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只免费播出一集
听后续内容,请下载知识星球APP,找老齐的读书圈。
【两个群分别运营 不要走错了】
家长眼中的熊孩子!如何成为一代圣贤!《知行合一王阳明》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再次来到老齐的读书圈,从去年开始,很多朋友都想让老齐给读读王阳明,觉得知行合一这种哲学很强大,王阳明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接近圣贤的一个人,他的思想更是影响深远,甚至很多外国人,都是他的思想传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找来一套书,度阴山先生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来好好的了解一下王阳明的思想格局,感受一下圣贤的智慧。
王阳明虽然是圣贤,他的心学也被称为圣贤之道,但是知行合一却是世俗的智慧,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是程朱理学很火爆的时代,这种东西,要求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东西被后世人骂成了伪道学,也因为标准极其苛刻,所以很少有人能达到。说白了,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楷模,但这种人通常是不被别人所喜欢的。到了明代,皇帝们倒是非常推崇这种理学思想,说白了就是统治需要,让人都高尚起来,其实你就没有思想了,于是就不会再有不臣之心。他的江山也就能稳固了,但其实你仔细想想,他要你清心寡欲,克己复礼,但自己却每天花天酒地,妻妾成群,所以显然是说不通的。理学在明代已经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虽然大家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学派,但也基本上离不开那一套。当时的理学已经是一套完美的,严密的体系,你很难去撼动。
1472年,王阳明本名叫做王守仁,生于浙江余姚王家,他从小就比较活泼,七八岁的时候就迷上了中国象棋,那时候的王阳明为了象棋可以做到废寝忘食,不是在下棋,就是在去下棋的路上,身边随时摆着棋谱,他的父亲王华,觉得他是玩物丧志,于是干脆把它的象棋扔掉了,这让王阳明心痛不已,不过这个孩子确实比较怪,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情忘掉了,然而并未去读什么圣贤之道,而是一门心思研究起了养生术,父母依旧阻拦,过几天他又变了,开始去舞枪弄棒,从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出来,王阳明天生就是一种发散思维,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个性,这种孩子通常创新能力都比较强,但学习和考试能力比较差。一般学校里调皮捣蛋的都是这种孩子,如果好好引导,这些孩子以后会有很大的出息,如果你扼杀了他的天性,那么就只剩下了学习不好的劣势。好在王阳明小时候,有爷爷护着,让他的天性得以释放,在他11岁那年,王阳明的父亲金榜题名,所以全家人要一起搬家到北京。此时王阳明已经才气侧漏,据说已经可以出口成章,在北京读私塾的时候,他问先生,何谓第一等事。也就是说读书为了什么?先生给的回答是,当然是读书做大官了,但是王阳明显然不满意这个标准答案,他马上怼了回去,他说自己认为读书就是要做圣贤。教书先生一脸懵逼。也无话可说,这就跟咱么小时候,回答说长大以后要当孙悟空一样。老师都会觉得你是童言无忌。这事让他爹王华知道了,过来特意嘲讽他,问他你懂什么叫圣贤吗?王阳明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话当然不是王阳明自己说的,而是他背诵的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话。这当然唬不住他的状元老爹,继续批判他,这就是理想主义。但王阳明仍然不服,他说孔子就是圣人,他爹觉得更逗了,你还要比孔子,王阳明反驳大家都是人,为啥比不了。不过,王阳明对于圣人的理解此时却是还是太空洞了,他根本找不到圣贤之路,但他却可以找到逃课的方法,经常逃课去跟小伙伴们玩一些军事游戏,而且玩的还很认真,甚至他们还制作了各种旌旗,煞有架势的在那排兵布阵。这可把他爹的鼻子气歪了,心想这个号就算是练废了。我一个书香门第,你竟然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王阳明又回怼,说排兵布阵怎么就不入流了?孔子不也是文武全才吗?王华暴跳如雷,人家是圣人,你算是什么?你现在就应该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大明朝的公务员。王阳明的观点更奇葩,他说你当了状元,子孙也捞不到好处,我们要想当状元还得自己考,但是如果我建功立业,就可以流芳百世,所以我才不稀罕什么状元。每到这时候,他的状元老爹,眼看说不过他,就只能准备削他了,但是打嘴仗是可以的,只要一动手,爷爷就会瞬间出现,充当保护伞。所以王阳明有恃无恐。从此之后,王阳明开始自发学习兵法,苦练骑射,甚至还不断的模拟古代的著名战例。有想不明白的地方, 他还跑出去几百里地,到实地去考察地形,15岁的时候,他就自己到居庸关外面,看看为什么每次都打不过蒙古,他甚至打入敌人内部,跟蒙古人混作一团,还在蒙古举办的射箭和摔跤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他越是玩的不亦乐乎,他老爹就越是气的发抖。后来,北京郊区发生了农民暴动,王阳明大喜,写下了一篇平安策,但又被他父亲骂了个狗血淋头。16岁的王阳明,准备结婚了,家里给他安排了,让他到南昌迎娶白富美,新娘是江西副省长的闺女,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成婚的当天,王阳明居然失踪了,他从家里漫无目的的走出来,又神不知鬼不觉的来到了一所道观,遇到了一个道士,一打听才知道,这个道士已经96岁了,这让王阳明眼前一亮,又把小时候学习养生的兴趣勾起来了。于是讨教养生秘诀,道士说,就两个字静坐。内心空空什么都别想,于是两人就这么坐着聊天,聊了一宿,第二天他终于想起来,自己正在办婚礼。于是他赶紧返回了岳父家里。回来一看家里全都乱套了,岳父带着家人找了他整整一宿。其实这件事,我们已经能发现王阳明的转变,小的时候他是发散思维,对什么都喜欢,但成长到现在,他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专注力。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甚至可以忽略全世界。这时候王阳明也在学习理学,读了朱熹的很多书,他还去追星,那时候的明星是有文化的人,不像现在就动不动小鲜肉,小姐姐。王阳明去拜访的人是当时的理学大家娄谅,他问娄谅,如何做圣贤?娄谅自信满满回答, 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这让王阳明大喜,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改变命运的回答。娄谅还告诉他,内圣才能外王,所以要成为圣贤,为万世开太平那都是表象,重要的是不断的锻造自己。从而达到人生巅峰。至于如何做到内圣,娄谅说了四个字,格物致知。这是朱熹老夫子想出来的方法,说白了就是你面对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之后,你就是圣贤了。以现代人的视角去看,这些纯粹都是屁话。因为压根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搞明白,所以最后只能是不懂装懂。但王阳明信以为真,这就算是误入传销组织。回去王阳明认真学习四书,人家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他读书是想成为圣贤,真的每一个字都想弄明白。还不断的学习各种理学大家的著作注解。那个娄谅还告诉他,万事万物皆有理,于是王阳明就决定先去格竹子。而他的做法就是盯着竹子,往死里看。这一看就看了6天,最后看到自己都产生了错觉,竟然感觉竹子都在嘲笑他。结果他彻底体力不支晕倒了,后来他终于觉得朱熹老儿的这套方法有问题。但是在那个年代,批评朱熹?基本就相当于骂亲爹一样大不敬,他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别人都觉得王阳明格竹子,格出了神经病。王阳明却说,朱熹说万事万物皆有理,我们格个竹子尚且如此费劲,这格到死,也根本当不了圣贤。但别人对他是坚决不认可,没人敢承认朱熹有错。因为那样可能会被封号。不过此时王阳明的成绩倒是突飞猛进,在1492年他20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乡试。第二年就进京赶考。大家本以为凭借他老爹和岳父的权势,王阳明肯定能考上,但是他却意外落榜。其实并非是他运气不佳,而是因为他没有用心学习八股文,之前他一直研究养生术,还有理学,佛学,兵法这些选修课,而根本没好好准备应试技巧。但是,王阳明似乎对考功名这种事一点都没放在心上,他回到浙江余姚之后,依然是玩自己的。还结识了一个奇人,这个人是谁呢?咱们明天接着讲本书内容,只免费播出一集
听后续内容,请下载知识星球APP,找老齐的读书圈。
【两个群分别运营 不要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