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斌:关于未来的定期写作 | 清华经管说


差不多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写作短文,到了初中高中时已经能够写挺长的文章,有很好的文采,能驾驭多种的文体。我有个关于写作内容的练习的建议,可以大中小学贯通来做——就是每年相对固定的时间,像年底年初,定期性地请同学们写写未来,比如说,三十年或者五十年后的未来。


这没什么标准答案。谁都可以写写自己脑海中的未来的世界的样子。年纪小的时候,可以从自己能够感受和观察到到生活的维度去写,比如一天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使用到的工具,等等。年级更高之后,就写得丰富得多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生态环境,都可以写,也都值得去写。当然,一直都作为重要场景的,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样貌,往具象里写,更锻炼想象力。当我读到“未来的组织形态”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很希望透过那些干巴的概念推理,看到活生生的场面描摹。


之所以强调“定期”写作,就是想让写作者定期展望、想象。每一年写作者都在成长,现实中经历很多不同的事情,也会影响到你对于未来的思考。比如,全球性疫情的爆发,或者,能源技术的突破,再比如,学习了历史地理或量子物理之后徜徉在时间空间和确定性之上,或者,被体育达标或是伙伴间的关系弄得有些心神不宁的阶段。努力地向前看,也是对内在和当下的观照。


也许你读到的写作中,学生们经常会写到偏向于美好和进展的一面,则可以提示他们也去想象一下这向前的进程中有没有什么可能的危机或者颠覆。如果人们更容易地写到未来有了什么新东西,比如新产品新工作,也可以启发他们去写写未来会有什么消失掉,有什么事物或渐渐或突然就没有了未来。


过去教《领导力》课程时,我常布置有一个行动学习的作业,请每位同学动笔写作自己的“生平”,不是从生下来到写作时,而是用在与你有关的人们在总结追忆你这一生时的那份“生平”。一页纸的篇幅中,包括着业已走过的时光,但更多的,是接下来要走出的历程,结出的果实,当然,还有得到的评价。人生几十年,生平却不长,内容很精要,也许在一个逗号和一个句号之间,可能就包含着许多努力,或者累月经年。


下笔不只是写事,已来和未来的事,同样不能缺少的内容,还有未来你给这个世界所留下的“遗产”,可能是所创立的事业,打造的品牌,解决的难题,也还有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形象,你活在我们脑海里的样子,那股劲头,某种精神,带给人们的影响。


总是郑重其事的同学们,经常会忘记写作未来自己的生活的部分。家庭,子女,包括作为职业之外的自己的热爱和探索。仿佛生平只该涉及与“正事”相关的部分,工作之外,就无需提及。但,人,是一个整体,只记载上班时间的生平,是否缺了什么?


除了大家抱怨这个写作太过挑战之外,也有人嫌弃写作生平不够吉祥,后来我又改为,请同学为自己三十年后准备个发言稿,作为一个校友回到母校的讲台或典礼上,分享人生经历和心得体会,或者是退休时的感怀致辞,有些回顾有些叮嘱,讲给组织中还要继续干下去的各位同仁。


作为行动学习,不只是要求完成写作,还特别安排了,请每位写作者将自己写出来的内容,郑重地与人生中重要的一个人进行当面的分享。可以是另一半,也可能是上司或者密友,说说听听,作为交心的一个引子。如果两个人都写,一起分享更好。可以谈谈自己看重什么,期待什么,以及,担心什么。


也有企业的高管上任时,要求大家都先写一份一年后或者三年后的财经媒体对于本公司的报道。这是想对对表,看看大家的愿景、方向、期待各自为何,可否一致。不过,有人怀疑这种写作中是否难免掺杂着揣摩和迎合,种种情势,比较复杂。所以,给同学布置这个作业时,虽然强调必须完成,却最好不要判卷记分,有时有些还可以不公开。


关于未来的写作,要害就在于定期。写作的文字纵然重要,写作的过程其实更是。长久看,其实最值得期待的成果,是每个人对未来经常性地思想,总是抱有对未来的满怀期待。


教授简介


杨斌


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学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


杨斌于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精品课《领导与团队》、《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讲授《管理思维》、《思维、决断与领导力》、《文化、伦理与领导》、《危机管理》、《管理学概论》等MBA/EMBA课程,多次获颁教学奖励。作为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杨斌教授现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


相关阅读

来源:《教育家》12月刊第4期

编辑:符怡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