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在火星上的首张“自拍照”公布 | 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火星探测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首张“自拍照”公布
根据新华社消息,6 月 11 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后,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首批科学影像图,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 2013 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 年 1 月批准立项。2020 年 7 月 23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工程任务按计划顺利开展。截至 6 月 11 日,环绕器在中继轨道运行状态良好,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已工作 28 个火星日。
更多图像,请进入新华社报道查看。(新华社)
· 新冠疫苗
辉瑞疫苗对在印度发现的新冠变异株有效
《自然》(Nature)6 月 10 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称,接种辉瑞- BioNTech 新冠疫苗后,血清能够中和 B.1.617.2 变异株(又称 delta 变异株,首次于印度发现)和一些其他变异株,包括 B.1.525(首次发现于尼日利亚)。
研究使用了来自 15 位辉瑞-BioNTech 2 剂疫苗接种者的 20 个血清样本,发现与 2020 年 1 月分离的病毒株相比,血清对变异株的活性较低,特别是 B.617.1 变异株。但血清对所有测试变异株(B.1.617.2、B.1.617.1、B.1.618 和 B.1.525)都有稳健的中和效果。作者推断,这一发现表明该疫苗可能对这些新变种能提供足够保护。作者将这些结果与该疫苗对 B.1.351 变异株(或称 beta 变异株,发现于南非)的测试对比,发现出现了和 B.1.617.1 类似的中和活性下降,但疫苗仍表现出对 beta 变异株导致的感染的 75% 有效性以及对严重或致死疾病 100% 的有效性。(Nature)
· 学界性骚扰
哈佛知名学者因性骚扰被剥夺荣誉称号,并被禁止进入校园
当地时间 6 月 10 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宣布剥夺著名人类学家 Gary Urton 名誉教授(emritus professor)的头衔, 并禁止其授课和教学,或参加任何哈佛校内或大学赞助的活动。根据报道,Urton 在过去的 20 年里持续存在性骚扰行为,并滥用权力强迫其学生或同事与其发生性关系。哈佛此次声明还指责 Gary Urton 提供重大误导性信息,阻碍校方调查。Gary Urton 本人对于哈佛此次制裁结果提出异议,认为并非公平公正,且校方在调查程序中收集的证据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据悉,现年 72 岁的 Gary Urton 目前已退休,曾在 2012 年至 2018 年间担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2020 年 6 月事发后被停职,并被免去人类学本科研究主任的职务。(Science News,The Crimson)
· 学界动态
过去 5 年中美两国科研投入增量占全球总量的 63%
图片来源:Pixabay
6 月 11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巴黎发布了最新版科学报告《争分夺秒,实现更智能的发展》(The Race against Time for Smarter Development),该报告每 5 年发布一次,提供全球科学和科学政策的全貌。报告显示,2014 年至 2018 年间,全球在科学领域的投入上涨了 19%,科研人员数量也增长了 13.7%。随后到来的新冠危机持续推升了这一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国占据这一增量的 63%,而五分之四的国家仍然远远落后,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占 GDP 比重不足 1%,科学领域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国力决定的。另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显现出极强活力,仅 2019 年就有超过 15 万篇文章发表,相对而言,其他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吸引的投入明显减少,例如碳捕集和碳封存以及可持续能源。此外,自 2019 年,UNESCO 已开始着手制定一份关于开放科学的全球性规范文书,为国际社会提供科学共享的定义和框架,望于将在 2021 年 11 月举行的下届大会上获通过。(UNESCO)
联合国报告称海洋塑料相关研究激增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争分夺秒,实现更智能的发展》报告,关于海洋塑料的研究数量大幅增加。从 2011 年的 46 篇论文增加到 2019 年的 853 篇。塑料替代材料的研究从 2011 年的 404 种增加到 2019 年的 1111 种。这份报告发现,海洋塑料研究的增长超过了它跟踪的其他 55 个与发展相关的主题。
塑料比金属或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更显眼,它吸引了公众和决策者更多的关注。但是有研究者表示期刊依然收到许多涉及相同主题的论文,却没有提及来源。为了阻止塑料碎片的堆积,许多国家已采取行动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截至 2018 年,已有 127 个国家或地区以立法规范塑料袋。但报告也提到,鉴于回收率低,禁令是不够的,我们还是需要可生物降解的替代品。而对这种材料的研究也增长迅速,关于塑料生态替代品的出版物几乎增加了两倍。有专家认为,塑料产业与核能源产业有相似之处,废物处理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Science News, UNESCO)
· 生物医学
“不限癌种”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或将诞生
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的中性粒细胞能够释放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ELANE) 的物质,这种酶可以特异性激活癌细胞的细胞凋亡通路,产生抗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ELANE 对三阴性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等 9 种癌症的 35 类癌细胞系都具有杀伤效果,或有望成为一项“不限癌种”的创新疗法。研究表明,ELANE 降解参与细胞凋亡的 CD95 蛋白后释放“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蛋白片段,与在癌细胞中特异性高水平表达的组蛋白 H1 结合后,诱导 DNA 损伤,提高线粒体活性氧(ROS)产生,并最终激活细胞凋亡效应物。这一通路可能是免疫系统消灭突变细胞的原始机制,通过该机制,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可以在不损害宿主细胞的情况下消灭癌细胞,或能据此开发出新型靶向药物。美国制药公司 Onchilles Pharma 宣布已完成 700 万美元(约 4500 万人民币)的融资,以推进这一疗法的后续开发。相关研究 6 月 10 日发表于《细胞》(Cell)。(UChicago,Onchilles Pharma,Cell)
· 地理学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承认南大洋为世界第五大洋
据中新网报道,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于当地时间 6 月 8 日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称为南大洋(the Southern Ocean),并正式承认南大洋为地球第五大洋。南大洋的范围界定从南极洲大陆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南纬 60 度,边界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相连;作为划分标准的南极环极洋流(ACC)有约 3400 万年的历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为数千种物种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自 1915 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开始绘制地图以来,已经确认了世界上有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南大洋长期以来一直被科学家所承认,但此前国际上并未达成一致。美国地理名称委员会(BGN)自 1999 年以来一直使用该名称;2021 年 2 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也承认了南大洋。(中新网,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 天体物理
黑洞活动对周围恒星形成演化的影响超出预期
西班牙卡纳里亚斯天体研究所(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IAC)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Astrophysik,MPIA)的研究表明,黑洞对周围星系的淬灭(又称星系息产,galaxy quenching)具有显著的调制作用,且这一作用是各向异性的。此前已有研究表明黑洞与周围恒星系统存在耦合,但并无具体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研究者对近 3 万个黑洞及周围超过 12 万个恒星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中央星系的短轴方向周围星系较少淬灭,恒星形成较多,与现有恒星形成理论的预测不符。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央黑洞喷流将极大范围内的星际介质驱逐到极远处,降低了周围空间的撞击压力,从而保持了该区域的恒星形成。这一新的理论模型通过 Illustris-TNG 的数值模拟得到了验证,为中央黑洞在调控星系演化上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支持,也为研究黑洞与星系演化间作用的细节开辟了道路。该研究 6 月 9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IAC)
·成像技术
光学“空间板”加速成像系统小型化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改善成像系统,以获得光学性能更好及更轻便的设备。然而,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压缩透镜之间的成像空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光学“空间板”(spaceplate)器件,缩小了透镜间成像所需的空间。这有助于改进光学性能和降低设备体积,是成像系统领域待突破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根据光线的位置利用超曲面操纵光线,使“空间板”成为镜头的对应物,在小空间模拟了光在更长距离上的传播,令光发生了等效的变换,通过压缩光传播所用空间缩小了整个成像系统的体积。这种光学器件将为超薄单片相机创造可能,同时也有望在太阳能聚光器、光源准直器、集成光学元件和光谱仪等领域得到应用,帮助实现相关成像系统光学组件的小型化。相关论文于 6 月 10 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University of Ottawa,Nature Communications)
· 疫情通报
6 月 10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22 例,其中本土病例 9 例(均在广东)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6 月 10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22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13 例(福建 3 例,上海 2 例,广东 2 例,四川 2 例,北京 1 例,江苏 1 例,浙江 1 例,云南 1 例),本土病例9例(均在广东);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25 例,其中境外输入 24 例,本土 1 例(在浙江);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4 例(均为境外输入)。截至 6 月 10 日 24 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1359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根据广东省卫健委通报,6 月 10 日 0-24 时,全省新增 9 例本土确诊病例,均为广州报告。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6 月 9 日 16:52(北京时间 6 月 9 日 22:52),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333,823 例,新增死亡病例 8,662 例:其中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92,596 例,新增死亡病例 2,219 例;巴西新增确诊病例 37,156 例,新增死亡病例 1,010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173,674,509 例,累计死亡病例 3,744,408 例。(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刘恺、许楚楚、顾晨月、武大可、奚奇、魏潇
编辑:武大可、魏潇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