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这25条举措入围“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快来选出你心中的十佳!
由上海市医改办指导、《解放日报》社和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推选活动今日(22日)起接受网络投票。
近年来,上海作为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地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针对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大胆探索,推出了许多对巩固医改成果、服务百姓健康具有推动力、创新性和显著社会效益的改革举措,促进了上海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连续10多年达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并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市民可在12月22日《解放日报》上查看25条入围举措的具体内容,也可于12月22日-31日期间,通过“健康上海12320”官方微信的投票通道,推选近年来上海医改中影响较大、取得突出成绩的创新举措。首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结果将综合专家评选得分和公众投票结果产生,并于2018年1月公布。
1. 网络投票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24:00。
2. 每位用户在投票期内只能投票一次,一次投票最多能选10个选项。微信投票将作为参考指标,最终结果还将结合专家评审。
3. 本活动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01
推荐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四家新建三级医院落户郊区,缓解当地百姓看病难
2012年第四季度,市六东院、仁济南院、瑞金北院、华山北院等4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简称“4家新院”)先后落户浦东、闵行、嘉定、宝山,本市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5年来,4家新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区域内居民看大病、看急症、看专家的需求;4家新院诊疗流程便捷、服务人性化,患者费用负担较母体医院低,得到区域居民的普遍认同;4家新院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支撑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引导形成合理的就医秩序,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优化的效应持续显现。同时,4家新院作为上海公立医院改革的“试验田”,积极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率先推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运行和补偿机制改革举措,如取消药品加成等,为全市面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累了可复制经验。
推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成立国内规模最大儿科学院,为紧缺儿科人才“造血输血”
该院在原有历史悠久的儿科系的基础上,秉承“整合资源、创新教学、医教协同”的建设理念,成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儿科学院。一是整合系统内三家儿科医院及其他医院儿科专业的优势资源,捏紧上海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拳头”,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形成“合力”。二是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招生,并积极酝酿儿科专业(5+3)招生,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秀医学生生源,增强专业考生的荣誉感和历史感。三是建立镶嵌式、多模式、重实践为特色的儿科教学体系。开创性地建立成人-儿童器官整合的镶嵌式教学模式,以标准化儿科病案库、标准化医学模具为载体,建立基于儿科模拟平台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四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结合,多方面构建立德树人培养机制。五是摒弃平面化的单纯理论考核体系,创立涵盖理论学习、病例分析、技能操作、竞赛等在内的多维度、多视角考核评价体系。
推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开辟实验室与病房双向通道,加快医学专利成果转化
作为一家大型医教研综合性医院,该院每年从临床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既具备学术创新价值、也符合临床实践需要的医学创新。医院对这些创新成果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近年来申报专利数及授权专利数均明显上升,分别从2003年的8项和0项,增加到2016年的102项和45项。在此基础上,该院大力推进、实施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战略,发动多方力量,整合院内外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和产品,开创“从实验室到病房(Bench to bedside)”和“从病房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通道,大力倡导医学研究成果的普及和社会化,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良性循环。
推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创建区域儿科医联体,打造共建共享、分级诊疗的儿科服务模式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主体建设单位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补齐本市儿科资源紧缺的短板,分别牵头成立区域儿科医联体,与各区卫生计生委、相关合作单位一起打造儿科分级诊疗服务新模式,为本市儿童提供优质和便捷的健康服务。通过创建区域儿科医联体,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回应健康中国“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战略主题,主动将优质儿科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着力提升辐射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儿科服务能力,围绕儿童健康需求,创新务实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儿科诊疗服务,在切实推动和实现患儿“就近就医、有序转诊、分级诊疗”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推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作为上海新一轮医改重要举措之一,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该医联体是以新华医院为核心,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为枢纽,联合区域内二级医院以及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技术、人员、信息等整合为切入点的医疗服务联合体。在新华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专家下沉社区、资源整合利用、技术引领支撑、搭建培训平台,创建“新华医院专家+崇明分院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慢病管理平台,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治疗提供分级诊疗、三级联动、动态管理的一站式系统诊疗服务,让基层百姓少跑路、少花钱、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实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
推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日间医疗提高效率, 有效缓解患者入院难手术难
该院以日间医疗新型服务模式为抓手,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可及性。深入开展以日间手术、日间化疗、日间介入为核心模块的日间医疗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优化流程和改进服务模式,实现了集中化、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精细化的管理目标,成为全国日间医疗示范性创新医院。2016年医院日间手术占比40%,居全国三级综合性医院首位;平均住院日仅5.85天,为全国三级综合性医院中最低;病床周转次数达到71.75次,居上海市第一位。通过日间医疗的开展,大大提升了医疗资源运行效率,有效缓解了患者入院难、手术等待时间久的问题,同时合理控制了医疗费用,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2016年该院出院人数达到121189人,在上海市级医院中排在第二位,部分手术病种(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院次均费用比市级医院低3000元。
推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将名中医的临床经验推广到社区和基层
该院以“名中医工作室”为核心和纽带,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将名中医的临床经验推广到基层医院和社区,让名中医资源服务社区百姓。医院与徐汇区卫生计生委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与徐汇区合作开展基层医院中医人才培养专项工作,探索建立慢性疾病三级联动诊疗机制和全程管理平台;与闵行区卫生计生委携手,开展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项目;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签署协议,建立浦东新区名中医工作室。该项目有效缓解了患者看“名中医”难的问题,提升了基层医院中医诊疗水平,立足社区开展的慢病管理工作也有助于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
推荐单位:上海长征医院
开展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从源头保障合理用药
该院在连续5年开展处方事后点评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并开展实时前置、人机结合的处方审核模式。应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施并推广“两审核两拦截”,以“多时段、多科室、多处方、多药品”方式,对错误处方及时拦截,对不合理处方实时沟通,从源头上减少了严重用药错误的发生,真正实现处方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药事闭环式管理,规范了医生处方行为,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合理用药。该院的做法已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药政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并得到上海市领导和市卫生计生委高度评价。
推荐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构建现代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天花板”让好医生脱颖而出
该院紧扣医改要求,自2014年起,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现代医院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医师分类规划发展、分类绩效考核、分类职称晋升和分类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涵盖“识人、择人、用人、育人、留人”的现代医院人事管理“5P”模式,形成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打破“天花板”,让更多好医生脱颖而出,激发医务人员活力,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及信息化的考核举措,将大题“细”做,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医学人才生态系统,为建立综合性大型公立医院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做出了扎实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解放日报》头版、新华社内参、《健康报》头版等均对该院现代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专题深度报道。上海市领导到该院作专题调研,对医院现代人事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市级医院范围内参考借鉴、学习推广。
推荐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上海市糖尿病全程预防和诊治体系
糖尿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上海市约有250万糖尿病病人。该院联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眼病防治中心、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上海市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预防和诊治服务体系建设。该项目整合公共卫生和临床资源,为全市社区开展了适宜技术能力培训;开展临床检验标准化建设,合格率从2%上升到97%;完成29万人疾病筛查,新发现糖尿病病人和前期患者6.4万人;完成20万人并发症筛查,发现严重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10200余例,严重视网膜病变患者2500余例,40%患者已经转诊得到及时救治。据相关评估显示,仅糖尿病肾病投入产出比达1:184,已节约10亿元医疗费用。该项目建立了糖尿病眼病远程筛查系统和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实时信息服务管理。该项目有关成果已纳入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工作规范。
推荐单位:华东医院
做实分级诊疗,确保转诊绿色通道畅通
2006年4月起,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相关政策精神,该院先后与长宁、闵行、嘉定等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探索分级诊疗合作,是上海最早构建和推行双向转诊机制的三甲医院之一。2013年,医院又在上海率先成立双向转诊办公室,目前已形成挂号、收费、就诊、陪诊一门式服务模式,精确分诊,专职对接,落实家庭医生转诊病人“五优先”,确保绿色通道畅通。2017年4月,该院在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上作为先进典型交流发言,提出三甲医院在分级诊疗工作中作为双向转诊的“推手”、强基层的“帮手”、诊治疑难重危病人的“高手”的角色定位,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推荐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
“互联网+”儿童医疗健康服务
经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该院基于儿童就医需求和医改政策导向,结合“互联网+”技术,创建并实施了“互联网+”儿童医疗健康服务。这一举措以患儿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微信、家长学校、智能床旁、儿科医联体、互联网医院的实践,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和信息交换壁垒,创新了组织形式、技术业务、服务流程和运行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流程、线上线下、医患互动、区域联合、协调统一的儿童健康服务模式,为精准便捷就医、促进健康教育、均衡卫生资源、提升区域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模式在市儿童医院儿科医联体和儿科发展协作网东部片区各成员单位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院因在“互联网+”儿童健康服务及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和2017年“中国医院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推荐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首创,为居民提供大肠癌筛查和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
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居民健康水平,降低重点人群、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2012-2013年,“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和“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两项本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先后落地。实施至今,累计完成大肠癌筛查300万人次,接种肺炎疫苗超过127万剂次。结果显示,筛查出的大肠癌早期比例较以往提高4.36倍,实现早诊早治、改善愈后,同时检出并及时治疗各类癌前期病变,有效阻断癌症病例的发生;接种肺炎疫苗的老年人观察组发病密度明显低于未接种组,有效降低了老年人群中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发病。2016年,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居民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均位列第二。上海市作为我国首个提供这两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地区,其经验已被多个省市相继效仿并推广,惠及全国范围内的更多民众。
推荐单位: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中山医院、瑞金医院
创建“行业社会人”模式,实现住院医师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
上海市自2010年起创建并统一实施“行业社会人”模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实现住院医师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瑞金医院和中山医院是最早开展“社会人”培训模式探索的单位,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和工作推进中做出了重要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瑞金医院建立放射、麻醉、人文、实训四大公共平台,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模拟实训中心,精心培育住院医师全方位能力,使“瑞金住院医”成为各级医疗机构争抢的人才。中山医院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平台,以培养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专业理论与临床技能,大力提升社区医疗水平,促进本市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
推荐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打造“健康云”,建设基于人口健康大数据的健康服务体系
在上海市被国家确定为“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单位”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利用“上海健康信息网”积累的海量医疗数据,在市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与万达信息共同建设上海健康云建设与运营,基于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成了面向市民、家庭医生、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等人员的健康服务平台,建立了医防融合、全程管理的服务管理体系。健康云在建设模式上,通过政府主导,引入优质市场资源参与居民的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实现共建共享;在技术架构上,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采用混合云架构,增强健康业务云资源扩展能力;在服务供给上,采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与辅助医疗服务相结合方式,将有限的资源聚焦重点人群,通过“互联网+”健康服务创新,加强居民自我管理,让广大市民分享医改的成果。曾获得第20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产品金奖、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优秀实践成果奖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优秀产品奖。
推荐单位: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深化“四医联动”,让困难人群签约家庭医生有获得感
为解决生活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宁区打破政府部门界限,突破传统救助政策以低保、低收入人员为保障对象的局限,全面建立面向困难群体的“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保障机制,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及社会组织医疗帮扶四项救助有效整合。由困难居民与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进行签约,实行定点首诊、预约就诊,并根据病情需要经家庭医生转诊至区属二级医疗机构就医,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个人自负(自付)部分分别按95%、90%报销,个人分别只承担5%、10% ,大大减轻了困难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测算,与改革前相比,财政投入增加了2.7倍,而受益群众人数增加了14倍,保障了困难群体基本健康权益,居民满意度日渐提高。
推荐单位:杨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推进二级医院功能转型,康复医院建设见成效
鼓励和推进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是国家和本市医改的重要举措,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对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杨浦区率先提出将原杨浦区老年医院整体转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五年来在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分级诊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一是该院以常见病多发病急性期后、手术后功能康复为特点的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以多学科诊疗、康复为特色的团队建设初具规模,功能定位逐步明确,康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发挥了区域康复医疗联合体核心单位的枢纽作用,推进具有杨浦特色的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康复分级诊疗,让患者更早、更及时获得康复服务。三是从康复临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多所院校开展多广度合作,创建高校附属医院,探索康复医学高层次基础人才、实用型人才、医工结合创新人才等培养。四是推进对外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各康复专业机构的沟通交流,与十余家专业机构达成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合作。
推荐单位:闵行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医教研协同型医联体与家庭医生制度双翼齐飞,构建区域分级诊疗体系
闵行区统筹协调推进医教研协同型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具有闵行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在医联体内,通过大学科建设实现市级医院优质资源与闵行区共享,并延伸至社区,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形成二、三级医疗机构资源对家庭医生服务的有效支撑。医联体内开展双向查房、双向转诊、互认检查检验结果,使家庭医生服务更顺畅、更惠民。通过医教研协同型医联体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闵行区形成了就诊有序、配药便捷、转诊通畅、能力提升的特色分级诊疗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赢得广大居民的普遍赞誉。
推荐单位:嘉定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建设联影-嘉定区域影像中心,打造分级诊疗新模式
嘉定区通过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区域影像诊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整合,发挥政府及企业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互补作用,联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联影—嘉定区域影像中心,形成了“三级医院+区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单位”的远程诊疗与对口支援一体化三级诊疗体系。通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诊断服务,为区级医院提供会诊服务,为云南、青海对口支援地区病人提供会诊服务,影像中心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二、三级医院同质的影像诊断服务,只需4分钟的检查,30分钟后即可拿到诊断报告。3年来,影像中心共完成30万余人次的诊断工作,既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更让居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
推荐单位:松江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腹透下社区,患者得实惠
松江区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让居民就近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2014年在松江区中心医院率先开展腹膜透析技术下社区试点工作,实行医院与社区分级管理,强化社区腹膜透析专业培训,实现社区腹透服务同质化。社区腹膜透析门诊试点纳入医保结算,降低患者就医费用,有效引导患者就医下沉社区。同时建立区域腹膜透析信息平台,提高区中心医院对患者情况的掌握和服务质量的保障,畅通患者双向转诊,强化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经过三年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患者得实惠,腹透患者医疗费用降低11.3%,年均减少近万元;二是社区得发展,医护人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医院得效益,平均住院日明显降低,病床周转率明显提高。
推荐单位:上海市浦东医院
构建业务紧密型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网,落实分级诊疗
该院勇立浦东改革开放潮头,做实分级诊疗中枢环节,与周边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自愿+协议”的形式成立“业务紧密型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网”(简称“医协网”),做实“1+1+1”签约的中枢环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一是构建“一平台四中心”,即“浦医家”云平台、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复旦-浦东疑难病理会诊中心、移动远程协同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二是首创“全科统筹门诊”,实行患者就诊一站式、慢病患者管理全程式、预约检查现场式的全专协同诊疗的全过程健康管理。三是做实“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开展线上和线下教育,提高全科医师综合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医疗、科研能力。四是强化区校共建和区域协作,与复旦大学多家附属医院组成多个专科医联体,与仁济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建立合作机制,在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上实行绿色通道,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22推荐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病员服务岛”一站式服务模式避免反复排队
该院在2015年3月医院综合性大楼建成使用后,在上海首推门急诊诊疗“一站式服务”,将内、外、妇、儿、眼、口腔、耳鼻喉及有关医技科室等作为一个诊区单位,成立了15个诊区单位的“病员服务岛”,各诊区“病员服务岛”由护士、收费员及客户服务部人员组成,同时提供挂号、收费、抽血、咨询、预约、发放检查报告等服务,大大缩短就医流程(人均减少1-1.5小时),减少病患反复排队、上下往返的苦衷,真正方便了病患,深受病患称赞。2015年11月,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在该院召开了“一站式与人性化服务”推广会。医院此举也荣获了2016年度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医疗服务品牌”,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卫视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东方网、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2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相继对该院这一举措进行了报道。
23推荐单位:杨浦区中心医院
构建多层次全科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分级诊疗
该医院以“不谋经济效益,助力医疗改革”为初衷,2013年承担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系建设任务,开设了较完善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理论课程;2014年开设了全科医学科,成为社区全科医生的临床实践培养基地。该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打造了涵盖医疗服务、社区科研、人才培养等的多维度区域卫生协同发展模式,构建了高校-医院(全科医学科)-社区教学基地的多层次社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以全科医学科为纽带,开设社区医生执业能力培训系统性课程,无偿输送医疗和科研资源,建立全专团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级,同时开辟多途径的会诊及转诊绿色通道,助力分级诊疗。
推荐单位: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供社区“医、养、护、居、送”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该中心着力倡导“家住康健,健康人生”的理念,整合社区现有医疗护理(全科、中医、康复、家庭医生团队、护理病区、安宁疗护病区、护理站)和养老(养老院、智慧医养中心、居民体检中心、邻里汇、日托中心)服务资源,组建多元化为老服务队伍,搭建多功能为老服务平台,建立起社区“医、养、护、居、送”全程健康管理新型服务模式,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临床诊治、常规护理、家庭病床、健康检查、康复保健、饮食指导、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精神慰籍、心灵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让社区老人生活更舒心,社区医养服务发展更可持续。
推荐单位: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
树立社会办医品牌,促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鼓励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办医,对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该协会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指导下,积极贯彻国家和本市社会办医政策精神,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科研项目、星级评审评价、优势专科建设、服务品牌创建等方面的综合举措,树立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社会责任强烈、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社会医疗机构品牌,如嘉会国际医院、国际医学中心、杨思医院、德达医院等,促进了社会办医的规范健康发展。上海市社会多元办医系列举措在国内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也促使上海社会办医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有效满足了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近期精彩回顾
【Ask专家】关于小儿流感,你想知道的都可以问(附在线访谈预告)
【点赞】上海市“十佳公共场所控烟志愿者”名单公布,有没有你认识的?
【收下这份食单】健康美味、保护心脑,满足我们对饮食的全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