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逢明:我与中国金融学科的二三事

编者按

什么是育人,不是金字塔尖、熠熠生辉,是粉笔无言写春秋。什么是敢为,不是翻天覆地、彰显英勇,是心系家国,奉献青春终不悔。


喜迎院庆,学院推出“家园——清华经管学院40周年院庆系列访谈”,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清华经管四十年来的坚守与传承,拼搏与梦想,希望与未来。


他在国内率先引进和创建金融工程学科,从教三十年间,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推动中国金融学科在立足国情基础上融合发展,并迅速走上国际舞台。他是宋逢明,被誉为当代中国开放型金融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尽管有着丰富的经历和贡献,回首往事,宋逢明只是谦虚地表示,自己“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参与建设清华大学金融专业,特别是引进金融工程;第二件事是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认为大学教师不应该只是钻在象牙塔里面做学问,尤其是像金融这样实践性强的学科”;第三件事是培养了一批学生,“他们是我的骄傲。”


把金融工程介绍引进到中国

是命运交付我的任务


宋逢明于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获得系统工程博士学位后,留在清华经管学院国际贸易与金融系工作,一直到2011年退休。“我的博士课题是研究系统方法论的,但其实践背景是将创新方法应用于企业金融的投资分析,所以我希望今后能从事金融方面的教学研究。”宋逢明回忆,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参与清华经管学院金融专业的建设、思考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方向等奠定了有益基础。


成为清华经管学院教师后,宋逢明陆续参与开发并教授了“国际金融”、“公司金融(公司财务)”等课程。他坦言,最初自己也是“一边讲,一边学”,站在讲台上有时会“浑身出汗,心里虚得很”。宋逢明意识到,想要办好金融专业,一方面自身知识储备还有待充实;另一方面,国内传统教学方法已滞后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金融体系现实发展,完全按照国内办学模式已不符合清华的教学要求和特色。那段时间,正好一位美国教授在读到宋逢明基于博士论文发表的论文后很感兴趣,便邀请他前往美国做博士后研究。综合考虑后,宋逢明于1992年赴美留学,进一步开展系统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


在美国进修期间,宋逢明从未忘记思考和探索清华金融专业的办学路子。当时,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正在欧美兴起。“我在美国接触到这门刚诞生的新兴学科时,非常兴奋,意识到对于清华这样拥有雄厚工科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来说,引进和开发这门新学科将可能成为专业亮点。”同时,他也深切地感受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银行金融业将从金融工程中获得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


面对留在美国的发展机会,宋逢明没有动心:“我是决心回国工作的,我一定要把金融工程这门新学科介绍引进到中国,这是命运交付我的任务。”


1995年,完成在美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宋逢明回到清华经管学院参与创办金融专业,担任金融系系主任,并着手引进金融工程新学科。1996年初,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金融工程》,这是国内第一篇产生全国性影响的介绍金融工程的文章。随即,宋逢明又在《金融研究》杂志上发表首页专稿论文《金融科学的工程化》,系统地论述金融工程产生的历史和理论逻辑、基本内容和意义。同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宋逢明和数学家们一道,发起组织“九五”跨学科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及金融管理”,并主持其中的“金融工程”课题,该课题在结题时被评为“特优”。此外,宋逢明在金融工程以及相关的金融经济学领域均做了深入研究,翻译出版马歇尔《金融工程》一书,而后又翻译多本经典著作,主讲的“金融工程”系列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暨北京市精品课程,组建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研究会(后改称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会长……


“与此同时,在清华的办学基本建成了国内第一家按照国际上商学院规范的现代化金融专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有的已经成长为国际金融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他们很感谢在清华打下的学术理论基础。”宋逢明说。


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性金融领导人才、为推动金融学理论发展贡献学术新知,是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的使命。宋逢明对此感到欣慰:“我的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心愿是为中国的金融教学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希望我们金融教学培养的人才能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开放,这是我一直抱有的信念。”


大学教师不应该只钻在象牙塔里做学问


从创建初期,清华金融专业就定位于高起点办学,强调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教学。这离不开宋逢明所秉持的办学理念,也和他所说的“第二件事”密切相关。他说:“对金融的理解很重要,一要坚持科学性,二要牢牢记住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中国银行金融业服务,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和特色。”


宋逢明认为,引进和建设具有先进性的与国际接轨的学科体系固然是有价值的工作,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服务。“中国和西方在社会制度、政治治理模式、经济和金融基本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不同,所以金融办学照搬照抄美国肯定是行不通的。”宋逢明多次强调,“吸收美西方金融办学治学中的先进成份,建设适合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金融学科体系,是中国金融学界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此外,宋逢明十分看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常说,大学教师不应该只钻在象牙塔里做学问,特别是教授金融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教师,应该参与到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切身理解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在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流时了解到“缺乏交易量”的情况,宋逢明基于此建议发展中国国债市场,英国《金融时报》对此做了报道,并称之为中国金融的“思想先驱”(leading thinker)之一。宋逢明还曾在国有大型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受聘担任率先股改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第一、第二届独立董事,亲身参与到这一历史进程之中。


宋逢明也鼓励学生积极将专业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现任清华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金融系长聘副教授高峰是宋逢明的博士生,他回忆道:“刚进入博士阶段,我在宋老师指导下参与了中国全市场指数的构建。很荣幸跟证监会、上海交易所的专家一起探讨。后来推出的沪深300指数中,有一些想法和我们是很接近的。这种实践对我后来做学问有很大帮助。”


宋逢明老师和博士生同学在一起


尽管退休多年,宋逢明依旧密切关注中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并为此倾注心血。“中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是老一辈金融学家们筚路蓝缕的成果,在此过程中,金融理念也与时俱进。”他曾提出清华金融办学的三方面建议:开展跨系科、跨专业的交叉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开放的态度向国际学习的同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结构;积极开展碳金融研究,高举生态金融、绿色金融的旗帜。


他相信,中国的金融学者们一定能够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金融学科,并在探索经济金融普适性理论方面,抢占学术高地,引领国际研究的潮流。


做“铺路石”是件好事

后面的人可以踏着我们前行


2021年,宋逢明获得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设立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事后,宋逢明把所获奖金税后80万元人民币,全额捐赠给了自己的中学母校,设立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有志于从事金融领域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发展中国金融事业的优秀学生。


宋逢明获2021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我们所起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就是做铺路石子。做‘铺路石’是件好事,因为后面的人可以踏着我们前行。”承前启后,谦虚工作,甘当育人“铺路石”,是宋逢明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宋老师是一名在学术上要求很严格,生活中很关心我们的长者。”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副院长薛健回忆,本科时自己曾参与组织过一场讲座,“当时是宋老师帮学生邀请的周小川学长来讲。讲座当晚场地爆满,宋老师没地方坐,就坐在地上听。当时我特别不好意思,他却随和地说,‘没事’。”


1984年,宋逢明加入中国共产党,距今已有40年。他常说,金融的本质不是逐利,金融学的教学很需要诚信。从教以来,宋逢明始终强调要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说:“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但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更是要追求大众的幸福。”这是他的价值坐标,也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诺言与实践。


回顾教学生涯,宋逢明最欣慰、也最骄傲的,是培养了50多位博士、60多位硕士生,这些学生中有的也已经当了老师,也已是桃李天下。


在院庆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心系学院发展的宋逢明寄语师生,希望学院能够进一步提升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同时他也鼓励优秀学生积极投身于未来的金融教育和学术研究,为建设强大的中国金融体系和改革开放服务,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赵佳

编辑:符怡

统筹:张晓雪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