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论文就毕业?不可能的 | 博士毕业“潜规则”
图片来源:Unsplash
整理:刘悦晨 戚译引
本周,科研圈发布了《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硬性规定,这是“减负”还是“加压”?》,并调查读者对这一举措的看法。
我们共收到了约 160 份留言,在参与调查的读者中近 7 成为博士研究生,近 9 成目前在国内就读研究生或者工作。对目前自己所在的高校关于博士生毕业论文发表的要求,约 50% 的读者认为合理,约 30% 认为不合理。
针对清华新出台的规定,有读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突破,为更全面地评价博士科研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有读者认为这实际上加大了博士毕业的压力,变革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虽然清华新规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但是这些不同的声音背后都表现出了相同的价值观: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一位没有论文发表的博士毕业生在同行面前不具备任何竞争力——不论校方是否强制规定,发表论文仍然是一个新晋博士获得这个世界认可的“潜规则”。
科研能力有很多种
不该仅靠论文评判
绝对减负。博士的毕业压力太大,很难在 3 年之内完成一项研究工作,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靠不断积累……我觉得对博士的考评可以是多方面的,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最为重要,这种能力不一定是拿论文去衡量,两篇文章如何去能定义一个博士?要及时改变目前的现状,只有兴趣和放松状态下才能有好的创新成果,如果博士一直在紧张的压迫环境中,也不能有创新的成果。
感觉挺好的呀,写可发表的文章是需要的技能,但是科研真的不止有发表文章这一个阶段才重要啊。没有这个发表的硬规定应该让大家做科研都会不那么浮躁和急功近利吧。只是说最后的论文还是可以要求达到可发表水平就好啦。
一时半会儿估计难以改观,清华的博士要是真心学术的,估计毕业怎么也有论文了。感觉重点是做科研的青椒,考核如何摆脱唯论文论更重要,适当解放论文压力也许能让科研走得更有质量,更深远,更有意义。
就算毕业可以不看论文
将来找工作也要看
或许没有标准才是最难达到的标准,也有科研人认为,这种举措实际上提高了对博士生的要求,让博士生压力更大了。没有论文的博士或许可以毕业,但是在未来的科研、求职中将很难与有论文的同行竞争。
减负与加压还真不好说,表面上是减负了,但学校是鼓励学术就业,对于国内学术圈来说,没有论文很难在学术圈立足。另外,更强调博士论文的创新性与价值了,毕业要求反而高了。
加压,因为学术产出本质上还是论文,专著,专利。只是说允许研究生探索新方向,允许失败,做的方向创新,没发文章也能毕业。但是评价教授的标准毕竟还是学术地位,学术地位还是由论文这类的东西决定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申请基金,课题这些都还是需要文章的。
找工作是需要文章的,没有好的产出,怎么拿有竞争性的薪水,只是缓解了毕业文章的压力,最终让学术回归理性和平静才是根本。
这个问题确实应该辩证地看,但我觉得就目前的社会情况来说弊大于利,有人评论说得好,学校愿意学院愿不愿意?学院愿意导师愿不愿意?导师愿意工作单位愿不愿意?没有论文咋在学术圈里待着呀。如果能有新的、与之配套的人才选用体系,才能更好地达成既定的目标。
取消硬性规定意味着
导师决定权增加?
认为是加压!取消论文发表硬性规定,意味着导师对论文质量要求更高,现在毕业求职都是看论文,论文质量不达标怎么办?难道不发了吗?只能含泪默默做下去!
目前只看到不再强制发文章,却没有相关配套的规定,所以还很难说是减负还是加压,感觉决定权都掌握在了导师手上。从长远来看,个人觉得取消文章发表这一硬性规定是件好事,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做研究。但是评审的机制应该发生改变,学生能不能申请答辩以及毕业不应该由导师决定,应该赋予每个学生答辩的权利,由学校安排专家评审决定学生的工作是否足以获得学位。
本来博士生和导师就容易有矛盾,当有硬性最低标准时,双方可以在最低要求上达成妥协一致。没有发论文的硬性标准,意味着将由导师决定学生是否达到要求。
那么如果导师心里的标准特别高,而学生达不到导师心里的标准,那本来可以毕业的学生可能惨遭拖延,造成学生经济和心理的巨大压力。如果导师的标准很低,那么将有些很水的人拿到博士学位。最重要的是,同在一个学校,有人拼死拼活不能毕业,有人水水就能毕业,就因为导师不一样,这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
虽说院系层面可以制定统一的要求标准,但是院系不管发学位,其实是没有实际可控性的。在实际操作中,院系可能还是会把矛盾丢给导师和学生,这样对院系来讲最为简单。如果导师和学生在毕业标准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谁来帮助调解?即使最终能达成一致意见,其中消耗的沟通成本,双方又是否可以承受?
改变是好事,
但时机是否成熟?
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地说是减负还是加压,根据情境的不同有差异化的说法。在这里只拿清华来举例,个人觉得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有两方面的隐含条件,一是博士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能力必须达到毕业标准,否则进入职场之后难以生存,二是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工作一如既往,不能因为没有硬性要求,而将指导时间进行重新配置。
该政策其实对学生和导师都提出很高的自觉性要求,因此,只要一方未达到标准,该政策实施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清华如果对自己的学生和老师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它完全可以采取这样一种与世界接轨的培养方式。
此外,社会公众尤其是企业、高校、事业单位等对该种培养方式的接受能力有待商榷,明码标价的人力资本市场是否会接受模糊性的能力判断标准还是有待检验。希望清华慎重考虑该政策带来的后果,政策后果的最终承担者是博士生,而博士生群体现在已然是弱势群体,不要再无谓加重负担。
有些所早就取消了,该延毕还是延毕。
多数的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关键看执行,怎么执行。个人认为,是时候关注一下教学了,不要只看科研,容易出问题。现在的积弊已经很严重了。
问题提得到位。不应该说是与当下的学术环境"对抗",而应该说,能够撕开这个裂口,从而掀开学术风气转变的新浪潮。当前的学术风气已经走进了雾霾深处,与其纠结,不如直接从霾中把自己摘出来,先把学校环境和氛围调整好,提高学术营养基等级,让对于导师的依赖,对于论文的依赖,对于各种单一因素的依赖转变为为维护环境而主动创造的积极动力。把一盘死棋盘活。
学术圈原本就有很多问题,就目前国内学术环境而言,强制要求发表论文,并不为过!而不再规定发表论文,表面上缓解了双方压力,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原本国内学术发展就不是很好,这一规定的取消,无疑形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环境”!战略上看,国内学术景气后会逐渐取消这一规定,但目前时机并不成熟,反而会适得其反!
继清华大学之后
其他高校能否效仿?
清华的政策好。但是对一个在读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如果在三年以上的读书期间没有文章发表,没有高层次的文章发表,如何体现自己是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学生?如何证明自己具有研究能力和发表成果的能力?继续做博后的也是少数,要毕业,要工作,要申请基金,申请项目,是不是专家们看到来自清华的没有高层次文章博士就能理解?就在打分的时候理解没有高层次的研究文章也可以?当然,我们清华的学生是顶尖的,即使学校不要求,他们也能在读博期间发表出高层次的文章。有没有硬性规定对清华学子来说,估计影响不大。
多种评价方式含义太宽泛了,总的来说,大部分专业博士发表论文仍是衡量其是否达到培养要求的重要指标,这个即使欧美国家也不例外。也只有清华敢这么干!
这样的规定也只能在很好的高校实施,普通高校效仿的话很可能只有靠关系才能毕业了。
对清华而言,我相信这是加压,我相信清华的学者不会,也不应该囿于 SCI 和影响因子的樊篱,他们理应有更高的追求。
最后,我们调查了其他高校的博士(以及部分硕士)毕业要求,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供参考。
你所在的高校对博士毕业论文有怎样的要求?你认为怎样的论文要求比较合理?欢迎大家继续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