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士增选公布当日,北大医院霍勇委托律师将正式起诉胡大一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3-12-01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外籍院士


诺奖得主斯万特·帕博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1 月 23 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 2023 年外籍院士的新当选名单。中国科学院新增外籍院士 30 名中国工程院新增外籍院士 16 名。其中,202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瑞典古人类基因组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相关阅读: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颜宁当选中科院院士



· 热点事件


院士增选公布当日,北大医院霍勇委托律师将正式起诉胡大一


根据第一财经消息,11 月 22 日,2023 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的同一天,针对近期的网络举报言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委托律师发布声明,正式启动法律程序,并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起诉


报道展示的一份律师声明显示:"经霍勇教授合法授权,本所律师已经开始收集证据,并将依法彻底追诉相关者的法律责任。网传材料内容与 2021 年同名举报人的所谓举报同出一辙,此前经医院纪委和上级部门多次调查已有结论,举报不实!"该所律师已同步收集同名举报人和相关者实施的其他涉嫌诬陷和损害霍勇教授名誉行为的证据,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此前,一份《关于举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的材料(2023年)》在网上流传,举报人为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举报信包括"学术霸凌"、"假以学术培训之名捞取商业利益"、"医商勾结牟取暴利"、"恐吓威胁举报人的人身安全"等内容。霍勇为此次中科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之一,根据公布的获选名单,霍勇并未当选。在心血管领域,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财经)


相关阅读:

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遭同行专家实名举报,本人及单位回应称“内容不实” | 科研圈日报



· 高等教育


考研报名人数连增 8 年后首次回落,较上一年减少 36 万人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 438 万,较上一年减少 36 万人,是自 2015 年以来的首次回落

来源:新东方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考研报名人数自 2015 年以后均呈上涨趋势,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 341 万人、377 万人和 457 万人,2023 年增至 474 万人,2024 年的 438 万人为 9 年来的首次回落。随着考研的热度逐年增加,考生连续多年备考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的考生不在少数。据麦可思 2022 年发布的《考研“二战”比例持续上升》报告显示,增强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选择读研的主因。2021 届本科毕业生中,读研群体因就业前景好选择深造的比例(55%)相比 2019 届上升 3 个百分点。另有相关调查结论指出,在考研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尽管考研群体中选取本校或更好大学“向上考”仍是主流,但“逆向考研”的人数也不断上升,即考生将综合实力水平不如本科在读的学校作为考研目标,试图实现“降维打击”。


此外,新东方 4 月发布的《2024 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指出,在招生数据中去除保研招生名额后,2022 年和 2023 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考研报名总数与招生总数之比),分别为 5.6:1 和 5.7:1。(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



· 神经科学


科学家确定会影响进食速度和食欲的神经元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学技术,确定了控制小鼠进食速度和食欲的神经元。


研究团队在小鼠大脑中植入光传感器,并向其肠道注入液体食物,观察脑干中影响进食的脑区——孤束尾核中分泌催乳素释放激素的 PRLH 神经元,以及促进非厌恶性饱腹感的 GCG 神经元活动。结果发现, PRLH 神经元随着食物注入而逐渐活跃,并在注入结束后达到高峰。相比之下,当研究小组将生理盐水注入小鼠肠道时,PRLH 神经元没有激活。当小鼠自由进食时,PRLH 神经元会在它们开始舔食食物的几秒内激活,而在停止舔食时又变得不活跃。利用激光激活 PRLH 神经元,能够成功减缓小鼠的进食速度。此外,他们还发现,在缺乏甜味感知能力的小鼠中,这些神经元在进食期间不会激活,表明味觉是激活这些神经元的关键因素。这项研究不仅确定了控制进食速度和调节食欲的脑细胞,还为了解人类食欲调节和进食行为提供了新的线索,其发现也有望应用于人类食欲控制和肥胖治疗的研究。相关论文 11 月 22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Nature



· 人工智能


为了让研究假说成立,GPT-4 会生成虚假数据集


近日,一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眼科学》(JAMA Ophthalmology)的论文,展示了利用 GPT-4 的高级数据分析(Advanced Data Analysis)功能(可编写 Python、执行统计分析并创建可视化数据)生成虚假数据的可能性


在作者的指示下,GPT-4 杜撰了一个包括 160 名男性和 140 名女性的角膜炎患者的数据集,并能依照指示编造结果,错误地支持了深层前板层角膜移植(仅替换角膜外层,保留最内层)优于穿透角膜移植(替换角膜的所有受损层)的结论。AI 生成的虚假数据能够令接受深层前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参与者在常规视力检测中的得分高于接受穿透角膜移植手术的人,这一结果与真实的临床试验结果不符。2010 年一项纳入了 77 人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手术对患者的疗效在术后两年内是相似的。《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报告》(EMBO Reports)主编 Bernd Pulverer 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他说:“现实中的同行评议通常不会对数据进行全面的重新分析,也不太可能发现人工智能精心设计的完整性漏洞,期刊需要更新质量检查细则,以识别人工智能生成的合成数据。”(Nature News)


编写:陈妍希、李裕欣、刘亭君、魏潇

编辑:魏潇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