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与共”心智 | 清华经管说
不管是沙因荷塘中的哪一层,也不管是霍夫斯塔德的哪一维,纸上得来终觉浅,当然还要去躬行,但如果没有文化理解这根弦,再多的差旅与游历也可能只是“闭眼之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在《商业周刊》中文版撰文《“与共”心智》,分享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
日本导演及编剧周防正行的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曾经被我作为案例,教过好几届的清华MBA学生,记得当时既用在“文化思维”的部分,也有关于“规范与禁忌”的讨论。2005年之后,加了新料,结合新上映的美国版《Shall We Dance?》一起作为教学素材。美国版是经典翻拍,剧本出自1996年的日本版,但进行了美国式的情节、细节调整,以“在地化”使其合情合理。
MBA学生投入在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是很金贵的,相比教师引导下的课堂讨论,工夫更多地花在课前的准备上。个人进行案例研读后按小组做进一步的交流,并非求得“一致”,而是以(有理有据地)碰撞促深思,因(彼此之间的)不同而收获。电影算是一种适合引发讨论的素材,并不需要是商业题材的院线大片,但内容是否“抓人”却至关重要。毕竟看片子就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老师得有把握让学生们不虚此“观”才行。
因日版《谈谈情,跳跳舞》(以下简称为《舞?》)而展开的讨论和学习,一直没让我失望,颇有张力,久留余味。不只是役所广司所饰演的男主角,也包括竹中直人的男二,都引起了几多文化理解的共情;舞老师的故事与两代老师之间的互动居然还开启了不少领导力的思绪。
而美版《舞?》加入后,课程讨论更侧重于文化理解的角度。设定的一个基本版的课前作业是要求选择6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段落,比较日美两个版本的异同。因为剧本同源,美版电影的改编就值得玩味。改动了什么?为什么要改?改得恰当吗?进一步地,这里面反映出来怎样的文化差异?
当然,不止一次地有同学直言对美版电影整体调性的不满,某种日版看后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绪,在美版的观影体验中缺席了。常得到不少同学共鸣的一种声音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很日本的,似乎没法照搬到别的文化中去,费了力气硬搬,也是橘生淮南。有同学实验性地先看了美版,再看日版时,才领悟到一些之前少触动的细节,会连连叫道:原来是这样啊。
从增加学习挑战度的教学设计角度,在时间许可的课程节奏下,我还布置了延伸项目学习,要求选择某几个典型场景,特别鼓励选择戏剧冲突性强的情节,进行“1+1+5”的写作练习。具体说来,就是同一个情节,除日版、美版之外,再迁移到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写写这5个金砖国家文化情境下的版本。因为既涉及工作场景,也不乏家庭氛围,而你的脚本中,也需要进行包括性别、年龄、族裔上的画像描摹,更有挑战性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拿捏把握。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我也建议同学们做些针对性的访谈,向不同国家的受访者了解起码够用、到尽可能多的文化细节;同时,提供了一份书单,给愿意通过阅读来增加不同国家文化理解的同学参考。当然,努力做到这些,会很花时间,你会觉得这是个“完不成的任务”,而故意以“完不成的任务”作为MBA学习中的目标要求,其实是有我的用心的——一方面那正是管理者真实生活的写照,取舍是个基本功;另一方面则是“开眼”“开窗”,让有心有力的同学多个念想和奔头。
你也许不难猜到,交上来的本子相当程度地都还只停留在对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刻板理解(stereotype)上,远谈不上什么入木三分的深刻和彰显个性的鲜活,但练习过程作为一个载体,却触发了动起来的学习者们对文化差异的觉知与增强文化理解的意愿。不管是沙因荷塘中的哪一层,也不管是霍夫斯塔德的哪一维,纸上得来终觉浅,当然还要去躬行,但如果没有文化理解这根弦,再多的差旅与游历也可能只是“闭眼之行”。而在课堂中,我也曾经尝试让同学们讨论即使是在国内,大连、成都、广州、上海、北京是否也有分出《舞?》的不同版别的必要,以及,如果故事发生在20年后,《舞?》中的哪些情节可能需要重写?虽然没有国外场景,但这些个练习我也归到“这一代和那一群”的文化理解科目中,丰俭由“课”,各取所“好”。
这算是一个实际教学中增强全球理解的例子,场景并不是国际合作学位项目,也没有请外籍教师来教。当我们说到国际理解教育时,国际师资、国际学生常是被统计和比较的指标,教学中的面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内容,和由此而激发的学生们对于国际差别、全球一体的好奇心、开放性,却是很少被评价和重视的。一个人在校园当中能够遇到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观察对象的可能性毕竟是有限的,但靠着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却可能开辟富有想象力的空间、指引更加宽广的道路,让面向全球体认的教学、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长先走起来。
全球化不是概念,全球化在细节中。在展开《舞?》这部分教学的时候,常会想起费孝通先生在30年前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体味他对文化理解深邃高远的洞察。其中,美人之美,是在各美其美基础上的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是很难得的,也因此是很可贵的。美人之“美”的第二个“美”字,我想特别加上个引号,其强调突出的意蕴在于,这个美,并非世有公论意义上的美,很多时候,就是(他、他国)人之“真实”——美(悦纳)人之“真”,比起美人之“美”,更拓宽着文化理解的边界,凸显出文化理解的本质。计算机从娃娃抓起,AI进入中小学课堂,我看,与少儿认知发展相适应的“与共心智”也应适时滋养开发。
现实世界中频仍的冲突、对立与压抑,就像人类正经历某种绵延的中年危机。但就像《舞?》剧中一样,情节的向前推动离不开误会误解,而误会误解在电影中的存在价值,正在于是要不断被消解、弥合的。较之电影的有限,对于与共的无限,人类当更有信心。
要做的是,我们伸出手来,“Shall We Dance?”(何不与共?)
教授简介
杨斌
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学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
杨斌于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精品课《领导与团队》、《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讲授《管理思维》、《思维、决断与领导力》、《文化、伦理与领导》、《危机管理》、《管理学概论》等MBA/EMBA课程,多次获颁教学奖励。作为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杨斌教授现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
相关阅读
内容来源:本文刊于《商业周刊》中文版 2-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