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 | 银行家的风险管控之道——对话上财78级校友、国内资深银行家刘晓春先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风控博士沙龙 Author 刘晓春

本文刊登在2020年3月28日出刊的《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2020年第1期(总第11期)“对话”栏目。

声明:对话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的观点。



嘉宾简介

刘晓春,国内资深银行家,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高级经济师,曾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浙江省分行副行长、香港分行副总经理以及总经理,后曾担任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等职。目前担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

刘院长,您好!其实我们更习惯称呼您“刘行长”,因为您在银行业工作了近40年,是国内的资深银行家,同时您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杰出校友,非常荣幸邀请到您担任本期《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对话”栏目的嘉宾,期待能够聆听您关于风险管理的非凡洞见。


刘晓春先生:

很高兴能受邀担任贵刊对话栏目的嘉宾!在这里,我首先祝愿母校的老师们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业进步、校友们事业有成,同时,也衷心希望《上财风险管理论坛》刊物越办越红火!



《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

您是1978年考入上海财经大学(当时是“上海财经学院”)并就读金融学专业,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所以我们十分好奇当年您在就读金融学专业时主要学习了哪些课程?当时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又是怎样的?


刘晓春先生:

我们当年的课本都是文革前的,许多都没有再版过,我们当时用的都是学校临时赶印的油印本。可以说,当时的课程和教材,都是仓促决策的,再加上刚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的方向并不明确,“摸石头过河”,石头还没开始摸,理论上有许多禁区,所以,课程内容,你可想而知。
对我们这些刚进大学的人来说,好在当时学校有个不小的图书馆,里面还是有一些以前出版的翻译作品。另外,福州路上有个很不起眼的楼上书店,没有店名,大家说是内部书店,里面有许多据说是供相当级别领导阅读的内部出版物、港台出版物的扫描盗版书,都是些最新的社科类的翻译作品和当时国内还禁止出版的一些民国学者的作品,还有一些外文原版。
后来,现代经济学的作品逐步正式翻译出版了,比如萨缪尔逊的《经济学》等。应该说,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经济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比如会计原理等,还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更多的知识,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
财大当时还是上海财经学院,学院与大学的区别,据说一个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一个是培养学者型人才为主。但是,作为上海财经学院的学生,我感觉大家都更喜欢理论,对那些实务课程并不感兴趣。那时的同学,应届生很少,都有不同的经历,除了对理论有兴趣,由于经过文革,都有工作经历,大家更关注改革和开放,相互之间的讨论非常热烈,有时甚至很激烈。



《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

您长期的银行从业经历中,您的职位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从最早期的基层普通员工到部门总经理和分行行长(总经理),再到一家商业银行总行行长,您认为这些不同的职位所承担的风险管理使命会存在怎样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刘晓春先生:

我理解你可能是想要了解这些不同岗位,银行专业风险管理的异同。但我还是答非所问,从管理角度讲风险吧。管理是一项有趣的工作,不同的岗位不仅有专业规律的不同,面对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至于风险,在管理中,不仅有专业风险,比如信贷风险等,还有管理本身的风险。
作为一个员工,主要是考虑如何高质量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要注重本岗位的专业,更要注重具体细节。工作中一些细节上发生的错误,不一定造成业务的损失,但对你个人的职业生涯会有影响,这也是一种风险。
从部门角度讲,也是这样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这个部门的专业,就是说业务不能出风险,比如信贷不能出不良贷款,会计不能出记账差错、核算差错等等;另一方面就是部门工作,你怎么做得精细,怎么与其他部门有更好的合作,怎么给领导做好参谋等,这会影响到部门在机构中的地位,当然也会影响你作为这个部门领导的职业生涯。
当行长又与当部门领导不同,不仅要注重银行专业,还要综合权衡整个银行的风险和利益,为了整体利益,有些损失也只能忍痛承受。比如,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服务客户,拓展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有时需要在贷款利息上做一点折让;或者,为了更好的维护客户,需要在科技上做一些额外的投入,以实现客户系统与银行系统的对接等。
当部门领导,管理中主要是本部门的业务和人员,许多行政管理工作是由行里其他部门承担的。当行长不仅是内部管理,还有许多与专业本身无关的对外交道。比如网点选择、装修,需要与许许多多的政府部门去打交道,具体到银行门前的停车位管理等,都要支行行长操心的。这些,分行内部业务部门的领导和员工是没有感觉的。
作为行长,支行行长、分行行长、总行行长也是不同的。支行行长面对的具体风险是直接的,尤其是业务风险。分行行长主要是组织、协调和管理的风险。同样是分行行长,境内分行和境外分行又有不同。境内分行,下面有许多分支机构,行长主要是根据本地实际贯彻总行战略,通过各种会议、文件指挥部门和分支机构。境外分行,有些没有分支机构,即使有分支机构,更多的是直接经营,行长需要时刻关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业务决策。所以,境外分行的行长基本没有机会开大会长篇大论做报告。
总行行长作为业务经营和管理的最终决策人,是没有退路的,就是说,你心里没底的时候,是没有地方可以请示汇报的,你必须自己做决策。举个例子,如果支行、分行发生流动性困难,可以向上级行求救,是一个局部风险。总行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就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否则就是一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造成社会影响,甚至引发挤兑。再如,一笔贷款,支行或分行认为有风险,但又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可以往上推,向上请示汇报,到总行行长这里,就只有同意和不同意,圆滑一点,就是放一放、拖一拖,但这也是最终的决策。
同样道理,副职和正职的区别也是这样,副职可以提各种合理化建议,正职则必须权衡利弊做一个唯一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往往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想当正职,你就必须有得罪人的心理承受力。这也是一种风险。管理需要有战略眼光和决断,同时又是一项非常琐碎细致的工作,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活生生的人,风险分布和隐藏在这些微小的地方,这不是靠坚持几条原则和教条就能对付的,有时你“心底无私”,但不一定“天地宽”。一项新的工作,对工作的一个新的调整,从工作本身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也没有风险,但可能因为个别员工的利益没处理好,就导致整个工作失败或造成比较大的风险。打个比方,公路上的收费站,大家都有意见,于是要撤。表面看,是撤一个收费站,少收一点钱。实际上这是小事,真正的问题是,你要撤掉的是一个机构,收费站的员工如何安置?收费站的站长也算是一级干部,新的安排他是不是满意?管理收费站的部门和人员是什么想法?接受他们的部门和人员会有什么反应?或许你会说,这有什么?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小局服从大局,该怎么就怎么。现实的管理不是这样的。你如果处理不好,收费站或许是撤了,但你也被服从大局了。



《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

本期杂志的主题是“房地产投融资的风险管理”,当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在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风险?如何有效地管控这些风险?我们想倾听您的想法和建议!


刘晓春先生:

我对房地产行业没有专业的研究,只能从银行的角度来谈谈一些看法。
一家银行,对于房地产行业,在宏观上要有一个基本的取态,就是怎么看待房地产行业,本行在资产摆布上,把房地产行业放在怎样的位子。房地产行业再好,大多数银行不可能把大部分资产都投向这个行业。我们有行业集中度管理。总体上,在今后很长的时期,房地产依然是我国的一个支柱性行业,银行在资产摆布中还是会有相当的比重。其次是对房地产行业内部不同类型领域的取态,比如商品房、写字楼等。再次是投放形式,或者说具体的投放类型,比如开发贷、按揭贷款、房产抵押贷款、房地产债券投资等。最后是对客户的定位,特别房地产企业。此外,还有区域策略的选择。
在具体投放时,银行首先关注的是客户。客户的资质、规模、历史、经营风格等,都是银行需要认真研究的。这些虽然是财务报表之外的情况,但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都是优质项目,但对不同风格的客户,银行也有不同的策略。
再一个,就是健康的财务表现。现在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这方面,房地产企业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个别企业几乎把所有的融资方式都用到了。因为融资渠道多元化,我们会更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健康的财务表现,不仅是资产负债率、期限错配等,更重要的是各类融资方式,或负债方式,与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比如,贷款和债券,都是债务,但规律不同,对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不同。在信息披露上,贷款是间接融资,只要将信息披露给贷款银行;债券是直接融资,是向市场公开融资,信息需要向市场公开披露,企业或项目经营稍有变化,直接影响债券的交易价格。一旦发生对付困难,贷款可以和贷款银行进行非公开协商;债券则是直接违约,导致企业负面信息扩大,影响再融资能力和成本。再比如,不少房地产企业热衷到境外发债,不仅会面临利率风险,还面临汇率风险,对这些风险有没有适当的对冲安排?还有,许多企业强调轻资产、快周转,经过这二十年的狂飙突进,现在来看,这样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可以有爆发式增长,高杠杆发展,轻资产飞跃,但不能把这样的发展当作常态。一个企业要持续、稳健发展,还是要有适当的轻重资产的配比与互补。所以,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今后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我今天想特别强调的。
至于具体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都是一些常规的操作,谈的人很多,我就不再啰嗦了。谢谢!

(完)

业界点评


《上财风险管理论坛》杂志的对话栏目采访了刘晓春先生,读后深有同感,讲几点看法。

作为刘晓春先生上海财经学院复校后的同届同学,对他所描述的当年求学情况,觉得很真实,所以这一代大学生毕业后,能珍惜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

我们毕业至今,所经历的是共和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沧桑巨变,无论专业各异,职位高低,奉献,敬业是永恒的。我也曾在国家部委、政策性银行工作过,共同的经历,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弥足珍贵。

要感谢当年母校所给予我们的理念、知识,支撑着我们走好职业生涯的每一步,作为上财学子理当心系母校,竭诚回报。晓春先生也堪当楷模。

晓春先生讲到金融机构风控,十分精到,看了感同身受,我也历任政策性银行计财、会计(结算、清算)、内控、分行负责人,直至任党委巡视组组长,十分清楚风险无处不在,识风险,控风险,管理风险,是金融机构永恒的题目,理论固然重要,但书面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丰富的实践,尤其是一些刻骨铭心教训,会让人深刻铭记,并反馈到风控的实际操作中去。

——杨青  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巡视组组长上海财经大学78级统计专业校友
阅读了对刘晓春先生的访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在银行中不同等级的职位看风险角度以及处理风险问题方式的不同阐述。也许用“屁股决定脑袋”这样的描述过于直白低俗,不如让我们打个比方,我们工作的机构是一棵树木,不同层级岗位的人员站在不同高度的树枝上。由于高度的不同,他所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因此,每个层级的员工做出的决策,必然有其不同的出发点和思路。所以在树顶的管理者,不妨偶尔邀请不同高度树枝上的员工到上面来看看风景,树顶的管理者也不妨到不同高度的树枝上欣赏不同的风景。在这样的过程中,管理者的决策才会基于一个全面角度的考量,同时机构执行效率也会更高。

——胡其浩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首席风险官


转自丨风控博士沙龙


往期精彩回顾

校友福利:

校友福利 | 2019新版校友服务手册上线啦~

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最新备案校友组织信息查询表出炉啦~


SUFE102:

活动报名 | “隽永年华  •  同心追梦”---2019上海财经大学校友返校纪念大会
情系上财 汇爱成海 | 上海财经大学102年度捐赠期待你的支持



上财校友会《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系列报道:



全球战疫 命运与共丨致海外Sufers的一封家书


致广大上财校友的倡议书!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无锡校友会助力在锡校友企业,成功举办复工复产政策咨询交流会(系列报道十四))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校友企业国翰能源向母校捐赠自主研发检消舱(系列报道十三)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上财澳大利亚校友会关爱疫情中的留学生校友(系列报道十二)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系列报道十一)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上财湖北校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系列报道十)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上财香港校友积极参与香港抗疫公益活动(系列报道九)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上财北京校友抗疫撷英(系列报道八)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系列报道七:“远隔重洋,心系母校'' --澳洲校友会捐赠口罩助力母校抗疫)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系列报道六:“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云南校友会爱心捐赠活动公示及汇报)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系列报道五:北京校友会捐赠3万只口罩助力母校疫情防控)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系列报道四:水森林空气杀菌进入上财校园)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系列报道三:顾钢校友原创新作《爱是人类最强音》MV为抗疫助力!)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系列报道二)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 | 海内外上财校友一直在行动!

“爱心驰援 共抗疫情” | 上财校友在行动!


爱心驰援 共抗疫情 | 上财校友“爱心驰援,共抗疫情”第二轮募集!


“逆行者”的爱之旅——上财校友齐心抗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