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全球大学排名发布:牛津大学第一,中国7所高校入围前200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领研网 科研圈 2019-12-03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高校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 2020 全球大学排名发布:牛津大学第一,中国内地 7 所高校入围前 200




当地时间 9 月 10 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2020 年全球高校排名”,牛津大学连续 4 年盘踞榜单第一名。全球排名前 10 的大学中,有 3 所位于英国,其他 7 所来自美国: 加州理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分列第 2 ~5 名;而在 US News 刚刚发布的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排名第 6;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分列第 7~10。榜单共涵盖了来自 92 个国家及地区的约 1400 所高校。

 

 

亚洲排名前三的大学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列第 23~25 名。中国内地共有 7 所大学进入了全球排名的前 200 位,与加拿大、瑞士并列国家/地区排名第六,超过韩国(6 所)、中国香港(5 所)两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其他 5 所进入全球前 200 的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 80 名)、浙江大学(第 107 名)、复旦大学(第 109 名)、南京大学(第 144 名)、上海交通大学(第 157 名)。

 

英国在今年的榜单中显示出了整体实力的下滑,排名前 200 位 28 所英国学校中,有 18 所的名次下滑了;英国入围整个榜单的学校数量也被日本超越,不再是入围学校最多的国家/地区。与之相对的还有德国、中国内地和澳大利亚的上升:2016 年以来,排名前 200 的高校中,德国学校的数量从 3 所上升到 23 所;中国内地学校的数量从 5 所上升至 7 所;而澳大利亚高校的数量从 3 所上升到 11 所。

 

泰晤士高等教育分析数据后认为,这体现了其他几个主要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的经费相对于英国的飞跃。排名前 400 的 48 所英国高校的教育性收入,均摊到每位教师上是 49.7 万美元,与 2016 年相比仅提高了 6.5%。相对而言,德国同一时期的数字分别是 121 万美元、38%;中国内地的数字是 147 万美元、57.1%。

 

扩展阅读一文读懂全球高校排行榜:谁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



· 学术评价


受学者晋升和雇佣标准变化的影响,意大利学者自引和互惠引用行为大幅上升

 

一项新研究显示,意大利科学家自引和互惠引用行为正在大幅上升,已超过法国、英国、日本等 G10 国家。2016 年,意大利学者被引数中 31% 来自有合作关系的国内作者,仅次于美国的国内自引水平,但这是因为美国的总体科研水平很高,美国国内学者的高水平互引符合预期。研究于 9 月 11 日PLOS ONE 发表

 

研究调查了 G10 国家在 2000~2016 年的数据,其中意大利学者自引和互惠引用行为从 2010 年起出现大幅上升。研究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 2010 年意大利通过了一项法律,用学术成果产出作为学者雇佣和晋升的标准,被引数就是评估标准之一。(Science、Nature

 

 

· 节能减排 


中国减排行动效果良好

 

一项由中国、法国和美国合作完成的研究显示,中国在减少煤炭发电厂废气排放量方面卓有成效。研究于 9 月 13 日在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发表,首席作者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

 

煤炭火力发电厂是中国重要的空气污染物来源。中国已制定一系列政策,计划在 2005~2020 年间提高火力发电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口健康。研究通讯作者、美国戈达德地球科学技术与研究中心(Goddard Earth Sciences Technology and Research)、高校空间研究会(Universities Space Research Association)的 Fei Liu 指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政策卓有成效。她说:“我们发现,m3;与此同时,通过使效率较低的小型发电厂提早退役,可将PM2.5 暴露减少 2.1 ug/m3,每年避免 31,400 例过早死亡。”

 

研究作者认为,这些结果表明印度等国家也可以采取相似的措施,以在实现减少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高速发展。(英国皇家物理学会)

 


· 研究范式


李静海:学科交叉已成为新科学突破的主要途径

 

在 9 月 12 日召开的中科院“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李静海发言指出,过去 18 年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学科交叉成果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的 20%上升到 40%以上。李静海还说,各种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层出不穷,传统的学科布局和科研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措施。(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 讣闻


著名航天动力学与控制技术专家徐世杰教授逝世


 

 

我国著名航天动力学与控制技术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世杰,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9 年 9 月 14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68 岁。

 

徐世杰 1976 年本科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机械系,1983 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1995 年于法国亨利·庞加雷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1995 年至 2000 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动力学教研室教授,1997 年起任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9 年至 2000 年在法国亨利·庞加雷大学任客座教授。2000 年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世杰长期从事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和航天基金项目,曾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科研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项,曾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为我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END——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