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IT学者张曙光:饶毅对裴钢的指控有误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1-07-09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如果不想与我们失联,可以将“科研圈”设为星标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学术诚信


MIT 学者张曙光:饶毅对裴钢的指控有误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科学网”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结构实验室(Laboratory of Molecular Architecture)首席研究员张曙光于 1 月 22 日致函饶毅,就后者 21 日晚在其个人公号“饶议科学”上“正式举报林-裴(1999)论文涉嫌学术不端”一文发表看法。


根据科学网公开的信件全文,张曙光认为饶毅没有认真阅读相关科学文献,对裴钢论文的指控是错误的,并且没有对指控动机进行解释或证明。张曙光表示,自已团队已于 2020 年在 Cell Press 旗下的学术期刊 i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Non-full-length Water-Soluble CXCR4QTY and CCR5QTY Chemokine Receptors: Implication for Overlooked Truncated but Functional Membrane Receptors”的论文,这一研究支持了裴钢 1999 年 PNAS 论文中报告的结果,也表明只有 2 个或 3 个跨膜片段的 CXCR4 和 CCR5 突变体能够显示出配体结合活性、能够定位到细胞质膜上、并能够进行细胞信号转导。此外,张曙光列出了 Helen Wise 的综述论文“ The roles played by highly truncated splice variants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J. Mol. Signal., 7, 13 (2012)】,其中也描述了许多此类截短但具有功能正常的受体。


张曙光在信中向饶毅写道:“您在不熟悉相关科学文献的情况下提出的指控,在科学和伦理上都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作为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哈佛大学受过训练的科学家、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的教授,您理应知道,任何指控都必须基于有效的科学证据。您鲁莽的指控,对于被指控者,尤其是年轻科学家的科学声誉和科研生涯造成极大损害。我认为您的指责完全没有道理,您必须真诚地向裴钢博士及其同事道歉。”他还表示,所有指控和指控都必须基于事实,会全力支持在中国各个层面将学生和院士的科研不当行为斩草除根。


此外,“科学网”还公开了受饶毅质疑的裴钢 PNAS 论文的三位一作凌堃(梅奥医学中心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赵简(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和王平(同济大学医学院 教授)联合提供的相关综述材料。材料列举了多个天然存在的 GPCR 少于 7 次跨膜截短变体,为研究结构功能关系而人为制造的缺失跨膜区或胞内环的 GPCR 截短变体,以及能够激活 G 蛋白信号通路的非七次跨膜的其他膜受体。


张曙光信件全文,以及受质疑论文一作提供的综述材料请点击进入“科学网”公众号查看。(科学网)



饶毅再发文:不反对邀请诺奖得主主持裴钢论文调查


在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公开针对裴钢论文的举报信后,饶毅于 1 月 22 日中午再次以同样渠道公开了一封新发送给中科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的邮件。邮件内容显示,饶毅订正了上一封举报信中的细节,强调了需要重复验证的核心问题和细节(验证 5 次跨膜 GPCR 蛋白功能的实验),并提出不反对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邀请裴钢博士后导师、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Robert Leftkowitz 主持调查或向他咨询国际惯例和程序,也不反对与 Robert Leftkowitz 同获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 Brian Kobilka 主持、参与调查或提供咨询。


饶毅在邮件中称:“为什么要认真调查?因为今天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中国科学院内有人试图通过歪曲的过程和程序,放走学术不端,这种调查有严重后果,它起的作用等于是定义‘中国科学界永无造假’。中国科学院在上次调查过程中,从来没有找过我,据说还有很多正常的国际惯例的程序也缺乏。放跑一个人两个人看起来小事,当‘小事’是范例的时候,就是很大的事情。”(公众号“饶议科学”)



英国皇家化学会撤回 70 篇“论文作坊”论文


当地时间 1 月 20 日,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发布声明,撤回 68 篇发表于 《RSC-进展》(RSC Advances),1 篇发表于《RSC-医药化学》(RSC Medicinal Chemistry)和 1 篇发表于《食物与功能》(Food and Function)的研究,指出这些研究是“通过有组织的‘论文作坊’生产的伪造研究”。据悉,被撤稿件之间没有共通的作者,但写作模版几乎完全相同。此次撤稿是 2020 年间科学家们与图像真实性分析师合作,进行大规模调查的结果。


接下来 RSC 将通知撤稿研究者所属单位及资助方。他们还将开发可用于检测由论文作坊生产论文的分析方法。此外, RSC 将对期刊编辑提供相应的识别训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新冠病毒


中国新冠疫苗接种量已超 1500 万人次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财新网报道,截至 1 月 21 日,中国新冠疫苗已经接种超过 1500 万人次,多地公开春节前接种目标及时间表,但全国计划尚未披露。1 月 20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透露,中国正按照城乡分开、口岸优先、区分轻重缓急等原则推进疫苗接种,春节前仍会依照现有原则、策略和计划继续推进。据称,目前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首先将边境口岸、从事国际国内交通运输的工作人员、保证社会基本运转的从业人员,以及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人群作为重点人群给予优先接种。


据悉,目前在国内使用的新冠疫苗共有三种,分别是国药中生北京研究所(下称国药北京所)灭活疫苗、国药中生武汉研究所灭活疫苗和科兴中维生物技术的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其中,国药北京所疫苗已于 2020 年 12 月 30 日获批有条件上市,另外两种疫苗仍属于紧急使用。国药武汉所疫苗尚未披露任何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财新网)



男性新冠死亡率比女性高 1.7 倍,学者探讨生物学原因


几乎所有具有性别分类数据的国家都观察到,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身份是 COVID-19 病情加剧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男性患者的死亡风险比女性高约 1.7 倍。但根据全球性数据提示,也可能存在一些造成男性明显易得重症 COVID-19 及死亡的生物学因素,尤其在免疫反应方面。相关的观点文章于 1 月 22 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


文章中探讨了不同生物学性别导致抗病毒免疫反应差异的各种途径:在 X 染色体上编码的免疫相关基因差异及女性特有的性激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是在此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因素。然而,尽管人们对 COVID-19 中免疫反应的性别差异有了新的认识,但作者指出,性别并非以二态方式存在,人们对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者或跨性别人群(包括那些接受跨性别激素治疗的人)的抗病毒反应所知甚少。一般来说,DSD 和跨性别人群可能会对病毒感染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因此必须考虑这些情况才能充分解 SARS-CoV-2 的感染风险并为疫苗接种工作提供信息。(Science



· 太阳探测


我国将进入“探日”时代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消息,我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计划于 2022 年上半年发射升空,预期在轨运行时间不少于 4 年。ASO-S 由三台有效载荷组成,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 “空间科学(二期)”启动的四项卫星工程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为研究“一磁两暴”,即太阳磁场以及两类最剧烈的太阳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该卫星还将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有力支撑。可以提前至少 40 小时得到日冕物质抛射信息,提前预警,有效减少负面影响。2021 年开始进入第 25 个太阳活动周期,预计在 2025 年前后达到活动峰值期。卫星发射后,将详细记录太阳活动峰年的情况。(新华网,IT之家)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为自己设计训练计划


与人一样,人工智能(AI)会在课程难度正好的时候能进行最高效率的学习。那么,AI 会不会更理解 AI 需要的课程难度呢?


根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的报道,为了提高 AI 的学习效率,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叫 PAIRED 的方法:他们为名为 protagonist 的 AI 设计了算法略有不同的对抗网络 antagonist,此外还设计了第三个 AI,它的任务是设计对于 antagonist 简单,但对 protagonist 而言是刚好能完成的高难任务。近日在 NeurIPS 会议上报告的两篇研究显示,经过 PAIRED 训练后,protagonist 的表现得到显著提升。其中一项研究通过传统训练方法的 protagonist 无法完成迷宫任务,但通过 PAIRED 的训练能成功完成 18% 的任务;另一项研究显示,传统训练方法下无法成功完成任务的 protagonist 在经过 PAIRED 训练后,成功率近 50%。(Science News,NeurIPS)



· 疫情通报


1 月 21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103 例,其中本土病例 94 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1 月 21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03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9 例(广东 4 例,上海 3 例,安徽 1 例,福建 1 例),本土病例 94 例(黑龙江 47 例,吉林 19 例,河北 18 例,上海 6 例,北京 3 例,山西 1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19 例(境外输入 20 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20 例(境外输入 1 例)。截至 1 月 21 日 24 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8804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5 例。


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通报,1 月 21 日全省新增确诊病例 47 例(绥化市望奎县 35 例,绥化海伦市 1 例,大庆市肇州县 1 例,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 7 例,哈尔滨市呼兰区 3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88 例(绥化市望奎县 42 例,绥化海伦市 8 例,绥化安达市 5 例,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 22 例,哈尔滨市呼兰区 9 例,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 2 例)。


根据吉林省卫健委通报,1 月 21 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19 例(长春市 10 例,通化市 9 例),全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7 例(通化市 5 例,长春市 2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2021 年 1 月 21 日 17:20(北京时间 1 月 22 日 00:29),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610,413 例,新增死亡病例 14,569 例:其中美国新增确诊病例 152,937 例,新增死亡病例 2,280 例;巴西新增确诊病例 62,094 例,新增死亡病例 1,192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95,612,831 例,累计死亡病例 2,066,176 例。(国家卫健委、黑龙江省卫健委、吉林省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魏潇、陈梦圆、郑蕴仪、李姗珊、许楚楚

编辑:魏潇


——END——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