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中国海军之父,福建人!

观八闽 2023-12-16

1856年,太平天国正处于军事全盛期。


太平军步步紧逼,上任不足百日的江西广信知府沈葆桢迫切需要凝聚人心。情急之下,他写信给在福建福州老家的妻子,请她火速赶来充当人质和定心石。


广信位置对战局极端重要。图片来源:《沈葆桢评传 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同年,江西有8个府城、53个县城陷落于太平军之手,许多清朝命官对守城失去信心,甚至太平军尚未露面就弃城而逃。


沈妻林普晴到后不久,太平军兵临城下。当时,沈葆桢正在府城百里外筹款募兵。城内乱作一团,官民四散逃难,林普晴坚决守城等待丈夫归来,亲自为仅剩的400名守军煮粥,并写血书向临省军队求援。次日,沈葆桢带小股军队赶来。3天后浙江援军赶到,广信之围得解。


沈葆桢一战成名。


沈葆桢。图片来源:马尾微文明


林则徐的女婿





沈葆桢(1820年-1879年),福建侯官人。沈氏家族来自河南,宋朝年间迁到浙江,1734年在侯官定居。


沈葆桢的父亲沈廷枫比林则徐小两岁,两人年轻时便已相识。林则徐钦佩沈廷枫文章,作主将妹妹嫁给对方。不料林则徐后来渐登高位,沈廷枫45岁才考中举人,平时以教书为生,收入微薄。受此影响,沈廷枫头两个孩子夭折,沈葆桢成为事实上的长子。


尽管清贫,沈家极为重视孩子教育。沈葆桢从3岁起听母亲日夜授课,稍长由父亲带着读书。


在沈葆桢4岁到10岁期间,林则徐因丧事携全家返回福州久居,时常当面提点外甥的学业和人品。林则徐爱国、鼓励改革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沈葆桢心中打下深刻烙印。


12岁时,沈葆桢与林则徐次女林普晴订婚。19岁时,沈葆桢考中举人,同年与林普晴完婚。


林则徐是沈葆桢的舅舅和岳父。人民网 黄东仪制图


27岁时,沈葆桢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当时国家最高育才储才机构),正式步入仕途。此后八年,他从事图书编辑、省考考官、监察等工作。


1854年,作为监察官的沈葆桢就如何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呈上两封奏折。


第一封就如何改革军事组织结构以提高军队战斗力提出建议。皇帝读后,指示兵部就该奏折予以充分考虑。


另一封分析了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最新形势,其中对下阶段作战策略的判断和湘军首领曾国藩的想法不谋而合。1856年,朝廷将沈葆桢派到江西清兵和太平军交战的前线,曾国藩为沈葆桢提供了人脉和短期庇护。


沈葆桢故居位于三坊七巷宫巷。图片来源:清风福州


六年从知府升巡抚





从指点风云的低级京官到事必躬亲的地方“一把手”,36岁的沈葆桢刚上任就面临巨大的挑战——广信保卫战。


如开头所述,沈葆桢以无畏精神守住了广信,为自己挣得了好名声。当时,太平军占领长江下游大片地区,广信正处于浙赣仅存的清军“生命线”上。广信的保全对曾国藩助益极大,他上奏力推沈葆桢,将沈称为英雄。


凭借这一契机和不俗的能力,沈葆桢借平乱的“风”迅速起势,在六年内从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晋升到巡抚(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在江西巡抚任上,沈葆桢因军费问题和曾国藩渐生嫌隙。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曾国藩主张优先输送军队以剿灭太平军,沈葆桢却拒绝让本省民众生活雪上加霜。此外,沈葆桢还需考虑朝廷对曾国藩的意图——既利用又牵制。


曾国藩对沈葆桢由拉拢转为攻击。沈葆桢试图辞职,被皇帝拒绝。


1864年,太平天国主力部队被消灭。1865年,沈葆桢因母丧如愿回到家乡。


同一时期淡出曾国藩圈子的还有另一位重臣:左宗棠。


福州马尾左(宗棠)沈(葆桢)二公祠。图片来源:清风福州


守护“中国海军的摇篮”





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主张在福州马尾建海军造船厂。皇帝立刻同意了这一请求,却在9月变卦,命令左宗棠立刻前往西北镇压回民叛乱。


左宗棠拒绝将船厂事务简单移交给继任闽浙总督,认为船厂如要办好,必须有专职、高级别、可长期出任的负责人。沈葆桢是最佳人选。


此时的沈葆桢正享受着难得的安宁守孝时光。他在巷口开了家叫“一笑来”的小店,给人题写对联和扇面以补贴家用。


面对左宗棠的请求,沈葆桢起初没有接受。他的上份工作是江西巡抚,以他在北京的声望,守孝结束继续当巡抚甚至升总督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任船政大臣是不折不扣的降级。此外,新事物成败难料,长期与船厂绑定,相当于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


左宗棠离任在即,沈葆桢终于同意接棒,但要求在守孝期满后的1867年7月上任。他有过省里工作经验,预知接下来的困难,需要为自己留下观察和思索对策的时间。


果然不出所料,新任闽浙总督吴棠对洋务并不乐衷。对于造船厂:


左宗棠:“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沈葆桢:“以万不得已之苦心,创百世利赖之盛举


吴棠:“船政未必成,虽成亦何益


吴棠把左宗棠为保护船厂留下的技术管理人员一个个拔掉,导致到1867年10月,船厂关键岗位依然空缺。


所幸,此时总理衙门站在左和沈这边。随着1868年1月吴棠被调离,船厂步入正轨。


福州船政局老照片。图片来源:清风福州

中国船政文化城。人民网 黄东仪摄


沈葆桢把住所迁到马尾现场,为与左宗棠的共同愿景奋斗:中国人自己造船自己开!八年时间,他把马尾区的一块荒地,变成了清朝最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技术训练场所点击阅读详情。“近代中国海军之父”非他莫属。


对于船厂,沈葆桢双管齐下,一面以无私铁面维持纪律,甚至亲办贪污和小偷小摸事件;一面确保工人拥有较高报酬并能按时领薪。在沈葆桢任职期间,造船厂顺利完成16艘船舰的制造,被《申报》称赞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工业企业”。


对于学堂,沈葆桢强调:学堂是整个事业的根本。他为船厂大门创作对联: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人,从船政学堂走出,在往后数十年间大放异彩。


当时,欧洲造船技术高速发展,而船政学堂学生们学习的却是外国教官传授的静止过时的知识。对此,1873年底沈葆桢有远见地在奏折中提出船政学堂毕业生的留洋深造计划。


1877年,船政派出了第一批13名留学生。沈葆桢把学生们推向海军技术最前沿,他们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船政学堂人物群像,正中居官服者为沈葆桢。江启华 绘(人民网 黄东仪翻拍)


台湾近代化第一人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办了七年造船厂的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台抵抗。


沈葆桢一面调集船只、购买弹药,在台湾各处积极布防,准备必要时用武力将日本军队赶出台湾,一面鼓励学生借机练习航行和海陆测绘。


此次事件以签订《北京专约》,清政府赔偿50万两结束。沈葆桢对专约很失望,将外交失败归咎于他本人防御不足。学者庞百腾则在研究后指出,事实上沈的防御较为充分;但日本人将事情闹到北京,朝廷错误地“对自己地力量持贬低态度”,才对日本人的要求作出让步。


在台期间,沈葆桢悉心筹划、深谋远虑,开禁、开府、开路、开矿,为台湾岛内人口大幅增加、1885年台湾建省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台湾近代化第一人”。


1879年,沈葆桢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在口授遗折中,他为当年日本吞并琉球为冲绳县一事而愤慨,请求皇太后“节省浮费”,建造比现有船只更先进的“铁甲船”,“臣虽不获身睹其盛,亦当无憾于九原。”



推荐阅读

第一个把番薯引进中国的,是这位福建人!

这位千年前的“神童”,来自福建武夷山…

祖籍福建!这位清末怪杰曾名振西方



来源|观八闽 撰稿/黄东仪 参考/《沈葆桢评传 中国近代化的尝试》(庞百腾) 福州市政府网站编辑|林诚烨审核|陈欢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