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非出现的新冠变异株可能影响疫苗效果,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科研圈 2021-04-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环球科学 Author 环球科学


近期,多项发表在预印本网站 bioRxiv 上的研究,评估了疫苗、单克隆抗体和治疗性血清对目前 2 种存在关键突变的突变株,即在英国发现的 B.1.1.7 突变株和在南非发现的 501.V2 突变株的免疫效应。研究显示,B.1.1.7 突变株目前还无法逃脱疫苗介导的免疫反应,但 501.V2 突变株能显著降低这些治疗措施的免疫效应,甚至会导致再感染。


3D 打印的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图片来源:NIH)


撰文 | 石云雷


近期,在英国、南非和巴西发现的新冠病毒突变株上出现了一些关键的突变,让科学家开始怀疑正在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否能对突变株起效。



两种突变病毒株

此前最受关注的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的 D614G 突变,去年 6 月,该变体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新冠病毒,能促进病毒进入人类细胞。但它并不位于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因此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但近期,一些新出现的新冠病毒突变毒株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例如,在英国出现的突变毒株 B.1.1.7 有 7 个突变位于刺突蛋白上,其中关键的突变 N501Y【蛋白链上 501 位的天门冬酰胺(N)突变为酪氨酸(Y)】就存在于受体结合域,且在与病毒结合的序列中。它能增加新冠病毒与人细胞 ACE2 受体的亲和力,加快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除此之外,其刺突蛋白上的两个氨基酸丢失,或可以帮助其逃避免疫反应;而 P681H 突变可能还会增强它与细胞的融合能力。


但相比之下,在南非发现的 501.V2 突变株情况更加严重。它的刺突蛋白上存在 9 个突变,其中 3 个位于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分别是 N501YK417N E484K。尤其值得注意的是,E484K 也位于受体结合域的结合序列中。


前期检测显示,这一突变与病毒逃脱综合性抗体的能力相关,可能会影响一些靶向刺突蛋白的疫苗的效果。此外,501.V2 突变株的刺突蛋白上还存在 3 个氨基酸的丢失,这可能会影响新冠病毒的抗原性,进而导致病毒出现“逃逸突变”,逃避单克隆抗体(单一的特异性抗体,能与刺突蛋白上特定的序列结合)的免疫反应。


mRNA 疫苗介导产生的多种抗体在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上的作用位点。(图片来源:Nussenzweig et al., bioRxiv.)


根据 WHO 官网的数据,截止 1 月 12 日,B.1.1.7 突变株已传播到了 50 多个国家,它的传播速度比此前传播的其他新冠病毒株更快。另外截至目前,501.V2 突变株已蔓延到 29 个国家。南非科学家和官员表示,501.V2 突变株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度更高,相比于其他突变株,更容易造成严重的疾病,还可能造成“重大的再感染风险”。南非卫生部也表示,这种突变株可能正在推动南非的第二波新冠大流行,因为它比其他早期突变株的传播速度更快。


近期,发表于预印本平台  bioRxiv 的多项研究,测试了目前使用的新冠疫苗、单克隆抗体和治疗性血清对 B.1.1.7 突变株和 501.V2 突变株的作用效果。研究显示,当前的疫苗或许还对 B.1.1.7 突变株有效,但它们对 501.V2 突变株以及一些新的突变株的情况,或不容乐观。




疫苗、血清的免疫效应

1 月 19 日,辉瑞公司(Pfizer)和 BioNTech 在预印本平台 bioRxiv 上公布了 BNT162b2 疫苗(简称辉瑞疫苗)对在英国发现的 B.1.1.7 突变株刺突蛋白的中和效果。他们利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构建了假病毒模型,即在病毒表面表达 B.1.1.7 突变株完整的刺突蛋白,并以此验证了辉瑞疫苗接种个体的血清对它的中和效力。结果显示,血清的中和活性没有明显降低,因此 B.1.1.7 或许不会影响辉瑞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目前,这项研究还有待同行评议。


紧随其后的是两项评估 501.V2 突变株的研究(目前同样在 bioRxiv 平台上等待同行评议),来自美国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分别测试了治疗性血清、单克隆抗体对该突变株的抑制能力。


其中,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洛克菲勒大学和 NIH 的科学家分析了 Moderna 疫苗(mRNA-1273)和辉瑞疫苗介导的免疫反应对 501.V2 突变株的中和效果。他们给 14 位和 6 位志愿者分别接种了 Moderna 和辉瑞疫苗,并收集和分析了他们的血清。在第 2 剂疫苗注射的 8 周后,志愿者血清中出现了很高的抵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的特异性 IgM 和 IgG 抗体。


他们通过在 HIV-1 型病毒构建了假病毒模型,并评估了志愿者血清对 10 种突变的刺突蛋白的中和活性,其中包括 N501Y(B1.1.7 突变株)、K417N、E484K 以及 3 个基因突变的组合(501Y.V2 突变株)。结果显示,与没有突变的情况相比,血清对 E484K、N501Y 以及 K417N:E484K:N501Y 组合突变的刺突蛋白的中和活性出现了显著降低,分别是 3 比 1、2.5  比  1.3 和 3 比 1.1。


接种两种疫苗后的血清,对 3 种突变(分别是 E484K、N501Y 和  K417N:E484K:N501Y 组合突变)的刺突蛋白的中和活性降低。(图片来源:Nussenzweig et al., bioRxiv.)


除此之外,他们还评估了记忆 B 细胞分泌的中和性抗体(共 84 种)对存在突变的病毒受体结合域突变的中和活性。有 22 种抗体(占比 26%)对至少有一个突变的受体结合域的中和活性降低了 5 倍以上。


而另一项由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的科学家发表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他们选择了 44 份康复者的血清(其中 22 份血清的抗体浓度更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些血清对病毒的受体结合域和 501.V2 突变株的中和活性。研究显示, 27% 的血清对比具有单一突变的受体结合域的假病毒,丧失了中和活性。而对 501.V2 突变株的评估显示,近一半的血清没有中和活性,有一些血清的中和活性降低达 86 倍。


编者注:当地时间 1 月 25 日,Moderna 公司宣布其开发的新冠疫苗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对 501.V2 的中和活性。与先前的突变体相比,针对该突变毒株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仅有六分之一,不过仍然高于被认为能够提供保护的抗体滴度水平。相关论文已经在预印本网站 bioRxiv 发布,未经过同行评审。


Moderna 公司表示,将研究增加 Moderna 疫苗的注射剂量对变异毒株的抵抗能力,同时已经启动临床前和 I 期临床研究,检验针对突变病毒株的 mRNA 疫苗增强剂 mRNA-1273.351 的功效。




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效应

在单克隆抗体中和效应的实验中,南非的研究人员评估了 12 种抗体(第 1 类)对假病毒上刺突蛋白 K417N 突变,以及 8 种抗体(第 2 类)、5 种纳米抗体对 E484K 突变的中和活性。与没有突变相比,第 1 类抗体的浓度提高 2.5 倍时,仍无法中和假病毒上 K417N 突变的刺突蛋白。第 2 类抗体对 E484K 突变的受体结合域的中和活性也明显降低。


这一结果显示,501.V2 突变株能逃避主要抗体的中和反应。此外,他们还评估了 501.V2 突变株的刺突蛋白(抗原结构)上 3 个氨基酸丢失造成的影响。实验显示,针对于整个抗原结构的抗体的中和反应也会减弱。


美国的研究人员评估了 17 种最具治疗潜力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对假病毒上 12 种刺突蛋白突变(分别是 A475V、E484K、Q493R、R346S、N439K、N440K、K417N、Y453F、S477R、N501Y、D614G、R683G 突变)的中和活性。


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单克隆抗对 K417N、E484K、N501Y  突变的中和活性均降低了。其中,有 9 种和 4 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对存在 E484K 突变和 N501Y 突变的受体结合域(RBD)的中和活性下降超10倍,还有 5 种对 K417N 突变新冠假病毒中和活性减弱。而这些正是南非 501Y.V2 突变株的刺突蛋白关键上3个突变点。


针对上述的实验结果,两个研究团队均表示,需要测试临床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对其他新冠突变株的中和活性,而其中有很多或已失去了对 501.V2 突变株的中和活性。此外,我们还需要定期去更新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 mRNA 疫苗,以避免其潜在的临床疗效丧失。


除此之外,大多数曾感染新冠病毒的康复患者对 501Y.V2 突变株的中和活性很小,或者无法检测到对其的中和活性,因此很有可能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复阳。南非的研究人员还提到,在巴西发现的一种新冠突变株存在一些关键的突变,可能增加其对中和性抗体的抗性,而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着它和 501Y.V2 突变株。 


参考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501.V2_variant#Statistics
https://virological.org/t/preliminary-genomic-characterisation-of-an-emergent-sars-cov-2-lineage-in-the-uk-defined-by-a-novel-set-of-spike-mutations/563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1.18.426984v1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1.18.427166v1.full.pdf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1.15.426911v1.full.pdf
https://virological.org/t/genomic-characterisation-of-an-emergent-sars-cov-2-lineage-in-manaus-preliminary-findings/586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环球科学”

(ID:huanqiukexue)



▽精彩回顾▽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