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科研不需要优越感,所以别嘚瑟了好吗?”

2018-01-12 科研圈

有些科学家坚持那些如果存在潜在不足的人进了科研圈,就该被嘲笑。这些嘲笑有时是针对我,有时针对他人。可在我看来,科学界不需要这样的嘲讽。



来源 Science

撰文 Adam Ruben

翻译 韩宇

审校 卓思琪 谭坤


作者简介  Adam Ruben,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曾获得 GregoryT. Pope ’80 Prize 科学写作奖。而后他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他以特立独行的幽默故事方式活跃在各领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在我的理念里,写作由大量头脑风暴开始,还要经历反复的编辑和持久的打磨。但当下的在线出版却多出一个步骤:抢占式的奉承。


我时常会经历这样的奉承:当每个月《科学》的“职业”栏目 (Science Careers) 发布我的专栏后,我在我的脸书(Facebook)链接下看到“ 7 条评论”的时候;或者当我收到一封主题为“你的专栏”的邮件的时候;再者,推特(Twitter)上有什么动静的时候……好吧,我还是玩不转推特。


有时,“你的专栏”邮件中写道:“我喜欢你的专栏文章!”对此,我长舒一口气,感恩戴德地回复:“妈妈,谢谢您!”但有时邮件内容却很伤人:“嘿!别做傻叉了,你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做实验,搞什么段子手?写什么娱乐文?”尽管我真的不想见到这样的评论,但是我还得礼貌的回信说:“爸爸,很抱歉你会这么想。”


前段时间,我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了科研新人在阅读深奥的学术论文时遇到的困难。然后,我收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反馈。论文是科学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它们很多看起来像是机器人在模仿人类说话:“我们测试了‘啥啥’。结果是显著的。通讯请联系第一作者。实验最终解释权归科学基地所有。机器人 c2000 报道。”


一些读者回复道,当他们看到成堆的专业术语时,便会对于这种挫败感深有体会——有时就像是一幢楼封死了门,有意阻止不专业的读者进入。但也有人捍卫着这扇门,他们认为读论文并不难。在他们看来,我这种站出来说“论文读不懂,你不是一个人”的,简直就是‘千禧时代中的异类’


这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我在文中说道,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科学家了:我对参加的每一场研讨会都提不起兴致;我有时觉得科研好难;甚至犯下了读 Michael Crichton (译注:此人被人称为科技惊悚小说之父)小说的终极罪恶。我相信,一些读者肯定有同样的体会。而还有些人,他们标榜每一场研讨会都让自己兴致盎然,他们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大概不应该成为科学家。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几次遇到过持有这样的态度的人——他们坚持如果存在潜在不足的人进了科研圈,就该被嘲笑。这些嘲笑有时是针对我,有时针对他人。可就我看来,科学界不需要这样的嘲讽。


我们是一群以聪慧见长的专业人士,但是我们越这么想,就会表现地愈加吹毛求疵。大多数科学家还是很友善的,愿意与初学者亲切地交流。但是,我认为在各专业领域,总有些人爱说:如果你不能做到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你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这儿。


这不该有争议,科学家理应培养一种包容的氛围,这样的文化让大家可以敞开心扉的提问和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呆板的大话和点头掩盖自己的无知。提问,就是科学家要做的事情之一,难道不是吗?(看,我刚刚就这么做了。)


“等等!”我我觉得有人会这么说:“我完全赞成彼此的礼貌和尊重。但是,如果我们接纳每一个想成为科学家的人,给予他们奖励和纵容的话,就会造就出很糟糕的科学家!”


嗯,首先你恰当地使用“纵容”一词,值得赞赏。但其次,这种纵容无关奖励,我们要做的既不是轻拍脑袋并给予参与奖,也不是让新人避开有用的批评。而是让科学家擦掉满脸的自鸣得意,公开承认我们的不完美。是让科学更具包容性。是让我们看到同事呵斥下属的不完美时提醒说,“ Jim,你知道的,这并不管用。”——这一招不仅可以让你的同事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吓跑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我觉得她也想知道为什么你一直称呼她为 Jim。


其实,这种排外的心态在科学界实际上已是老生常谈。1983 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的 David Wade Chambers 将“画一名科学家”测试引入小学——请小学生画出他们心目中的科学家。这些图画展示出孩子们对科学家的很多刻板印象:无处不在的白大褂;冒泡的烧杯;年老的白人男性;不知什么原因,还有张牙舞爪的邋遢胡子,这些可能就是 1983 年对科学家或多或少的真实写照了。


小朋友笔下的“疯狂科学家”  来源:vusf.wordpress.com


我总能在 Scientific Education 杂志上找到 Chambers 文章中的这段话:


“不论科学的理念应该是什么,对一些孩子而言,科学意味着秘密。几乎在所有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测试中,总有至少一个孩子(有时多达 4-5 名)画出挂在实验室门上或墙上的标语,比如‘严禁进入!’、‘私人领地’、‘离开’或‘最高机密’等。虽然大多数孩子都没有画这类标志,但是,科学家们如果看到孩子画出这样的实验室标志,一定颇为不悦:秘密让科学更加神秘。”


这些所传达的信息已经很清楚:即使是小孩子,也感觉到科学是那么的不亲切。1983 年是这样的,今天依旧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完全是我们的错。


在某些方面,科学的确映射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世界——一个让评论者展示自身优越感的网络世界 。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做的更好。科学不是拒绝未来成员的精英俱乐部,应该是一个温馨而魅力四射的领域,一个能够坦然承认人类的不完美的地方。


此外,以我的经验来看,那些坚持叫嚣自己没有任何缺点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全都在撒谎。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6/02/yes-youre-great-scientist-now-shut-about-it


阅读更多


▽ 故事

· 无糖可乐,让你更胖:增甜剂不仅影响肠道,还会让大脑陷入“甜蜜陷阱”

· 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将全职执掌西湖大学

· 找回“丢失”的记忆,可以像治感冒一样简单?诺奖得主对记忆机制的颠覆性发现

▽ 论文推荐

· 上海交大但亚平课题组:在单原子掺杂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推荐

· 探索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迫在眉睫  | J AIR WASTE MANAGE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12 月 21 日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12 月 22 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点击图片,开始提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