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TEM博士增长速度超过美国,2025年人数将达美国两倍|科研圈日报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高校管理
教育部明确秋季学期学生返校 3 条硬性标准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8 月 9 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染性增强等特性,认真研判对学校疫情防控提出的新要求,封堵防控漏洞,从严从紧从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会议指出,秋季学期学生返校有 3 条硬性标准:学校疫情防控条件达不到当地疫情防控要求的,不能返校;学校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不能返校;有效应急预案和演练落实不到位的,不能返校。(中国教育报)
· 人才培养
中国 STEM 博士增长速度超过美国,2025 年人数将达美国两倍
据《福布斯》(Forbes) 8 月 7 日报道,中国大学在培养 STEM 博士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机构,且根据目前的趋势,这种差距在未来几年只会越来越大。该报告由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撰写,显示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十年内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反超美国。根据该报告,2000 年美国大学授予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博士学位人数共计 18,289 名,是中国大学(9038 名)的两倍;但到了 2007 年,中国大学培养的 STEM 领域博士数量开始超过美国;2010 年,中国大学共有 34,801 名 STEM 博士毕业,而美国大学则为 26,076 名;2019 年,中国大学在 STEM 领域培养了 49,498 名博士,而美国大学培养了 33,759 名。
根据目前的招生模式,该报告预测,到 2025 年,中国 STEM 博士毕业生(77,179)将几乎是美国(39,959)的两倍。报告同时指出,2010-2019 年,国际学生约占美国 STEM 博士生的 42%,而仅占中国博士生人数的 7% 左右。虽然约有 75% 以上的国际博士毕业生在完成学位后仍留在美国,但美国能否在面临新冠流行、移民政策等困难的情况下保持这一优势将是个问题。(Forbes,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 行星科学
研究确定太阳系最危险的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日期和概率
小行星 Bennu 的直径甚至超过了帝国大厦和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图片来源:NASA/University of Arizon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者近期基于“起源、光谱解释、资源识别、安全风化层探测器”(OSIRIS-REx)的精准跟踪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危地小行星 Bennu 的运动,更精确地预测了其直到 2300 年的轨迹。根据现有量表指标计算,Bennu 是太阳系内对地球威胁最大的小行星。全球各研究机构及 NASA 均有与偏转 Bennu 轨道以避免撞击相关的假想项目和相关研究。
此前的研究还在地球周围确定了 26 个“引力锁孔”,如果 Bennu 穿过这些区域,地球的引力可能会使其偏转、发生撞击。此次具有更高精度的研究排除了其中的大多数“锁孔”,仅留下两个。分析显示,Bennu 在 2300 年前与地球发生撞击的总概率为 0.057%,而撞击概率最高的时间点为 2182 年 9 月 24 日,为 0.037%。Bennu 将在 2135 年接近地球,穿过一个“锁孔”,届时近距离的雷达观测将更精确地预测后续轨迹,确认撞击风险。
OSIRIS-REx 于 2018 年抵达了 Bennu,其追踪任务一直持续到 2020 年 10 月,研究了其成分、结构、质量和温度,随后收集了 1 千克岩石和尘埃,计划于 2023 年由后续任务带回地球进行分析。此次研究的相关论文 8 月 11 日发表于《伊卡洛斯》(Icarus)。(NASA,Science News)
扩展阅读:
· 预防医学
小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单克隆抗体能预防疟疾
一项小规模临床试验表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发的一种名为 CIS43LS 的中和单克隆抗体可在接触疟原虫的人群中安全地预防疟疾长达 9 个月。这项研究首次证明,单克隆抗体可以预防人类疟疾。
中国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无疟疾认证,但疟疾仍然是世界上许多地区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 WHO 统计,2019 年全球估计有 2.29 亿个疟疾病例,估计造成 40.9 万人死亡。该研究使用的 CIS43LS 源自一种名为 CIS43 的自然发生的中和抗体,是从一名接受实验性疟疾疫苗的被试身上分离出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改造,以延长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在本次研究中,1 期临床试验纳入 21 名被试,分别接受一剂 CIS43LS 注射。2 期临床试验纳入 9 名实验组被试和 6 名对照组被试,接受受控疟疾感染(controlled human malaria infection,CHMI)以及 21 天的密切监测。结果表明,注射 CIS43LS 的 9 名被试中没有人患上疟疾,且保护作用可持续 9 个月,但 6 名对照组中有 5 人患上疟疾。这些结果表明了该抗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 CIS43LS 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定保护人们免受疟疾感染的最低剂量。相关论文 8 月 11 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IH,Science News)
· 脑科学
可以识别活体大脑中蛋白质的新技术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和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研究人员首次开发出一种方法,可识别活体动物大脑中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内的蛋白质,为了解大脑中数百万种不同的蛋白质提供了新途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病毒,可以将酶送到活体小鼠大脑中的一个精确位置,在预定的位置对其相邻的蛋白质进行基因标记。通过用荧光和电子显微镜对进行大脑成像来验证该技术后,研究人员发现该项技术成功记录了活体神经元内整套蛋白质(或蛋白质组)的快照。通过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以高精确度和特异性绘制各种大脑回路的蛋白质组图,还可以观察蛋白质在一个特定的、受控的区域内工作方式,以及在蛋白质组中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表示,细胞培养物和活体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工作方式并不相同,且活体细胞的研究更为困难。在未来,这项技术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相关论文 8 月 11 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临床医学
治疗新生儿缺氧,亚低温疗法在中低收入国家效果不佳
图片来源:Pixabay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妊娠 28 周至新生儿出生后 1 周)婴儿窒息缺氧、供血不足导致的脑损伤,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近 100 万新生儿死亡,其中 99% 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此前在富裕国家开展的研究表明,降低缺氧新生儿体温可以保护缺氧细胞,预防脑损伤。但 8 月 3 日《柳叶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的一项研究指出,中低收入国家中的亚低温疗法非但不能预防新生儿脑损伤,反而会增加其死亡率。
研究人员从斯里兰卡、印度和孟加拉国足月生产的疑似脑损伤新生儿中随机抽取 202 例接受为期 3 天的亚低温治疗,206 例作为对照。结果发现,低温组 42% 的新生儿在 18 个月内死亡,而对照组死亡率为 31%。相比之下,2009 年在英国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两组婴儿 18 个月死亡率均约为 26%,但亚低温治疗显著降低了幸存者残疾和运动障碍的风险。有专家指出,可能是中低收入国家中妊娠期胎儿感染更普遍、产后护理不周等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Nature News,柳叶刀)
· 环境与气候
研究证明植被对缓解气候变暖有显著作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者发现,森林上空的云层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和反照效果对气温有显著影响,重新造林和植树造林(R&A)对气候变暖的减缓作用显著。因为碳封存潜力巨大,R&A 是最重要的气候问题解决方案之一。此前一些研究认为,高纬度森林反照率随着纬度升高减少,可能会抵消碳封存的效益,使得 R&A 在中高纬度地区效果不佳,甚至反而加剧气候变暖。但新研究指出,由于云层难以研究,过往研究大大低估了森林上空云层遮挡和反照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新研究分析了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引起的云-反照率效应,发现森林地区的云形成相比草原和其他地区更频繁,对地球大气形成了冷却作用,因此,R&A 在中纬度也可显著降低气温,潮湿地带 R&A 的潜力也比现有考虑要大得多。研究者呼吁未来研究继续考虑云的作用,同时关注具体地区的经济效益。此研究 8 月 9 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普林斯顿大学)
· 疫情通报
8 月 11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81 例,其中本土病例 61 例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8 月 11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81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20 例(上海 5 例,广东 5 例,云南 5 例,广西 3 例,福建 1 例,四川 1 例),本土病例 61 例(江苏 38 例,湖北 10 例,湖南 7 例,河南 3 例,云南 3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2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38 例,其中境外输入 27 例,本土 11 例(湖北 10 例,浙江 1 例)。截至 8 月 11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4161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8 月 11 日 18:39(北京时间 8 月 12 日 00:39),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630,656 例,新增死亡病例 9,178 例:其中美国新增确诊病例 166,521 例,新增死亡病例 913 例;伊朗新增确诊病例 39,139 例,新增死亡病例 508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203,944,144 例,累计死亡病例 4,312,902 例。(国家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许楚楚、武大可、管榕、周舒义、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END——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