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xlovid因报价高未进医保,国家临时性支付至3月31日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3-01-18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新冠药物


Paxlovid 因报价高未能进入医保目录,国家临时性支付至 3 月 31 日


图片来源:Kches16414,CC BY-SA 4.0.


1 月 8 日,国家医保局公布新冠治疗药品参与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有关情况。公告显示,今年,共有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下文简称“Paxlovid”)、清肺排毒颗粒3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参与了谈判。其中,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Paxlovid 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


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 Paxlovid 未能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但根据《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的所有治疗性药物,包括 Paxlovid、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散寒化湿颗粒等,医保都将临时性支付到 2023 年 3 月 31 日。在此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的参保患者使用这些药品均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据称,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经过本次谈判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 600 余种。(国家医保局)




·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又一种靶向淀粉样蛋白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在美国获批


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及美联社(AP News)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于当地时间 1 月 6 日批准了又一种有争议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 lecanemab。该药是一种人源化 IgG1 单克隆抗体,与 2021 年获批的 aducanumab 同样为靶向淀粉样蛋白的抗体药物,也由日本卫材(Eisai)和美国渤健(Biogen)生物制药公司联合研发。据报道, lecanemab 经 FDA “加速批准”途径获得授权,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有效减少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标志物,可将早期患者认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减缓 27%。


然而,媒体报道称该药物可能引起包括脑肿胀和出血等潜在副作用。在卫材的研究中,13% 的药物接受者出现脑肿胀,17% 的接受者出现小脑出血的情况。此前有 3 名参与 III 期临床试验的患者死于脑出血和癫痫发作的并发症。研究人员认为患者可能死于一系列被称为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异常(ARIA)的疾病。他们怀疑抗体在攻击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同时削弱了大脑中的血管,而当时所有患者都在服用抗凝药物,这可能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为了用药安全,lecanemab 的标签将包含关于 ARIA 的警告,并建议所有患者在开始用药后的 6 个月内进行三次 MRI 扫描,以监测药物副作用。此外,标签还建议用药中慎用血液稀释药物。卫材表示这种药物预计于 1 月 23 日前上市,但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等待数月才能获得。(AP News, Science News)



· 科学学


新研究发现,21 世纪以来的颠覆性研究越来越少了


图片来源:Pixabay


发明和发现是科技变革历史中重要的内在驱动力,然而一项新研究表明,与半个世纪前相比,2000 年以后的颠覆性研究越来越少了。


这项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领导的研究,根据过去 60 年近 450 万篇论文以及 39 万项专利的引用数据,利用一个名为“巩固/颠覆指数”(consolidating/disruptive index)的指标,来表征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大小,该指数越接近 1,研究的颠覆性就越强。研究发现,1945-2010 年间文章的平均巩固/颠覆指数下降超 90%,1980-2010 年间专利的巩固/颠覆指数下降超 78%,说明与二十世纪中期相比,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对过往知识的巩固,而非颠覆。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突破性的下降是各个领域的普遍现象,该下降现象在多个基于引文或者文本的指标均可重现,研究进一步猜测科学研究速度放缓可能与人们未能有效利用前人的知识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 1950 年代的研究常使用 “产生(produce)”或者“决定(determine)”等词语,而 2010 年代则更常使用“改善(improve)”或者“增进(enhance)”等词来描述相应的工作。相关论文 1 月 4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Nature News)



· 地球气候


亚马孙雨林与青藏高原气候存在远程联系


全球或区域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外一种稳定状态存在一种关键门槛,被称为临界点(tipping point),一旦临界点被激活,系统将无法回至原来的稳定状态。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候网络的研究范式,量化了重要临界要素(可能触发临界点的大尺度系统要素)——亚马孙雨林地区ARA)与青藏高原等潜在临界要素的远程联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 1979 年至 2019 年的全球气候学数据,以全球近地面气温场为基础构建了一系列动态和物理加权气候网络。结果表明,亚马孙雨林地区与青藏高原和南极西部冰盖等气候敏感区域均呈现出显著的远程联系,包括温度的正相关和降水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还指出青藏高原的冰雪覆盖自 2008 年以来正在失去稳定性,预示着青藏高原可能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临界要素,并且已经处于激活状态。该研究首次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地球系统临界点问题,为分析临界要素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相关论文 1 月 5 日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系统科学”微信公众号,New Scientist)



· 疫情防控

 

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发布

 

1 月 6 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重点修订内容包括:对疾病名称进行调整;不再判定“疑似病例”;增加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作为诊断标准;进一步优化“临床分型”;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调整“出院标准”;调整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等。

 

1 月 7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在解读最新版防控方案时指出,在疫情暴发流行期间,结合病毒变异、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等情况,可适时、依法采取临时性防控措施。雷正龙介绍,常态化情况下,主要开展病毒变异监测、个案报告、哨点医院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应急情况下,增加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发热门诊监测、重点机构监测等。(国家卫健委,科技日报等)


编写:魏潇、胡月莲、綦懿、翁佳玉

辑:魏潇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