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湘院士:建议禁止对青年学者设不合理定量考核指标|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两会热点
袁亚湘院士:建议禁止对青年学者设定不合理定量考核指标
据中青报·中青网报道,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带来了关于重视广大普通青年科技人员的提案。袁亚湘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科技教育界的青年科技人员受到续聘、升职等多重压力,过重的学术压力不利于他们安心工作。他指出,有的高校、单位设定了定量考核指标,“这种算‘工分’的做法显然不是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做法,也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规律”,会误导青年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将严重影响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良性发展。
袁亚湘就此建议:禁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聘用的青年科技人员设定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比如发表文章数。他还建议,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照国际学术界通行的 Tenure(终身教职)制度,给予新招聘的青年科技人员相对长的初始聘期(6年),使其在初始聘期内拥有宽松的、安心工作的科研环境。对青年科技人员初始聘期结束后,可参照国际通行的 Tenure 评审方式决定是否续聘。(中青报·中青网)
王贻芳院士:建议提高经费占比,加快基础研究步伐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3 月 7 日,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江苏代表团上发言,建议提高基础研究投入,以促进我国在纯科学方面对世界的贡献。
在王贻芳看来,我国科技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原因有三:一是对基础科学重视仍然不够,实际操作层面总是将基础科学放在次要、非紧急的位置;二是科技管理体制过度强调竞争;三是对基础研究的管理未能关注不同领域的特殊需求, 管理方式一刀切,同时大科学装置的投入占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比例较少。
对此,王贻芳建议,一是提高基础研究投入,2025 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提高到 9%,2035 年达到 15%;二是“十四五”期间在维持现有项目竞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 10% 的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用于稳定支持;三是在“十四五”期间启动未来发展规划研究,以适应大科学装置需要长期准备的特点。(中国科学报)
· 科技政策
2020 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比重首次超过 6%
图片来源:Pixabay
新华网消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7 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民盟界别协商会时表示,去年我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 6%,而这一比例此前曾多年徘徊在 5% 左右。
王志刚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了 1 倍,还首次建设了 13 个应用数学中心,在物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 10.6%。王志刚还表示,未来五年的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将进一步增加。根据“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 8% 以上等。(新华网)
· 女性与科学
由女性领导的全球顶尖大学比例首次达到 20%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消息称,根据其世界大学排名的最新数据,由女性领导的全球顶尖大学的比例首次达到 20%。在其 2021 年度排名前 200 的世界大学中,有 41 所大学的领导人为女性,占比 20%,为史上最高数字。其中,美国大学拥有的女校长人数最多,但比例降幅最大,从上一年的 21% 下降到了 17%。德国大学的女性领导者比例上升幅度最高,从去年的 0.4%上升到今年的 19%。根据 THE 列出的数据,世界大学前 20 名中,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均由女性校长领导。(泰晤士高等教育)
《柳叶刀》:过去十年在改善妇幼营养不良方面的进展喜忧参半
图片来源:Pixabay
3 月 8 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关于孕产妇和儿童营养不良进展的最新系列研究。结论指出,尽管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孕产妇和儿童营养不良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
该系列发现,目前全世界还未达到世界卫生大会(World Health Assembly)关于到 2025 年将发育不良减少 50% 的营养目标:发育迟缓和消瘦仍然是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有 4.7% 的儿童同时受到这两种疾病的影响,这种情况导致死亡率增加 4.8 倍;在许多国家,妇女的贫血患病率非常高,且有增无减。妇女和儿童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表明了贫穷和低教育水平的关键作用,这加强了采取多部门行动加速进展的必要性。
该系列重申,以前强调的干预措,如微量营养素补充和母乳喂养咨询、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在减少发育迟缓、微量营养素缺乏和儿童死亡方面仍然有效。这些证据还加强了在生命的头 1000 天内提供这些营养干预措施的重要性,且必须将孕产妇营养作为妇女自身及其子女健康的优先事项。(the Lancet)
· 生命科学
新研究揭示卵细胞变大的动力学机制
3 月 4 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文表示,该校团队在果蝇中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卵母细胞在受精前显著且迅速增长的过程,该“抚育细胞倾注”(nurse cell dumping)动力学过程类似于不同大小的气球之间交换气体的物理现象。相关论文于当地时间 3 月 9 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卵细胞是大多数生物所能产生的最大的细胞,以于受精后积累足够的营养来支持成长中的胚胎。研究人员发现,未成熟卵母细胞在经历细胞分裂周期后会产生一个卵细胞和 15 个抚育细胞(nurse cell),后者可合成卵细胞发育所需的特殊物质,输送给发育中的卵细胞。两种细胞间有狭窄的通道将其两两相连,以允许物质通过。围绕在卵细胞周围的抚育细胞会将其内含物质“挤”进卵细胞中,最靠近卵母细胞的抚育细胞首先转移其内含物质,然后是较远的细胞转移。这一发现表明,细胞间的运输模式和时间尺度符合一个基本的水力压力规律,细胞质完全、定向地运输进入卵细胞需要串联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机制。(MIT News,PNAS)
· 粒子物理
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 4 种新粒子
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公布,他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中发现了 4 种新粒子,它们均为四夸克态,且均由四种不同夸克组成。其中两种构成为 ccus,会衰变为 J/ψ 和 K+ 介子,分别名为 Zcs(4000)+ 和 Zcs(4220)+;另外两种构成为 ccss,分别名为 X (4685) 和 X(4630)。科学家在对撞中心能量 7、8 和 13TeV 的实验中发现了这些粒子。包括这四种粒子在内,大型强子对撞机已经为人类发现了 59 种新粒子。相关论文已经公开于预印本网站。(环球科学)
· 新冠肺炎
美国将拨款超 10 亿美元研究新冠肺炎感染的长期影响
据《自然》(Nature)新闻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 2 月 23 日宣布,将在未来 4 年拨款 11.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4.6 亿元),用于研究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主要研究目标包括理解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的生物学基础,识别哪些人群容易发展出后遗症,以及找到治疗方案。
这部分拨款来源于 NIH 此前接受的来自美国国会用于新冠肺炎研究的 36 亿美元拨款。提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收集相关数据,研究新冠感染的后遗症以及不同人群的康复情况,找到应对新冠长期影响的方案。新冠肺炎感染的长期后遗症包括疲劳、发热和气短,以及焦虑、抑郁、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近期有研究报道,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 9 个月后仍表现出后遗症。NIH 第一步的计划是先对 4 万人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并记录新冠感染是否对他们造成了长期影响,追踪对象将包括所有年龄段的感染者。(Nature,NIH)
· 疫情通报
3 月 7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19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3 月 7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9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 5 例,广东 4 例,河南 2 例,四川 2 例,陕西 2 例,山西 1 例,内蒙古 1 例,江苏 1 例,福建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7 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2 例(均为境外输入)。截至 3 月 7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9994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2021 年 3 月 7 日 14:03(北京时间 3 月 4 日 21:03),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478,614 例,新增死亡病例 10,124 例:其中美国新增确诊病例 133,475 例,新增死亡病例 4,062 例;巴西新增确诊病例 18,711 例,新增死亡病例 100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116,135,492 例,累计死亡病例 2,581,976 例。(国家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奚奇、许楚楚、全季康、魏潇、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