证据交给绍斯塔克后,对方对她所做的工作表示了真诚的感谢,而且在撤稿过程中展现出了很高的行动力和积极性


旷日持久的撤稿程序


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则是另一名不惧撤稿的诺奖得主。他在 2011 年以“关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项。今年 10 月,博伊特勒的实验室撤回了一篇 2014 年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该文章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类似于病毒的元素,并可在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对该论文结果进行的重复性实验本身其实在 1 月份就完成了,博伊特勒也即刻写信给《科学》主编杰瑞米·伯格(Jeremy Berg),说重复性实验让他不再对原本的结论那么有信心,并考虑撤稿。然而,第一作者(Ming Zeng)和第三作者(Xiaolei Shi)以不认可复制实验的设计方式为由,一直不肯同意撤稿,还引发了第二轮重复性实验。因为位于争论中心的数据确实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信号并不够强(robust)。


漫长的协商中,《科学》主编伯格也想过要不要发表关注(expression of concern),但他认为可以很快得出撤稿和不撤的结论,而不用走这种折中的方式。结果,拖了 8 个月全部作者也没能达成一致,最后由《科学》出面才决定撤稿。他们这样声明:“虽然有些数据可能是正确的,但核心的观察和结论并不是


至此,这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 50 次,有 8 次是在博伊特勒1月底第一次提出撤稿要求之后引用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实验项目或者毕业论文被带偏了方向。


那么,期刊对问题文章一般会采取哪些措施呢?其一,是勘误(corrigendum),用来更正重要的小错误或是遗漏的信息,但这些问题一般不会影响论文的结论。常见的错误包括表格里的数字,图片的标示,试剂剂量,以及漏掉作者姓名等。其二,像调查还在进行无法定论的情况下,可以发通知,以示关注(expression of concern)。关注的作用是提醒读者文章可能不可信,可能会以撤稿收场但也可能不会。其三,因学术不端或者造假导致论文的结论无效时,就会撤稿(retraction)。期刊发表的撤稿通知都会提供论文被撤的原因,不一定是由作者主动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撤稿之所以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诺奖得主,还因为撤稿常发生在《自然》《科学》这样的高影响因子学术杂志上。


2013 年,兰迪·谢克曼(Randy shekman)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于《卫报》发文公开抵制 CNS,(《Cell细胞》,《Nature自然》, 《Science 科学》三大期刊的简称),宣布他的实验室将不再向 CNS 投稿。他写道:“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奢华高端期刊的诱惑会助长研究人员为了发文章而偷工减料或造假,进一步恶化被撤稿的有问题的论文数量。” 在他写下这篇评论的 2013 年,《科学》就撤掉了一系列报道克隆人类胚胎、造出大新闻的论文,一篇阐述随地扔垃圾和暴力的联系的文章,还有分析百岁老人的基因组成的研究。


撤稿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绍斯塔克和博伊特勒这样对撤掉无法重复的论文持积极态度。撤稿所暗示的诚信问题可对作者的学术道路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作为一个把关和审核的机制,确实能够为维护科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发挥一定的“清理”作用


据 2015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被撤过稿的研究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会遭受平均 10% 的引用量下降。但如果撤稿是出于学术不端行为,而非“诚实的错误”,那么他们面对的引用惩罚会达到近 20%。其中更出名的科学家比不那么出名的所受的打击要大。在诚实的错误引起的撤稿面前,出名或不出名的科学家受的影响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另一方面,2013 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如果科学家主动要求撤稿而不是由期刊或出版商强迫,那么他们便不会遭受引用惩罚


皮埃尔·阿泽累(Pierre Azoulay),MIT 的经济学家,是上文 2015 年研究的主要作者。他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说,“撤稿系统是科学共和国的重要动力之一,我们应当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因为这些线索能让我们知道如何使这个系统更好地工作,或者如何使它工作(如果我们发现它并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


在他们的研究中,“诚实的错误”被定义为“有时无法避免的错误”,因为人无完人。但是如果故意去做早已意识到是不对的事,就无法被原谅了。


造假可耻,撤稿光荣?


奥尔森,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发现 2016 年《自然·化学》文章问题的绍斯塔克的博士后表示,“科学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没法控制的天性。在这个过程中你忽视不了不对劲的地方。我只是完成了我作为科学家的义务:确保在我身后的人不会在这篇文章上浪费时间。


在《自然·化学》近日公开发表的撤稿通知中,绍斯塔克等作者写道:“我们衷心感谢奥尔森博士和她做出的揭示此论文差误的贡献。对于我们的论文造成的任何误解,我们向学术界同僚表示抱歉。


绍斯塔克树立的典型告诉人们,撤稿并不是世界末日。撤了 2016 年的论文,只是否定了一种途径,他依旧想要尝试其他办法来解决 RNA 能否独立复制之谜。


不过,在任何情况下,可能还是首先保证实验结论的金刚不坏之身,做到不撤稿比较理想。撤稿带给论文作者的惩罚可能不止引用数量减少这么简单。如果一次撤稿导致研究人员丢掉工作、资助、吸引学生和博后来为其工作的能力、以及合作机会,那么之前发过的文章的引用数降低便根本不值一提。“最关键的惩罚是一场丑闻之后这些人的职业前景,”或者撤稿对于未来论文的影响,约翰·华尔士(John Walsh),乔治亚理工的一名公共政策学教授说。2015 年的研究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期待进一步的调查。



关于诚实的错误对引用影响较小这一点发现,阿尔伯特-拉斯洛·巴拉巴什(Albert-László Barabási),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学教授,和华尔士,都认为这是有鼓励效果的,可以使研究人员正当应对不可重复实验的丑闻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华尔士说,“就和很多政治丑闻一样,欲盖弥彰比犯罪本身更糟。”如果有人发现你工作中的问题,你回头去检验并确实发现有错或者某些因素导致结果不可信,那么就畅快地承认错误。“你会得到惩罚,但你可以把它想成一个罚单”—— 1 笔并不会终结你的学术生涯的学费



参考资料:

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7/12/05/definitely-embarrassing-nobel-laureate-retracts-non-reproducible-paper-nature-journal/#more-52894

https://www.nature.com/news/1-500-scientists-lift-the-lid-on-reproducibility-1.19970

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7/10/26/science-retracts-paper-nobel-laureates-lab-cant-replicate-results/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1595.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3/dec/09/how-journals-nature-science-cell-damage-science

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5/06/16/life-after-retraction-in-many-cases-its-forgive-and-forget/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5/06/what-happens-after-retraction


阅读更多


▽ 故事

· 在美国做博后收入差距有多大?13000名博后的工资调查结果或许超出你的想象

· 2017年最火的100篇论文,你都读过哪些?

· 英雄联盟和DOTA化身“智商检测器”?!游戏水平和IQ得分被证明存在高度相关

· 论文署名之战:谁动了我的排名?

· 高智商的痛苦:智商超群,更可能患这些疾病

▽ 论文推荐

· 人类已至巅峰,并将由此走向下坡 |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论文推荐

· 通往物理学终极理论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场联姻

· 清华尹航团队:发现免疫调节剂新机制,助力药物研发

· 为什么一些人老得更快?| Nature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12 月 7 日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12 月 8 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