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五分之一的老板是变态?最新研究对上百篇相关论文提出质疑
一个流行观点认为,有一点变态的人更容易成功,甚至有研究得出了“五分之一的 CEO 是变态”这样的惊人结论。但是最近,有心理学家梳理了上百篇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提出了质疑。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戚译引
一个流行观点认为,有一点变态的人更容易成功,这里的“变态”包括渴望权力、冷漠、极度自信等。这些观点背后有着一定的研究支持,媒体也乐于报道相关研究,发表“为什么你总觉得老板变态”之类的解读文章。
但是最近,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和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梳理了相关文献,认为这些研究大多存在方法上的缺陷,因而并不可靠;并且这一观点可能对社会发展有害,因为它粉饰了“黑暗人格”的破坏性。
这篇论文目前以预印本形式发表,即将登上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旗下期刊《心理科学最新指南》(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并得到了《科学》(Science)新闻栏目的报道。
这一流行观点的源头一般认为是 2002 年的“黑暗三人格”(dark triad ofpersonalities),这一概念由加拿大科学家德洛伊·保罗斯(Delroy Paulhus)和凯文·威廉斯(Kevin Williams)提出,包含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自恋(narcissism)和心理变态(psychopathy)。
保罗斯和威廉斯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黑暗三人格”之间的异同。“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名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政治家、哲学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他主张“政治无道德”,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这些研究中,马基雅维利主义指有意、有策略地操纵他人,来寻求或维持权力和控制。自恋指自夸、寻求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等倾向;心理变态指以自我为中心、不诚实、缺乏共情等。(这里的自恋和心理变态都属于亚临床阶段,也就是说它不是病态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备这些特质。)
图片来源:Pixabay
通过实验室观察和自评报告,保罗斯和威廉斯对 234 名心理系本科生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三种人格特质并不是等效的,但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其共同点体现在宜人性较低。宜人性是大五人格中的一个维度,顾名思义就是“讨人喜欢的程度”,具体评估内容包括亲社会行为倾向、是否乐于合作、是否乐于帮助他人。
两位作者认为,没有一种人格特质在任何场景下都是适应性(adaptive)或非适应性(maladaptive)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人格适用于所有的情境。具备这些“黑暗人格”的人可能在私人关系中并不讨人喜欢,但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焦虑水平较低,这为他们带来了更好的心态。
尽管保罗斯和威廉斯并没有提到“黑暗三人格”和成功的任何关联,但后来的许多研究希望借助这一定义,解开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为什么我们更愿意选择与友好、诚实、乐于合作的人共事,而许多成功者给人的印象与这完全相反?
“成功人士多变态”的观点至少是符合直觉的,也是许多人愿意相信的。在影视节目中,老板通常是冷漠无情、喜欢冲员工大吼大叫的变态,而目中无人的花花公子总能抱得美人归。犯罪心理学家罗伯特·黑尔(Robert Hare)估计,心理变态的人在人群中占比约 1%,在 CEO 群体中所占比例为整体人群的 4 倍。甚至有研究认为,CEO 群体中的变态比例高达 21%,也就是说每 5 个 CEO 就有一个人是变态——不过这篇论文已经被作者主动撤回,原因是“无意转述了他人论文”(居然不是因为编造数据?)。
图片来源:Pixabay
不过,有(更加靠谱的)研究发现,自恋与薪资收入正相关,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高级职位和事业满意度正相关,但心理变态和这些结果均为负相关。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具备“黑暗三人格”特质的人会通过剥削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例如有研究认为,这些特质能够帮助男性取得短期择偶的成功。心理学家彼得·乔纳森(Peter Jonason)等人指出:“亚临床阶段的心理变态通常伴随着缺乏神经质、焦虑水平低,这或许能够帮助人在逆境中追求目标……相似地,自恋与自夸有关,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善于操纵他人有关,这两种特质都可能让人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受益,尤其在相识的初始阶段。”
总之,“黑暗三人格”的定义被提出后,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迅速增长。保罗斯和威廉斯那篇论文迄今已经被引用超过 2500 次,仅仅在去年一年中,心理学界发表的相关论文就超过 1700 篇。这些研究也得到了媒体的大量报道,其中不乏《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媒体。
但是,一个观点被人广泛认可,并不代表它在科学上是正确的。佐治亚大学心理系教授乔什·米勒(Josh Miller)和同事们对 131 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米勒指出,研究人员“关注吸引眼球的研究,却在解读方面缺乏必要的谨慎”。
米勒认为,“黑暗三人格”相关研究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可能过度简化了人格特质。事实上这三种特质的模型各自包含多个方面的基本特质(basic traits),也就是说它们是多维度的。并且这三种特质互相之间还有重合,例如论文中指出,评估是否心理变态一般包含敌意等多个方面,而敌意也包含在自恋评估中。
然而,许多研究将这三种特质视为单一维度、相互独立的,这将对数据处理和解读造成干扰,导致统计结果出现偏差,增加假阳性结果发生的概率。更糟糕的是,多达 85% 的研究选择将得分合并统计,这进一步模糊了三种特质之间的潜在差异。只有 5% 的研究分析了这三种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黑暗三人格”中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三个相互重叠的圆。| 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31234/osf.io/mbkr8
并且,目前评估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的措施尚不明确。米勒等人指出,相关研究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定义与心理变态十分相似,而且其中一些特质与实证经验相悖。例如,一些研究假设去抑制(disinhibition)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正相关,但是去抑制包含冲动、懒惰、无能等特质,满足这些描述的人显然不太可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总结:“大多数‘黑暗三人格’研究事实上分析的是自恋和两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变态。”
最后,研究方法和样本过于单一。45% 的研究样本仅来自本科生——在欧美的一些高校,心理系本科生需要通过参加实验获得学分。将这些研究结论直接推广到其他人群(如上班族)显然不够严谨。此外,多达 80% 的研究仅用自评问卷作为研究手段。
图片来源:Pixabay
保罗斯对米勒团队的批评进行了反驳。他告诉《科学》,为了适用于广大人群,许多人格测试都要经过简化,“这样的批判适用于任何一类人格测试量表”。他认为米勒等批评者只是“嫉恨这个理论的名气”。但他也承认很多研究不算优秀,未来研究应当在更多样化的样本中进行,并且研究人员应当用更准确的手段对被试进行评估,例如参考好友的评分,而不仅仅是依赖自评报告。
米勒等人的研究或许是心理学可重复性危机中的一个注脚。还有心理学家担心,这些研究可能带来错误的观念,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管理学副教授恩内斯特·奥博伊尔(Ernest O’Boyle)未参与这项研究,他指出许多企业的确相信“黑暗人格”可能带来好处,例如愿意承担风险,这点可能会影响雇佣决策。他告诉《科学》:“将反社会行为和态度进行美化,这可能会造成破坏。”并且,对于那些表现出心理变态行为的人,“你不会希望他们来主管公司”。
扩展阅读:
又一心理学研究重复实验收官,28项研究仅能重复14项 | 论文推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
参考资料
1. Miller, J., Vize, C., Crowe, M. L., & Lynam, D. (2019, February 14).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Dark Triad liter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moving forward. https://doi.org/10.31234/osf.io/mbkr8
2. Paulhus, Delroy L, and Kevin M Williams.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vol 36, no. 6, 2002, pp. 556-563. Elsevier BV, doi:10.1016/s0092-6566(02)00505-6.
3. Spurk, Daniel et al. "Do Bad Guys Get Ahead Or Fall Behind? Relationships Of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Wi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vol 7, no. 2, 2015, pp. 113-121. SAGE Publications, doi:10.1177/1948550615609735.
4. Babiak, Paul, and Robert D. Hare. Snakes in suits: When psychopaths go to work. Vol. 12. New York, NY: Regan Books, 2006.
5. Jonason, Peter K. et al. "The Dark Triad: Facilitating A Short-Term Mating Strategy In Men".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vol 23, no. 1, 2009, pp. 5-18. Wiley, doi:10.1002/per.698. Accessed 21 Mar 2019.
6. Shpancer, Noam. "Confused About Successful Jerks? Get To Know The Dark Triad". Psychology Today, 2017,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nsight-therapy/201708/confused-about-successful-jerks-get-know-the-dark-triad.
7. "Does A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Traits Make You More Successful?". Science | AAAS, 2019,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3/does-dark-triad-personality-traits-make-you-more-successful. Accessed 21 Mar 2019.
阅读论文解读及推荐
点击👉关注领研网论文频道。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