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一)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健康上海12320 健康上海12320 2020-09-02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在本市卫生健康系统,

有一大批祖国怀抱里成长的名医,

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

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

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自身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

是广大青年医生成长的动力,

也是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


70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市卫生健康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宣传活动,其中“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征文活动共收到全市卫生健康系统116篇征文,现选取部分获奖作品予以刊登,以弘扬名医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快跟着小编的步伐,

走近第1位名医,

听听她与共和国共成长的感人故事~~



上海市胸科医院


名医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上海市胸科医院首席专家廖美琳教授


廖美琳:宝剑锋从磨砺出,耄耋之年坚持“细细看病”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肺癌诊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成果,各类新兴的治疗方式层出不穷,肺部肿瘤成为近20年治疗效果进展最为明显的肿瘤之一。廖美琳教授从医60余年,和肺癌研究“亲密”接触了近半个多世纪,可以说她是中国肺癌诊疗发展的最直接见证者。廖美琳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医学就是一个相加的过程,每一步都算数。廖美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起初她并没有从医的打算,然而因为一些家庭变故,廖美琳毅然改掉了原本电气专业的志愿,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了与医学延续一生的缘分。1957年,廖美琳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胸科医院工作。当时肺癌患者很少,结核病、气管炎病人多,廖美琳便从一个呼吸科医生做起。


“我的性格是,既然去做一件事情了,就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好。”

上世纪60年代,当时还是主治医生的廖美琳目睹粗大的引流管插入患者有积液的胸腔进行引流时患者痛苦不堪的神情,常常感到自责和忧虑。她大胆地提出了用细硅胶管取代旧式的粗引流管,实现持续引流,并辅以药物注入治疗,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接着,她根据临床实践撰写了一篇总结性论文《细硅管胸腔插管引流治疗癌性胸腔积液》,彻底推翻了传统的“恶性胸水不治”的观点。70年代初,肺癌开始抬头,国内发病率不断上升。上海市胸科医院开设了我国首个肺癌专科病房,廖美琳充分参与到这个新病房的创建中。自此她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肺癌研究上,一做就是几十年。万事开头难,那个时候医生对于肺癌治疗是完全束手无策的,对廖美琳来说也意味着接踵而来的全新挑战。为解决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图书馆成了廖美琳的第二个“家”。从教材到学术期刊,任何和肺癌相关的她都没放过,中文的看完了,就看外文的,遇上不熟悉的词,就一边查字典一边看,完全泡在了书堆里。这样读书的习惯廖美琳一直坚持至今,到现在还从中受益无穷。


“当医生就要有勇气闯禁区,我的心中总充满了为什么,我想要找出答案。

正是这样的好奇心,驱使着廖美琳不断前进。1978年,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那一年,廖美琳完成了自己人生第一篇关于肺癌的论文——《肺癌的倍增时间与预后的关系》,被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上,这更增强了廖美琳研究肺癌的信心。此后,她开始勇敢地挑战肺癌最棘手难治的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小细胞肺癌化疗结合手术的多学科治疗,将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10%以下提高到36.3%,改变了以往认为小细胞肺癌不能手术的观点。1985年开始,她在国内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的高剂量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使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2个月,进一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对于肺癌中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她也没有“放过”。廖美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多学科随机研究。2017年,廖美琳发表了最新的SCI课题研究,发现血管内壁因子恩度手术辅助治疗对Ⅲ期肺癌有效,取得了肺癌研究领域又一突破性的进展。从1970年到1990年,化疗大幅发展,效果提高了,副作用降低了,再到2000年后的靶向治疗出现,以及近十年兴起的免疫治疗……全球肺癌诊疗走上了更有效、更规范的道路。廖美琳目睹并参与了这些新技术的落地,亲历了肺癌诊疗时代的更迭。1980年,她在两位恩师徐昌文教授、吴善芳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参与撰写了中国第一本肺科肿瘤专著《肺癌》。2005年,廖美琳主编了《恶性胸膜间皮瘤》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该领域的专著。走过近半个世纪,针对小结节肺癌越来越多的现状,她又于2016年主编出版了《微·小结节肺癌》,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微·小结节肺癌”的专著,指导国内临床医生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肺部小结节诊治,为患者争取更长、更好的生存期。无论行医做人,廖美琳都称得上这个时代的表率。她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科研奖项,以及中国医师奖、全国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第二届“上海白玉兰医学巾帼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除了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廖美琳同时还担负着很多重身份。

作为医院首席专家,她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为了使更多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她因人施教,制定培养计划,毫无保留地传授带教。她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人开展科研、开设课题,选送中青年医师出国进修深造,支持和培养青年骨干走上管理岗位。廖美琳常常告诉学生,无论对待同事、朋友或病人时,都要谨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对她来说,只有把接班人培养好了,后继有人了,才算真正的成功。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廖美琳对女性患者也有着特殊的关爱。她最早开始关注“女性肺癌研究”,率先进行了大规模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我国女性肺癌发病趋势高于男性,并不断探索找出背后的原因。作为中国肺癌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今年已经85岁的廖美琳依旧每周出门诊,坚持阅读文献,掌握肺癌诊疗最新进展,词典是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从医60多年,做肺癌医生近50年,廖美琳用好奇心和勤奋的学习武装了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职业生涯的高峰,在肺癌领域,成为执牛耳者。“我现在对肺癌越来越有信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我们不管在临床上,还是在科研中,都不断在进步,并且越做越好,我也相信,在将来,肺癌是有可能治愈的”。说起未来,廖美琳充满希望与欣喜。----------

作者:邓天

上海市胸科医院宣传文明办科员



更多阅读☞

燃爆!上海医务职工千人共唱《我和我的祖国》,向国庆献礼!

事关全上海市民的健康!这个活动将持续两个月→

早期痴呆的10个信号,你留意了吗?| 世界老年痴呆日

@妈妈们,绝经后一定要尽早去做这件事

腹泻来势汹汹?5招轻松防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